
编辑推荐
殷健灵代表作;少女成长小说
名人推荐
如果谈论成长文学,我以为,在当下的作品中,殷健灵的作品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成长的奥义。在各式人等中,她的少女形象,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曹文轩?
健灵很像一只鸟,她在文学的林子里飞得很灵巧、有力,她的文学是真实、诚恳、干净的。她不是一个喜欢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庆功的鸟,她喜欢飞翔,喜欢衔来一只又一只新果子。?
——梅子涵
媒体推荐
如果谈论成长文学,我以为,在当下的作品中,殷健灵的作品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成长的奥义。在各式人等中,她的少女形象,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曹文轩
健灵很像一只鸟,她在文学的林子里飞得很灵巧、有力,她的文学是真实、诚恳、干净的。她不是一个喜欢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庆功的鸟,她喜欢飞翔,喜欢衔来一只又一只新果子。
——梅子涵
作者简介
殷健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散文 《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目录
0010时间深处的眼睛
0131我丢失了我的纸人游戏
0332谁告诉我女孩自己的事
0593抱抱我,丹妮
0724我是谁
0865恐怖地带的男孩
1086木溪
1307蹚不过的女儿河
1538北京夏天的阳光
1729开启的门
19终生难弃的书
209活在成长的年代
序言
相信精神,相信文学的力量
——《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总序
王泉根
阅读决定高度,精神升华成长。
阅读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阅读史就是给生命打底的历史、精神发展的历史。在今天这个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图画阅读已经成风的多媒体时代,图书阅读依然显得十分重要,静静地捧读书本的姿态,依然是一种最迷人、最值得赞美的姿态。
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如同夏花般蓬勃开放生长。认知、想象、情感、道德、审美、智慧,是给少年儿童精神生命打底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从优美的、诗意的、感动我们心灵的文学经典名著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艺术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保卫想象力,巩固记忆力,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成长,这是文学阅读的应有之理,应获之果。
长江文艺出版社奉献给广大小读者、同时也适合大读者阅读的这一套文学精品书系,我更愿意把它作为“经典”来解读。
界定“经典”是难的,如同“美是难的”一样。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文学经典”作过如下表述:“所谓文学经典,就是那些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表情,那些影响我们塑造人生,增加底气,从而改变我们精神高度的东西。”显然,文学经典是可以装上我们远行的背囊,陪伴我们一生的。因为,人的一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空,都需要增加底气,增加精神的高度,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时间的潮汐中虚度遗恨。
经典阅读既是高雅的阅读行为与文学享受,但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养成性教育。对于一个正在发育和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单有学校的教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多梦的年代”,也处于“多思的年代”,他们正在逐步形成独立思维和个体情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发展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与准备,需要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抗拒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当他们今后走上社会与职场,独立面对自己的现实,独立承受自己的未来时,才不会茫然失措、无从应对。而这些精神“维生素”与人生智慧,往往深藏在经典名著之中。因而经典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在人的一生中发挥潜移默化的精神灯火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的这一套《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从文学史、精神史、阅读史的维度,萃取百年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于一体,立足于少年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与精神追求,邀请名师进行导读,邀请画师配以美绘,从选文内容、文学品质、文体类型、装帧设计、图文配制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最高”功夫,可以说这是一套为新世纪的读者特别是广大少儿读者“量身定做”的文学精粹。
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姆说:“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经典的永恒价值在于凝聚起现实与历史、人生与人心、上代与下代之间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有一种力量,让成长充满审美。有一种力量,让青春刚柔并济。有一种力量,让梦想不再遥远。有一种力量,让未来收获吉祥。幻想激活世界,文学托举梦想。相信阅读,相信精神,相信文学的力量。
2017年2月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走出困惑,感恩青春
——读殷健灵《纸人》
张贵勇
上海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尤为擅长创作成长文学。她以女性特有的观察力、想象力、共情力,在作品中将少年儿童尤其是青春期少女成长的困惑、失落、欣喜与收获展示得细致入微。她深谙青少年成长的内心之痛,眼光聚焦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阵痛、内心的挣扎、心灵的蜕变,并在字里行间给出关于成长的启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人生关键期。如《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每一本都写得细腻、深刻,洞察入微。难怪她被媒体誉为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成长知己”和“精神摆渡人”。
殷健灵亦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内心的变化,如《1937·少年夏之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野芒坡》(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的上海)、《轮子上的麦小麦》和“甜心小米”系列(麦小麦和小米均置身于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社会飞快变化的世纪之交)等,我们可以从雅致唯美的文字中,感受云谲波诡的时代,窥见生活于其中的少年儿童的情感需求,进而体味时代如何影响人,一个人如何被时代裹挟却依然追求美好,感受梦想、豁达和爱。
殷健灵的小说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更易使青少年产生共鸣。作品吸引人的不只是故事本身,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心理衍变等都因细腻的文字而显得格外动人,引人走向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他们的爱与恨、忧伤与困惑、梦想与期待,以及与父母家人、同学老师、朋友伙伴之间的微妙关系,不知不觉间让人明白成长的奥秘,重拾前行的力量。这一点,在《纸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纸人,在《纸人》中扮演着很微妙的角色。
这个叫丹妮的纸人,一开始是主人公苏了了理想女性的化身,融入她对女性身份的理解与期待。但是,被Y老师毁掉之后,只在苏了了视线中出现的丹妮,渐渐成为一个值得倾诉和信赖的心灵伙伴,乃至扮演着精神导师的角色,倾听着主人公对不同老师的不同感觉、对同学的不同看法、与父母的隔阂、对性的懵懂等,并指引她面对成长中的惑与痛。
在这些惑与痛中,跟性有关的部分值得注意,这正是青少年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它就像少年成长中的“成长仪式”,更像少年生命中的“第二次诞生”。和少男相比,青春期带给少女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微妙、隐蔽。这样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难以自拔的。
跟其他青春期成长小说不一样的是,《纸人》没有回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性,也并不一味地讲敢于直面、剖析和应对这一问题。实际上,《纸人》虽然涉及女孩子的“性”,但作者笔下更多的则是通过“性”的问题,去阐述青少年对他人、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或者说是借助对“性”的接纳与释然来帮助完成从少女向女性的转变。
我们在阅读《纸人》的过程中会看到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如对一些同学、老师朦朦胧胧的情愫,甚至看到当初和苏了了一样内敛、压抑、无处倾诉的青春。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种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力量,《纸人》无疑具备这种元素,它能引领青少年正确面对青春期各种复杂的情感波动,合理应对并找到人生的方向,就如同书中结尾处苏了了放下对L老师的倾慕,转而开启自己的生活。
青春期总会在某一刻戛然而止。如果说纸人丹妮的消失预示着苏了了童年的结束,以及成年的猝然降临,如同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笔下泽泽的甜橙树,黑鹤回忆流连于火车站期待见到主人的牧羊犬,那么每个青少年心中无疑都有一个纸人。从这种角度看,纸人及《纸人》作品本身都具有标杆意义——“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需要顺畅的环境啊,就像一粒发育中的树种一样,没有充足的雨水和泥土、养分,只能无声无息地夭折或者长成一棵歪斜的树”——帮助青少年理解并顺畅地走过成长的关键期。
书中结尾处,丹妮对苏了了说:“可是了了,我是多么不舍得你啊。”当每个人长成大人,作为成熟的男性或女性,回首往事时也会说一声:“青春,我是多么不舍得你啊。”放下痛苦,走出困惑,感恩青春,或许这就是《纸人》传达给青少年的积极信号,也是殷健灵给予迷茫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最贴心的礼物。
漫步诗化的心灵世界
——《纸人》初版序言
曹文轩
在我的印象中,近几年的儿童文学界,女性作家的创作是很有几分风采的。她们的加盟,使当下的儿童文学有了许多好看的文字。
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一定确切,但我却在心中坚信无疑:女性是天生的作家,尤其是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个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文学需要一颗极为细腻的心灵,而女性的心灵恰恰要比男性的心灵天生来得细腻。
我曾在比较中国古代小说与日本古代小说的时候发表过一个颇有点荒唐的观点:中国的小说传统不太好,那是因为中国的小说是男人们写的,而日本的小说传统好,则是因为日本的小说是女人们写的。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是女人写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在那样早的时候,小说就已经写到了这样的情景:源氏公子在晚间去与一个女人幽会,早晨离开时,望着眼前的情景,不禁感叹道:“夜里看时,已经觉得寒酸,然而隐蔽之处尚多;今天早晨阳光之下一看,更觉得荒凉寂寞,教人好不伤心!”那时的小说就已经能区别出早晨与夜晚之风物在人感觉上的细微差异,这在同时代的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而这一日后小说经过若干年才达到的细微,完全是因为它出之于女性作家之手。日本小说在整整一个20世纪里那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小说,也就是因为日本小说有一个好的小说传统,而这个小说传统竟然是女性创造的。
儿童文学又因它是为孩子所写的文学,因此我觉得它一开始就有一种母性的色彩。而母性是女性的天然特性——这一特性早在一个女性成为母亲时就已经蕴藏在肌体与血液中了。女性更擅长于关爱孩子,也更擅长于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一个女性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似乎要比一个男性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自然得多,也容易得多。
而殷健灵又显得格外的自然,也显得格外的轻松。
她在她的文字里,很本真地显示着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情感、气质以及言说这个世界的方式。她要算是女性作家中一个最见心性的作家了。她的世界很好地保持了一个女性世界的全部美妙的境界。她在一个四下里散发着男性气息的世界中,独自将自己拘囿在造物主所赐予的一方天地中。她不嫌弃这个天地,而是沉浸于其中,感到了一番温馨,一番柔和,一番悲情,一番甜蜜而苦涩的忧伤。
这个世界更是一个少女的世界。在她看来,这个世界是女性世界中一个最值得让人留恋的世界。她愿意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中再也不肯长大。她人毕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心却可以自由地返回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种种迷人之处,是那样不可拒绝地吸引着她,使她难以忘怀与脱离。在这个世界中所存有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不再有了。这个世界是干净的,是女孩子式的干净。这里有许多天真的梦想,这些梦想具有童话色彩和诗的意境。也有烦恼,也有悲伤,但即使悲伤也笼罩在一种美感之中。她喜欢待在其中,在那里像一个逃学的孩子于大街上溜达一样,心中既有一种慌张,又有一种从心底深处涌出的快意——这个孩子看着街上的风景,忘记了一切,但又会忽然地紧张起来,目光向四处眺望,并在天色渐晚时,在心中起来一种惶惑与忧伤。
这样的人,写起儿童文学作品来,基本上是一种顺流而下、天衣无缝的样子。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觉察到了一种叫灵性的东西。
灵性就是一颗心能对事物有很敏捷的感应。这个世界一有风吹草动,那颗心就能马上有所觉察。在那些没有灵性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一个看似只有大波大澜、大红大绿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庞大,很粗糙,也很简单。这些人对这个世界的享受是微不足道的,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就那几点干巴的教条。而在那些具有灵性的人眼中,这个世界却博大无穷、奇妙无比,对它的解释是永远无法穷尽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或心惊肉跳或心波荡漾或神情迷醉地感应着这个世界的永不重复的变化和那些难以言说的奥妙。世界是一本神秘的大书,这本书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页数如沙——沙之书。这本书躺在一派苍茫之中,似乎永远也不能翻开。具有灵性的心灵却能如柔和的春风将它哗啦哗啦地翻动,或一口气翻过去数张,或停留在其中一页上而流连忘返。此刻,这颗心灵是恬静的。它可以在澄净的天色中,细细领会那书中的文字所蕴藏的精神。比起那些喜欢大弧度的动作的一般心灵来,这颗心灵可能更喜欢那些细微的——细微到几乎看不出的动作。它觉得这些动作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味。它甚至会因为这些细微的动作而忧伤而激动而生出许多情趣。这颗心灵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没有笨拙,而只有轻盈与飘逸。
灵性还表现在对语言的心领神会与驾轻就熟的把握上。感应世界是一回事,表述世界又是一回事。语言是一匹无缰之马,是远离我们而在的。我们无从把握,即使摔得鼻青脸肿最终勉强爬到了它的背上,我们也未必就能让它顺着我们的思路去驰骋,去溜达。因为这匹马必须等到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来驾驭。马与人有一种感应,它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到了高的境界,语言就变成了一条河。这条河没有障碍,一河清亮的河水,终日流淌。这条河是没有尽头的,有宽有窄,还有优美的河湾。而语言之流,汩汩流淌,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这里只有随意、自然和没有惊乍的一往无前。
灵性肯定会使人感到可亲。这犹如生活中的人喜欢与那些动作灵活、善解人意的人相处一样。我想,殷健灵的小说是不拒绝读者的——它对读者具有一种亲和力。读者愿意在这样灵动的文字中非常安心地与作者一起游历世界,游历人生。
殷健灵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写少年的心理世界的,而其中少女的心理世界又几乎占去了全部。
10多年前的中国少年小说,因主要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因此这些小说大多不具有心理色彩。而当下,由于一群女作家开始显出她们的才华、旺盛的创作能力与特有的写作耐心,从而使中国的少年小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如此浓重的心理色彩。中国儿童文学因有她们而在整体上改变了面貌。这其中,殷健灵又似乎格外迷恋于将文字交给心理世界。
她从不去关心与心灵无关的东西,目光总是收回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她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感觉,那里头的女孩,喜欢安静,喜欢月光,喜欢精灵,喜欢远处的白云,喜欢一间小小的屋子。女孩在人群中行走着,但不肯化在人群里,她可以与男孩也可以与女孩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但她的心却始终惦记着一个连她自己也无法说得清的远方。许多时候,这个女孩都在独自做着一件事情。这种时候,她更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心声——纯净的心声。其间,会有一丝不知来自何方的惆怅与忧伤。她敏感得像一头还未长大的黄麂,很容易不安,很容易受到惊吓,很容易以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未必就真的受到了伤害。她有时会稍稍在心中夸大自己的悲伤,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不幸的小姑娘。小姑娘在长大,身体与心理都在发生着让她又惊又喜的变化。她的心灵开始变得细腻,变得脆弱。她知道了许多人间的秘密,也有了自己必须要以生命加以保卫的只属于自己的秘密。
少女的心灵世界是诗化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去呵护的世界。
殷健灵写小说,其长处显然不在情节的设计方面,而在情调的酿造方面。
总说小说抓人是因为情节的作用,其实情调比情节更能抓人。并且,我认为,情调是一种比情节更高级的东西。情调需有文化的积淀,是人有了一定的生活境界与人生境界之后才会有的一种东西。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产物。
情调到底是什么?
情调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它存在于作品之中,分明飘散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却又是无形的。若与主题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主题:非功利性的,非实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恒常性的,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若与语言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语言:脱尽了世俗的色彩,与口语分离而成为一种纯粹的书面语,具有散文与诗的特色。若与情感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情感:柔和的,忧伤的,纯洁的。
情调具有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小说对高雅的生活趣味的培养,也会悄悄发生作用。
2000年5月15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文摘
…… 童年,有时是需要重新开始、重新发现的。 那年,我应该是9岁吧,正是夏天,天并不是很热。在全球还没有开始变暖之前,四季是那样分明,我们在并不狰狞的夏天躺在房间的地上,喝灌在热水瓶里的冰镇盐汽水,吃用井水冰过的西瓜;我们在白雪皑皑的真正的冬天堆雪人、打雪仗(如今这个城市的冬天已见不到雪了)。我们满足无比,快乐无比,那段单纯日子发生在我9岁之前。因为,我在9岁之后开始有点懂事了。 还是说9岁时的事情。 傍晚的天气有点闷热,蜻蜓在窗前低飞,往东的一片天空正变得灰暗和低矮起来,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 厨房的正中放了一个硕大的木澡盆,刚倒的热水袅袅地冒着热气,热气在狭小的空间里迷雾一般地蔓延,热水上面浮了一块绿色的条纹澡巾,像一片饱满的荷叶。我伸出一只脚,浸到温热的水里,坐下来。 爸爸用澡巾把水撩到我的身上,然后给我擦香皂。我很习惯爸爸给我洗澡,尽管我从小坚决拒绝和爸爸同睡一个被窝,但洗澡的时候,感觉热水汩汩地从身上滑落和流淌,犹如纤柔无比的手极尽温存地抚摩和呵护你。这种感觉隐约唤起我婴儿时的模糊记忆。 趁洗澡的工夫,我仔细观察自己布满了泡沫的雪白的身体,手臂直溜溜地像根细木棍,清晰可见的肋骨好像钢琴的琴键,随时可以奏出曲子来。我把大腿没入水中,泡沫被洇开,细雪般地浮在成了乳白色的水面上。 真脏。爸指着那水说。说着,又用浴擦给我搓洗。我温顺地像猫一样仰起脖子。 浴擦从我的脖子往下运动,然后是锁骨,然后是胸前。 我轻轻“哎哟”了一声。 怎么了?爸问。 那儿,疼。我指了指胸前。 爸在我指的地方摸了摸,果然摸到了里面有个硬硬的小核,疼,我向后闪了闪身子说。那个地方似乎是和平时有些不一样,就像花苞的雏形,那么小,那么娇弱,不细心根本就瞧不出来。 爸然后就没再吱声。换过的清水漫不经心地滑过我的肌肤,好像爸漫不经心的眼睛。 窗外下起了大雨,院子顷刻间变得湿淋淋的,一只小小的麻雀被雨水打湿了翅膀,正张皇得无处躲藏。我隔着睡裙轻轻摸了摸刚才觉得有点疼的地方,不知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 本来每天吃完晚饭,爸照例是要读报纸的。但爸这天却撂下报纸,跑到厨房里帮着妈妈洗碗。爸爸一定是有了什么事情,我想。那时我正坐在书桌前练钢笔字,字帖是一个叫庞中华的人写的,妈妈说那个人的字大气,而且刚柔并济,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也能写一手这样的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妈妈说。妈的话在我听来字字珠玑。 但此刻,我对爸爸的行为充满了好奇。我竖起耳朵收集空气中所有声音的信息,自来水声和碗勺的碰撞声中夹杂着爸和妈妈的耳语,爸的声音已压低到最低限度,但听起来依然清晰。 爸说,了了,我不能给她洗澡了,她……发育了。 妈“哦”了一声,然后便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 我又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恍恍惚惚地想到在公共浴室里看到的女人们或饱满或干瘪的乳房,她们迎着有力的水流毫无羞怯地揉搓它们,就像清洗手臂等其他的身体部位那样坦然地对待胸前丰硕的果实。我隐约觉得,我也将成为一个女人。 暑假刚结束,便听说班主任李要调走了,调去她家附近的一所小学,据说这样她可以照顾到家里的小孩。我和久儿都喜欢李,那是一种盲目且莫名的喜欢。李三十七八岁,和我们的母亲差不多年纪,样貌端庄,中长的卷发,看着你的眼神特别迷人,目光像丝绸那样绵软。那时候,我们对李的感情除了仰慕,还捎带了一点迷恋,就像今天的孩子追逐偶像一样。在我们看来,作为老师的李身上笼罩了一道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常常是这样,上帝对小孩似乎格外宠爱,让他们的感情无比丰盈,对人对事每每达到痴狂。而成年人在淡然的处事中却丢失了许多可贵的真情。 有一次,我和久儿出于道不名的目的躲在李家的走道上,我们很想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李是什么样的。李家的门敞开着,厨房里的水池和煤气灶清晰可见。隐约听见响动,我和久儿都紧张起来,只见李穿了件半旧的衣服(和她平时讲究的装扮截然不同)走了出来,她的鼻子和喉咙发出古怪的声音,看样子她正患着重感冒。走到水池前,她俯下身子,一只手撑在水池的边缘,另一只手捏住鼻子,随着一阵咳嗽似的声音,李擤下一缕浓涕来,里面夹了暗红的血丝,摇摇荡荡地坠下水池。就在这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痛楚蛇一样从我的心底滑腻地泛起,失望犹如一只巨虫将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我拉着久儿迅速逃下楼去…… 但事后证明,那一幕并未摧毁我和久儿在心里为李树起的旗帜。当开学前的最后一次返校,李站在黑板面前真诚地向我们道别的时候,她的头顶依然罩着圣母般的光环。 我要和你们再见了,李说,她的话听起来充满感情,悲悲切切。我很舍不得你们,李又说。她的声音仿佛掺入了某种黏稠的液体。 她这么一说,差点催下我的眼泪来。我已经感到眼睛那里有点潮,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但当众哭泣多少有些丢脸,于是我拼命忍住。这时候,已经有女孩嘤嘤啜泣起来,很快便带动起一片小小的哭声。我感动着自己的感动,终于毫不顾忌地加入了她们的哭泣。李的眼睛也红了。 长这么大,师生之间如此直白地表露情感,这是仅有的一次。也许我们那时太小,不懂得掩饰,伤心和开心都可以暴露在太阳底下;长大以后,岁月却给每个人的心套上一层厚厚的坚实的铠甲,你永远都看不透彻,哪怕你用拒绝的姿态来抗逆都无济于事。那片哭声深深地埋入我的耳鼓,再也消除不了,在我迷茫和苦恼的时候,它便浮上来成为我的安慰。 那一刻,我的幻觉中出现李和我拥抱着道别的镜头,拥抱,那是一种陌生的滋味,我无法想象这种动作将在心底激起怎样的感觉,只是莫名地本能地渴望它。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李。 接替李的Y老师更年长一些,眼睛细长,眼白比眼珠多,好像总是斜着眼看人。Y和李有些积怨(这是后来听别的老师说的),李一直是先进教师,Y也很好强,在学校里以严厉著称,所以两人的关系便有了点微妙。 开学第一次见面,Y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首先把所有的座位都重新调整,我和同桌久儿被活活拆散,我坐在最前排,久儿却被安排在门边的角落里。然后,Y又宣布了若干个不准,比如男女生课间不许打闹;不许互相抄袭作业;上课不许玩玩具,一旦没收不予归还等等。 照例第一次见面,老师要点名和学生互相认识。我的学号是3号,苏了了!点到我的时候,Y老师抬起头朝我注视了许久,她像打量外星人一样将我上上下下扫了一番,嘴角似笑非笑地神经质地抽动了一下,我从她的目光里读到了一种异样的不祥的东西,它来自人的第六感。(你相信吗?人与人之间一定存在一种未知的类似于磁场的物质,这种物质主宰着人的相亲或相斥,有的人天生相互吸引和悦纳,而有的人生来就水火不容,这种现象有时能找到根由,更多时候是毫无来由的。) 点完名,Y有些突兀地补充了一句。Y说,有一点要让你们知道,李老师以为是好学生的,在我Y老师眼里未必是好学生。她说这话的时候,有意地瞥了我一眼。那眼光冷得像冰刀,轻轻地在我的皮肤上割了一下。 后来,我总是隐约感觉Y试图将我处于莫名的困窘之中,为此我感到非常自卑和失望。我明白,我和久儿喜欢李多半是因为李对我们的喜爱,很多时候,爱是互动的。李是我们的镜子,从李赞赏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相信自己是乖乖女,是让人喜欢的小姑娘。但是在Y面前,我对自己的认识一下子完全混乱了。首先是我的毛笔字很少得“优”了;我的作文也失去了当作范文被朗读的机会;尽管我还是被选为班长,Y对我交代班级工作的时候,语气常常是生硬的,我战战兢兢地和她说话,生怕说错了什么。那时,我多么在乎自己在老师眼里的形象,多么在乎大人们能称赞我是个好女孩。
殷健灵代表作;少女成长小说
名人推荐
如果谈论成长文学,我以为,在当下的作品中,殷健灵的作品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成长的奥义。在各式人等中,她的少女形象,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曹文轩?
健灵很像一只鸟,她在文学的林子里飞得很灵巧、有力,她的文学是真实、诚恳、干净的。她不是一个喜欢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庆功的鸟,她喜欢飞翔,喜欢衔来一只又一只新果子。?
——梅子涵
媒体推荐
如果谈论成长文学,我以为,在当下的作品中,殷健灵的作品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成长的奥义。在各式人等中,她的少女形象,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曹文轩
健灵很像一只鸟,她在文学的林子里飞得很灵巧、有力,她的文学是真实、诚恳、干净的。她不是一个喜欢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庆功的鸟,她喜欢飞翔,喜欢衔来一只又一只新果子。
——梅子涵
作者简介
殷健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散文 《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目录
0010时间深处的眼睛
0131我丢失了我的纸人游戏
0332谁告诉我女孩自己的事
0593抱抱我,丹妮
0724我是谁
0865恐怖地带的男孩
1086木溪
1307蹚不过的女儿河
1538北京夏天的阳光
1729开启的门
19终生难弃的书
209活在成长的年代
序言
相信精神,相信文学的力量
——《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总序
王泉根
阅读决定高度,精神升华成长。
阅读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阅读史就是给生命打底的历史、精神发展的历史。在今天这个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图画阅读已经成风的多媒体时代,图书阅读依然显得十分重要,静静地捧读书本的姿态,依然是一种最迷人、最值得赞美的姿态。
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如同夏花般蓬勃开放生长。认知、想象、情感、道德、审美、智慧,是给少年儿童精神生命打底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从优美的、诗意的、感动我们心灵的文学经典名著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艺术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保卫想象力,巩固记忆力,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成长,这是文学阅读的应有之理,应获之果。
长江文艺出版社奉献给广大小读者、同时也适合大读者阅读的这一套文学精品书系,我更愿意把它作为“经典”来解读。
界定“经典”是难的,如同“美是难的”一样。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文学经典”作过如下表述:“所谓文学经典,就是那些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表情,那些影响我们塑造人生,增加底气,从而改变我们精神高度的东西。”显然,文学经典是可以装上我们远行的背囊,陪伴我们一生的。因为,人的一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空,都需要增加底气,增加精神的高度,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时间的潮汐中虚度遗恨。
经典阅读既是高雅的阅读行为与文学享受,但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养成性教育。对于一个正在发育和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单有学校的教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多梦的年代”,也处于“多思的年代”,他们正在逐步形成独立思维和个体情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发展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与准备,需要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抗拒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当他们今后走上社会与职场,独立面对自己的现实,独立承受自己的未来时,才不会茫然失措、无从应对。而这些精神“维生素”与人生智慧,往往深藏在经典名著之中。因而经典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在人的一生中发挥潜移默化的精神灯火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的这一套《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从文学史、精神史、阅读史的维度,萃取百年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于一体,立足于少年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与精神追求,邀请名师进行导读,邀请画师配以美绘,从选文内容、文学品质、文体类型、装帧设计、图文配制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最高”功夫,可以说这是一套为新世纪的读者特别是广大少儿读者“量身定做”的文学精粹。
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姆说:“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经典的永恒价值在于凝聚起现实与历史、人生与人心、上代与下代之间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有一种力量,让成长充满审美。有一种力量,让青春刚柔并济。有一种力量,让梦想不再遥远。有一种力量,让未来收获吉祥。幻想激活世界,文学托举梦想。相信阅读,相信精神,相信文学的力量。
2017年2月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走出困惑,感恩青春
——读殷健灵《纸人》
张贵勇
上海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尤为擅长创作成长文学。她以女性特有的观察力、想象力、共情力,在作品中将少年儿童尤其是青春期少女成长的困惑、失落、欣喜与收获展示得细致入微。她深谙青少年成长的内心之痛,眼光聚焦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阵痛、内心的挣扎、心灵的蜕变,并在字里行间给出关于成长的启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人生关键期。如《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每一本都写得细腻、深刻,洞察入微。难怪她被媒体誉为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成长知己”和“精神摆渡人”。
殷健灵亦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内心的变化,如《1937·少年夏之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野芒坡》(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的上海)、《轮子上的麦小麦》和“甜心小米”系列(麦小麦和小米均置身于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社会飞快变化的世纪之交)等,我们可以从雅致唯美的文字中,感受云谲波诡的时代,窥见生活于其中的少年儿童的情感需求,进而体味时代如何影响人,一个人如何被时代裹挟却依然追求美好,感受梦想、豁达和爱。
殷健灵的小说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更易使青少年产生共鸣。作品吸引人的不只是故事本身,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心理衍变等都因细腻的文字而显得格外动人,引人走向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他们的爱与恨、忧伤与困惑、梦想与期待,以及与父母家人、同学老师、朋友伙伴之间的微妙关系,不知不觉间让人明白成长的奥秘,重拾前行的力量。这一点,在《纸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纸人,在《纸人》中扮演着很微妙的角色。
这个叫丹妮的纸人,一开始是主人公苏了了理想女性的化身,融入她对女性身份的理解与期待。但是,被Y老师毁掉之后,只在苏了了视线中出现的丹妮,渐渐成为一个值得倾诉和信赖的心灵伙伴,乃至扮演着精神导师的角色,倾听着主人公对不同老师的不同感觉、对同学的不同看法、与父母的隔阂、对性的懵懂等,并指引她面对成长中的惑与痛。
在这些惑与痛中,跟性有关的部分值得注意,这正是青少年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它就像少年成长中的“成长仪式”,更像少年生命中的“第二次诞生”。和少男相比,青春期带给少女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微妙、隐蔽。这样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难以自拔的。
跟其他青春期成长小说不一样的是,《纸人》没有回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性,也并不一味地讲敢于直面、剖析和应对这一问题。实际上,《纸人》虽然涉及女孩子的“性”,但作者笔下更多的则是通过“性”的问题,去阐述青少年对他人、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或者说是借助对“性”的接纳与释然来帮助完成从少女向女性的转变。
我们在阅读《纸人》的过程中会看到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如对一些同学、老师朦朦胧胧的情愫,甚至看到当初和苏了了一样内敛、压抑、无处倾诉的青春。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种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力量,《纸人》无疑具备这种元素,它能引领青少年正确面对青春期各种复杂的情感波动,合理应对并找到人生的方向,就如同书中结尾处苏了了放下对L老师的倾慕,转而开启自己的生活。
青春期总会在某一刻戛然而止。如果说纸人丹妮的消失预示着苏了了童年的结束,以及成年的猝然降临,如同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笔下泽泽的甜橙树,黑鹤回忆流连于火车站期待见到主人的牧羊犬,那么每个青少年心中无疑都有一个纸人。从这种角度看,纸人及《纸人》作品本身都具有标杆意义——“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需要顺畅的环境啊,就像一粒发育中的树种一样,没有充足的雨水和泥土、养分,只能无声无息地夭折或者长成一棵歪斜的树”——帮助青少年理解并顺畅地走过成长的关键期。
书中结尾处,丹妮对苏了了说:“可是了了,我是多么不舍得你啊。”当每个人长成大人,作为成熟的男性或女性,回首往事时也会说一声:“青春,我是多么不舍得你啊。”放下痛苦,走出困惑,感恩青春,或许这就是《纸人》传达给青少年的积极信号,也是殷健灵给予迷茫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最贴心的礼物。
漫步诗化的心灵世界
——《纸人》初版序言
曹文轩
在我的印象中,近几年的儿童文学界,女性作家的创作是很有几分风采的。她们的加盟,使当下的儿童文学有了许多好看的文字。
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一定确切,但我却在心中坚信无疑:女性是天生的作家,尤其是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个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文学需要一颗极为细腻的心灵,而女性的心灵恰恰要比男性的心灵天生来得细腻。
我曾在比较中国古代小说与日本古代小说的时候发表过一个颇有点荒唐的观点:中国的小说传统不太好,那是因为中国的小说是男人们写的,而日本的小说传统好,则是因为日本的小说是女人们写的。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是女人写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在那样早的时候,小说就已经写到了这样的情景:源氏公子在晚间去与一个女人幽会,早晨离开时,望着眼前的情景,不禁感叹道:“夜里看时,已经觉得寒酸,然而隐蔽之处尚多;今天早晨阳光之下一看,更觉得荒凉寂寞,教人好不伤心!”那时的小说就已经能区别出早晨与夜晚之风物在人感觉上的细微差异,这在同时代的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而这一日后小说经过若干年才达到的细微,完全是因为它出之于女性作家之手。日本小说在整整一个20世纪里那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小说,也就是因为日本小说有一个好的小说传统,而这个小说传统竟然是女性创造的。
儿童文学又因它是为孩子所写的文学,因此我觉得它一开始就有一种母性的色彩。而母性是女性的天然特性——这一特性早在一个女性成为母亲时就已经蕴藏在肌体与血液中了。女性更擅长于关爱孩子,也更擅长于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一个女性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似乎要比一个男性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自然得多,也容易得多。
而殷健灵又显得格外的自然,也显得格外的轻松。
她在她的文字里,很本真地显示着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情感、气质以及言说这个世界的方式。她要算是女性作家中一个最见心性的作家了。她的世界很好地保持了一个女性世界的全部美妙的境界。她在一个四下里散发着男性气息的世界中,独自将自己拘囿在造物主所赐予的一方天地中。她不嫌弃这个天地,而是沉浸于其中,感到了一番温馨,一番柔和,一番悲情,一番甜蜜而苦涩的忧伤。
这个世界更是一个少女的世界。在她看来,这个世界是女性世界中一个最值得让人留恋的世界。她愿意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中再也不肯长大。她人毕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心却可以自由地返回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种种迷人之处,是那样不可拒绝地吸引着她,使她难以忘怀与脱离。在这个世界中所存有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不再有了。这个世界是干净的,是女孩子式的干净。这里有许多天真的梦想,这些梦想具有童话色彩和诗的意境。也有烦恼,也有悲伤,但即使悲伤也笼罩在一种美感之中。她喜欢待在其中,在那里像一个逃学的孩子于大街上溜达一样,心中既有一种慌张,又有一种从心底深处涌出的快意——这个孩子看着街上的风景,忘记了一切,但又会忽然地紧张起来,目光向四处眺望,并在天色渐晚时,在心中起来一种惶惑与忧伤。
这样的人,写起儿童文学作品来,基本上是一种顺流而下、天衣无缝的样子。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觉察到了一种叫灵性的东西。
灵性就是一颗心能对事物有很敏捷的感应。这个世界一有风吹草动,那颗心就能马上有所觉察。在那些没有灵性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一个看似只有大波大澜、大红大绿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庞大,很粗糙,也很简单。这些人对这个世界的享受是微不足道的,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就那几点干巴的教条。而在那些具有灵性的人眼中,这个世界却博大无穷、奇妙无比,对它的解释是永远无法穷尽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或心惊肉跳或心波荡漾或神情迷醉地感应着这个世界的永不重复的变化和那些难以言说的奥妙。世界是一本神秘的大书,这本书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页数如沙——沙之书。这本书躺在一派苍茫之中,似乎永远也不能翻开。具有灵性的心灵却能如柔和的春风将它哗啦哗啦地翻动,或一口气翻过去数张,或停留在其中一页上而流连忘返。此刻,这颗心灵是恬静的。它可以在澄净的天色中,细细领会那书中的文字所蕴藏的精神。比起那些喜欢大弧度的动作的一般心灵来,这颗心灵可能更喜欢那些细微的——细微到几乎看不出的动作。它觉得这些动作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味。它甚至会因为这些细微的动作而忧伤而激动而生出许多情趣。这颗心灵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没有笨拙,而只有轻盈与飘逸。
灵性还表现在对语言的心领神会与驾轻就熟的把握上。感应世界是一回事,表述世界又是一回事。语言是一匹无缰之马,是远离我们而在的。我们无从把握,即使摔得鼻青脸肿最终勉强爬到了它的背上,我们也未必就能让它顺着我们的思路去驰骋,去溜达。因为这匹马必须等到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来驾驭。马与人有一种感应,它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到了高的境界,语言就变成了一条河。这条河没有障碍,一河清亮的河水,终日流淌。这条河是没有尽头的,有宽有窄,还有优美的河湾。而语言之流,汩汩流淌,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这里只有随意、自然和没有惊乍的一往无前。
灵性肯定会使人感到可亲。这犹如生活中的人喜欢与那些动作灵活、善解人意的人相处一样。我想,殷健灵的小说是不拒绝读者的——它对读者具有一种亲和力。读者愿意在这样灵动的文字中非常安心地与作者一起游历世界,游历人生。
殷健灵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写少年的心理世界的,而其中少女的心理世界又几乎占去了全部。
10多年前的中国少年小说,因主要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因此这些小说大多不具有心理色彩。而当下,由于一群女作家开始显出她们的才华、旺盛的创作能力与特有的写作耐心,从而使中国的少年小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如此浓重的心理色彩。中国儿童文学因有她们而在整体上改变了面貌。这其中,殷健灵又似乎格外迷恋于将文字交给心理世界。
她从不去关心与心灵无关的东西,目光总是收回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她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感觉,那里头的女孩,喜欢安静,喜欢月光,喜欢精灵,喜欢远处的白云,喜欢一间小小的屋子。女孩在人群中行走着,但不肯化在人群里,她可以与男孩也可以与女孩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但她的心却始终惦记着一个连她自己也无法说得清的远方。许多时候,这个女孩都在独自做着一件事情。这种时候,她更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心声——纯净的心声。其间,会有一丝不知来自何方的惆怅与忧伤。她敏感得像一头还未长大的黄麂,很容易不安,很容易受到惊吓,很容易以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未必就真的受到了伤害。她有时会稍稍在心中夸大自己的悲伤,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不幸的小姑娘。小姑娘在长大,身体与心理都在发生着让她又惊又喜的变化。她的心灵开始变得细腻,变得脆弱。她知道了许多人间的秘密,也有了自己必须要以生命加以保卫的只属于自己的秘密。
少女的心灵世界是诗化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去呵护的世界。
殷健灵写小说,其长处显然不在情节的设计方面,而在情调的酿造方面。
总说小说抓人是因为情节的作用,其实情调比情节更能抓人。并且,我认为,情调是一种比情节更高级的东西。情调需有文化的积淀,是人有了一定的生活境界与人生境界之后才会有的一种东西。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产物。
情调到底是什么?
情调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它存在于作品之中,分明飘散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却又是无形的。若与主题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主题:非功利性的,非实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恒常性的,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若与语言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语言:脱尽了世俗的色彩,与口语分离而成为一种纯粹的书面语,具有散文与诗的特色。若与情感联系起来看,它是那样一种情感:柔和的,忧伤的,纯洁的。
情调具有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小说对高雅的生活趣味的培养,也会悄悄发生作用。
2000年5月15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文摘
…… 童年,有时是需要重新开始、重新发现的。 那年,我应该是9岁吧,正是夏天,天并不是很热。在全球还没有开始变暖之前,四季是那样分明,我们在并不狰狞的夏天躺在房间的地上,喝灌在热水瓶里的冰镇盐汽水,吃用井水冰过的西瓜;我们在白雪皑皑的真正的冬天堆雪人、打雪仗(如今这个城市的冬天已见不到雪了)。我们满足无比,快乐无比,那段单纯日子发生在我9岁之前。因为,我在9岁之后开始有点懂事了。 还是说9岁时的事情。 傍晚的天气有点闷热,蜻蜓在窗前低飞,往东的一片天空正变得灰暗和低矮起来,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 厨房的正中放了一个硕大的木澡盆,刚倒的热水袅袅地冒着热气,热气在狭小的空间里迷雾一般地蔓延,热水上面浮了一块绿色的条纹澡巾,像一片饱满的荷叶。我伸出一只脚,浸到温热的水里,坐下来。 爸爸用澡巾把水撩到我的身上,然后给我擦香皂。我很习惯爸爸给我洗澡,尽管我从小坚决拒绝和爸爸同睡一个被窝,但洗澡的时候,感觉热水汩汩地从身上滑落和流淌,犹如纤柔无比的手极尽温存地抚摩和呵护你。这种感觉隐约唤起我婴儿时的模糊记忆。 趁洗澡的工夫,我仔细观察自己布满了泡沫的雪白的身体,手臂直溜溜地像根细木棍,清晰可见的肋骨好像钢琴的琴键,随时可以奏出曲子来。我把大腿没入水中,泡沫被洇开,细雪般地浮在成了乳白色的水面上。 真脏。爸指着那水说。说着,又用浴擦给我搓洗。我温顺地像猫一样仰起脖子。 浴擦从我的脖子往下运动,然后是锁骨,然后是胸前。 我轻轻“哎哟”了一声。 怎么了?爸问。 那儿,疼。我指了指胸前。 爸在我指的地方摸了摸,果然摸到了里面有个硬硬的小核,疼,我向后闪了闪身子说。那个地方似乎是和平时有些不一样,就像花苞的雏形,那么小,那么娇弱,不细心根本就瞧不出来。 爸然后就没再吱声。换过的清水漫不经心地滑过我的肌肤,好像爸漫不经心的眼睛。 窗外下起了大雨,院子顷刻间变得湿淋淋的,一只小小的麻雀被雨水打湿了翅膀,正张皇得无处躲藏。我隔着睡裙轻轻摸了摸刚才觉得有点疼的地方,不知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 本来每天吃完晚饭,爸照例是要读报纸的。但爸这天却撂下报纸,跑到厨房里帮着妈妈洗碗。爸爸一定是有了什么事情,我想。那时我正坐在书桌前练钢笔字,字帖是一个叫庞中华的人写的,妈妈说那个人的字大气,而且刚柔并济,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也能写一手这样的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妈妈说。妈的话在我听来字字珠玑。 但此刻,我对爸爸的行为充满了好奇。我竖起耳朵收集空气中所有声音的信息,自来水声和碗勺的碰撞声中夹杂着爸和妈妈的耳语,爸的声音已压低到最低限度,但听起来依然清晰。 爸说,了了,我不能给她洗澡了,她……发育了。 妈“哦”了一声,然后便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 我又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恍恍惚惚地想到在公共浴室里看到的女人们或饱满或干瘪的乳房,她们迎着有力的水流毫无羞怯地揉搓它们,就像清洗手臂等其他的身体部位那样坦然地对待胸前丰硕的果实。我隐约觉得,我也将成为一个女人。 暑假刚结束,便听说班主任李要调走了,调去她家附近的一所小学,据说这样她可以照顾到家里的小孩。我和久儿都喜欢李,那是一种盲目且莫名的喜欢。李三十七八岁,和我们的母亲差不多年纪,样貌端庄,中长的卷发,看着你的眼神特别迷人,目光像丝绸那样绵软。那时候,我们对李的感情除了仰慕,还捎带了一点迷恋,就像今天的孩子追逐偶像一样。在我们看来,作为老师的李身上笼罩了一道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常常是这样,上帝对小孩似乎格外宠爱,让他们的感情无比丰盈,对人对事每每达到痴狂。而成年人在淡然的处事中却丢失了许多可贵的真情。 有一次,我和久儿出于道不名的目的躲在李家的走道上,我们很想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李是什么样的。李家的门敞开着,厨房里的水池和煤气灶清晰可见。隐约听见响动,我和久儿都紧张起来,只见李穿了件半旧的衣服(和她平时讲究的装扮截然不同)走了出来,她的鼻子和喉咙发出古怪的声音,看样子她正患着重感冒。走到水池前,她俯下身子,一只手撑在水池的边缘,另一只手捏住鼻子,随着一阵咳嗽似的声音,李擤下一缕浓涕来,里面夹了暗红的血丝,摇摇荡荡地坠下水池。就在这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痛楚蛇一样从我的心底滑腻地泛起,失望犹如一只巨虫将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我拉着久儿迅速逃下楼去…… 但事后证明,那一幕并未摧毁我和久儿在心里为李树起的旗帜。当开学前的最后一次返校,李站在黑板面前真诚地向我们道别的时候,她的头顶依然罩着圣母般的光环。 我要和你们再见了,李说,她的话听起来充满感情,悲悲切切。我很舍不得你们,李又说。她的声音仿佛掺入了某种黏稠的液体。 她这么一说,差点催下我的眼泪来。我已经感到眼睛那里有点潮,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但当众哭泣多少有些丢脸,于是我拼命忍住。这时候,已经有女孩嘤嘤啜泣起来,很快便带动起一片小小的哭声。我感动着自己的感动,终于毫不顾忌地加入了她们的哭泣。李的眼睛也红了。 长这么大,师生之间如此直白地表露情感,这是仅有的一次。也许我们那时太小,不懂得掩饰,伤心和开心都可以暴露在太阳底下;长大以后,岁月却给每个人的心套上一层厚厚的坚实的铠甲,你永远都看不透彻,哪怕你用拒绝的姿态来抗逆都无济于事。那片哭声深深地埋入我的耳鼓,再也消除不了,在我迷茫和苦恼的时候,它便浮上来成为我的安慰。 那一刻,我的幻觉中出现李和我拥抱着道别的镜头,拥抱,那是一种陌生的滋味,我无法想象这种动作将在心底激起怎样的感觉,只是莫名地本能地渴望它。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李。 接替李的Y老师更年长一些,眼睛细长,眼白比眼珠多,好像总是斜着眼看人。Y和李有些积怨(这是后来听别的老师说的),李一直是先进教师,Y也很好强,在学校里以严厉著称,所以两人的关系便有了点微妙。 开学第一次见面,Y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首先把所有的座位都重新调整,我和同桌久儿被活活拆散,我坐在最前排,久儿却被安排在门边的角落里。然后,Y又宣布了若干个不准,比如男女生课间不许打闹;不许互相抄袭作业;上课不许玩玩具,一旦没收不予归还等等。 照例第一次见面,老师要点名和学生互相认识。我的学号是3号,苏了了!点到我的时候,Y老师抬起头朝我注视了许久,她像打量外星人一样将我上上下下扫了一番,嘴角似笑非笑地神经质地抽动了一下,我从她的目光里读到了一种异样的不祥的东西,它来自人的第六感。(你相信吗?人与人之间一定存在一种未知的类似于磁场的物质,这种物质主宰着人的相亲或相斥,有的人天生相互吸引和悦纳,而有的人生来就水火不容,这种现象有时能找到根由,更多时候是毫无来由的。) 点完名,Y有些突兀地补充了一句。Y说,有一点要让你们知道,李老师以为是好学生的,在我Y老师眼里未必是好学生。她说这话的时候,有意地瞥了我一眼。那眼光冷得像冰刀,轻轻地在我的皮肤上割了一下。 后来,我总是隐约感觉Y试图将我处于莫名的困窘之中,为此我感到非常自卑和失望。我明白,我和久儿喜欢李多半是因为李对我们的喜爱,很多时候,爱是互动的。李是我们的镜子,从李赞赏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相信自己是乖乖女,是让人喜欢的小姑娘。但是在Y面前,我对自己的认识一下子完全混乱了。首先是我的毛笔字很少得“优”了;我的作文也失去了当作范文被朗读的机会;尽管我还是被选为班长,Y对我交代班级工作的时候,语气常常是生硬的,我战战兢兢地和她说话,生怕说错了什么。那时,我多么在乎自己在老师眼里的形象,多么在乎大人们能称赞我是个好女孩。
ISBN | 7535494730,9787535494733,7549599920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殷健灵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