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整体松解治疗与康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针刀临床医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骨伤,针刀及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吴绪平,男,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教研室主任,已被《针刀医学传承家谱》收录为中华针刀传承脉络第一代传承人。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60余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学,分别于2003年3月和2011年5月赴香港讲学。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八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主要临床专长:擅长运用针刀与内热针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神经卡压综合征、腱鞘炎、跟骨骨刺及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等。李海萍,女,1975年8月生,大学本科,199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一直在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康复科工作,历任康复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康复科副主任,十堰市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十堰康复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针灸、针刀、银质针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及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拓进取,2004年参与完成了九龙降糖汤结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临床疼痛性疾病有较深见解及临床经验,于2008年撰写了《小针刀配合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肩周炎》,发表在《实用中医药杂志》。对疼痛治疗后的功能康复训练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13~2014年先后撰写了《手法整复治疗颈肩综合征》《推拿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等论文。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医学论文17篇,曾参编了《武当山药用植物学》及吴绪平教授主编的《针刀治疗髋部疾病》。
主要临床专长:针刀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问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失眠、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
目录
第一章 腰骶尾部临床应用解剖
第一节 腰骶尾部体表标志与体表投影
一、境界与分区
二、体表标志
第二节 腰骶尾部的骨骼
一、腰椎
二、骶骨
三、尾骨
第三节 腰骶尾部的连结
一、韧带连结
二、关节连结
三、椎间盘
第四节 腰骶尾部的软组织
一、皮肤
二、筋膜
三、腰骶尾部肌肉
第五节 腰骶尾部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第六节 腰骶尾部神经
一、腰神经的后支
二、腰神经前支
三、骶、尾神经前支
四、骶神经及尾神经后支
五、腰交感神经干
六、盆骶尾部交感神经干
第二章 腰骶部生物力学
第一节 腰椎的生理和生物力学特点
一、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二、椎弓根和关节突的生物力学
三、韧带的生物力学
四、肌肉的生物力学
第二节 腰骶部运动学
一、腰椎的运动学
二、腰椎的运动力学
第三章 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第一节 人体与力学的关系
一、人类的基本属性与力的关系
二、人体内的3种基本力学形式
三、人体对异常应力的3种自我调节方式
四、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生命体
第二节 骨杠杆力学系统
第三节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一、单关节弓弦力学系统
二、腰部弓弦力学系统
三、脊柱弓弦力学系统
四、脊—肢弓弦力学系统
第四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一节 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述
二、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三、腰骶部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四、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五、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网眼理论
六、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腰骶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骨质增生概述
二、人体对腰骶部异常力学状态的调节和适应
三、腰部骨质增生的病因
四、骨质增生的病理机制
五、腰骶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腰骶部针刀治疗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关系
一、经筋理论概述
二、针刀治疗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关系
三、针刀松解部位的选择与“以痛为腧”的关系
四、针刀治疗与经筋刺法的关系
第五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格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腰椎运动检查
五、特殊试验检查
六、肌张力及肌容积检查
七、神经反射检查
八、皮肤感觉障碍区检查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诊断
一、腰部影像检查的优选原则
二、腰椎X线检查
三、腰椎CT检查
四、腰部MRI检查
第六章 针刀操作技术
第一节 针刀手术室的设置
第二节 针刀手术的无菌操作
第三节 常用针刀刀具
一、Ⅱ型针刀
二、Ⅱ型针刀
三、注射针刀
四、芒针刀
五、特型针刀
第四节 患者的体位选择
一、仰卧位
二、俯卧位
第五节 针刀治疗的麻醉方法
一、局部浸润麻醉
二、神经阻滞麻醉
三、全麻
第六节 常用针刀刀法
一、持针刀姿势
二、进针刀方法
三、常用针刀刀法
第七节 针刀术后处理
一、针刀术后常规处理
二、针刀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整体松解治疗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的针刀治疗
第八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连续提腿复位手法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治疗
一、目的
二、原则
三、方法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护理
一、生活起居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情志护理
四、对症处理及护理
五、健康教育
第九章 临证医案精选
第十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二、手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保健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软组织损伤与骨质增生的关系
1.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挛缩 关于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大都是慢性的,或急性损伤后的慢性期。慢性软组织损伤中肌肉、韧带挛缩是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挛缩的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使得它们受到超常拉力的牵拉,引起肌肉或韧带损伤,甚至少量的肌纤维将被拉伤拉断。每块肌肉或韧带在被牵拉状态下,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处是应力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在肌肉长期被紧张牵拉的过程中,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就有可能被拉伤。这时候人体的代偿机制为了加强肌腱和附着点处的强度,避免它们被损伤,就将大量的钙质和磷输送到这儿来,就形成了骨刺或肌肉钙化、骨化。
2.关节扭伤后遗症 关节扭伤,即中医所说之骨错缝。首先是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的损伤,如果未得到恰当治疗,必然造成关节内的力平衡失调,进而引起关节错位。
(1)从关节的形态结构可观察到人体任何一个关节都不是平面相连,关节面部是凹凸不平的,但相对的关节面都很吻合。就象每个人的上下牙齿一样,很少是平面相接触的,大多是长短不齐,厚薄不一前后倾斜的,但是一咬合的时候,都是很吻合的,如不吻合,就不能咀嚼东西。而且正常情况下,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分布于关节面每一个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也相对稳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整体松解治疗与康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针刀临床医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骨伤,针刀及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吴绪平,男,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教研室主任,已被《针刀医学传承家谱》收录为中华针刀传承脉络第一代传承人。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60余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学,分别于2003年3月和2011年5月赴香港讲学。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八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主要临床专长:擅长运用针刀与内热针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神经卡压综合征、腱鞘炎、跟骨骨刺及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等。李海萍,女,1975年8月生,大学本科,199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一直在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康复科工作,历任康复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康复科副主任,十堰市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十堰康复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针灸、针刀、银质针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及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拓进取,2004年参与完成了九龙降糖汤结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临床疼痛性疾病有较深见解及临床经验,于2008年撰写了《小针刀配合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肩周炎》,发表在《实用中医药杂志》。对疼痛治疗后的功能康复训练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13~2014年先后撰写了《手法整复治疗颈肩综合征》《推拿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等论文。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医学论文17篇,曾参编了《武当山药用植物学》及吴绪平教授主编的《针刀治疗髋部疾病》。
主要临床专长:针刀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问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失眠、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
目录
第一章 腰骶尾部临床应用解剖
第一节 腰骶尾部体表标志与体表投影
一、境界与分区
二、体表标志
第二节 腰骶尾部的骨骼
一、腰椎
二、骶骨
三、尾骨
第三节 腰骶尾部的连结
一、韧带连结
二、关节连结
三、椎间盘
第四节 腰骶尾部的软组织
一、皮肤
二、筋膜
三、腰骶尾部肌肉
第五节 腰骶尾部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第六节 腰骶尾部神经
一、腰神经的后支
二、腰神经前支
三、骶、尾神经前支
四、骶神经及尾神经后支
五、腰交感神经干
六、盆骶尾部交感神经干
第二章 腰骶部生物力学
第一节 腰椎的生理和生物力学特点
一、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二、椎弓根和关节突的生物力学
三、韧带的生物力学
四、肌肉的生物力学
第二节 腰骶部运动学
一、腰椎的运动学
二、腰椎的运动力学
第三章 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第一节 人体与力学的关系
一、人类的基本属性与力的关系
二、人体内的3种基本力学形式
三、人体对异常应力的3种自我调节方式
四、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生命体
第二节 骨杠杆力学系统
第三节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一、单关节弓弦力学系统
二、腰部弓弦力学系统
三、脊柱弓弦力学系统
四、脊—肢弓弦力学系统
第四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一节 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述
二、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三、腰骶部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四、腰骶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五、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网眼理论
六、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腰骶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骨质增生概述
二、人体对腰骶部异常力学状态的调节和适应
三、腰部骨质增生的病因
四、骨质增生的病理机制
五、腰骶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腰骶部针刀治疗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关系
一、经筋理论概述
二、针刀治疗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关系
三、针刀松解部位的选择与“以痛为腧”的关系
四、针刀治疗与经筋刺法的关系
第五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格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腰椎运动检查
五、特殊试验检查
六、肌张力及肌容积检查
七、神经反射检查
八、皮肤感觉障碍区检查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诊断
一、腰部影像检查的优选原则
二、腰椎X线检查
三、腰椎CT检查
四、腰部MRI检查
第六章 针刀操作技术
第一节 针刀手术室的设置
第二节 针刀手术的无菌操作
第三节 常用针刀刀具
一、Ⅱ型针刀
二、Ⅱ型针刀
三、注射针刀
四、芒针刀
五、特型针刀
第四节 患者的体位选择
一、仰卧位
二、俯卧位
第五节 针刀治疗的麻醉方法
一、局部浸润麻醉
二、神经阻滞麻醉
三、全麻
第六节 常用针刀刀法
一、持针刀姿势
二、进针刀方法
三、常用针刀刀法
第七节 针刀术后处理
一、针刀术后常规处理
二、针刀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整体松解治疗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的针刀治疗
第八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连续提腿复位手法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治疗
一、目的
二、原则
三、方法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护理
一、生活起居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情志护理
四、对症处理及护理
五、健康教育
第九章 临证医案精选
第十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二、手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临床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康复保健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软组织损伤与骨质增生的关系
1.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挛缩 关于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大都是慢性的,或急性损伤后的慢性期。慢性软组织损伤中肌肉、韧带挛缩是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挛缩的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使得它们受到超常拉力的牵拉,引起肌肉或韧带损伤,甚至少量的肌纤维将被拉伤拉断。每块肌肉或韧带在被牵拉状态下,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处是应力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在肌肉长期被紧张牵拉的过程中,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就有可能被拉伤。这时候人体的代偿机制为了加强肌腱和附着点处的强度,避免它们被损伤,就将大量的钙质和磷输送到这儿来,就形成了骨刺或肌肉钙化、骨化。
2.关节扭伤后遗症 关节扭伤,即中医所说之骨错缝。首先是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的损伤,如果未得到恰当治疗,必然造成关节内的力平衡失调,进而引起关节错位。
(1)从关节的形态结构可观察到人体任何一个关节都不是平面相连,关节面部是凹凸不平的,但相对的关节面都很吻合。就象每个人的上下牙齿一样,很少是平面相接触的,大多是长短不齐,厚薄不一前后倾斜的,但是一咬合的时候,都是很吻合的,如不吻合,就不能咀嚼东西。而且正常情况下,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分布于关节面每一个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也相对稳定。
ISBN | 9787506793438 |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作者 | 吴绪平;李海萍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