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师机》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江涛,女,1972年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及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案卷》。《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著作简介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外治法的源流
(二)外治法的优势
(三)历代医家的影响
二、学术特色
(一)外治法的理论
(二)外治法的应用
临证经验
一、内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温病
(二)肺病
(三)脾胃病
(四)瘾瘕积聚
(五)鼓胀
(六)水肿
(七)黄疸
(八)诸痛
二、妇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的治疗部位
(三)常用的外治剂型
三、儿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外治方法的适应证
(三)常用的外治部位
四、痘疹类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的外治部位
五、皮肤病的外治经验
六、头面诸疾的外治经验
(一)眼病
(二)鼻病
(三)耳病
(四)唇病
(五)齿病
(六)舌病
(七)咽喉病
七、针灸的运用
(一)重视腧穴
(二)重视灸法
(三)重视刺血疗法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中焦郁积,用金仙膏为多,气痛、腹痛贴脐立效。疟疾,先用此膏贴胸口,化其痰、食、暑、湿,即轻。数发后可以截住者,用散阴膏加药末(肉桂、丁香、吴茱萸、威灵仙、白胡椒、白芥子、草果),贴项第三、四骨中间;先用生姜擦后再贴,并贴一膏于脐上(不必加药),再以生姜两块捣敷膝盖。轻者即愈,重者两张亦愈。三阴疟,虽数年者亦效。又如痢疾,无论老少,皆用金仙膏,一贴胸口,一贴脐上。轻症半日腹响泄气,小便通利,胸中廓然即愈;重症逐渐减轻,不过数日亦愈。吴师机云:“此症夏秋最多,余治愈不止万人,特为拈出。”
下焦寒湿,用散阴膏为多。若上热下寒者,贴足心;脾虚泄泻者,贴脐。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跌打闪挫,一贴即愈。
吴师机自制膏方共数十种。其中以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云台膏、行水膏用之最广、最验。吴师机自述每年施膏一二十万张,其中五膏十居八九。云台膏即夔膏,通治外科痈疮诸证,而清阳、散阴、金仙三方,则为内病外治之膏。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师机》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江涛,女,1972年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及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案卷》。《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著作简介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外治法的源流
(二)外治法的优势
(三)历代医家的影响
二、学术特色
(一)外治法的理论
(二)外治法的应用
临证经验
一、内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温病
(二)肺病
(三)脾胃病
(四)瘾瘕积聚
(五)鼓胀
(六)水肿
(七)黄疸
(八)诸痛
二、妇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的治疗部位
(三)常用的外治剂型
三、儿科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外治方法的适应证
(三)常用的外治部位
四、痘疹类疾病的外治经验
(一)常用的外治方法
(二)常用的外治部位
五、皮肤病的外治经验
六、头面诸疾的外治经验
(一)眼病
(二)鼻病
(三)耳病
(四)唇病
(五)齿病
(六)舌病
(七)咽喉病
七、针灸的运用
(一)重视腧穴
(二)重视灸法
(三)重视刺血疗法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中焦郁积,用金仙膏为多,气痛、腹痛贴脐立效。疟疾,先用此膏贴胸口,化其痰、食、暑、湿,即轻。数发后可以截住者,用散阴膏加药末(肉桂、丁香、吴茱萸、威灵仙、白胡椒、白芥子、草果),贴项第三、四骨中间;先用生姜擦后再贴,并贴一膏于脐上(不必加药),再以生姜两块捣敷膝盖。轻者即愈,重者两张亦愈。三阴疟,虽数年者亦效。又如痢疾,无论老少,皆用金仙膏,一贴胸口,一贴脐上。轻症半日腹响泄气,小便通利,胸中廓然即愈;重症逐渐减轻,不过数日亦愈。吴师机云:“此症夏秋最多,余治愈不止万人,特为拈出。”
下焦寒湿,用散阴膏为多。若上热下寒者,贴足心;脾虚泄泻者,贴脐。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跌打闪挫,一贴即愈。
吴师机自制膏方共数十种。其中以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云台膏、行水膏用之最广、最验。吴师机自述每年施膏一二十万张,其中五膏十居八九。云台膏即夔膏,通治外科痈疮诸证,而清阳、散阴、金仙三方,则为内病外治之膏。
ISBN | 9787513236805,7513236801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作者 | 江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