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砚草集 7101126146,97871011261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平生心事花草知”,一个花间文人沈胜衣,与一位文人画家许宏泉,携手为花木绘写一场文与画的交融雅聚。沈胜衣的草木篇章,内容上注重植物名实的考辨、文献典籍的爬梳,文风上则以演绎幽怀心事的清丽笔触见长,厚实的史料与盈动的情致相缠绵,《笔花砚草集》一书是其新作的结集。

作者简介

沈胜衣,广东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寄身于机关、寄心于书房的典型双子座书生。在各地报刊开过文史书评书话、中外文艺札记、植物散文随笔、电影与流行歌曲评介等方面十多个专栏,发表和结集文章逾百万字,著有《满堂花醉》《你的红颜,我们的手》《书房花木》《行旅花木》《笔记》《闲花》《二十四》等多部著作。许宏泉,字昉溪,室名留云草堂、听雪斋,安徽省和县人。现居北京。涉猎文学写作、绘画、艺术批评和书画鉴藏。《边缘·艺术》主编,简社社长。著有《留云集》《乡事十记》《听雪集》《近三百年学人翰墨》《听雪集》《百草园》《壹壹集》等多部著作。

目录

代序 南国之春:与沈胜衣合作
辑一 寻花访柳的旅程
生生不息夹竹桃
初夏台湾花心思
香港文学散步——张爱玲·萧红·凤凰花
涉溪谁为浣芙蓉
散花记
苹果树荫
英伦苹果,纸上余香
辑二 草木丛中蠹鱼忙
虎耳拾草
兔耳生花
春风一鞭
羊蹄踪迹
猴欢喜,人同喜
金花无忧
风流蕴藉白兰花
亦俗亦雅两生花
辑三 树叶间的书页
你可以在这本书上面栽花植树
一直想写却终未再写的李子
莳花刹那
花画与花文
东瀛花草图谱三种
英伦植物图书三种
梦笔三花,春色如许
辑四 一个准农人的笔耕
莞草开花,莞香结果
莞草,沧桑中莞尔相安
七花七果拜七姐
紫茄纷烂漫
耕读书话
农书中的“农书”
好春佳日:二月二、三月三
自然而然,英伦农思
代后记 相合于根,相契于心

序言

南国之春:与沈胜衣合作
无论是文字还是笔墨,我对花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愫,都是一些平常的山花野卉,在山间、沟壑、河滩、田畈、土冈或沙地里寂寞地生长,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
如果你问我,你最喜欢什么花?我马上会想到鸭跖草、蒲公英、野蔷薇和龙瓜花,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青菜、野菱,永远是“乡味最美”。小时候,在墙壁上涂鸦,或在新砌的土灶上画画。伯父说你应该画枝牡丹、梅花,牡丹富贵,喜鹊看梅。我问伯父梅花、牡丹长的什么样子,伯父比划半天,说也没见过,说是皇宫里或大户人家里有,旧社会街上的“八大家”,比方说王家大院里就有株老梅花树,过去上街从院墙底下走过闻到一股香气。后来,大院子变成公社,伯父说他倒是进去过,可老梅花树已被砍了,所以梅花开的什么样子还是没见到。我只好在灶头上照旧画藕花、红蓼和野菊花。
记得有一年暑假,和几个小伙伴在村东头朱会计家躲猫猫捉迷藏,无意在一堆旧书里翻出一本旧笔记本,里面插了好多张彩色的画,画的都是野蔷薇、红蓼、蚂蜂窝和小鸡,看落款“绍兴李恩绩”觉得很亲切,因为和我一起躲猫猫的小龙的老爷(父亲)铁匠叫李恩德,我问铁匠伯伯知不知道这个画家,他笑着说:我兄弟要是画家,我还用得着吃苦打铁吗?本子里的画越看越喜欢,我苦苦和朱会计儿子索要,他却小气不给。后来,我还是把画偷偷地撕了下来。看那画面上都是村头田埂常见到的情景,心想,当画家不一定要画奇花异草牡丹红梅,照旧可以画这些寻常的闲花野草啊!
从那以后,无论春秋冬夏,刮风下雨,只要从河埂、田间走过,总会禁不住地看上几眼那些不显眼的丛花杂草,并不厌其烦地向大人们打听它们名字,记在心里,画在纸上。
后来,真的见到梅花和牡丹,也见到了历代画家画中名花奇卉。但让我感动的依然是他们笔下的闲花野草,沈石田的秋葵,恽南田的石竹,陈白阳的白荷,王忘庵的老少年,罗两峰的车前草,尤其是近代黄宾虹的黄山野花,虽多不知名,却总画得风韵嫖姚、鲜妍含情。再后来,是药窗老人吴藕汀的“蛇草”,品种繁多,生机勃勃。更是坚定我要画乡间野花的兴趣。
这本《笔花砚草集》中的“插画”,是我头一回涉及南国花卉。若说缘由还得从沈胜衣的文字讲起。
最早知道岭南沈胜衣,是读他的书评,沈胜衣是真正的读书人,买书、藏书、写书,评札记,俨然旧时文人的雅怀。有幸的是我的一本小书《一棵树栽在溪水旁》“不小心”遇见了沈先生,他在“日志”里写了一段评语,我自是心生欢喜。后来,拙著《醉眼优孟》出版,我寄去一册乞教,便开始了我们的文字之交。沈胜衣的“书评”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越来越多关于植物书籍的美文,尤其是南方花木的描述,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陌生而充满好奇的新视野。
几年前,沈胜衣装修新居,希望我来画几幅小画,我很乐意自己的作品可以为之补壁,伴其书香。画是命题,其中之一是沈先生家乡东莞特产莞草,见其发来的图片,似曾相识,我们皖东乡下的水泽湿地偶尔也能见到,只是过去并未在意它。既不知其名,更未想到要入画。第一回画南国花草,确实有点挑战性,几易其稿,也未敢问他是否合意。
若论画热带植物,当数赖少其先生。虽然“岭南派”画家也常以木棉、棕榈、三角梅乃至椰子、木瓜为题材,但能将热带花卉画出风格并产生影响的似乎还是赖少其。《笔花砚草集》少不了木棉、紫荆等南国名花,但大多是我未曾关注过的。我倒是很喜欢尝试一下这样的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起先因为读到沈先生的这些文字,我偶尔说出我的想法,他日可以画些南方植物,或许只是一时之兴,沈先生却也觉得有意思。从年初起我便开始将沈先生发来的文字一一读过,着手搜集相关材料,偶尔也会提及一些我喜爱或觉得可以入画的植物,比如百合花,是我一直喜欢画的。说起来还有一段往事。曩岁在黄山西海,有位同事小姑娘要请我画一幅百合花,搜肠刮肚,却想不起来百合花的具体模样。试画好了几幅,小姑娘很为难的样子,说“有点像的”。放下画笔,我说,实在画不出来了。真是巧的来,第二年,饭店门前土坡下的树丛里竟长出几株野百合,白色的花瓣,略施嫩绿,朱砂点蕊,真是奇葩啊!
因为喜爱画,自然也喜欢阅读一些相关的植物文字,从《植物名实图考》到《本草纲目》,从《诗经》《楚辞》及至今人的著作,津津乐道。沈胜衣的文章,视野开阔,古今中外,诗词杂文,神话传说,皆有采获,所谓引经据典,丰富而不冗杂,可以引人入胜,论其渊薮似得力于知堂老人。知堂先生的文字也是我极喜爱的。但我所写的多是阡陌土冈、田间水泽所生所长,亦总会着意于乡土情怀,这一点却是受了汪曾祺先生的影响。因画而文,或由文而画,虽写山花野草,却与生活、环境乃至生命息息相关。再说,沈胜衣的文字,对我来说不止新鲜好奇,更是一种感动,由花想到故人或往事,虽是写花,却是寄托某种情怀。如他写夹竹桃,“在顷颓寂寥中默默欣赏当下花色,生灭流转的瞬间已是恒常”。写曼陀罗花:“这样魔幻迷乱的春药毒花,开在本应该清心寡欲的清静佛门……我也喜欢这种各个极端和谐交融在一起的格调。此亦一种适意。”他由凤凰花想到张爱玲和萧红,红色是鲜红,竟是一种伤感,一种说不出的苍凉。这二十来幅数十种花卉,历时大半年,其间亦会常与沈先生沟通。因我近年对古器物拓本的兴趣,自然也会有与古陶器物全形拓的结合,而这时也收到沈胜衣发来微信:“我很喜欢你新近加上古器皿的花卉,以前见过郑乃珧也有这类主题风格,是不是给我们合作这书也画两幅。”于是,便有了“莞草清供”的样式。当然,既为“插画”,我也会想到现有的版本,古代的木刻版画,欧洲、日本的水彩线描,但我既不想照猫画虎,也担心若全以“传统”花鸟画手段是否也难为大众读者接受。沈先生似乎知道我的忧虑,又发来微信:“这是我们合作之书(书名也反映了),你的大作可不仅是一般的‘插图’,而是要‘图文并茂’的。”有了沈先生这话,我便释然了。当然,我既不会画成“岭南派”色彩逼真的洋画兮兮,也不会太受赖少其浓墨重彩抽象夸张的洋派版画形式的影响,依然强调笔墨,设色丰润古艳而雅逸是我的追求,调子还是明人和黄(宾虹)吴(藕汀)派头。黄宾虹所谓“略有风情”、“绝无烟火”。哈哈,自信如此,也是醉了!
许宏泉
2016年12月15日留云草堂

后记

相合于根,相契于心
在这场笔花与砚草的纸上携手中,忽一日,宏泉兄提出:“可否写写百合花,余最爱画之。”因他在为本书绘画中,留意到我没有专门写过此花。
可巧,那时我刚从英国旅行回来不久,为撰写《苹果树荫》买了一本《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因了宏泉兄的提醒,循之发现不少英国文人的百合情结,正可作为本集多篇英伦文章的余绪。
在《苹果树荫》的参考书中,还有一本比《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更早使用类似书名,是昆汀·贝尔的《伍尔夫传》,它有一个中译本加上去的副题:“弗吉尼亚·伍尔夫,英格兰的百合。”据说,这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诸子对伍尔夫的赞誉。
这个比喻很传神。英国美学家、评论家拉斯金的《芝麻与百合》,《百合——王后们的花园》篇是对妇女的颂歌,谈妇女的优异天性;对照他描摹的智慧、尊严、拥有王后般品质的完美女性标准,伍尔夫这位女性主义先驱活脱脱就是那花园里的百合典范。看过伍尔夫照片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她确实像百合花,圣洁典雅,高贵出尘,不沾人间烟火气。
西方历史上,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中,百合是神圣之花,教徒认为,一个人拥有“空气、水、面包、早晨、石块和百合”,就会“拥有整个世界”。传说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他的血流到地上长出了百合,为纪念耶稣复活,百合成为复活节的用花。后来,百合被专用于耶稣母亲玛利亚的象征,经常出现于她的画像。这象征除了高贵,还有高洁:圣母玛利亚是处女天然受孕,因此百合代表了不涉肉体的贞洁、没有性邪念的童真(传统上有关图像其花蕊不被画出,即暗示贞操)。而伍尔夫身处开放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虽然不乏既坦荡又暧昧的一面,但对于性有本质上的拒斥、冷淡,看重心智胜于肉欲;旁人也以此视之,如董桥说过他对伍尔夫有着不带性意味的倾慕。这种超越身体的精神意味,正是百合的特质。
不过,百合又是相反相合的,孙宜学《凋谢的百合——王尔德画像》指出,《圣经·雅歌》既有“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里”的高洁意象,又有“他的嘴唇像百合花”等婉曲意味,“交织着情欲的渴求与翠徒的贞节”。其体现就是王尔德。
这是英国文坛另一枝夺目的百合,而且比起伍尔夫,王尔德的百合情缘更深。这位唯美浪子,“手持一枝百合,或一枝罂粟,在皮卡迪里广场漫步”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写入诗歌,成为“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到美国演讲也是百合和向日葵不离身,当地的报道漫画就画了他身处这两种花中。他最仰慕的女人之一是“百合花杰西”,他给男伴情人道格拉斯的信称对方为“我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而道格拉斯抒写“不敢说出名字的爱”的诗篇,也一再出现百合。 王尔德本人写到百合更多,诗歌有《我的女士》《爱情之花》等,戏剧《莎乐美》则用百合比喻莎乐美迷恋的约翰:“我渴望得到你的肉体,你的肉体像田野里的百合花一样洁白。”这强烈的性意味,就是孙宜学拈出的百合另一面,此花精神意象之外的潜藏肉欲,被王尔德放大了。不过我看这也好,将伍尔夫与王尔德的两个极端结合起来,才不偏废百合的美质。
……
此书遂正如百合,与宏泉相合于根,与于欣相契于心。百合之心,清香满心。同样要感谢中华书局余佐赞、胡正娟等各位用心成全,张国樑先生继《闲花》之后再度精心设计,还有历来催发、经手、支持集内文章的诸君,他们“数十片相累……百片合成”,才有此书的百合好景。
我在《春风一鞭》顺带谈到百合山丹时,说杨万里有诗咏之。那首《山丹花》,写他从山野将此花移植回家相对,“聊着书窗伴小吟”。这本《笔花砚草集》也希望能像百合花一样,给当今如此世代的读者以这般意境,在偶尔跳出现实回归自我的书窗角落,带来一点脱去俗尘的清新,宁神清心。
2016年12月中旬。
其时阳台的白兰,继夏日之后在冬阳中二度盛开。
【附记】
上面谈到百合是西方圣母、母亲神的象征,而在中土,传统的母亲之花是萱草。萱草也属百合科,与百合形貌相似,在我国的历史比百合更早、地位更高。《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谖本意是忘,传说萱草可令人忘忧;背是北,指古代妇女盥洗所在的北堂。原诗本是写女子愁思远征的丈夫,欲寻忘忧之草植于堂前。因北堂被专指为母亲居所,故萱草也就成了母亲的代称。
宋刘应时咏《萱草》:“北堂花在亲何在,几对薰风泪湿衣。”日前,我的母亲猝然弃世了。种种哀苦,无以言说。据云萱草可忘忧疗愁,那就再借一下宋人酒杯。陆文圭《鹿葱(萱草的别名)绝旬》:“瘦茎却比沈郎腰。”林景熙《萱草》:“此时忧正切,对尔可能忘。”董嗣杲《萱草花》:“浩有苦怀偏忆母,从今不把北堂开。”
惟将此书,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
2017年2月27日,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

文摘

炎夏,在一间相伴十年而即将倒闭的旧书店,淘得一本《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该卷主要收载夹竹桃科,当中的夹竹桃、鸡蛋花、黄蝉、狗牙花等时下都在盛开,合时应景,正好作为在此最后一次淘书的留念之一。
由此想到不久前的欧洲游,也处处邂逅夹竹桃的艳丽倩影:
重访巴黎,再游枫丹白露,皇宫花园湖边一座古老雕像下,八年前曾遇到一对银发老夫妇在此迷醉拥吻,偷拍下这典型的法兰西情景,那是当初巴黎之行的第一天。如今即将第二次跟巴黎说再见之时,来到同一地方,想起那两个老人现在不知道怎样了,却见极清澈的蓝天下,数树夹竹桃开得甚妍,清新的红花吹弹得破,静谧相对数百年不变的宫殿塑像。那样一个吻,这样一些花,在穿越的时空中共同见证流逝岁月。
伟大属于罗马,一入这个光辉古国都,随处可见古建筑,随处可见夹竹桃——吴稼祥《三个人的罗马》写道:“到罗马,有几样东西你是无法逃避的,雕塑和绘画,废墟和教堂,夹竹桃和蓝天。”让我特别留意的是罗马竞技场(圆形剧场),这座凝聚着辉煌与血腥、智慧与国力的著名建筑,虽然内里昔日帝国的喧嚣风流已被掏空,但仅是屹立近两千年的外壳,就足以撑起罗马曾经的荣光;在这壮观的竞技场遗址旁,有几树夹竹桃盛开着娇俏繁花,草坪上还有悠闲信步的鸽子,鲜活、自由、弱小的花鸟,与沉寂、顽强、庞大的废墟并立,时近黄昏,明净的夕阳斜晖下有种说不出的反差味道,仿佛历史,仿佛命运。
住在罗马这“七丘之城”郊外的其中一个山丘上,深夜,到酒店园林的夹竹桃树影下抽烟,仰看了好一会儿星空。那些星光,一直照耀着这座永恒之城,保存了古罗马的印记讯息。临别的夏至早晨,再到花园散步,看那一大丛清丽的夹竹桃攀生到门墙之上,门扉虚掩,花儿在静静俯瞰脚下的罗马城。然后就是道别了,六月醉人的蓝天阳光下,一路夹竹桃仿佛夹道相送去机场,在这花团锦簇的记忆中,带着未得畅游的遗憾和心愿,离开意大利……
夹竹桃是贯穿罗马古今的,近两千年前,博学多才的老普林尼在其自然百科全书《博物志》就记载,夹竹桃是“常绿植物,外观近似玫瑰树,茎干分又为多数枝条;对驮兽、山羊和绵羊有毒,却是人类的蛇毒解毒剂”。以上内容转引自美国艾米·史都华《邪恶植物博览会》,但该书指出,最后一句有误,因为夹竹桃本身的毒性,被蛇咬后再用夹竹桃的话,“唯一帮助是迅速慈悲的死亡”。
写下《博物志》两年后,维苏威火山爆发,吞噬了庞贝城,老普林尼赶到现场指挥救援、疏散居民(这位学者、作家还是官员和军人,时任海军舰队司令),兼观察记录这场巨变,结果可能因吸进火山气体中毒而猝逝。过了一千多年,庞贝“出土”,由于是被火山灰土将全城几乎瞬间整体掩埋,得以完好地定格保存了古罗马城市生活的种种状貌,其中包括发现,当时一户人家后花园种满了夹竹桃。
到当代,吴冠中在一则绘画手记中写道:“我曾经在罗马时代的庞贝遗址中见过盛开的夹竹桃,开得正欢,鲜花一味展现自身的青春之美,不关心周遭环境的衰颓。”——沧桑废墟中的夹竹桃,正与我在罗马竞技场所见所感相合。
吴冠中这段忆述,是在谈他画的国内题材《桃花季节》时的感触联想,而真正画过古罗马夹竹桃的名家也不少。如唯美主义大师克里姆特,青年时期创作的古希腊罗马主题作品就常出现此花。有一回夹竹桃盛开、带来初夏气息的时节,偶遇他的《两个女孩与夹竹桃》,不像后期名作那样诡丽惊艳,画面是一片宁静温柔气氛,艳红的夹竹桃树下,两个古典少女捧起面前的繁花凝神观赏。那么静美,仿佛手指拂过,眼前的画册真的会开花一样……
至于法国的夹竹桃,梵高旅居期间画过不止一幅,包括我曾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幸近赏真迹的《夹竹桃与书》,那份集怒放与颓败于一身、既挣扎又安然之美,与他的向日葵、丝柏树等一脉相承,展示了与上两位不一样的现代风骨。
说到法国,儿童文学作家保罗·贾克·邦逊写过一本《西米特拉的孤儿们》,里面一个细节是,有人为小女孩带来了夹竹桃树苗作为生日礼物。刚巧,今年我的公历农历生日都在法国度过,看枫丹白露夹竹桃那天,正是农历生日。
不过,送夹竹桃做礼物可要小心,它的花语固然可表示“深刻的友情”,但同时又代表“危险”。在夹竹桃的原产地之一印度,泰戈尔写过一个剧本《红夹竹桃》,里面的此花同样是“心的礼物”,但却寓示了送花男子和收花女子的悲剧命运,它带着凶恶的预兆,那如鲜血般的花色,“有一种迷人的忧虑”。——这种险恶,源于前面已提到的夹竹桃的毒性。
P3-6
ISBN7101126146,9787101126143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沈胜衣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