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董建华教授,有名的中医学家,生于1918年12月17日,2001年1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他出身于中医世家,16岁开始学医,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勤学敏思,苦学八年,得师真传。行医后。继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五十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在学术思想上独具风格,成了“一家之长”,尤其对胃脘痛和温热病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诸如先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而先父董建华教授治胃,乃以通降为大法,他自己配制的治疗胃脘痛的胃苏饮、胃痛宁等经验方,临床每获良效。
目录
临证心悟
通降乃治胃之大法
疏调肝木法在脾胃临证中的应用
治胃病用补法小议
心悸治例
胁痛的病理及其治疗
慢性泄泻医疗诸法
痢疾的证治
热性病辨治规律
浅谈温病的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
下法在温热病临床中的应用
清法治温琐谈
暑湿和湿温用药大要
论治白喉为病
肠痈三法
治痹之要
要识误补之弊
试论吴鞠通学术思想的特点
情志所伤和心理治疗
医案选编
春温
春温夹湿
风温
风温发疹
风温转疟
暑温
暑温夹湿
暑温发疹
暑温发黄
暑痫
伏暑
暑寒夹湿
湿温
湿温发痦
秋燥犯肺
温疟
冬温
冬温夹湿
冬温发疹
麻疹重症
蛤蟆瘟
黄疸
低热
内伤发热
发热
中风
半身不遂
郁证
癫狂
癫痫
不寐
抽搐
脑肿瘤术后抽搐
头痛
秃发
摇头风
鼻渊
舌痛
失音
梅核气
偏头痛、眩晕
眩晕
胸痹、眩晕
胃脘痛、眩晕
湿痰咳喘
寒痰咳喘
热痰咳喘
虚喘
哮喘
咳血
血痹
肌痹
痹证
胸痹
胸痛
胃脘痛
嘈杂
吐酸
湿阻
积滞
感冒夹滞
腹痛
蛔厥
瘰疬并发□结
骨痨
消渴
吐泻
暑湿泄泻
寒湿泄泻
寒热夹杂泄泻
脾虚泄泻
痢疾
石淋
气淋
热淋
风水
浮肿
泄泻、浮肿
湿热流注下焦
失精
遗尿
子痫、子肿
月经不调
行经感邪
经行乳胀
崩漏
带下
湿疹
缠腰蛇丹
脓疱疮
脓疱疮、麻疹
膏方病案
文摘
版权页:
患者胁痛如刺,舌有瘀点,此乃血瘀胁痛的主证。关于偏头痛的发作,亦为肝经气火上扰所致。因此,着重于疏肝理气解郁,化瘀活络止痛。方宗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出入,佐以通络止痛化瘀之丹参、郁金、生牡蛎等味,药对病机,故两年沉疴,仅服药10余剂而收全功。
三、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失调,以致湿热蕴积于肝胆,脉络失和,疏泄失司,也可以引起胁痛。
肝胆湿热的胁痛主要见症是:胁痛阵阵,寒热往来,胸闷纳呆,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目赤或黄,躯体色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疏泄肝胆,清热通腑。方用大柴胡汤随症加减。柴胡疏肝,可透达少阳之邪外出;黄芩清泄少阳,清热除烦;大黄泻热通肠,行瘀破积;三药配伍,能解蕴积于肝胆之湿热。白芍柔肝止痛;枳实破气消积,与诸药配合,能除胁痛苦满、心烦和寒热往来之症。半夏、生姜可和胃降逆止呕。因此,用大柴胡汤随症加减,治湿热蕴结于肝胆之胁痛,效果较为理想。
病案举例:胡某,女,29岁。
1977年8月30日初诊:阵发性右胁疼痛已历两年余。初起每年疼痛二三次,近一年中每月疼痛一两次,痛甚如绞,难以忍受,伴有恶寒发热,呕吐苦酸水液,曾住院治疗,疑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未做胆囊造影。经消炎止痛处理后疼痛缓解。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董建华教授,有名的中医学家,生于1918年12月17日,2001年1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他出身于中医世家,16岁开始学医,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勤学敏思,苦学八年,得师真传。行医后。继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五十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在学术思想上独具风格,成了“一家之长”,尤其对胃脘痛和温热病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诸如先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而先父董建华教授治胃,乃以通降为大法,他自己配制的治疗胃脘痛的胃苏饮、胃痛宁等经验方,临床每获良效。
目录
临证心悟
通降乃治胃之大法
疏调肝木法在脾胃临证中的应用
治胃病用补法小议
心悸治例
胁痛的病理及其治疗
慢性泄泻医疗诸法
痢疾的证治
热性病辨治规律
浅谈温病的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
下法在温热病临床中的应用
清法治温琐谈
暑湿和湿温用药大要
论治白喉为病
肠痈三法
治痹之要
要识误补之弊
试论吴鞠通学术思想的特点
情志所伤和心理治疗
医案选编
春温
春温夹湿
风温
风温发疹
风温转疟
暑温
暑温夹湿
暑温发疹
暑温发黄
暑痫
伏暑
暑寒夹湿
湿温
湿温发痦
秋燥犯肺
温疟
冬温
冬温夹湿
冬温发疹
麻疹重症
蛤蟆瘟
黄疸
低热
内伤发热
发热
中风
半身不遂
郁证
癫狂
癫痫
不寐
抽搐
脑肿瘤术后抽搐
头痛
秃发
摇头风
鼻渊
舌痛
失音
梅核气
偏头痛、眩晕
眩晕
胸痹、眩晕
胃脘痛、眩晕
湿痰咳喘
寒痰咳喘
热痰咳喘
虚喘
哮喘
咳血
血痹
肌痹
痹证
胸痹
胸痛
胃脘痛
嘈杂
吐酸
湿阻
积滞
感冒夹滞
腹痛
蛔厥
瘰疬并发□结
骨痨
消渴
吐泻
暑湿泄泻
寒湿泄泻
寒热夹杂泄泻
脾虚泄泻
痢疾
石淋
气淋
热淋
风水
浮肿
泄泻、浮肿
湿热流注下焦
失精
遗尿
子痫、子肿
月经不调
行经感邪
经行乳胀
崩漏
带下
湿疹
缠腰蛇丹
脓疱疮
脓疱疮、麻疹
膏方病案
文摘
版权页:
患者胁痛如刺,舌有瘀点,此乃血瘀胁痛的主证。关于偏头痛的发作,亦为肝经气火上扰所致。因此,着重于疏肝理气解郁,化瘀活络止痛。方宗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出入,佐以通络止痛化瘀之丹参、郁金、生牡蛎等味,药对病机,故两年沉疴,仅服药10余剂而收全功。
三、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失调,以致湿热蕴积于肝胆,脉络失和,疏泄失司,也可以引起胁痛。
肝胆湿热的胁痛主要见症是:胁痛阵阵,寒热往来,胸闷纳呆,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目赤或黄,躯体色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疏泄肝胆,清热通腑。方用大柴胡汤随症加减。柴胡疏肝,可透达少阳之邪外出;黄芩清泄少阳,清热除烦;大黄泻热通肠,行瘀破积;三药配伍,能解蕴积于肝胆之湿热。白芍柔肝止痛;枳实破气消积,与诸药配合,能除胁痛苦满、心烦和寒热往来之症。半夏、生姜可和胃降逆止呕。因此,用大柴胡汤随症加减,治湿热蕴结于肝胆之胁痛,效果较为理想。
病案举例:胡某,女,29岁。
1977年8月30日初诊:阵发性右胁疼痛已历两年余。初起每年疼痛二三次,近一年中每月疼痛一两次,痛甚如绞,难以忍受,伴有恶寒发热,呕吐苦酸水液,曾住院治疗,疑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未做胆囊造影。经消炎止痛处理后疼痛缓解。
ISBN | 7513248028,9787513248020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作者 | 董建华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