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散文集:人生弦外有余音 9787201139364,720113936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一:《人生弦外有余音》当代“大文化散文”代表作家李国文经典之作,读此书,方知中国文人生活之甘苦,方能领略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血性与风骨,全新诚意推出!
编辑推荐二:《人生弦外有余音》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于嬉笑怒骂中漫谈历代大师、风流才子,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张岱等文坛巨匠皆在笔下。
编辑推荐三:《人生弦外有余音》作者将文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中国文人与权力的关系,将历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人生态度、成败得失一一道来,文字辛辣,见解独到。

媒体推荐

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很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评论家 谢有顺

作者简介

李国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早期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近十几年来以散文为主,出版散文集《大雅村言》《中国文人的活法》《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目录

辑一 文人风流
孔夫子陈州绝粮
屈原之死
嵇康和阮籍
鲈莼之思
仰天大笑出门去
总为从前作诗苦
白居易饮酒
登高一呼韩昌黎
东坡原是西湖长
最有天才的女子
名士张岱
“三言二拍”冯梦龙
纳兰性德及其他
袁枚与《随园食单》
辜鸿铭的傲岸
辑二 艺苑杂谈
桃花潭水
红杏出墙来
千古黄鹤在
清明上河图
元日诗
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
重读《千字文》
范进不可笑
读《陋室铭》

文摘

孔夫子陈州绝粮
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陈州绝粮。
与他一起被围而饿肚子的,还有他的学生,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共十人,也称孔门十哲。
在《论语》中,关于这件事,有三十三个字的简略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的意思是:君子陷于困境之中,穷而弥坚,不失志节;而小人到了穷途末路之时,就无所顾忌,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在陈州的明代古碑《厄台碑》上,将孔子陈州绝粮与“天地厄于晦冥,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羑里”相提并论。由此可证,百炼成钢,不淬火无以锋利坚硬,剖璞为玉,不雕琢很难晶莹剔透。古往今来的先贤绝圣、达者通儒、巨匠国手、仁人志士,无不要经历艰苦卓绝的磨炼,无不要受到生死存亡的考验,才能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发生在孔子和他门徒身上的这次磨难,也就是所谓的“厄”,对于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精神品质的升华、人生视野的开阔、学问阅历的增长,不但起到飞跃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孔夫子一生不算走运,落魄的时候,甚至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狗”。不过,他的志向,他的追求,堪称伟大。其目标是要在广泛和普遍的范围内,贯彻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一般来讲,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其理想难以实现。如果一蹴即就,顷刻间神鬼附体,顿成不朽,如果阿猫阿狗,忽然间人五人六,领袖群伦,如同时下那些一脱而红的过气明星,一炒而火的钻营作家,一抄而名的无聊学者,一炮而响的讲坛才子,像二踢脚那样制造轰动效应以后,随即销声匿迹,也就谈不上什么伟大了。有生之年的孔子,一直为这个理想世界奔走,然而,一、其命不济;二、其时不应;三、小人太多;四、到处碰壁。古往今来,所有应该伟大而没有伟大的人,都因为这四大不顺而埋没一生。孔夫子更惨,差一点饿死在陈州。
孟子说过,孔子乃“圣之时者也”,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圣之时者也”这句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翻成“摩登圣人”,不过,他也认为:“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
“颇吃苦头的”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父早死,寡母持家,艰辛度日。做过委吏(主管会计)和乘田(看管牛羊),相当于区乡干部,待遇一般,勉强糊口。直到鲁定公十年(前500)才出现转机,因为在中都宰(熬到区长一级)很卖力气,擢任小司寇,随后就发达了,也许是大器晚成吧,竟然做到鲁国的大司寇,这年他五十二岁。鲁定公十一年(前499),“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相,乃主宰一国之总理,圣人的仕途达到最高峰,没想到“面有喜色”的他,还未来得及得意,官运到此戛然止步。不过也好,多少尝到一点成功的味道,能够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得以实践他的理想抱负。这一点很重要,从此,信心十足,只要给他以权力,他就能做到他想做的一切。
《史记·孔子世家》称他在这短暂的辉煌中,也曾大刀阔斧干成几件事,很是了得,很是神气。“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以说一百天左右的新政,是他一生中最为“牛”的日子。鲁定公十三年(前497),鲁国的利益阶层跟他闹翻,他想给特权人物以颜色,没想到对手早就要收拾他。加之齐国挑拨离间其中,美女也来了,骏马也来了。子路一看来势凶猛的糖衣炮弹,便替圣人担忧,劝说他:“夫子可以行矣!”不要再恋栈了。孔子说且慢,“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知识分子处事,总是把事情往好处想,结果,当年郊祭,居然连祭祀的祭肉,也未照例送给孔子一份,这实在太不给面了。
要面子的圣人只有离开鲁国,好在有一大帮门生跟随着他,虽然有的中途退出,有的半路参加,但始终坚持下来的铁杆,有十数人,抱着传道的决心,拥有必胜的信念,迈着整齐的步伐,鼓起无比的勇气,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接受其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的国度,好继续实现其以仁为本的治国理念。由于走得仓促,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因此撞了好多的锁,尝了好多的闭门羹,好不容易敲开的门,还没转身,人家马上就关上了。再接着走下去,热情开始下降,劲头逐渐衰减,这支队伍的行进速度,日见缓慢。
最最主要的原因,春秋末期,当时的大形势是礼崩乐坏,各自为政,互相倾轧,纲纪不存。诸侯崇信森林法则,不是弱肉强食,就是强衰弱食,怎么想办法食人而不被人食,自己的国不灭而能灭别人的国,是生存的第一要务。孔圣人提倡克己复礼,跟人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温良恭俭让那一套,嘴上标榜,倒也无妨,真正实行,坐等倒霉。所以,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到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共十四年间,孔子和他的门生,一直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走,讲道理,做工作,硬是无人搭理,更谈不到赏识。最初出发前的动员会上,何其信心满满,以为一出鲁国国门,鲜花铺路,红毡迎宾,马上就会有人延之为客卿,待之若上宾,提供政治试验田,由着你施展雄才大略,此刻来看,只是一个破灭的梦了。
那时的道路很糟糕,在秦始皇以前,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修长城积极,修路不积极,对行路人来说,那可真是辛苦劳累。鲁迅就考证出来,圣人所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因为这十四年的行路难,颠簸出来胃下垂的病,才不得不如此讲究,而并非老人家摆什么穷谱。据《史记》,他至少周游了大半个中国,这其中包括卫、陈、匡、蒲、曹、宋、郑、蔡、叶、楚等诸侯国,行程数千里,木屐磨穿不知多少双,牛车坐坏不知多少辆,那都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让后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国,自带干粮不说,还得背上铺盖巻。一路上,东碰钉子,西招不是,不是惹非议,就是受辱骂。尽管如此,九死不悔,百折不回,非要找到得以施行其治国理念和仁政思想的下脚之地,师生们就不信,天下这么大,没有明智的君主。但行路之人,有目的地,走一步,少一步,脚底有劲;这支队伍,无目的地,总是走不到终点,精神全无。但师生们不停地走,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们决不回头。夫子这份执着,让人敬重;而他的主要弟子,鞍前马后,追随左右,不离不弃,不开小差,他老人家的这份魅力,就尤其令人钦佩了。
不过,我一直妄自判断,孔夫子离开他的发源地鲁国,是最大错。鲁国再不济,经营多年,有关系基础,有故土情谊,有家族信誉,有乡亲支持,这等资源何其可贵?一个人要是丢了根本,以为他的名望、学问、人品、政绩,走到哪儿都能够受人景仰,舍本逐末,大谬而特谬矣!所谓品牌效应,系对熟知的消费群体而言。所谓名人效应,系对特定的环境空间而言,距离根本越远,知名度越低。再加上贸贸然愤而出走,事先准备不足,匆促上路,很难找到一个十分理想的落脚之地。第一,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第二,远水近火,救不得急。第三,陈、蔡、卫、叶,皆处于大国夹缝中,仰人鼻息都来不及,哪敢接纳孔夫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呀!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楚,春秋五霸之一,大国礼请,夫子觉得很有面子,弟子们也都扬眉吐气,再次踏上征程。告别的时候,主客双方假惺惺的惜别场面是少不了的。我估计,离去的一方,未免春风得意,露于形色,送行的一方,自然是陈、蔡两国的上层,脸上五官挪位,心底五味杂陈,大不得劲。孔夫子一生犯小人,而陈、蔡这些小诸侯国的小官僚,一个个小屁虫子,比小人还小人。他们很担心这支团队,抵达楚国以后,得到重用,夫子手下,文有颜渊,武有子路,理财有子贡,外交有宰予,这样一个领导班子,掌握实权,绝对不会对陈、蔡持友好态度。他们说:“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因此,一致决议,不能放虎归山,不能纵龙下海,他们要在楚国得意,我们就得饱受凌辱。这帮虫子商量好久,杀和关,都不是最好办法,只有发动群众,围住他们,困死他们,饿死他们。将来楚国要人的话,唯老百姓是问好了。
陈、蔡两国的卿大夫够卑鄙,躲在幕后当黑手,挑起这场绝粮事件。凡浪荡于江湖、混迹于官场、厮混于市井、裹乱于文坛的中国人,正经本领,通常不大,挑拨离间,无不一等。在他们的教唆煽动下,那些起哄架秧、啸聚好事之辈,那些趁火打劫、泼皮亡命之徒,那些寻衅找碴、无恶不作之流,那些唯恐不乱、心性歹毒之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群氓”“小人儒”,蜂拥而至,吆五喝六,层层包围,水泄不通;挡住去路,堵住来路,前进不得,后退不成。
若围夫子一个人,三五壮汉足矣,而要围夫子及其弟子,没有三五十人,百儿八十人,恐怕不易奏效。因此,面对其势汹汹的数百愚民,孔子相当镇静,还能够抚琴弄弦,歌之咏之,这也就是“厄于陈、蔡,弦歌不绝”的由来。
陈州,即今周口市淮阳县,县城里至今犹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为该地观光名胜,即夫子临危不惧,临难不苟,体现出万世师表风范的弦歌台。
我是不大相信精神至上主义的,吃饱了可以精神变物质,肚子里没有食,饿得咕咕叫,绝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对夫子又拉又唱,或又弹又唱的弦歌行为,持怀疑态度。第一,绝粮一周,夫子有没有力气弦歌?第二,面对暴徒,夫子有没有勇气弦歌?第三,弟子反感,夫子有没有心气弦歌?都是值得打个问号的。而绝粮事件的最早版本《论语》,那三十三个字中,未见“厄于陈、蔡,弦歌不绝”字样,这本由孔门弟子编纂的典籍,其具有的权威性无可置疑。“弦歌”说,显然,这是后来人的演义了。
孔子陈州绝粮,除《论语》外,还在其他古籍中出现过,如《庄子》中的《让王》《山木》,如《孔子家语》中的《困誓》《困厄》,如《荀子》中的《宥坐》,如《墨子》中的《非儒下》,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如《孔丛子》中的《诘墨》,如《吕氏春秋》中的《任数》等等。
庄周(前369—前286)的《让王》就是从孔子的弦歌说起: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不加热而食),藜(野菜)羹不糁(连小米粒也没有),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掌厨)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在卫国受到铲除足迹的侮辱),伐树于宋(在宋国连他休息遮阴的大树也被砍掉),穷于商周,(一系列的倒霉碰壁之后)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这算是一个什么世界啊?可我们夫子却若无其事地)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这两个字可真是说重了,说狠了)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见识短浅)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混到如此穷途末路的地步,先生怎么还有心思弦歌)!”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一个人大方向明确就是通,大方向不明确才是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头脑保持清醒)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操守坚定不变),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隘即厄难),(这种磨炼)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悄然)010 反琴而弦歌,(终于明白事理的)子路扢然(用力地)执干(盾牌)而舞。(终于觉悟的)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庄周总结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周是持出世观点的,在他看来,穷和通乃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庄周不赞成持积极入世观点的孔子,把穷、通看得太重。他认为,因为能够适应这种穷通之变化)故许由(古隐士虽穷而)娱于颍阳,而共伯(即共伯和,曾一度被推为西周执政)得志乎共首。

荀况(约前313—前238)的《宥坐》,则继续他们师生间的这个穷和通,达和不遇的话题: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同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子路自称)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为什么)居(处)之隐(困顿状态)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汝)。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夏之大臣,因正直而为桀所杀)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于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得不得到重用)者,时(时机)也;贤不肖(能力的大和小)者,材(才能)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做不做)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坐下来)!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所处的环境)不隐(穷困没落)者思不远,身不佚(通逸,奔走逃亡状态下)者志不广,女庸安(怎么)知吾不得之桑落(残秋败落,喻窘迫不堪)之下!”

《孔子家语》的《困誓》则把这支遭遇绝粮的队伍,在夫子的循循善诱下,全部成员都在思想上得到提升的过程写了出来。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绥(通馁,即饥饿)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子路)来!吾语汝。君子好乐,为无骄(防止骄傲)也;小人好乐,为无慑(消除惧怕)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你是谁家的孩子,不了解我,却跟从着我呀)?”子路悦,援(持)戚(兵器,斧之一种,亦作舞具)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磨难不可怕,可怕是在磨难面前跌倒趴下。而经过陈、蔡绝粮的考验,肚子饿了,精神不垮,身体弱了,气势不竭,生命危殆,雄心犹在,刀枪威慑,凛然不屈,由此所激发出来的非凡能量,才是圣人和他门徒这一行的最大收获。
人称为“西方孔子”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所受到的磨难,可谓多矣,虽然,磨难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不经磨难,哪能造就中国文学的辉煌,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太快活了,太惬意了,太舒适了,太幸福了,就必然“好吃不过饺子,坐着不如躺着”地懒下来,就必然不想去奋斗、去争取、去发奋、去努力了。《国语·鲁语下》:“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这恐怕也是时下出不了大文人和大作品的缘故。尽管放眼文坛,大师满街走,其实,这种热闹的背后,不过是一堆泡沫而已。
ISBN9787201139364,7201139363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国文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