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述评 978722010893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新时代茶经,茶学里程碑
陆羽所著《茶经》总结了唐代的饮茶方式,成为茶学经典。而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是茶学又一里程碑式著作。吴觉农借《茶经》,整理古代茶文献,呈现中国三千年茶史全貌,总结古代茶经验,又立足于当时茶业发展现状,继往开来,承上启下,是集大成之作。

◎五载成书,熔铸众位茶学泰斗心血
本书从1979年开始编写,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与钱梁、张堂恒等茶学泰斗共同商讨,数易其稿,直到1984年才完稿。编写阵容强大,治学态度严谨,后世关于《茶经》的著作难出其右。

◎用现代茶学视角,重构《茶经》
自《茶经》问世后,多有译注本,少有评价性著作。而《茶经述评》是国人评论《茶经》的首部专著。吴觉农用现代茶学理论,立足于当下茶业发展,一分为二地认识古代茶经验,古为今用, 让传统焕发了新的现实意义。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长销三十余年
本书简明易懂,涉及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对于一般的茶爱好者或者大众读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入门级茶学读物。而且本书论述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从事茶叶生产、研究人员,都有学习价值。自从1987年出版以来,本书就成为茶爱好者无法绕过的经典,长销三十余年。

名人推荐

陆羽《茶经》以后的历代众多的茶学著作,都离不开陆羽《茶经》的窠臼,少有新意,而《茶经述评》则古为今用,一分为二地评论《茶经》。
——茶学家 陈舜年

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是纵观中国茶文化史背景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这是《茶经述评》中的《茶经》注评与其他《茶经》注评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茶经述评》的价值所在。
——日本茶文化学者 布目潮沨

作者简介

作者:(中国)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中国当代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生前曾任中央农业部首任副部长兼任中国茶叶公司经理;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他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创立第一家国营茶叶公司,筹划了全面发展中国茶业的蓝图。著有《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叶问题》,译著《茶叶全书》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茶的起源
第二章?茶的采制工具
第三章?茶的制造
第四章?煮茶的器皿
第五章?茶的烤煮
第六章 茶的饮用
第七章 茶的史料
第八章 茶的产地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第十章 《茶经》的挂图
引书目录?
我国包括试种地区在内的产茶县(1981 年)

茶经译注?

序言

前言
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书成于8 世纪中期,距今已 1200 多年。这部书受到了我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作者陆羽后来还被劳动群众誉为“ 茶神”。由于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叶在我国西汉时代业已作为药用,并在很早以前,即已传播到国外,且日益为各国人民所喜爱。因此,近年以来,日本、英、美等国的学者,对《茶经》也特别给予重视,且已将它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进行研究。
陆羽是在佛寺中成长起来的,因为茶叶的传播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对茶有特殊爱好,以后又曾亲身到过很多主要是佛寺所在地的产茶地区作调查研究,这就使得他在撰写《茶经》时,能对茶的栽培、采摘、制造、煎煮、饮用的基本知识,对迄至唐代的茶叶的历史、产地,更为重要的是对茶叶的功效,都有较准确的把握,并作以扼要的阐述。这些阐述,有的至今还没有失去其参考价值。当然,由于时间的流逝,《茶经》所叙述的关于造茶的工具,煮茶、饮茶的器具等部分,有的已无现实意义。另外,陆羽虽出身贫寒,多年生活于佛寺,但自他进入社会以后,长期与官吏、文士和方外之人为友,并以士大夫的身份做过州、县官的幕僚,因而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他的时代局限性,也必然使这些思想在《茶经》中反映出来。
我生长于茶乡,自以茶业为学习的专业以来,一转眼已60 余年了,其中不少时间是在作农业、茶业的研究工作。曾写过和茶业有关的文章和书,但并没有想到要论述陆羽的《茶
经》。写这本书的起因,是农业出版社的建议。该社很早就要我把古代有关茶书加以整理、注释,汇印出版。我把古代一些茶书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容大都围绕着《茶经》而写,且多重复,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释,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就搁了下来。粉碎“ 四人帮”以后,该社又同我联系。我认为,《茶经》一书,其内容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来衡量,可资参考的虽并不多,但所涉及的比较全面,所以提出了评述《茶经》,兼及其他古茶书,以回顾历史经验,便于“ 古为今用”。该社同志对此设想颇为赞同,并认为这种既述且评的方式也较有新意,因即定书名为《茶经述评》。
这本书从 1979 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来才陆续加入了一些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例如,有人认为我国开始使用茶叶起于神农,并举神农得茶解毒一事为证,这个借传说而作出结论的说法,原是我们一直在怀疑的问题。现已可证明:茶树原产地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而在战国时代以前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把西南地区的茶叶传播到中原地区。《茶经》说的春秋时代晏婴曾食用过“ 茗”,已不能使人置信,则神农最先使用茶叶之说,就更难于成立了。又如,《茶经》原文中前八章都有原注,特别是第八章的原注最多。这些原注,究竟是否为陆羽自己所注,也一向是我们所怀疑的问题。现已证明:有的肯定不是陆羽的自注,有的则难以辨明是或不是陆羽的自注。对这两个问题,有的已在稿内予以指明,有的也在稿内作为问题提出。像这种出现的应予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的。
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我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第一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这最后一稿,自己看看,还是很不满意,不仅文字上不够严密,内容上有些新意也不够完整。在撰写的前两三年中,我为了对茶树原产地和我国生产红细茶的问题进行研究,曾先后前往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再次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论文,提出了建议。其间,各地几度往返,时间过于紧张。在后两三年,自己的时间虽较充裕,但精力又大不如前。因此,对前后三个原稿都未能加以仔细的推敲。现因时间已拖得太久,不得不权且拿出来,让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使这本书得在以后修订完善。
陆定一同志一向关心茶事,对中国茶叶的振兴和发展寄予厚望。十分感谢陆老为这本书题字并写了序言。文中褒及此书又奖及我个人,赞誉之词,实愧不敢当。我深信随着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茶叶事业必将出现突飞猛进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从事茶叶研究的专家学者定会写出一部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茶经》。至于我个人,将以陆老的愿望作为对我的极大策励,决心在有生之年,同全体茶叶工作者一道,为振兴我国茶业继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吴觉农
1984 年 8 月 18 日于北京

文摘

一、茶的祖国

《茶经》的第一句话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接着以树的高度简略地说明了我国拥有各种类型茶树品种的概况,并说在川东、鄂西一带,已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
在《茶经》以前我国的古代史料中,早有关于我国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在内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的记载。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今四川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公元前2世纪,即西汉的时候,四川的司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扬雄在他所著的《方言》中,也述及“蜀西南人谓茶曰”。
《神农本草经》也有关于茶的记述:“苦菜,味苦寒,……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桐君录》也提到:“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而交、广最重。”(东汉交州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承天以北诸省。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
公元3世纪,三国时的傅巽,在他所著的《七诲》中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二省。)
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记载:“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茶法,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银生城故址在今云南景东,唐时南诏国的重镇,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波斯,即伊朗。婆罗门,指古印度。)
如上所述,我国发现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历史,有文献可资查考的已在3000年以上,即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的周代。
此外还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发现比我们更早的有关茶叶历史的文字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很多地方所发现的野生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在《茶经》中有两段关于野生茶树的记载:一段在《一之源》中,即“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另一段在《七之事》中,引述了汉代东方朔《神异记》关于“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获大茗焉”的记载。
在唐代以后,如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其中有泸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悬梯攀登树上采茶的记载。又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也述及“建茶皆乔木”。明代《大理府志》有“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的记述。清代,即在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A.Wilson)曾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考察植物,在他所著的《中国西部游记》中,也说:“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按:1英尺=0.3048米)
近年来,在我国发现野生茶树(包括山茶属的近缘茶树)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以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分布得最广最多,而且多为高乔木型的大茶树,其他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则多为乔木型或半乔木型。
在云南:1960年,据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调查报道,在景谷、勐海、镇康、大关、金平、师宗等县,都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又据湖南农学院陈兴琰教授报道: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约1500米处,发现一棵树高32.12米(后来,树的上部被大风吹断,现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茶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周围都是其他参天的古木。
在贵州:据贵州省农业局及茶叶科学研究所调查,在习水、赤水、桐梓、安龙、普安、榕江、务川等县,先后发现大茶树。其中务川发现的大茶树,高6—7米,叶长13—16厘米,叶宽6—8厘米。此树早在1939—1940年,已为叶知水等同志所发现(见《安徽茶讯》一卷八期)。1957年,在赤水县黄金区和平乡海拔1米的山林中发现树高12米的大茶树。1976年,又在道真县海拔1100米的山区发现树高13米,叶长21.2厘米,叶宽9.4厘米的大茶树(见《贵州茶叶通讯》,1976)。
在四川:据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原茶叶试验站)调查,在荥经、古蔺、叙永、珙县、重庆、合江、崇庆、南川等地,也都发现有野生的大茶树。在宜宾、雅安、温江等地区森林中,还有集中成片的野生苦茶,其中宜宾黄山的,树高13.6米。
在广西:据陈爱新同志1965年的报道,在桂北、桂东北和桂西,也都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桂西上林县大明山深山处的野生茶树,高达数丈;桂北龙胜大茶树,最大者树高超过10米。又据陈炳怀等同志的报道,在大明山原始森林中,还发现有野生茶树群落,其中一株树高达13.3米。
在广东:据广东华南农学院及省经济作物局在从化县调查,发现有3株大叶种茶树生长在人烟绝迹的深山峻谷,零星混杂在残林和其他野生植物群落之间,树高都在数米至十余米,但开花结实很少。
1980年3至4月,湖南茶叶研究所刘宝祥等同志在云南勐海大黑山、南糯山、金平老林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云南大部分地区受到第四纪冰河期的袭击很轻,因而有许多第三纪植物,如木莲、鹅掌楸等,在其他地区早已绝迹,而在这一地区的原始森林中仍耸然挺秀。茶树亦以其雄伟的树姿,生长于第二层的群落中,高达10—20米,胸围2米左右,分别分布在海拔1200—2500米的高度。这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都是茶树的发源地。追溯茶的起源,除了研究栽培茶树的历史以外,还须探索茶树植物在地球上发生发展的历史。植物的发生发展无不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茶树植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必然涉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学方面的历史。
近100多年来,很多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大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也大体上存在着另外四种不同的论点:一是认为印度是茶树的原产〔据1877年贝尔登(S.Baildon)说〕;另一认为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原产地〔据1919年科恩司徒(C.Stuart)说〕;又一认为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据1935年乌克斯(W.Ukers)说〕;又一则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伊洛瓦底江发源处(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译的艾登的《茶》,曾在译文中注明伊洛瓦底江发源处为我国云南境内大盈江、龙川江及其上游)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其以北地区〔据1974年艾登(T.Eden)说〕。其中以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最为人们所瞩目。近年来,我国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根据地质年代,对中国植被形成、演变与分布的地理条件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为探索茶树植物发生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论述是正确的。
ISBN9787220108938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觉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