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大师童书系列·鲁迅精品文集:灯下漫笔》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眉睫,原名梅杰,湖北黄梅人。著有《童书识小录》《丰子恺札记》(附《泛儿童文学随札》)《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废名先生》等书。
目录
我之节烈观
娜拉走后怎样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辩的灵魂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我观北大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文学和出汗
小品文的危机
关于妇女解放
“友邦惊诧”论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四十)
随感录(四十九)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六十三)
儿歌的“反动”
未有天才之前
流产与断种
读书杂谈
书籍和财色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电影的教训
看变戏法
冲
上海所感
“小童挡驾”
玩具
《看图识字》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人生识字糊涂始
论毛笔之类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代编后记(眉睫)
序言
儿童文学:“现代”建构的一个观念
儿童文学是什么?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比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更为普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定义有很多种: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
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对儿童文学最简明的界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
者对象的文学。
——吴其南主编:《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应该说,上述四种儿童文学的定义都明白易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我自己也写过《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回避了给儿童文学下明白易懂的定义这一方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成立的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想通过对这一公式的阐释,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在书中说——
我提出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否定“儿童文学:儿童+文
学”和“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两个公式。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成人是否专门为儿童创作并
不是使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儿童文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为重要的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我在这个公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是要表达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可以分隔、孤立,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艺术可能、艺术魅力正在这里。
这个公式里的“文学”,一经与“儿童”和“成人”相乘也不再是已有的一般文学,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儿童”、“成人”都是无法恒定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的公式里。“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均至少等于或大于2,这样,它才有别于“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个公式,即它的结果至少不是6,而是8,如果“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是3,那就不是加法结果的9,而是乘法结果的27。可见“儿童”、“成人”的精神内涵越丰富,“相乘”之后的儿童文学的能量就越大。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
显而易见,我回避了用成人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适合儿童阅读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是不是儿童文学这种
还应该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对世界的描述”的话语中,也存在着创造“真理”(观念)和陈述“世界”(事实)这两种语言。创造“真理”的语言是主观的,可是陈述“世界”(事实)的语言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言说者对主观的观念可以创造(建构),但是,对客观的事实却不能创造(建构),而只能发现(陈述)。
比如,周作人有没有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这不是“真理”,有待研究者去“创造”(“制造”),而是“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个事实,有待研究者去“发现”。“发现”就要有行动、有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证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须有美洲大陆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同样道理,研究者如果发现周作人接受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必须有“事实”(“世界”)“存在那里”。这个“事实”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中。
作品是以什么性质和形式存在,是一个观念中的形态,是作家的文本预设与读者的接受和建构共同“对话”、商谈的结果。如果一部(一篇)作品被某人认定为儿童文学作品,那一定是那部(那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某人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契合。儿童文学的观念不同,就会划分出不同的儿童文学版图。
作为“大师童书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序文,我花了如此多的篇幅谈论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思想意识建构的一个观念,为的就是避免陷入这套书系所选作品是不是“实体”的儿童文学这一认识论的误区,进而认识到该书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我感到,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眉睫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眉睫的选文来看,这套书系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我由衷地祝贺“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面世!
2015年4月16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后记
关于“泛儿童文学”
泛儿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什么是儿童文学,朱自强老师《“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收入《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一书,海豚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朱老师的思考,我的理解是,只存在观念上的儿童文学,不必陷入某篇作品是否是实体的儿童文学的认知误区。古人没有发现“童年”和“儿童”(只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以古代某首童谣的存在来证明儿童文学古已有之,并尝试编写古代儿童文学史,这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我对朱老师的儿童文学观举双手赞成,并认为他所主张的这一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我国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推广、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大师童书系列”总序中说:
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作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梅杰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梅杰的选文来看,这套丛书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朱老师明确指出我“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一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可谓一语中的,道破潜藏于我内心的儿童文学观。其实,这一儿童文学观念也可以表述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可以”和“适合”微有差异,基本意思差不多。我将我所秉持的这种儿童文学观称为“泛儿童文学论”(朱老师也说这是“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这种儿童文学观与朱老师的“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可能在外延上还略为开放。
“大师童书系列”其实是一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已纳入计划的有林海音、冰心、老舍、萧红、严文井、张天翼、叶圣陶、丰子恺、鲁迅、凌叔华、郭风、金近、杨唤等近二十位作家的儿童文学全集或文集,其总体规模或将超过“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收录的作品范围也更加广泛。整套书系所秉持的编选理念即是我独立思考的“泛儿童文学论”。
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
提倡泛儿童文学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的阅读而言,学生可以读到更广泛的适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而言,不必过于束缚自己,主观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朱老师说:“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如果仅将自己的作品定位成写给小孩子看的,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成人的宗旨呢?如何在成人与儿童之间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呢?泛儿童文学论者认为,最能彰显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实力和艺术天赋的那类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不会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所束缚的。“泛儿童文学论”恰恰也是针对这种儿童文学观念而提出的。
“泛儿童文学论”主张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观念,对某部作品是否是儿童文学作品持着不求一致的包容态度。作为更宽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观,人们不必担心泛儿童文学论者否认儿童文学和儿童观的存在。而且,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它也是“儿童文学”这种观念赖以形成的基础。这与其他儿童文学论者是共通的。
最近读到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我的理解是,儿童性指的是儿童的本性,儿童的观念是在这个本性之下儿童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人们对于这两者认识的总和构成了儿童观。曹老师认为,秉持着对“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儿童观)认识的不同,儿童文学作家大致分为三类:一路是只迎合儿童性而放弃对儿童进行观念的植入;又有一路儿童文学,契合儿童性,但也同时承载观念;还有一路儿童文学,承载观念,并以观念改造儿童性。我认为,只有第二种作家与“泛儿童文学论者”不谋而合。“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当中的乘号就是这么来的。仅对儿童性予以调查,而对“儿童的观念”不予考量的作者,注定是虚假的儿童本位论者。将儿童视为不成熟的个体,虽然也承认“童心”的存在,但将儿童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只怕也很难创作出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毕竟,我们成人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儿童学习,如同儿童也要向成人学习一样。
2015年7月于京城朗山轩
文摘
版权页: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大师童书系列·鲁迅精品文集:灯下漫笔》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眉睫,原名梅杰,湖北黄梅人。著有《童书识小录》《丰子恺札记》(附《泛儿童文学随札》)《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废名先生》等书。
目录
我之节烈观
娜拉走后怎样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辩的灵魂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我观北大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文学和出汗
小品文的危机
关于妇女解放
“友邦惊诧”论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四十)
随感录(四十九)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六十三)
儿歌的“反动”
未有天才之前
流产与断种
读书杂谈
书籍和财色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电影的教训
看变戏法
冲
上海所感
“小童挡驾”
玩具
《看图识字》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人生识字糊涂始
论毛笔之类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代编后记(眉睫)
序言
儿童文学:“现代”建构的一个观念
儿童文学是什么?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比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更为普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定义有很多种: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
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对儿童文学最简明的界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
者对象的文学。
——吴其南主编:《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应该说,上述四种儿童文学的定义都明白易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我自己也写过《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回避了给儿童文学下明白易懂的定义这一方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成立的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想通过对这一公式的阐释,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在书中说——
我提出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否定“儿童文学:儿童+文
学”和“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两个公式。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成人是否专门为儿童创作并
不是使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儿童文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为重要的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我在这个公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是要表达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可以分隔、孤立,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艺术可能、艺术魅力正在这里。
这个公式里的“文学”,一经与“儿童”和“成人”相乘也不再是已有的一般文学,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儿童”、“成人”都是无法恒定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的公式里。“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均至少等于或大于2,这样,它才有别于“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个公式,即它的结果至少不是6,而是8,如果“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是3,那就不是加法结果的9,而是乘法结果的27。可见“儿童”、“成人”的精神内涵越丰富,“相乘”之后的儿童文学的能量就越大。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
显而易见,我回避了用成人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适合儿童阅读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是不是儿童文学这种
还应该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对世界的描述”的话语中,也存在着创造“真理”(观念)和陈述“世界”(事实)这两种语言。创造“真理”的语言是主观的,可是陈述“世界”(事实)的语言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言说者对主观的观念可以创造(建构),但是,对客观的事实却不能创造(建构),而只能发现(陈述)。
比如,周作人有没有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这不是“真理”,有待研究者去“创造”(“制造”),而是“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个事实,有待研究者去“发现”。“发现”就要有行动、有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证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须有美洲大陆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同样道理,研究者如果发现周作人接受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必须有“事实”(“世界”)“存在那里”。这个“事实”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中。
作品是以什么性质和形式存在,是一个观念中的形态,是作家的文本预设与读者的接受和建构共同“对话”、商谈的结果。如果一部(一篇)作品被某人认定为儿童文学作品,那一定是那部(那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某人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契合。儿童文学的观念不同,就会划分出不同的儿童文学版图。
作为“大师童书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序文,我花了如此多的篇幅谈论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思想意识建构的一个观念,为的就是避免陷入这套书系所选作品是不是“实体”的儿童文学这一认识论的误区,进而认识到该书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我感到,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眉睫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眉睫的选文来看,这套书系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我由衷地祝贺“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面世!
2015年4月16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后记
关于“泛儿童文学”
泛儿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什么是儿童文学,朱自强老师《“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收入《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一书,海豚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朱老师的思考,我的理解是,只存在观念上的儿童文学,不必陷入某篇作品是否是实体的儿童文学的认知误区。古人没有发现“童年”和“儿童”(只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以古代某首童谣的存在来证明儿童文学古已有之,并尝试编写古代儿童文学史,这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我对朱老师的儿童文学观举双手赞成,并认为他所主张的这一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我国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推广、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大师童书系列”总序中说:
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作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梅杰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梅杰的选文来看,这套丛书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朱老师明确指出我“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一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可谓一语中的,道破潜藏于我内心的儿童文学观。其实,这一儿童文学观念也可以表述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可以”和“适合”微有差异,基本意思差不多。我将我所秉持的这种儿童文学观称为“泛儿童文学论”(朱老师也说这是“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这种儿童文学观与朱老师的“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可能在外延上还略为开放。
“大师童书系列”其实是一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已纳入计划的有林海音、冰心、老舍、萧红、严文井、张天翼、叶圣陶、丰子恺、鲁迅、凌叔华、郭风、金近、杨唤等近二十位作家的儿童文学全集或文集,其总体规模或将超过“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收录的作品范围也更加广泛。整套书系所秉持的编选理念即是我独立思考的“泛儿童文学论”。
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
提倡泛儿童文学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的阅读而言,学生可以读到更广泛的适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而言,不必过于束缚自己,主观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朱老师说:“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如果仅将自己的作品定位成写给小孩子看的,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成人的宗旨呢?如何在成人与儿童之间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呢?泛儿童文学论者认为,最能彰显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实力和艺术天赋的那类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不会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所束缚的。“泛儿童文学论”恰恰也是针对这种儿童文学观念而提出的。
“泛儿童文学论”主张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观念,对某部作品是否是儿童文学作品持着不求一致的包容态度。作为更宽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观,人们不必担心泛儿童文学论者否认儿童文学和儿童观的存在。而且,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它也是“儿童文学”这种观念赖以形成的基础。这与其他儿童文学论者是共通的。
最近读到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我的理解是,儿童性指的是儿童的本性,儿童的观念是在这个本性之下儿童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人们对于这两者认识的总和构成了儿童观。曹老师认为,秉持着对“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儿童观)认识的不同,儿童文学作家大致分为三类:一路是只迎合儿童性而放弃对儿童进行观念的植入;又有一路儿童文学,契合儿童性,但也同时承载观念;还有一路儿童文学,承载观念,并以观念改造儿童性。我认为,只有第二种作家与“泛儿童文学论者”不谋而合。“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当中的乘号就是这么来的。仅对儿童性予以调查,而对“儿童的观念”不予考量的作者,注定是虚假的儿童本位论者。将儿童视为不成熟的个体,虽然也承认“童心”的存在,但将儿童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只怕也很难创作出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毕竟,我们成人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儿童学习,如同儿童也要向成人学习一样。
2015年7月于京城朗山轩
文摘
版权页: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ISBN | 7305161217,9787305161216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鲁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