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周静以清新雅致的文笔,将孩子天然、本真的童心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其自身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凝在作品中,以一种独特、清新的笔调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成长的路上向善、向美、向光。
《牛角洲旅店》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冰心奖25年长篇典藏书系”推出的作品之一。讲述一个小女孩的成长。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终会被温柔以待。
媒体推荐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葛翠琳
作者简介
周静,《小学生导刊》编辑。喜欢看书,喜欢闲逛,喜欢写故事。著有《叮当响的花衣裳》《栀子花开了一朵又一朵》《七岁汤》《跟着音符回家》《牛角洲旅店》《申奶奶的杂货铺》等。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
目录
引子
1.土豆花开了
2.山里来的魔术师
3.小鬼怪的宴会
4.金穗节的聚会
5.栀子花原野
6.土豆烤熟了
7.没有影子的男孩
8.飞向天空
9.带着银色斧头的客人
10.驾驶雪橇的外婆
11.来到大地的尽头
12.盛开着梅花的茶壶
13.纺织雪花和云朵的妈妈
14.北风的方向
15.寻找迷失的爸爸
16.糖雪
17.天蓝色的身影
后记
序言
说到冰心奖,自然会想起韩素音来。她的名字和冰心奖是分不开的。
2012年12月6日,我曾在《文学报》发表了一篇怀念韩素音的散文。如今,将它放在这套丛书里作为代序,也是对冰心奖25周年的一份追忆。因为,韩素音是冰心奖的创立人之一。
群树绿叶尚未变色,突然雪花飘飞,树冠和草地披了一层白。雪水从树枝树叶滴洒下来,路面出现冰冻,寒气袭来,顿觉清冷。这时传来韩素音辞世的消息,心中怅然,仿佛身在梦中。
那样一位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女作家,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曾记得,创立冰心奖时,我们必须先申请注册,然后才能办理开户、刻公章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这一切必须先有房子作为登记地址。当时商品房还没有流行,困境可以想象。韩素音决定把她的私人房产,隔断一间出来作为冰心奖办公用房,这令我十分感动。韩素音在北京原有过一处房产,是独院平房,“文革”中被侵占,“文革”后政府落实政策,补给她几间平房。这处房产坐落在西四一个胡同里,是一进三层的大院,中间的单独小院给了韩素音,几间平房相互通着。临院门的一间隔断开来作为冰心奖办公室,虽是平房,却有卫生设备,还分成里外间,这在当时确实难得。韩素音真诚地为我办了亲笔签字的手续。这件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冰心奖的创立解决了一项实际困难。
后来,我考虑韩素音本人并不在中国居住,将来处理这私人房产时,切割出来的这一间会对她造成不便,我就把这间房子退还了她。她惊奇地说:“你知道吗,多少人想着这房子?你已用着这房,怎么还退回来?”
我说:“房子的事,早晚你要处理,不想给你留下麻烦。”
韩素音是个慷慨热情的人。冰心奖创立初期,吴作人美术奖国际基金会成立,首届颁奖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与会人坐成圓桌形。韩素音到场时活动已经开始,她就坐在后门旁我们这一桌,我忙让工作人员传话给吴作人老师的夫人肖淑芳老师,不一会儿,有人来请韩素音上主席台就坐。她推辞,我说:“你去坐主席台吧,否则肖老师还要亲自来请你。”她匆忙嘱咐我:“冰心奖颁奖会一定要摆一排排座位,千万不要摆单桌,大家精神不集中,会场难控制。”我回答知道了。所以冰心奖颁奖会会场从未摆过分桌座位,会议时间也不超过两小时。开始几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会,后来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韩素音都亲自参加,而且每次都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初几届评出的获奖作品,她都看过,还问过获奖作者的情况。她为冰心奖获奖作品写的诸多题词,大部分我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编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序言里提过了,这里不再重达。 韩素音最后一次来北京,我们一起去医院看望冰心。回来她对我说:“冰心是令人羡慕的,近百岁的人,心情平静地躺在医院里安度晚年。有事作家协会派人来解决,家属来看望,作家协会会派车。外国的作家进入老年,哪有什么机构管你?”
我说:“你可以久住中国呀。”
她说:“我的故乡是中国,但我要永久居住在中国,还是需要许多手续的。”
因为这不是我能发表意见的事,便闭口不再谈论。
曾记得,在北大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会,季羡林老师主持会议,并领导此项工作,所以用车、场地安排等诸项都顺利。颁奖会人数不多,却庄重热烈、轻松愉快,会后在餐厅推出茶几高的大蛋糕,气氛被推向高潮。韩素音说:“他们的做法你可以参考。”
我注意到此项活动中获奖证书是盖方形人名章,这对获奖者或许更具纪念意义。于是会后我请韩素音、冰心二人为冰心
曾记得,冰心奖创立初期,为了答谢燕山石化企业捐赠资金,雷洁琼老师和韩素音亲自出面去远郊厂区访问,并参观厂办小学和幼儿园,慰问教师和孩子们。石化企业的领导海燕同志全程陪伴我们,我准备了玩具、图书,还有一把二尺多长的素面折扇代替签名簿。韩素音兴致勃勃地和海燕同志交谈。海燕同志的父亲也是燕京大学的校友,这使两位老人倍感亲切,欢声笑语不断。韩素音和雷老师从一大清早出发直到傍晚才回,我几乎是筋疲力尽地勉强支撑下来,真难为两位高龄老人了。
韩素音为中国的公益事业东奔西跑,花费了多少心血!“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凝聚了她对中国的一片真情。怎不令人敬佩!
韩素音晚年是寂寞的,独自一人寡居在瑞士,年节的日子里甚是凄凉。通电话时她反复问:“记得我的地址吗?没有改变。你那儿是白天的时候,这儿是夜里,我在睡觉。这里的白天,北京是夜间,你要睡觉。打电话不方便,你写信!”
可我写了中文信,又有谁读给她听呢……
朗朗笑声犹在记忆中回荡,如今她已是隔世的人了。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能和冰心、雷洁琼诸多老朋友快乐地相会。
瑞士洛桑的那串电话号码,不再传送韩素音的声音了,只留在电话簿里,标示着她曾经的岁月。
37.Montoie Lausannel00>SwitzerLand这个地址,不会再接收她的信函,但会留在历史里: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曾在这里度过她的后半生,她的许多作品,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韩素音曾为冰心奖写过不少题词,她对冰心奖获奖作者怀有真诚的期待,这里录下几句她写给小读者的话:
小朋友们
你们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是你们的昨天
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终结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创造
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一个更文明的世界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后记
不经意抬起头,隐约看到窗外的夜空中有闪烁的灯光,我欣喜地推开窗,看了半天,终究没弄明白,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城市上空的几点光亮,究竟是几颗星星,还是夜行的飞机。
小时候,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来到一个看不到星星的地方。
上周回老家,我去了趟叔叔家。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我坐在车上,仰起头,看到满天星光。耳边是蛙声一片,还有夜虫的叫声,这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听听它们,我就能分辨季节。可是,当时,我迷糊了,我不知道那究竟是现实,还是回忆。我已经离开大自然很久很久了。我总是渴望着回到童年,回到那个节奏缓慢的年代。
那时,我和妹妹的卧室靠着大堤。半夜,除了河水拍岸的声音和轮船驶过的声音,我们偶尔还能听到行人的脚步声,或自行车轮转动的咕噜声。我们总是害怕黑暗,所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很安心。读初中的时候,我很早就要起床,在寂静的、昏暗的清晨,那些声音给了我许多勇气。
后来,我的房间搬到了屋子的另一头,靠着田野。晚上,墙根夜虫的鸣叫声和田野青蛙的呱呱叫声,还有早晨鸟的叫声,都是陪伴过我的声音。
我喜欢在月光下散步,并自言自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可是,很久很久,我都没感受过那样的月光了,说不定,月亮已经将我忘记了。如果忘记了,即使我再次走在月光里,它也不认识我了。
在城市里,我能听到许多音乐,可是童年那些温暖的、自由的声音,我只能在记忆里回想。那是一些奇特的声音,它们从不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发出的,那些声音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们想存在。它们是那么自然,听起来那么闲适、快乐。
写这篇《牛角洲旅店》,我越来越多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明天肯定是个晴天,我想起家里的菜园子,里面的蔬菜绿油油的,豌豆已经开花了,辣椒长出了小苗,莴笋蹿得老高。稻田里水汪汪的一片白,拱着的白色塑料膜里,青青的秧苗带着一季的希望快速长大。布谷鸟不知疲倦地叫着,麻雀站在电线杆上晒着太阳……那里是我的家,也是春天的家。
文摘
小叶是个孤独的孩子。
她和奶奶住在银湖边的牛角洲上。
碧波荡漾的银湖,轻轻地将牛角洲抱在怀里。湖水从它两边淌过,汇成一条宽宽的河,把原野分成两半,一半叫上原野,一半叫下原野。
下原野居住着银湖村的大部分村民。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房子,掩映在树荫里,安静、古朴。肥沃的稻田环绕着村庄,风一吹,禾苗沙沙沙地响。
上原野是一大片荒野。湛蓝的天空下,开满鲜花。蔷薇、野玫瑰、星星草、雏菊、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挺拔的大树或零星或密集地分布在原野上,撑开一把把巨大、繁茂的绿伞。
牛角洲处在上下原野的边缘,背对银湖,两头尖尖,像是大水牛头上弯弯的牛角。洲上有一宽一窄两座吊桥,宽的通往银湖村,窄的通往荒原,将上下原野连了起来。
“以前牛角洲热闹的时候,人们往来上下原野,都要走这两座吊桥。家里的旅店,就是那时候开起来的。后来,河面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平平坦坦,走起来还不晃悠。人们在拱桥两头,修建了平坦的公路,就再也不用绕道,走这两座吊桥了。小小的牛角洲一下子冷清起来,原有的两家邻居也搬走了,只剩下我们这座孤零零的老房子。”奶奶对小叶说。
“不过,这样也好,清静。”奶奶又补充道。
“是的,这样很好,清静。”小叶很高兴。
她是个孤独的孩子,按老师的话说,不合群。
小叶在银湖村小学上三年级。学校里有两个老师,六个年级,二十六个学生。学生都是村里的孩子,大家吵架捣蛋闹成一团,只有小叶是例外。
小叶总是安静地坐在一边,扬着头看外面的天空。
那些嘻嘻、呵呵、哈哈的笑声,飘进小叶的耳朵里,挠得她心里痒痒的。她偷偷地看着他们玩。
但是,小叶很少和大家一起玩。
小叶是个很特别的孩子。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你是老天爷的孩子。”奶奶说,“老天爷看见我一个人寂寞了,就把你送给了我。”
‘不要理会别人的话,你是老天爷的孩子,要宽容地对待大家。”奶奶说得没错,小叶很大度。别人喊她‘妖怪”‘怪物”“孤儿”,她都只是一扭头瞪上一眼。
但是回到家里,她会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
镜子里,小叶的眼睛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只属于小叶的颜色。
没错,小叶的眼睛是银色的,像月光一样的银色。她的眼睛水汪汪的,细长细长的,眼角微微往上翘,弯弯的,很漂亮。
“多好看的眼睛啊,又亮又清澈。”奶奶来到她的背后,出现在镜子里,满足地笑着说,“只有最善良、最聪明,得到老天爷喜爱的孩子,才能有这样特别的眼睛。小叶是个有福气的孩子呢!”
“呵呵,得到老天爷喜爱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眼睛!”小叶也笑了。于是,她丢下镜子,要奶奶帮她梳头发。
在夏天到来前,小叶长长的头发被奶奶剪短了,齐耳,软软的,闪闪发亮。奶奶拿着老木梳,梳理得让小叶特别舒服。
小叶和奶奶的房子,牛角洲那座唯一的房子,建在洲上的最高处。房子的地板下架着两尺高的木桩,干爽,不受潮。这栋房子有很久的历史了,还是奶奶的爷爷建造的,青砖灰瓦,很结实。
房子偶尔有破损的地方,在当天夜晚,小叶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一看,嘿,破损的地方就被结结实实地修好了。
房子里有宽宽的走廊,走廊上和房间里铺着的银色桦木地板,这些木地板都已经被磨得很光滑了。
小叶喜欢在上面跑来跑去,光脚丫打在地板上,吧嗒吧嗒响,像是老房子在唱歌。
她还喜欢躺在木走廊上,看着湛蓝天空中的洁白云朵。她能用目光给云朵画出新图案:有时,是栀子花;有时,是菊花;有时,是芭蕉花;有时,是院子里的摇井;有时,是旅馆的样子……
牛角洲上的天空在这些美丽云朵的映衬下,别致而多变。
房子的前院,有一口摇井。水泥井座上,摇井日日被井水浸泡,显露出钢铁锃亮的颜色。用尽力气,压下摇井长长的胳膊,清亮亮的井水,就在摇井咿咿呀呀的吆喝声里,从地底下冒出来了。P1-3
周静以清新雅致的文笔,将孩子天然、本真的童心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其自身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凝在作品中,以一种独特、清新的笔调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成长的路上向善、向美、向光。
《牛角洲旅店》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冰心奖25年长篇典藏书系”推出的作品之一。讲述一个小女孩的成长。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终会被温柔以待。
媒体推荐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葛翠琳
作者简介
周静,《小学生导刊》编辑。喜欢看书,喜欢闲逛,喜欢写故事。著有《叮当响的花衣裳》《栀子花开了一朵又一朵》《七岁汤》《跟着音符回家》《牛角洲旅店》《申奶奶的杂货铺》等。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
目录
引子
1.土豆花开了
2.山里来的魔术师
3.小鬼怪的宴会
4.金穗节的聚会
5.栀子花原野
6.土豆烤熟了
7.没有影子的男孩
8.飞向天空
9.带着银色斧头的客人
10.驾驶雪橇的外婆
11.来到大地的尽头
12.盛开着梅花的茶壶
13.纺织雪花和云朵的妈妈
14.北风的方向
15.寻找迷失的爸爸
16.糖雪
17.天蓝色的身影
后记
序言
说到冰心奖,自然会想起韩素音来。她的名字和冰心奖是分不开的。
2012年12月6日,我曾在《文学报》发表了一篇怀念韩素音的散文。如今,将它放在这套丛书里作为代序,也是对冰心奖25周年的一份追忆。因为,韩素音是冰心奖的创立人之一。
群树绿叶尚未变色,突然雪花飘飞,树冠和草地披了一层白。雪水从树枝树叶滴洒下来,路面出现冰冻,寒气袭来,顿觉清冷。这时传来韩素音辞世的消息,心中怅然,仿佛身在梦中。
那样一位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女作家,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曾记得,创立冰心奖时,我们必须先申请注册,然后才能办理开户、刻公章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这一切必须先有房子作为登记地址。当时商品房还没有流行,困境可以想象。韩素音决定把她的私人房产,隔断一间出来作为冰心奖办公用房,这令我十分感动。韩素音在北京原有过一处房产,是独院平房,“文革”中被侵占,“文革”后政府落实政策,补给她几间平房。这处房产坐落在西四一个胡同里,是一进三层的大院,中间的单独小院给了韩素音,几间平房相互通着。临院门的一间隔断开来作为冰心奖办公室,虽是平房,却有卫生设备,还分成里外间,这在当时确实难得。韩素音真诚地为我办了亲笔签字的手续。这件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冰心奖的创立解决了一项实际困难。
后来,我考虑韩素音本人并不在中国居住,将来处理这私人房产时,切割出来的这一间会对她造成不便,我就把这间房子退还了她。她惊奇地说:“你知道吗,多少人想着这房子?你已用着这房,怎么还退回来?”
我说:“房子的事,早晚你要处理,不想给你留下麻烦。”
韩素音是个慷慨热情的人。冰心奖创立初期,吴作人美术奖国际基金会成立,首届颁奖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与会人坐成圓桌形。韩素音到场时活动已经开始,她就坐在后门旁我们这一桌,我忙让工作人员传话给吴作人老师的夫人肖淑芳老师,不一会儿,有人来请韩素音上主席台就坐。她推辞,我说:“你去坐主席台吧,否则肖老师还要亲自来请你。”她匆忙嘱咐我:“冰心奖颁奖会一定要摆一排排座位,千万不要摆单桌,大家精神不集中,会场难控制。”我回答知道了。所以冰心奖颁奖会会场从未摆过分桌座位,会议时间也不超过两小时。开始几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会,后来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韩素音都亲自参加,而且每次都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初几届评出的获奖作品,她都看过,还问过获奖作者的情况。她为冰心奖获奖作品写的诸多题词,大部分我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编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序言里提过了,这里不再重达。 韩素音最后一次来北京,我们一起去医院看望冰心。回来她对我说:“冰心是令人羡慕的,近百岁的人,心情平静地躺在医院里安度晚年。有事作家协会派人来解决,家属来看望,作家协会会派车。外国的作家进入老年,哪有什么机构管你?”
我说:“你可以久住中国呀。”
她说:“我的故乡是中国,但我要永久居住在中国,还是需要许多手续的。”
因为这不是我能发表意见的事,便闭口不再谈论。
曾记得,在北大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会,季羡林老师主持会议,并领导此项工作,所以用车、场地安排等诸项都顺利。颁奖会人数不多,却庄重热烈、轻松愉快,会后在餐厅推出茶几高的大蛋糕,气氛被推向高潮。韩素音说:“他们的做法你可以参考。”
我注意到此项活动中获奖证书是盖方形人名章,这对获奖者或许更具纪念意义。于是会后我请韩素音、冰心二人为冰心
曾记得,冰心奖创立初期,为了答谢燕山石化企业捐赠资金,雷洁琼老师和韩素音亲自出面去远郊厂区访问,并参观厂办小学和幼儿园,慰问教师和孩子们。石化企业的领导海燕同志全程陪伴我们,我准备了玩具、图书,还有一把二尺多长的素面折扇代替签名簿。韩素音兴致勃勃地和海燕同志交谈。海燕同志的父亲也是燕京大学的校友,这使两位老人倍感亲切,欢声笑语不断。韩素音和雷老师从一大清早出发直到傍晚才回,我几乎是筋疲力尽地勉强支撑下来,真难为两位高龄老人了。
韩素音为中国的公益事业东奔西跑,花费了多少心血!“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凝聚了她对中国的一片真情。怎不令人敬佩!
韩素音晚年是寂寞的,独自一人寡居在瑞士,年节的日子里甚是凄凉。通电话时她反复问:“记得我的地址吗?没有改变。你那儿是白天的时候,这儿是夜里,我在睡觉。这里的白天,北京是夜间,你要睡觉。打电话不方便,你写信!”
可我写了中文信,又有谁读给她听呢……
朗朗笑声犹在记忆中回荡,如今她已是隔世的人了。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能和冰心、雷洁琼诸多老朋友快乐地相会。
瑞士洛桑的那串电话号码,不再传送韩素音的声音了,只留在电话簿里,标示着她曾经的岁月。
37.Montoie Lausannel00>SwitzerLand这个地址,不会再接收她的信函,但会留在历史里: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曾在这里度过她的后半生,她的许多作品,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韩素音曾为冰心奖写过不少题词,她对冰心奖获奖作者怀有真诚的期待,这里录下几句她写给小读者的话:
小朋友们
你们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是你们的昨天
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终结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创造
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一个更文明的世界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后记
不经意抬起头,隐约看到窗外的夜空中有闪烁的灯光,我欣喜地推开窗,看了半天,终究没弄明白,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城市上空的几点光亮,究竟是几颗星星,还是夜行的飞机。
小时候,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来到一个看不到星星的地方。
上周回老家,我去了趟叔叔家。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我坐在车上,仰起头,看到满天星光。耳边是蛙声一片,还有夜虫的叫声,这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听听它们,我就能分辨季节。可是,当时,我迷糊了,我不知道那究竟是现实,还是回忆。我已经离开大自然很久很久了。我总是渴望着回到童年,回到那个节奏缓慢的年代。
那时,我和妹妹的卧室靠着大堤。半夜,除了河水拍岸的声音和轮船驶过的声音,我们偶尔还能听到行人的脚步声,或自行车轮转动的咕噜声。我们总是害怕黑暗,所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很安心。读初中的时候,我很早就要起床,在寂静的、昏暗的清晨,那些声音给了我许多勇气。
后来,我的房间搬到了屋子的另一头,靠着田野。晚上,墙根夜虫的鸣叫声和田野青蛙的呱呱叫声,还有早晨鸟的叫声,都是陪伴过我的声音。
我喜欢在月光下散步,并自言自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可是,很久很久,我都没感受过那样的月光了,说不定,月亮已经将我忘记了。如果忘记了,即使我再次走在月光里,它也不认识我了。
在城市里,我能听到许多音乐,可是童年那些温暖的、自由的声音,我只能在记忆里回想。那是一些奇特的声音,它们从不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发出的,那些声音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们想存在。它们是那么自然,听起来那么闲适、快乐。
写这篇《牛角洲旅店》,我越来越多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明天肯定是个晴天,我想起家里的菜园子,里面的蔬菜绿油油的,豌豆已经开花了,辣椒长出了小苗,莴笋蹿得老高。稻田里水汪汪的一片白,拱着的白色塑料膜里,青青的秧苗带着一季的希望快速长大。布谷鸟不知疲倦地叫着,麻雀站在电线杆上晒着太阳……那里是我的家,也是春天的家。
文摘
小叶是个孤独的孩子。
她和奶奶住在银湖边的牛角洲上。
碧波荡漾的银湖,轻轻地将牛角洲抱在怀里。湖水从它两边淌过,汇成一条宽宽的河,把原野分成两半,一半叫上原野,一半叫下原野。
下原野居住着银湖村的大部分村民。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房子,掩映在树荫里,安静、古朴。肥沃的稻田环绕着村庄,风一吹,禾苗沙沙沙地响。
上原野是一大片荒野。湛蓝的天空下,开满鲜花。蔷薇、野玫瑰、星星草、雏菊、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挺拔的大树或零星或密集地分布在原野上,撑开一把把巨大、繁茂的绿伞。
牛角洲处在上下原野的边缘,背对银湖,两头尖尖,像是大水牛头上弯弯的牛角。洲上有一宽一窄两座吊桥,宽的通往银湖村,窄的通往荒原,将上下原野连了起来。
“以前牛角洲热闹的时候,人们往来上下原野,都要走这两座吊桥。家里的旅店,就是那时候开起来的。后来,河面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平平坦坦,走起来还不晃悠。人们在拱桥两头,修建了平坦的公路,就再也不用绕道,走这两座吊桥了。小小的牛角洲一下子冷清起来,原有的两家邻居也搬走了,只剩下我们这座孤零零的老房子。”奶奶对小叶说。
“不过,这样也好,清静。”奶奶又补充道。
“是的,这样很好,清静。”小叶很高兴。
她是个孤独的孩子,按老师的话说,不合群。
小叶在银湖村小学上三年级。学校里有两个老师,六个年级,二十六个学生。学生都是村里的孩子,大家吵架捣蛋闹成一团,只有小叶是例外。
小叶总是安静地坐在一边,扬着头看外面的天空。
那些嘻嘻、呵呵、哈哈的笑声,飘进小叶的耳朵里,挠得她心里痒痒的。她偷偷地看着他们玩。
但是,小叶很少和大家一起玩。
小叶是个很特别的孩子。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你是老天爷的孩子。”奶奶说,“老天爷看见我一个人寂寞了,就把你送给了我。”
‘不要理会别人的话,你是老天爷的孩子,要宽容地对待大家。”奶奶说得没错,小叶很大度。别人喊她‘妖怪”‘怪物”“孤儿”,她都只是一扭头瞪上一眼。
但是回到家里,她会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
镜子里,小叶的眼睛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只属于小叶的颜色。
没错,小叶的眼睛是银色的,像月光一样的银色。她的眼睛水汪汪的,细长细长的,眼角微微往上翘,弯弯的,很漂亮。
“多好看的眼睛啊,又亮又清澈。”奶奶来到她的背后,出现在镜子里,满足地笑着说,“只有最善良、最聪明,得到老天爷喜爱的孩子,才能有这样特别的眼睛。小叶是个有福气的孩子呢!”
“呵呵,得到老天爷喜爱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眼睛!”小叶也笑了。于是,她丢下镜子,要奶奶帮她梳头发。
在夏天到来前,小叶长长的头发被奶奶剪短了,齐耳,软软的,闪闪发亮。奶奶拿着老木梳,梳理得让小叶特别舒服。
小叶和奶奶的房子,牛角洲那座唯一的房子,建在洲上的最高处。房子的地板下架着两尺高的木桩,干爽,不受潮。这栋房子有很久的历史了,还是奶奶的爷爷建造的,青砖灰瓦,很结实。
房子偶尔有破损的地方,在当天夜晚,小叶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一看,嘿,破损的地方就被结结实实地修好了。
房子里有宽宽的走廊,走廊上和房间里铺着的银色桦木地板,这些木地板都已经被磨得很光滑了。
小叶喜欢在上面跑来跑去,光脚丫打在地板上,吧嗒吧嗒响,像是老房子在唱歌。
她还喜欢躺在木走廊上,看着湛蓝天空中的洁白云朵。她能用目光给云朵画出新图案:有时,是栀子花;有时,是菊花;有时,是芭蕉花;有时,是院子里的摇井;有时,是旅馆的样子……
牛角洲上的天空在这些美丽云朵的映衬下,别致而多变。
房子的前院,有一口摇井。水泥井座上,摇井日日被井水浸泡,显露出钢铁锃亮的颜色。用尽力气,压下摇井长长的胳膊,清亮亮的井水,就在摇井咿咿呀呀的吆喝声里,从地底下冒出来了。P1-3
ISBN | 7549590257,9787549590254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周静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