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戈 9787548612704,754861270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27338 类别: 图书 文学 作品集 小说集
编辑推荐

程乃珊的写作是富有理想和情怀的,她娓娓道来的所有的上海传奇,不只是追怀逝去的过往,还着眼于历史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她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都浸润于上海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之中,并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海派精神发扬光大。

媒体推荐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作家。她以一种近乎燃烧的热情,精卫填海的决绝,短短十年中写下了一本本关于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萨克斯、上海罗曼史的书。
——毛时安
而乃珊,始终不忘上海市井文化……透过她笔下描写的生活细节,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已经超出了主流观念……很多地方都是超前的。
——陈思和
她开朗、热情、热爱生命,也热爱生活。她的作品,真实灵动地表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
——赵丽宏
我的印象,程乃珊在哪,那里就有笑语声,而今,一只角落寞了。
——贺友直

作者简介

程乃珊(1946—2013),祖籍浙江桐乡,上海教育学院英文专业毕业。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都改为电视连续剧及电影。另有翻译作品《喜福会》《上海生死劫》《天书奇谭》。上海文史馆馆员,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1991年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小说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缘源,其中《上海街情话》改编为《一世情缘》30集电视剧,创收视新高。始终致力上海城市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录,先后出版了《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Taste》《上海素描》《上海罗曼史》等上海系列,并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

目录

序一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序二永远的星辰
前言
“阿飞”正传
上海滩上“老克勒”
洋盘上海开洋荤
ARROW先生
后门
白相
都会夜的马蹄声
阿拉上海人
上海先生
后记

序言

我生于1946年,虽然近年在香港住了十来年,小时候(三岁到十二岁)也在香港住了十年左右,但即使在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也几乎生活在上海人的圈子里。在我,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恰巧成为1949年后的老上海生活文化的补白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上海的陪衬,令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我们一家四代都生活其中的城市,并可以将自己抽离在外,细细品味这个远东第一都会的魅力。
感谢《上海文学》,她是我永远的良师,1979年我的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就是发表在《上海文学》,从而令我有信心走上创作之路。此次更开辟专栏,并起名为“上海词典”,也是《上海文学》的策划。初时并无太大信心,觉得没这么多内容可以如此一期一期往下写,不料开了头,便似启动了一坛封存多年的酒,一时四下溢出。关鸿提议可以结集出书,加盟“新视觉书坊”。
为了令这本书更具魅力,我四下寻觅有关老上海的生活旧相片。历经“文革”,我家的私人相片本几尽毁灭,好在香港的亲友家尚存有一些旧照片,另外,承蒙我的忘年交、美籍华裔二战退伍军人吉米钟慷慨借出许多他珍贵的具历史价值的照片;前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将军的儿媳余墨卿女士也借出她珍藏的“文革”中劫后余生的照片……
取名为《上海探戈》,是因感到,上海生活节奏颇有点如探戈的节奏,急剧抑扬,明快炽热,然后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活色生香,细腻又富有风情!上海人自信又坚定地在一连串看似毫无规律的进退中,互相勾缠又精于应付,爱恨交融难分,挑衅和引诱并进,舞出令人目眩的身姿。
探戈始自南美市井平民之中,一度只流行于下三流的舞厅酒馆,直至二十世纪初传人巴黎,才容身于上流社会,并成为公认的社交舞中惟一具备表演性的舞种。我觉得这与“海派文化”身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派是《上海探戈》中的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
但愿各位能在《上海探戈》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和感性的回忆。
特别感谢《海上剪影》作者郑祖安先生,还有,摄影家陆杰先生,为本书配拍了许多生动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照片。
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记

缅怀故人,是对目己的反思。
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程乃珊,因为历史不可能重复20世纪40年代。
乃珊的母亲与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同学,同在一个大班上课,据乃珊母亲回忆,张爱玲文笔出众而且英语语法十分了得,故而张爱玲一直是乃珊心目中的偶像。平心而论,她们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正如荷兰的喜力啤酒,很甘味,同样是啤酒,与用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口味却不同。
乃珊离我们远去已四个年头了,她纪实的老上海的芸芸众生却时时会浮现在眼前。在重铸新上海时,学林出版社情有独钟地再版《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曹可凡先生和简平先生倾力作序,在此一并深表敬意和感谢!
风景就像一个女人,她有台风风眼一样的心胸,她的长发就像飓风,她的云唇犹如雨吻,洗涤大地,也为一个城市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严尔纯
2017年5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我从苏州来上海,就一直住在他们家。每天踏脚踏车,从表叔的忆庭盘路上的忆庭村家,去就读的圣芳济书院。每早出门,表婶总要叮嘱我一句,踏车子当心点。是呀,虽然也称个少奶奶,但她日日早上六时半就起床,淋浴好煮好咖啡烘好土司,送到丈夫床上……我每天在吃早餐时,就看见她穿着那件鹅黄底黑牡丹花的晨褛,一面哼歌一面为丈夫涂牛油面包……在外国读过书的女人,都特别爱干净,忆庭村那个家的柚木楼梯把手,她都用白毛巾擦得铮亮!”
小方在还是一个对上海滩充满种种好奇的十六岁外省青年时,他的上海地图,就是这样充满憧憬,温馨又洋派;今日他的十六岁地图已经泛黄,烟圈中,夕阳下,几许少年心事回想起来,老克勒想再自我调侃一番,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忍!
“从十六岁到十八岁进圣约翰大学这两年住在忆庭村表叔婶家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岁月!我至今记得他们内阳台上一张铺着绿白方格台布的小桌,我日日早上在这里吃早餐的。”
ISBN9787548612704,7548612702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程乃珊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