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研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冯荣凯,1983年生,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师从王伟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有企业与技术创新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很少。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知识溢出
1.2.2 创新网络与技术能力
1.2.3 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模型构建
2.1 产业创新网络与知识溢出的内涵
2.1.1 知识、知识论与金岳霖的知识论
2.1.2 知识类型、知识生产与创新网络形成
2.1.3 知识流动:知识转移与知识溢出
2.2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框架模型
2.2.1 大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与大企业辐射力
2.2.2 大企业辐射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作用
2.2.3 大企业辐射力对知识溢出的间接作用
2.2.4 大企业辐射力与知识溢出框架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量表开发
3.1 前导研究
3.2 预试量表编写
3.3 预试量表施测
3.4 预试量表检测
3.4.1 知识溢出预试量表检测
3.4.2 大企业辐射力预试量表检测
3.4.3 知识溢出中介因素预试量表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4.1 正式量表施测和样本整理
4.1.1 正式量表施测
4.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证方法的选择:PLS—SEM与CB—SEM的区别
4.3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PLS—SEM模型
4.3.1 路径分析图与模型估计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中介变量的检验
4.3.4 PLS—SEM模型拟合优度与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
4.3.5 实证结果
4.4 大企业辐射力直接作用的PLS模型
4.4.1 知识溢出的主成分模型
4.4.2 PLS模型检验和拟合结果
4.5 实证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5.1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5.1.1 整体比较
5.1.2 分行业比较
5.1.3 中央企业
5.2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现象
5.2.1 技术红利
5.2.2 研究假设
5.3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5.3.1 研究模型
5.3.2 变量设计
5.3.3 样本选取
5.3.4 实证结果
5.3.5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产业创新网络中存在大企业辐射力
6.1.2 大企业辐射力对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具有直接作用
6.1.3 大企业辐射力对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具有间接作用
6.1.4 三个量表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测度相关构念的测度工具
6.1.5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依然存在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预试量表
附录2 知识溢出中介因素预试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
附录3 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
附录4 正式量表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Storz (2008)以日本游戏软件业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和日本的创新体系进行了比较。他指出日本创新体系固有的路径依赖使得创新和新产业的建立非常困难。他认为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即动态路径的柔性可以使日本在游戏软件业这一高度创新的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Xie、Mao和Zhang(2011)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124家企业的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结构、知识存量对吸收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网络结构、知识存量可以通过吸收能力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具有一个关键的中间调节作用。同时,网络结构以及知识的积累对创新绩效的改进也具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Bartholomew (1997)也是较早对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知识积累、跨部门(国家)技术流动、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等方面,对美英德日等国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体系)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和国家的技术优势对产业创新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战略性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然而揭示创新网络形成的因素的相关学术研究却甚少。Shyu等(2001)比较了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政策。比较创新政策的三个方面:创新政策的国家偏好;创新政策对产业创新需求的影响;产业创新的竞争优势。Chen(2011)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直接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并试图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找到限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或提升的关键因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研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冯荣凯,1983年生,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师从王伟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有企业与技术创新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很少。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知识溢出
1.2.2 创新网络与技术能力
1.2.3 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模型构建
2.1 产业创新网络与知识溢出的内涵
2.1.1 知识、知识论与金岳霖的知识论
2.1.2 知识类型、知识生产与创新网络形成
2.1.3 知识流动:知识转移与知识溢出
2.2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框架模型
2.2.1 大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与大企业辐射力
2.2.2 大企业辐射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作用
2.2.3 大企业辐射力对知识溢出的间接作用
2.2.4 大企业辐射力与知识溢出框架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量表开发
3.1 前导研究
3.2 预试量表编写
3.3 预试量表施测
3.4 预试量表检测
3.4.1 知识溢出预试量表检测
3.4.2 大企业辐射力预试量表检测
3.4.3 知识溢出中介因素预试量表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4.1 正式量表施测和样本整理
4.1.1 正式量表施测
4.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证方法的选择:PLS—SEM与CB—SEM的区别
4.3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PLS—SEM模型
4.3.1 路径分析图与模型估计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中介变量的检验
4.3.4 PLS—SEM模型拟合优度与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
4.3.5 实证结果
4.4 大企业辐射力直接作用的PLS模型
4.4.1 知识溢出的主成分模型
4.4.2 PLS模型检验和拟合结果
4.5 实证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5.1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5.1.1 整体比较
5.1.2 分行业比较
5.1.3 中央企业
5.2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现象
5.2.1 技术红利
5.2.2 研究假设
5.3 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实证分析
5.3.1 研究模型
5.3.2 变量设计
5.3.3 样本选取
5.3.4 实证结果
5.3.5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产业创新网络中存在大企业辐射力
6.1.2 大企业辐射力对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具有直接作用
6.1.3 大企业辐射力对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具有间接作用
6.1.4 三个量表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测度相关构念的测度工具
6.1.5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依然存在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预试量表
附录2 知识溢出中介因素预试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
附录3 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
附录4 正式量表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Storz (2008)以日本游戏软件业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和日本的创新体系进行了比较。他指出日本创新体系固有的路径依赖使得创新和新产业的建立非常困难。他认为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即动态路径的柔性可以使日本在游戏软件业这一高度创新的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Xie、Mao和Zhang(2011)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124家企业的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结构、知识存量对吸收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网络结构、知识存量可以通过吸收能力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具有一个关键的中间调节作用。同时,网络结构以及知识的积累对创新绩效的改进也具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Bartholomew (1997)也是较早对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知识积累、跨部门(国家)技术流动、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等方面,对美英德日等国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体系)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和国家的技术优势对产业创新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战略性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然而揭示创新网络形成的因素的相关学术研究却甚少。Shyu等(2001)比较了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政策。比较创新政策的三个方面:创新政策的国家偏好;创新政策对产业创新需求的影响;产业创新的竞争优势。Chen(2011)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直接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并试图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找到限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或提升的关键因素。
ISBN | 9787509654224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 冯荣凯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