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 7117251336,978711725133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27444 类别: 图书 医学 中医学 中医养生
编辑推荐

《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冷三华,男,湖北孝感人。先后获得中医学士、硕士和物理治疗博士。现为美国纽约州执照物理治疗师、针灸师,穆里根手法治疗师。早年在同济医院学习、工作期间从事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相关论文获得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5~2008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专注于疼痛的临床研究。经过20多年中西医结合的学习、研究、临床工作积累后,构建了经络的C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模型,用C神经网络的解剖与功能特点来解释经络的各种功能与现象,使经络真正成为功能与解剖的统一体。逆向刺激疗法是在C神经网络模型指导下构建的临床诊疗体系,适用于包括痛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疗。

目录

第1章针至病所针灸理论模型
第2章树状经络模型
第3章环状经脉模型
第4章针灸理论发展的转型与再转型
第5章经络解剖基础的寻证
第1节针灸理论的解剖基础备选原则与标准
一、能够解释经络调整机体功能平衡的生理机制
二、能够解释针灸治疗疾病的机制
三、能够解释针刺穴位的得气现象
四、能够解释经络感传现象
第2节经络神经学说的成果与困惑
一、针灸促进神经中枢分泌内啡肽
二、针灸调节脑功能区活动
第3节神经学说的解惑——C神经网络
一、针灸信号与感受器
二、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纤维的分类
三、C神经网络通路
四、C神经元在生理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五、C神经网络在脑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六、C神经元在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七、C神经元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第4节用C神经通路解释得气现象
第5节用C神经网络解释循经感传现象
一、循经感传与神经传导的速度问题
二、循经感传可被注射生理盐水所阻断
三、循经感传可出现回流和泛感传
四、循经感传可绕过瘢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五、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
六、截肢患者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七、经络传感现象的信息阐释
第6节C神经通路解释五体刺法
一、皮肤
二、深筋膜
三、肌肉
四、骨膜
五、血管
第7节用C神经通路解释穴位与经络
一、五输穴与雷马克束
二、五输穴与内脏的邻接连接
三、背俞穴与内脏的邻近连接
四、脊髓丘脑束与三叉神经丘脑束联系的邻近连接
第8节小结
第6章C神经网络的特点
第1节C神经网络收集信息的广泛性
一、感受器根须状结构
二、宽谱型、多亚型感受器
三、C神经纤维感受器分布的广泛性
第2节C神经网络传导信息的迷漫性与复杂性
一、C神经感受器可以将信号传到多个脑功能区
二、雷马克束内的C神经纤维的异质性
三、同区雷马克束内的C神经纤维之间的邻接联系
四、不同区域的C神经纤维之间的邻接联系
五、C神经纤维分支到多个脊髓神经节段
第3节C神经网络信号的情感性
第4节C神经网络的判断鉴别性
第7章C神经网络模型
第1节脑主神明,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2节入人C神经网络纲要
一、三叉神经传入C神经网络
二、颈脊神经传入C神经网络
三、内脏交感传入C神经网络
四、内脏副交感传入C神经网络
五、胸前、侧壁传入C神经网络
六、背部传入C神经网络
七、腰丛神经传入C神经网络
八、腰部传入C神经网络
九、骶丛神经传入C神经网络
十、骶部脊神经传入C神经网络
十一、尾部的传入C神经网络
十二、迷走神经传入C神经纤维网络
第3节十二正经的C神经网络
第4节C神经网络模型
一、手太阴经C神经网络
二、手阳明经C神经网络
三、足阳明经C神经网络
四、足太阴经C神经网络
五、手少阴经C神经网络
六、手太阳经C神经网络
七、足太阳经C神经网络
八、足少阴经C神经网络
九、手厥阴经C神经网络
十、手少阳经C神经网络
十一、足少阳经C神经网络
十二、足厥阴经C神经网络
十三、小结
第8章穴位的分类与定位方法
第1节穴位的分类
一、五输穴
二、背俞穴
三、四海之输
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其他经穴
五、经外奇穴
六、以痛为输
第2节穴位的定位方法
一、五输穴
二、背俞穴
三、以痛为输
第3节穴位的概念
一、穴位的定义
二、本腧的定义
三、标腧的定义
四、敏腧的定义
第9章触诊与经络辨证
第1节触诊被忽视的现状
第2节五体触诊
一、五体触诊的意义
二、五体触诊与五体鉴别触诊方法
第3节经络辨证纲要
一、手太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二、手阳明经经络辨证纲要
三、足阳明经经络辨证纲要
四、足太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五、手少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六、手太阳经经络辨证纲要
七、足太阳经经络辨证纲要
八、足少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九、手厥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十、手少阳经经络辨证纲要
十一、足少阳经经络辨证纲要
十二、足厥阴经经络辨证纲要
……
第10章逆向刺激疗法概要
第11章逆向刺激疗法的原理
第12章横向经络的论证
第13章横向循经疗法治疗原则
第14章逆向刺激疗法操作技术
第15章拉伸手法简介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患者的病程长短不同,情况千差万别,但立即见效是最低标准;无论是纵向循经疗法还是横向循经疗法,不立即见效的就算无效。经络是一种神经机制,神经的传导较快,因而立即见效是可行的、必需的。逆向刺激疗法往往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减轻敏化点的压痛。不能立即见效的病例,往往是因为传人C神经通路或中枢功能区功能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传出信号,所以不能立即产生疗效。这种病例通过激活脑中枢功能后,再使用逆向刺激疗法时,往往可以立即见效。相关方法见第11章第5节。
六、规范治疗
立即见效不等于立即治愈。立即治愈与否是疾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急性疼痛可能一两次治愈。但慢性疼痛,神经系统往往产生了疼痛记忆,这种记忆并不是一两次治疗能够消除的。消除疼痛记忆需要规范、连续地治疗。对于慢性疼痛,不要因为病人疼痛完全解除了就立即停止治疗,一定要让压痛点、激痛点的压痛完全消除,疼痛记忆消除,才能获得长期疗效。下面阐述疼痛记忆的机制。
疼痛是一种保护机制,在受到严重或持久的损伤后,机体通过增强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而避免再次受伤,因此是一种保护性学习机制,是一种适应性变化。但疼痛程度太强,或疼痛反复发生,则可能使神经系统产生非适应性变化,即产生疼痛记忆。引起疼痛持久化的神经机制总称为疼痛记忆。不要把疼痛记忆和记忆中的疼痛体验混淆。记忆中的疼痛体验是对以往疼痛发生的部位、程度、性质等的回忆,而疼痛记忆是引起疼痛持久化的机制。
ISBN7117251336,978711725133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冷三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