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 978751155450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的《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是人民日报副刊70年来散文作品精选集。书稿遴选了人民日报社成立70年以来的优秀散文名篇,按年度顺序编排成册,以飨读者。这其中,不乏大家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也有文坛新秀的成名作。他们锦绣文章,风流文采,既有学者风气,又有历史文化底蕴。本书在展示人民日报副刊散文70年的气象和风貌的同时,也是一部时代发展的人文社会变迁史。

目录

特稿: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总序
前言:耕耘副刊散文的园地
沸腾了的北平——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
不死的青春——在人民祖国的第一年纪念鲁迅先生
悼念A.史沫特莱女士
我热爱新北京
况钟的笔
归来
天安门前
发辫的争论
《漫步书林》前言
洛阳灯火
“废名论”存疑
“言论老生”
初冬过三峡
第二次考试
南国花市
镜子的故事
西湖上的三个坟
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泰山极顶
水磨
荔枝蜜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可贵的山茶花
寻春篇
从点戏说起
春满燕园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陈老莲学画
水乡秋寨——江南白描之
天下第一山
临江楼记
鬣狗的风格
长江横渡
阿诗玛,你在哪里?
挖荠菜
《三家村札记》序
只因——关于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断想
等待
我怀孟超
你永远和我们同在——怀念战友李季同志
花雨
插柳不叫春知道——写在“赵丹书画遗作展览”揭幕前夕
人之初
望截流
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诗人应该歌颂您——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
丑石
绿衣人
老鞋匠
鼎湖山听泉
万户春声里
怀念立波
洗桃花水的时节
心的歌
病 中
太阳的香味
也曾闯宴伴梅边——梅兰芳大师九十诞辰祭
昆虫的故事
微思物语
樟树赞
五台山随感
埃菲尔铁塔沉思
三妹,三妹
思念胡风和田间
野性的湖
又是月季芬芳时
理学的血腥
夏衍与宋振庭的通信——度尽劫波 相逢一笑
梦的回声
谈镜花水月
活着的滋味
鄂州市西山记
苏州赋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人情似纸
犁铧,耕耘着宫阙
读书苦乐
花瓣小集
顽石之歌
清淡的菜香
生与死
说梦
晓来谁染霜林醉
安居
凝望雕像
沿着塞纳河
我在海上拉响了汽笛
清塘荷韵
黄河精魂
枯立木
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怀念曹禺
花事
热闹的麦场
饮食的记忆
飞翔的秋千
家在辽源
冰心老人遗札——一个编辑的哀悼和思念
姜是老的辣吗?
绝版的周庄
西湖知多少
龙隐洞纪游
豆汁记
心中的乌镇
家有斑鸠
索字
画意
美之折腾
乡音
遗忘
乌江的诉说
树叶上的童话
诗人犹醉药酒情——梁宗岱印象追记
文坛的节日
远山
鲁南的月光
弱水
阳光与手
耳读偶记
秋之声
暖冬与寒冬
三线老屋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
怀念母亲
家乡耍活
长征:我的生命之歌
胖瘦趣谈
仙境般的丹巴藏寨
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
母亲
托翁的动手能力(外一章)
我的母亲河
怀念丁聪
“奏捷之驿”
学贯中西一寿翁
文学随想录
窗外的大树
父亲的足迹
大地血脉
可诵的诗——悼宪益老友
醉在丙中洛
北疆四杰
哈萨克人的翅膀
母亲与照片
他步入了自己建造的天堂——悼史铁生
北京的门联
回望延安
原上原下樱桃红
迁徙的故乡
宏美国博
亲历了七次作代会
眷念与忧思
天香
故乡的气息
所谓爱
从心里走过
“大师”与文化
每一个春天都是改革元年
那一片春光
澳门的云淡风轻
一次拥抱
小康梦——翻书杂记
一张老报纸
白鹿原下樱桃红
母亲是一种岁月
大匠无名
去成都看红军哥哥
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
何处是乡愁(外一章)
他乡遇故知
到佛子岭去
井下新宫
一起去看山
回乡记
斯古拉
人在草木间
后记

序言

耕耘副刊散文的园地
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选了这部《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
回溯《人民日报》七十年,文艺作品是其中缤纷靓丽、值得反复回味的精彩章节。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战地文艺、星期文艺、人民文艺、人民园地等副刊,到一九五六年七月开辟副刊,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战地”,以及延续至今的“大地”,副刊名称数度变化,《人民日报》对这块园地的重视却一以贯之。七十年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发了大量文学作品。多年传承,“大地”已成为中国报纸综合性文学副刊的著名品牌之一。
这里是中国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阵地,曾首发开国元勋们的诗词文章以及老、中、青几代作家的名篇佳作,为广大读者源源不断地送去丰厚的精神食粮。这里的很多名专栏,如“长短录”“金台随感”等,一直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众多文学爱好者在这里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代又一代的副刊编辑为繁荣这片园地奉献了青春和才华,使这片园地成为党报副刊的排头兵,成为《人民日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散文是其中佼佼者。相对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散文通常篇幅短小、笔法灵活,既适应报纸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需求,又能以文学的审美韵致表达思想与心灵,因而一直备受副刊尤其是文学性副刊的青睐。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发的文学作品中,散文数量最丰,几乎每期都有。广阔的发表空间,吸引了大量散文创作者。丰富的散文作品,尤其是其中不断涌现的名家名篇,引领散文的创作风向。
翻阅七十年来《人民日报》发表的散文,我们能发现众多熟悉的名字。茅盾、老舍、沈从文、郭沫若、冰心、巴金、孙犁、王蒙、汪曾祺、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许多当代最重要的作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散文作品。《况钟的笔》《荔枝蜜》《临江楼记》《丑石》《黄河精魂》……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从这里走进读者的视野。刘白羽、杨朔、秦牧、吴伯箫等许多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也是在这里脱颖而出,成为散文创作的中坚。
作为散文这一文体的实践者,1961年,《人民日报》副刊还曾发起“笔谈散文”大讨论并开辟专栏,成为中国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节点。该专栏先后发表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简精神——一封公开信》、吴伯箫的《多写些散文》、师陀的《散文忌“散”》、凤子的《也谈散文》、柯灵的《散文——文学的轻骑队》、蹇先艾的《崭新的散文》、秦牧的《园林.扇画·散文》、许钦文的《两篇散文,两种心境》、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菡子的《诗意和风格》等一系列文章,探讨与分析散文文体的多重问题。 正是在这次讨论中,年轻学生肖云儒写下题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提出“形散神不散”的理论主张,得到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被纳入不少教材和理论著作,成为散文写作一种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张,并对后来的散文写作与研究形成深远影响。在中国散文发展的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副刊担负起推动“散文复兴”的重要角色,以刊发的作品和理论倡导,直接影响了散文写作的路径,繁荣了中国散文创作。所以,也有人把这一年称为“散文年”。正是在这一时期,散文作家开始成为一个明晰的作者群体;散文不再是作家偶尔涉及的文学样式,创作散文开始成为一部分作家的事业。
七十年不凡岁月,时代大潮奔涌。与时代同步、伴人民前行。作为党报副刊的一部分,《人民日报》的散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些散文篇章里,我们可见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可见时代脉搏与作家心路。
“作为新闻的延伸”,报纸副刊天然比纯文学杂志更讲究与新闻性、时效性的结合。散文也不例外。相比一般文艺副刊,《人民日报》副刊的散文更强调关注国家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变化。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这些散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阔读者视野、传递时代声音。
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感知融合,将文学与现实连接,是这本文集中许多作品的精彩之处。1988年,汪曾祺在《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中写下《吴大和尚和七拳半》,从个人见闻折射出四十年变迁。2017年,刘庆邦在“逐梦这5年”专栏中发表《井下新宫》,以一个老煤矿人的视角观察资源枯竭煤矿的转型利用与发展……个体的人生经历、成长见闻、日常生活与家国命运牵系在一起,成为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近年来,随着文化形态日益丰富,作者、读者的写作和阅读也面临更多选择,一些报纸因此选择停办副刊或者把文学副刊转型为更具有新闻与娱乐色彩的副刊。相比之下,“大地”始终坚持文学副刊的历史传承,坚持以散文等文体滋润心灵、凝聚力量,始终挺举着当代散文中副刊散文这面旗帜。
弘扬社会主旋律,凸显正能量,是《人民日报》散文的又一鲜明特点。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一部分,副刊的职责在于涵养人文内蕴,传播先进文化,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篇《第二次考试》《可贵的山茶花》,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丑石》,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次拥抱》等作品,无不传达出对真善美的服膺与讴歌。以议论为主的杂感也被视为散文的一部分。《况钟的笔》等长久流传的作品,以犀利的文字针砭现实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进行讽刺与批判,达到祛邪扶正、弘扬主旋律的效果。《初冬过三峡》等以写景名世的作品,情景交融,使人从文字间感受山河壮丽,受到美的陶冶。
可以说,《人民日报》副刊是一块当之无愧的散文沃土。七十年来,它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栏目设置,探索散文疆域,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品格。它为散文联结个人内心与外部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探索空间,使这种文体样式始终保留着与社会、时代的有机联系。这里留下大量名家名篇的印记,扶植见证许多散文作家的成长,直接推动散文新文体的演变,促进中国散文的发展。这一切,也构成《人民日报》的散文星空,成为中国散文发展繁荣道路上重要的一支力量。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继续发挥好党报副刊的作用,收获一批与时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又富有新时代光彩的散文精品力作,这将是编者、作者要共同完成的课题。
今天,我们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广阔实践,必将给报纸副刊的散文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我们翘首期待!

后记

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按照报社编委会的要求,我们编选了这部《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
从七十年的文艺副刊作品中,遴选百余篇、四十万字的散文精品,难度不小。幸运的是,十年前,我们的编辑同仁曾选编过一部《人民日报60年优秀散文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肯定,也使得我们这次的选编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
那次选编,编辑同仁们商讨出几条编选原则:推崇名家,也不忽视普通作者、基层作者的名篇佳作;在年代掌握上,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和新时期作品为主,兼顾其他年代;注重散文的分类,抒情、纪实、随笔、小品等兼收并蓄;名家以不超过三篇为限,一般为一篇;基本以短文为主,以增强文选的覆盖面。“不管是名家还是普通作者,我们大体是按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编选的。有的作品,在当年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可是时过境迁,回头再看,不过尔尔,这样的作品只有合弃;绝大多数作品,则是既具相当的社会影响,又具时间穿透力的美文,是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名篇佳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珠玑文字。”
我们觉得,这些编选原则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因此,本次选编,我们决定总体上延续这些编选原则,同时根据新的要求作一定调整。着重增选近十年的作品,前六十年作品在上次选编的基础上,出于增强文选覆盖面、文选字数限制等考量,删减部分篇目。希望这个选本能大致呈现七十年来文艺副刊散文作品的历史面貌。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选编《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历史感已无须赘言。七十年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和政策都有调整和变化,反映在作品中也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表述。为了保持作品的历史原貌,原则上都不作删改。一些习惯性的用语和表达具有特定的时代特点,甚至还有一些不甚规范之处,为保持历史原貌,也未作改动。
这个选本除了以《人民日报60年优秀散文选》作重要参照,还有其后的《风在诉说着时候——人民日报2009年散文精选》《智慧不会衰老——人民日报2010年散文精选》《只取千灯一盏灯——人民日报2011年散文精选》《诗人江湖老——人民日报2012年散文精选》《陌上何时花开——人民日报2013年散文精选》《叩问远去的时光——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岁月不曾抵达——人民日报2015年散文精选》《有精神曰富——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等多部年选做基础。因此,要感谢多年来鼎力支持文选编选的前辈和领导,尤其是十年前初次进行大跨度编选时提供鼎力支持的老前辈袁鹰、姜德明、刘梦岚等同志,还有当时参加编选的编辑同仁。
由于编辑学识有限,加之篇幅所限,定有遗珠之憾和欠妥之处,敬请方家见谅并指教,以便再版时有所补正。
本书编辑组
2018年5月

文摘

归来
徐迟
山城重庆,重重叠叠的屋宇。它披着一层薄纱似的轻雾,美丽得像在画中一样!在它的背后,耸起了多么熟悉的山峰和山峰上一圈花边似的淡淡的树木剪影。多末熟悉,因为曾经朝夕相对啊!轮船渐渐驶近了朝天门,却又一个拐弯,进入秀丽的嘉陵江。
一连几天在船身震动之中的乘船人,终于感到船停止它的震抖了。出现了一种奇异的安静。然而,这安静并不长久。另一种震抖传动而来。我全身感到了这震抖,我成了一根被拨动的琴弦。十年,整整十年,没有看见你了!整整十年,没有在你的怀抱中了。现在我回来了。
一辆车已在码头上等候我们。我们穿过一条新辟的马路,经临江门一带,疾驰前进。我又认得又不认得重庆的街道了!重庆的街道啊,我多么愿意下车来,停留在街头,细细看你,摸你。在这里我们曾度过了我们的历史中最艰苦的年头。难道不是在这里,我们半夜惊跳起来,把睡得香甜,连警报汽笛也唤不醒的孩子粗暴地摇醒,然后掮着包,提着箱,踉跄奔进防空洞;难道不是在这里,美国兵坐在吉普车里横冲直撞,奴颜婢膝的国民党西崽向他们打躬作揖,而我们用以维持生活的,我们口袋里的钱币却每时地被一种奇怪的妖法盗窃了去?难道不是在这里,除了太阳给我们一个影子之外,反动统治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尾随不合的魔影——我们在这里被折磨过,被侮辱过!
然而,现在不用说这一切了。你已经完全变了样,变得使游子归来,都不认识自己的家园了。
头一天晚上,朋友们招待我去重庆市川剧院看戏。我正听着抑扬的高腔音乐,突然从舞台和剧场的某些暗示中发现了:这可不是“青年馆”吗?是的,这正是当年的“青年馆”。记忆立刻涌了上来。在这台上,有人曾朗诵过《狂人日记》,马思聪曾弹奏过他的《剑舞》,大乐队曾以贝多芬的《英雄》祭奠过罗曼·罗兰老人,郭沫若先生曾站在那个失地千里的何应钦面前,痛骂了他几个小时。骂一句,台下鼓一次掌。而且,就是在这台上,十年前,在《双十协定》签订前夕,毛泽东主席曾经大声疾呼地呼吁和平,他说:“和为贵”。
第二天,我一清早就去寻找故居,没有想到所在地已变成一个公园,原来是草堂,现在矗立着一座楼房。我访问了张家花园,战时的作家协会,不能相信我们的作家曾住过这样破烂、这样湫隘的房子。我寻找紫薇村,没有找到,寻找红球坝,发现从前的一片菜园上,布满房屋,成为热闹的市区。我寻找大田湾,突然发现我已回到人民礼堂那天坛似的大建筑物面前了。在这里耸起宏伟的三层翠绿的圆顶,它在一刹那之间改变了山城的面貌。
我到处寻找,寻找沧白堂前的砖头,较场口的血迹和泪痕。博物馆派来的女同志,带领我们参观曾家岩五十号。我们曾在它的楼下听过政治报告,在小屋中看过秧歌舞剧。可是,这是多么奇怪的一幢房子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和国民党特务同住在一个屋顶下面。在二楼,周恩来和董必武同志的两间卧室之旁,特务占了五个房间。当年的斗争是多么激烈,敌人已楔人到这座房子里来了。可是,现在,我们站在五十号的大门口,照起相来了。
重庆,有多少可回忆,可纪念的事物啊!可是,两天后,怀旧的心情很快消失。满眼是新事物。第三天,就觉得这种心情有点迂。第四天,我自己也简直不能忍受它了!
滑竿没有了。人力车也看不见了。电车满城飞,爬坡比起汽车来还快。缆车上上下下,往来于两路口菜园坝之间。菜园坝车站是四十年愿望的终点,成渝路的起点。现在,人们正在等待着宝成路通车的佳音。川黔路已经在兴建之中,将要跨越长江和嘉陵江的两座江桥开始钻探了。山城重庆还将是我国最早修建地下铁道的一座城市,一条地下铁道线从牛角沱通往大溪沟,另一条线从菜园坝通往朝天门。让我们采大理石来修造车站,用最美丽的名字给它们命名。
美丽的城市啊!我曾从朝天门出发,穿过繁荣的市区,到两路口参观体育馆,然后经过大坪,向着杨家坪而去。新建的一排排的工人宿合,洁白的墙,绿的窗户,门前的小花圃,新建的电影院。未来的重庆正在这里劈开山头填平山谷,建设起来。我们又从这靠长江的一面横插到嘉陵江的一面去,于是看到了沙坪坝、磁器口的一片巨大的市区。一处是工业区,另一处是轻工业和文化区。
伟大的城市啊。一条宽阔的沿江码头将要像腰带似的怀抱这座山城。三峡水库将水位提高后,从上海来的万吨大轮船将要泊在这拥有一切现代化设备的大港。围绕着重庆钢铁公司的将是许多机器制造工业。重庆还是一座巨大的煤炭工业之城。蕴藏在长江和嘉陵江水波里的巨大的电力,则将推动这些工业。
富饶的城市啊!多少果树迎着阳光?多少果实使枝头下垂?去年的广柑还没有吃光,今年的又挂在树上了!为什么大自然对这里如此厚道?这里用不到绿化,四季都是绿的。绿化在这里只是绿的规划化:这几座山是广柑,那几座是柚子,等等。
看啊,百花满地,蝴蝶满园。还不知是蝶多,花多?还不知是花多,蝶多?看啊,四只抖动的蝴蝶在争夺一朵西番莲的花蕊。山城的气候特点使山城的花比哪儿的花更香,这儿是我们的一个香水工厂所在地。
夜晚,站在枇杷山公园的高处往下望,山下是几十万家灯火。你可以用一张黑纸,在上面刺着无数针眼,然后放到灯前看一看,这就是夜重庆,而我是回来了。
(刊发于1956年7月4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P17-19
ISBN9787511554505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