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作品装帧升级,全新精装珍藏版。
☆书写狂、一个女儿的父亲、擅长白日梦和忍耐独处的作家……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你尚未了解的帕慕克,以你未曾察觉的方式书写食物、书籍、家庭、城市和灾难。
☆他说:“我写作,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快乐。我写作,就是为了快乐。”读这本书,就能与帕慕克一起,感受文学这剂药丸带来的美妙体验。
媒体推荐
帕慕克让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世界再次更新,重焕生机。
——《纽约时报》
他将自己的美妙而幽微的思绪和信念,创作成引人入胜的迷宫。
——《纽约书评》
在智慧的魅力和敏锐的洞察之外,《别样的色彩》让我们从远距离审视,当今世界那些重大议题背后的历史与心理。
——《华盛顿邮报》
由此升起的是一个声音,半是谐谑半是犀利,它所折射出的真实会令一个真正的夜莺也感到嫉妒。
——《洛杉矶时报书评》
帕慕克保持了令人信赖的诚实,不愿意刻意制造戏剧性情节和转折。这让他的体验和悲伤都保持了水晶般的清晰和持续不断的重量。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欧洲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生于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从文。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60多种语言出版。
目录
序言 ......... 1
生活及忧虑
01 隐含作者 ......... 7
02 我的父亲 ......... 19
03 1994 年4 月29 日笔记 ......... 25
04 春日午后 ......... 31
05 夜晚疲惫至极 ......... 35
06 在夜的静寂中起床 ......... 37
07 家具们在聊天,你如何入眠? ......... 41
08 戒烟 ......... 45
09 雨中的海鸥 ......... 49
10 海滨垂死的海鸥 ......... 53
11 快乐 ......... 57
12 我的手表 ......... 61
13 我不想去上学了 ......... 65
14 如梦和我们 ......... 69
15 当如梦难过时 ......... 71
16 风景 ......... 75
17 关于狗,据我所知 ......... 79
18 诗的正义笔记 ......... 83
19 暴风雨之后 ......... 87
20 很久以前在这个地方 ......... 91
21 孤独男人的房子 ......... 95
22 理发师 ......... 99
23 火灾与废墟 ......... 107
24 法兰克福香肠 ......... 113
25 博斯普鲁斯渡船 ......... 121
26 海岛 ......... 127
27 地震 ......... 135
28 伊斯坦布尔的地震恐惧 ......... 149
书与阅读
29 我如何处理掉我的一些书 ......... 165
30 论读书:词语或意象 ......... 171
31 读书的快乐 ......... 175
32 关于图书封面的九条说明 ......... 181
33 读还是不读:一千零一夜 ......... 183
34 《项狄传》序: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位这样的叔叔 ......... 191
35 维克多· 雨果对伟大的酷爱 ......... 209
3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堕落的快乐 ......... 211
3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可怕恶魔 ......... 221
38 《卡拉马佐夫兄弟》 ......... 227
39 残酷、美丽和时间:
论纳博科夫的《阿达》和《洛丽塔》 ......... 235
40 阿尔贝· 加缪 ......... 245
41 在不幸时读托马斯· 伯恩哈德 ......... 249
42 托马斯· 伯恩哈德的小说世界 ......... 253
43 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和第三世界文学 ......... 259
44 萨曼· 鲁西迪:《撒旦诗篇》与作家的自由 ......... 269
政治、欧洲以及保持自我本色的其他问题
45 阿瑟· 米勒国际笔会讲演词 ......... 275
46 禁止入内 ......... 281
47 欧洲在哪里? ......... 289
48 怎样做地中海人 ......... 295
49 我的第一本护照和几次欧洲之行 ......... 303
50 安德烈· 纪德 ......... 313
51 宗教节日时的家庭用餐和政治 ......... 329
52 受辱者的愤怒 ......... 335
53 交通和宗教 ......... 341
54 在卡尔斯和法兰克福 ......... 347
55 受审 ......... 363
56 你为谁写作? ......... 369
书如人生
57 《白色城堡》之后 ......... 377
58 《黑书》:十年以来 ......... 387
59 《新人生》采访节选 ......... 395
60 《我的名字叫红》采访节选 ......... 401
61 关于《我的名字叫红》 ......... 413
62 卡尔斯笔记中的雪(节选) ......... 417
画与文
63 席琳的惊讶 ......... 431
64 森林与世界一样古老 ......... 443
65 无名杀手之谋杀与侦探小说 ......... 445
66 幕间休息;或,啊哈,埃及艳后! ......... 457
67 为什么我没有成为一名建筑师? ......... 463
68 塞利米耶清真寺 ......... 475
69 贝利尼和东方 ......... 479
70 黑笔 ......... 491
71 含义 ......... 501
别样城市,别样文化
72 我第一次和美国人打交道 ......... 507
73 世界之都观光记 ......... 511
《巴黎评论》采访 . ........ 539
凝望窗外 . ........ 571
我父亲的手提箱 . ........ 603
文摘
子夜之后,破晓之前,我被最初的那阵晃动惊醒,后来才知道,那时是凌晨三点。那是1999 年8 月17 日,当时我正在我们那栋石质住所的书房内。住所位于塞戴夫(Sedef),一座毗邻比于克阿达的小岛。我的床,离书桌有三码远,它剧烈地摇晃起来,就像是大海里暴风雨中的小船。地底下传来可怕的嘎吱声,似乎就来自我的床下。出于本能反应,我顾不得找眼镜就冲出房门,狂奔起来。
外面,我的前方是柏树、松树,远处闪烁着城市的灯光,更远的地方大海依稀可见。此刻,这一切,甚至整个夜晚仿佛都颤抖起来。似乎一切都发生在瞬间。我听着地球发出的巨大声响,脑海里一面浮现出地震的各种残暴景象,另一面则迷迷糊糊地想,为什么人们会在夜里这个时候开枪射击呢?(20世纪70 年代的轰炸、刺杀和夜间袭击,令我每每将枪击与灾难联系在一起。)后来,我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想明白,究竟是什么声音听起来和全自动武器的枪火声如此相像。
第一次震动持续了四十五秒,夺去了三万人的生命;震动停止前,我从侧梯爬到楼上,妻子和女儿睡在那里。她们已经醒来,在黑暗中等待着,恐惧万分、不知所措。电路已经中断。我们一同跑到花园,跑进四周寂静的黑夜之中。可怕的咆哮已经停止,我们四周的一切似乎都在恐惧中等待着。夜晚死一样的寂静,这座被高耸的岩石环绕的小岛、花园、树木,只有些许树叶轻微的沙沙声和我心脏怦怦的跳动声,这更传达出一种恐惧。黑暗中,我们站在树下小声低语,带着莫名的犹豫——或许害怕说话声音大,会引起另一次地震。随后,又有几次轻微的余震,但我们并没有感到害怕。我躺在吊床上,七岁的女儿枕在我腿上睡着了,救护车的警笛声从卡尔塔尔(Kartal)海岸传到我的耳中。
接下来的几天, 人们又经历了无休无止的余震。之后,我听到很多人谈起他们在第一次四十五秒地震中的举动。两千万人感觉到了那次震动,听到了来自地下的轰鸣。后来,人们相互联系时,谈论的不是惊人的死亡数据,而是那四十五秒钟。几乎所有人都说:“除非你亲自体验,否则你简直无法想象。”
一名药剂师从一栋已成废墟的公寓楼中完好无伤地逃生,他曾清楚地感觉到,他住的那栋五层楼冲到了空中,然后又落到地上,坍塌成废墟。他的描述与另外两位从这楼里同样毫发无损的逃生者所说的相同,并非是他的幻觉。有人惊醒后,发现自己和房屋都像变魔术似的倒在一边;楼梯坍塌的瞬间,居民们已经准备束手待毙了,但旁边的楼稍稍延缓了它的坍塌,于是这些人发现自己被挤到了某个角落。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彼此搀着胳膊。后来,从废墟中发现的尸体就证明了这一点。碗碟、电视、橱柜、书架、装饰品、墙体挂件等所有东西全都扭曲变形,相互疯狂寻找的母亲、孩子、叔叔和祖母们,他们绝望地发现自己总是撞到自家的某样东西,或者撞上一堵不知从哪里冒出的新墙。那些瞬间变形的墙体,使他们所有的物品都散落在地。到处一片黑暗,满是尘土,家具翻倒在地。所有这一切使家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不过,在那四十五秒钟的震动里,也确实有人在楼房倒塌前,跑下几层楼梯,逃到了大街上。
我听到各种传闻,一对祖父母躺在床上等死;有人以为他们站在位于四层的阳台上,却发现此处已经成了底层的露台;在第一次震动开始到结束的那会儿,有人刚打开冰箱,结果才把食物塞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就全都吐了出来。据说有相当多的人在震前还站在屋内某处,没有入睡。另外一些人,一直在黑暗中挣扎,直到后来被剧烈的震动吓得够呛,只好趴在地上,不敢动弹。还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压根就没从床上起来,而是平静地笑着,拉过床单裹着头,把一切交付给安拉——很多死者就是这副模样。
我写的这些事情都是道听途说,它们大多出自伊斯坦布尔传播迅速的闲言碎语。人们整日谈论的,没有别的,全都是地震。震后的那天早晨,所有主流的私人电视台都派出了直升机摄影队飞往震区,不停拍照。我所在的小岛,以及周围几座比较大、人口比较密集的岛屿,没有什么人员伤亡,但其实距震中的直线距离,仅有二十五英里。而对面海岸,很多建筑结构差的楼房都坍塌了,众多人丧生于此。整整一天,比于克阿达市场都被令人恐惧、心虚的静寂笼罩着。地震离我如此之近,带走了如此多的生命,我简直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我度过了大部分童年的地方被地震摧毁,这令我感到难以置信,更让我感到恐惧。
伊兹米特海湾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这个海湾呈新月形,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土耳其国旗上的那弯新月,那么那些群岛,包括我所居住的小岛在内,就仿佛是它旁边的那颗星。我出生后一周,就被送往其中一座岛上,这之后的四十五年中,我常常前往其中的一些岛屿,在海湾沿岸不同的地方逗留。亚洛瓦(Yalova)城如今一片废墟,阿塔图尔克曾非常喜欢那里的温泉。我童年时期,那里的仿西式饭店也是闻名遐迩。父亲曾担任过董事的石化工厂,如今也已献身火海。我还记得,那里曾是一片空地,后来就涌出了不少炼油厂。新月形海湾沿岸的小镇,我们曾乘车或坐摩托艇去游览、购物的村庄以及整个海滨沿岸,到处都竖立起了高大的公寓楼。而我曾在《寂静的房子》中满怀忧伤地描述过的那些地区,后来也成了一大片避暑胜地。如今,这些建筑大部分都被夷为平地,或被弃之一空,无人居住。地震发生两天以来,我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竭力否认这一残酷灾难,这或许与那段时间我正在创作的小说有关。正因如此,我不想离开我的小岛。生活在那里继续,还如以往一样平静。
第二天,我再也无法克制自己。我和朋友首先乘坐一艘摩托艇穿越比于克阿达,随后又乘了一个小时的班轮,到达了对面海岸的亚洛瓦。我的朋友是《赞颂地狱》(In Praise of Hell)一书的作者。我们此行并非应人所邀,也并非想记录或是对任何人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来此,只是渴望离开我们的快乐小岛,来更近距离地观察死亡,或许,也是为了减轻恐惧感。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在船上读着报纸,压低声音谈论着地震,一位退休的邮政局长坐在我们旁边,说他住在亚洛瓦,在比于克阿达有个小店铺,卖一些亚洛瓦的乳制品。现在,地震已经过去两天了,他回这里来,是想看看他的货柜还有其他家具是不是已经彻底毁坏。
亚洛瓦曾是一座小镇,滨海沿岸树木林立,其农场为伊斯坦布尔提供水果和蔬菜。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土地开发和水泥建筑的增多,草地逐渐减少;果树被大量砍伐,让位给成百上千的公寓楼;城市的避暑游人激增至百万。一踏上亚洛瓦,我们就看到,这些水泥物体十分之九都成了瓦砾,或是被彻底毁坏,无法进入。我们曾以为还能够帮到某些人,要么帮忙把一些残骸或是断落的瓦砾抬起,搬到角落。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心中暗藏的最初幻想也破灭了。两天已经过去了,废墟下几乎没有人生还。除了配备专业设备的德国、法国,以及日本救援队,几乎无人可以进入其中。更重要的是,灾难的影响是如此之深,除非有人拉着你的胳膊求你帮他,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震惊万分,徘徊于街道之中:我们同他们一起,走在坍塌成瓦砾的建筑物中;穿行于被碎石挤压变形的汽车、断壁残垣、倒塌的电线杆、宣礼塔旁;徘徊在那些满是水泥碎片、碎玻璃、电话、电线的街道之上。在小公园、空地上以及公立学校的校园里,我们看到有人搭起了帐篷。军人们有些在封锁街区,有些在收拾瓦砾。我们还看到有些人在不知所措地转来转去,寻找着已不复存在的住所。有人在寻找失散的亲人,有人在咒骂这场灾难,有人为了一块扎帐篷的空地在打架。马路上驶来持续的车流:载满盒装牛奶和罐装食物的紧急救援车,满是士兵的卡车,起重机和推土车在清除陷入鹅卵石路面的碎片残骸。陌生人的谈话也顾不得任何繁文缛节了,就像沉浸在游戏中而忘了真实世界规则的孩子那般。每个人都觉得,灾难似乎令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上。仿佛最隐秘、最严酷的生活规律都已经暴露无遗,如同那些倒塌、毁坏了的房屋中的家具。
我久久地盯着那些倒在一边的建筑物。它们有些已经面目全非,有些靠在旁边的建筑物上,就像是淘气的孩子玩城市模型时故意摆的一样,有些顶部扎入了街对面的建筑物中,砸毁了对面那栋楼的正面。悬在高楼上的机织地毯,像无风之日的旗子一样。破桌子、沙发、椅子,以及其他一些居室摆设;满是烟尘的枕头;翻倒在地的电视;花和花瓶,尚完好无损地伫立在已成废墟的房屋阳台上;遮阳棚已经像橡胶一样完全扭曲变形;吸尘器的软管空荡荡地伸着;被挤压变形的自行车蜷在角落里;色泽亮丽的衣服和衬衫乱七八糟地散落在敞开的衣橱里;紧闭的门后,挂着长袍和夹克;薄薄的窗纱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我们逐个徘徊于这些房间之内,目瞪口呆地望着其中暴露的一切。透过这另一面,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脆弱,在恶魔的杰作面前,人们是多么无能为力。我们感到,生命往往取决于那些我们最瞧不起的人,那些丑陋的承包人,那些收受贿赂的委员会骗子们,那些未加约束的建筑公司,那些我们抱怨多年的撒谎成性的政客。他们都来自我们中间,在我们之中。而责难丝毫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免于他们的恶行。
从一条街到又一条街,我们走了很长时间,感到灾难对历史和我们心灵的改变永远不会结束。偶尔,我们进入一条小巷道,那里的房屋都是要倒不倒,虽未完全坍塌,却也是无法再修葺了。偶尔,我们又会步入满是玻璃、水泥、陶瓷碎片的后花园。这里有棵松树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不过尚未折断。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象,仿佛这个房间的女主人正在厨房做饭,透过后窗望向外面的花园时,她一定会看到这幕惨象。还有很多人会看到这相同的惨状:那些站在对面厨房窗前的老妇人;每晚都坐在同一个角落里看电视的老人;半开的窗帘后面站着的那位姑娘。如今他们都不见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站在马路对面,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望见的那间厨房、那个角落、那帘薄纱窗,如今都已不复存在。那些曾经享此美景的人,也极有可能都已溘然消逝。
那些设法跑出楼来、活着逃生的幸存者,此刻坐在断壁旁、街拐角,或是随手从哪儿拉出来的椅子里,等待仍在废墟里的人被拯救出来。一个年轻人指着坍塌成一片的混凝土堆说:“我的父母在那里。”另一个人说:“我们在这里等他们被救出来。” 他从屈塔希亚(Kütahya)赶过来,结果却发现母亲的房子变成了一堆废墟,他指了指房屋曾在的地方,说:“只要能够见到尸体,我们立刻就会离开这里。”
此刻,每一个在城市街道上徘徊的人,都站在废墟前,无助地看着紧急救援队,看着起重机和士兵们,或是茫然地坐在一堆从房屋里抢救出来的冰箱、电视、家具,以及塞满了衣服的箱子旁。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失散亲人的消息;等待确认他们的母亲还在楼内(或许她在地震前的午夜时分,离开了这栋楼,去了别的地方,即使这和她的习性很不一致);等待叔叔、兄弟或是儿子的尸首,然后他们可以离开此处,将此处抛在脑后;等待救援队带着挖掘工具到达这里,看看是否还能从一堆尘土和水泥瓦砾中,再挖出一些他们的东西,一些贵重物品;等待有人开来小型货车,帮他们把抢救出来的东西运走;等待救助工人到达;等待路面疏通,以便专业救援队可以通过,救出在废墟中依然生存的妻子、兄弟。到第三天结束,即使电视和新闻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夸大救援成果,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尽管有人坚持不断地呼叫,让救援队可以听到呼救声,确定其位置,但活着的人被救出来的希望仍然几乎等于零。
废墟有两种。一种是侧向一边倒下,像胡乱丢弃的盒子那样,虽然某些楼层像手风琴那样叠在一起,但大致仍保留着原来的形状。在这类楼体废墟里,人们还有可能在有空气的地方找到生还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作品装帧升级,全新精装珍藏版。
☆书写狂、一个女儿的父亲、擅长白日梦和忍耐独处的作家……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你尚未了解的帕慕克,以你未曾察觉的方式书写食物、书籍、家庭、城市和灾难。
☆他说:“我写作,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快乐。我写作,就是为了快乐。”读这本书,就能与帕慕克一起,感受文学这剂药丸带来的美妙体验。
媒体推荐
帕慕克让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世界再次更新,重焕生机。
——《纽约时报》
他将自己的美妙而幽微的思绪和信念,创作成引人入胜的迷宫。
——《纽约书评》
在智慧的魅力和敏锐的洞察之外,《别样的色彩》让我们从远距离审视,当今世界那些重大议题背后的历史与心理。
——《华盛顿邮报》
由此升起的是一个声音,半是谐谑半是犀利,它所折射出的真实会令一个真正的夜莺也感到嫉妒。
——《洛杉矶时报书评》
帕慕克保持了令人信赖的诚实,不愿意刻意制造戏剧性情节和转折。这让他的体验和悲伤都保持了水晶般的清晰和持续不断的重量。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欧洲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生于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从文。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60多种语言出版。
目录
序言 ......... 1
生活及忧虑
01 隐含作者 ......... 7
02 我的父亲 ......... 19
03 1994 年4 月29 日笔记 ......... 25
04 春日午后 ......... 31
05 夜晚疲惫至极 ......... 35
06 在夜的静寂中起床 ......... 37
07 家具们在聊天,你如何入眠? ......... 41
08 戒烟 ......... 45
09 雨中的海鸥 ......... 49
10 海滨垂死的海鸥 ......... 53
11 快乐 ......... 57
12 我的手表 ......... 61
13 我不想去上学了 ......... 65
14 如梦和我们 ......... 69
15 当如梦难过时 ......... 71
16 风景 ......... 75
17 关于狗,据我所知 ......... 79
18 诗的正义笔记 ......... 83
19 暴风雨之后 ......... 87
20 很久以前在这个地方 ......... 91
21 孤独男人的房子 ......... 95
22 理发师 ......... 99
23 火灾与废墟 ......... 107
24 法兰克福香肠 ......... 113
25 博斯普鲁斯渡船 ......... 121
26 海岛 ......... 127
27 地震 ......... 135
28 伊斯坦布尔的地震恐惧 ......... 149
书与阅读
29 我如何处理掉我的一些书 ......... 165
30 论读书:词语或意象 ......... 171
31 读书的快乐 ......... 175
32 关于图书封面的九条说明 ......... 181
33 读还是不读:一千零一夜 ......... 183
34 《项狄传》序: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位这样的叔叔 ......... 191
35 维克多· 雨果对伟大的酷爱 ......... 209
3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堕落的快乐 ......... 211
3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可怕恶魔 ......... 221
38 《卡拉马佐夫兄弟》 ......... 227
39 残酷、美丽和时间:
论纳博科夫的《阿达》和《洛丽塔》 ......... 235
40 阿尔贝· 加缪 ......... 245
41 在不幸时读托马斯· 伯恩哈德 ......... 249
42 托马斯· 伯恩哈德的小说世界 ......... 253
43 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和第三世界文学 ......... 259
44 萨曼· 鲁西迪:《撒旦诗篇》与作家的自由 ......... 269
政治、欧洲以及保持自我本色的其他问题
45 阿瑟· 米勒国际笔会讲演词 ......... 275
46 禁止入内 ......... 281
47 欧洲在哪里? ......... 289
48 怎样做地中海人 ......... 295
49 我的第一本护照和几次欧洲之行 ......... 303
50 安德烈· 纪德 ......... 313
51 宗教节日时的家庭用餐和政治 ......... 329
52 受辱者的愤怒 ......... 335
53 交通和宗教 ......... 341
54 在卡尔斯和法兰克福 ......... 347
55 受审 ......... 363
56 你为谁写作? ......... 369
书如人生
57 《白色城堡》之后 ......... 377
58 《黑书》:十年以来 ......... 387
59 《新人生》采访节选 ......... 395
60 《我的名字叫红》采访节选 ......... 401
61 关于《我的名字叫红》 ......... 413
62 卡尔斯笔记中的雪(节选) ......... 417
画与文
63 席琳的惊讶 ......... 431
64 森林与世界一样古老 ......... 443
65 无名杀手之谋杀与侦探小说 ......... 445
66 幕间休息;或,啊哈,埃及艳后! ......... 457
67 为什么我没有成为一名建筑师? ......... 463
68 塞利米耶清真寺 ......... 475
69 贝利尼和东方 ......... 479
70 黑笔 ......... 491
71 含义 ......... 501
别样城市,别样文化
72 我第一次和美国人打交道 ......... 507
73 世界之都观光记 ......... 511
《巴黎评论》采访 . ........ 539
凝望窗外 . ........ 571
我父亲的手提箱 . ........ 603
文摘
子夜之后,破晓之前,我被最初的那阵晃动惊醒,后来才知道,那时是凌晨三点。那是1999 年8 月17 日,当时我正在我们那栋石质住所的书房内。住所位于塞戴夫(Sedef),一座毗邻比于克阿达的小岛。我的床,离书桌有三码远,它剧烈地摇晃起来,就像是大海里暴风雨中的小船。地底下传来可怕的嘎吱声,似乎就来自我的床下。出于本能反应,我顾不得找眼镜就冲出房门,狂奔起来。
外面,我的前方是柏树、松树,远处闪烁着城市的灯光,更远的地方大海依稀可见。此刻,这一切,甚至整个夜晚仿佛都颤抖起来。似乎一切都发生在瞬间。我听着地球发出的巨大声响,脑海里一面浮现出地震的各种残暴景象,另一面则迷迷糊糊地想,为什么人们会在夜里这个时候开枪射击呢?(20世纪70 年代的轰炸、刺杀和夜间袭击,令我每每将枪击与灾难联系在一起。)后来,我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想明白,究竟是什么声音听起来和全自动武器的枪火声如此相像。
第一次震动持续了四十五秒,夺去了三万人的生命;震动停止前,我从侧梯爬到楼上,妻子和女儿睡在那里。她们已经醒来,在黑暗中等待着,恐惧万分、不知所措。电路已经中断。我们一同跑到花园,跑进四周寂静的黑夜之中。可怕的咆哮已经停止,我们四周的一切似乎都在恐惧中等待着。夜晚死一样的寂静,这座被高耸的岩石环绕的小岛、花园、树木,只有些许树叶轻微的沙沙声和我心脏怦怦的跳动声,这更传达出一种恐惧。黑暗中,我们站在树下小声低语,带着莫名的犹豫——或许害怕说话声音大,会引起另一次地震。随后,又有几次轻微的余震,但我们并没有感到害怕。我躺在吊床上,七岁的女儿枕在我腿上睡着了,救护车的警笛声从卡尔塔尔(Kartal)海岸传到我的耳中。
接下来的几天, 人们又经历了无休无止的余震。之后,我听到很多人谈起他们在第一次四十五秒地震中的举动。两千万人感觉到了那次震动,听到了来自地下的轰鸣。后来,人们相互联系时,谈论的不是惊人的死亡数据,而是那四十五秒钟。几乎所有人都说:“除非你亲自体验,否则你简直无法想象。”
一名药剂师从一栋已成废墟的公寓楼中完好无伤地逃生,他曾清楚地感觉到,他住的那栋五层楼冲到了空中,然后又落到地上,坍塌成废墟。他的描述与另外两位从这楼里同样毫发无损的逃生者所说的相同,并非是他的幻觉。有人惊醒后,发现自己和房屋都像变魔术似的倒在一边;楼梯坍塌的瞬间,居民们已经准备束手待毙了,但旁边的楼稍稍延缓了它的坍塌,于是这些人发现自己被挤到了某个角落。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彼此搀着胳膊。后来,从废墟中发现的尸体就证明了这一点。碗碟、电视、橱柜、书架、装饰品、墙体挂件等所有东西全都扭曲变形,相互疯狂寻找的母亲、孩子、叔叔和祖母们,他们绝望地发现自己总是撞到自家的某样东西,或者撞上一堵不知从哪里冒出的新墙。那些瞬间变形的墙体,使他们所有的物品都散落在地。到处一片黑暗,满是尘土,家具翻倒在地。所有这一切使家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不过,在那四十五秒钟的震动里,也确实有人在楼房倒塌前,跑下几层楼梯,逃到了大街上。
我听到各种传闻,一对祖父母躺在床上等死;有人以为他们站在位于四层的阳台上,却发现此处已经成了底层的露台;在第一次震动开始到结束的那会儿,有人刚打开冰箱,结果才把食物塞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就全都吐了出来。据说有相当多的人在震前还站在屋内某处,没有入睡。另外一些人,一直在黑暗中挣扎,直到后来被剧烈的震动吓得够呛,只好趴在地上,不敢动弹。还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压根就没从床上起来,而是平静地笑着,拉过床单裹着头,把一切交付给安拉——很多死者就是这副模样。
我写的这些事情都是道听途说,它们大多出自伊斯坦布尔传播迅速的闲言碎语。人们整日谈论的,没有别的,全都是地震。震后的那天早晨,所有主流的私人电视台都派出了直升机摄影队飞往震区,不停拍照。我所在的小岛,以及周围几座比较大、人口比较密集的岛屿,没有什么人员伤亡,但其实距震中的直线距离,仅有二十五英里。而对面海岸,很多建筑结构差的楼房都坍塌了,众多人丧生于此。整整一天,比于克阿达市场都被令人恐惧、心虚的静寂笼罩着。地震离我如此之近,带走了如此多的生命,我简直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我度过了大部分童年的地方被地震摧毁,这令我感到难以置信,更让我感到恐惧。
伊兹米特海湾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这个海湾呈新月形,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土耳其国旗上的那弯新月,那么那些群岛,包括我所居住的小岛在内,就仿佛是它旁边的那颗星。我出生后一周,就被送往其中一座岛上,这之后的四十五年中,我常常前往其中的一些岛屿,在海湾沿岸不同的地方逗留。亚洛瓦(Yalova)城如今一片废墟,阿塔图尔克曾非常喜欢那里的温泉。我童年时期,那里的仿西式饭店也是闻名遐迩。父亲曾担任过董事的石化工厂,如今也已献身火海。我还记得,那里曾是一片空地,后来就涌出了不少炼油厂。新月形海湾沿岸的小镇,我们曾乘车或坐摩托艇去游览、购物的村庄以及整个海滨沿岸,到处都竖立起了高大的公寓楼。而我曾在《寂静的房子》中满怀忧伤地描述过的那些地区,后来也成了一大片避暑胜地。如今,这些建筑大部分都被夷为平地,或被弃之一空,无人居住。地震发生两天以来,我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竭力否认这一残酷灾难,这或许与那段时间我正在创作的小说有关。正因如此,我不想离开我的小岛。生活在那里继续,还如以往一样平静。
第二天,我再也无法克制自己。我和朋友首先乘坐一艘摩托艇穿越比于克阿达,随后又乘了一个小时的班轮,到达了对面海岸的亚洛瓦。我的朋友是《赞颂地狱》(In Praise of Hell)一书的作者。我们此行并非应人所邀,也并非想记录或是对任何人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来此,只是渴望离开我们的快乐小岛,来更近距离地观察死亡,或许,也是为了减轻恐惧感。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在船上读着报纸,压低声音谈论着地震,一位退休的邮政局长坐在我们旁边,说他住在亚洛瓦,在比于克阿达有个小店铺,卖一些亚洛瓦的乳制品。现在,地震已经过去两天了,他回这里来,是想看看他的货柜还有其他家具是不是已经彻底毁坏。
亚洛瓦曾是一座小镇,滨海沿岸树木林立,其农场为伊斯坦布尔提供水果和蔬菜。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土地开发和水泥建筑的增多,草地逐渐减少;果树被大量砍伐,让位给成百上千的公寓楼;城市的避暑游人激增至百万。一踏上亚洛瓦,我们就看到,这些水泥物体十分之九都成了瓦砾,或是被彻底毁坏,无法进入。我们曾以为还能够帮到某些人,要么帮忙把一些残骸或是断落的瓦砾抬起,搬到角落。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心中暗藏的最初幻想也破灭了。两天已经过去了,废墟下几乎没有人生还。除了配备专业设备的德国、法国,以及日本救援队,几乎无人可以进入其中。更重要的是,灾难的影响是如此之深,除非有人拉着你的胳膊求你帮他,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震惊万分,徘徊于街道之中:我们同他们一起,走在坍塌成瓦砾的建筑物中;穿行于被碎石挤压变形的汽车、断壁残垣、倒塌的电线杆、宣礼塔旁;徘徊在那些满是水泥碎片、碎玻璃、电话、电线的街道之上。在小公园、空地上以及公立学校的校园里,我们看到有人搭起了帐篷。军人们有些在封锁街区,有些在收拾瓦砾。我们还看到有些人在不知所措地转来转去,寻找着已不复存在的住所。有人在寻找失散的亲人,有人在咒骂这场灾难,有人为了一块扎帐篷的空地在打架。马路上驶来持续的车流:载满盒装牛奶和罐装食物的紧急救援车,满是士兵的卡车,起重机和推土车在清除陷入鹅卵石路面的碎片残骸。陌生人的谈话也顾不得任何繁文缛节了,就像沉浸在游戏中而忘了真实世界规则的孩子那般。每个人都觉得,灾难似乎令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上。仿佛最隐秘、最严酷的生活规律都已经暴露无遗,如同那些倒塌、毁坏了的房屋中的家具。
我久久地盯着那些倒在一边的建筑物。它们有些已经面目全非,有些靠在旁边的建筑物上,就像是淘气的孩子玩城市模型时故意摆的一样,有些顶部扎入了街对面的建筑物中,砸毁了对面那栋楼的正面。悬在高楼上的机织地毯,像无风之日的旗子一样。破桌子、沙发、椅子,以及其他一些居室摆设;满是烟尘的枕头;翻倒在地的电视;花和花瓶,尚完好无损地伫立在已成废墟的房屋阳台上;遮阳棚已经像橡胶一样完全扭曲变形;吸尘器的软管空荡荡地伸着;被挤压变形的自行车蜷在角落里;色泽亮丽的衣服和衬衫乱七八糟地散落在敞开的衣橱里;紧闭的门后,挂着长袍和夹克;薄薄的窗纱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我们逐个徘徊于这些房间之内,目瞪口呆地望着其中暴露的一切。透过这另一面,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脆弱,在恶魔的杰作面前,人们是多么无能为力。我们感到,生命往往取决于那些我们最瞧不起的人,那些丑陋的承包人,那些收受贿赂的委员会骗子们,那些未加约束的建筑公司,那些我们抱怨多年的撒谎成性的政客。他们都来自我们中间,在我们之中。而责难丝毫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免于他们的恶行。
从一条街到又一条街,我们走了很长时间,感到灾难对历史和我们心灵的改变永远不会结束。偶尔,我们进入一条小巷道,那里的房屋都是要倒不倒,虽未完全坍塌,却也是无法再修葺了。偶尔,我们又会步入满是玻璃、水泥、陶瓷碎片的后花园。这里有棵松树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不过尚未折断。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象,仿佛这个房间的女主人正在厨房做饭,透过后窗望向外面的花园时,她一定会看到这幕惨象。还有很多人会看到这相同的惨状:那些站在对面厨房窗前的老妇人;每晚都坐在同一个角落里看电视的老人;半开的窗帘后面站着的那位姑娘。如今他们都不见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站在马路对面,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望见的那间厨房、那个角落、那帘薄纱窗,如今都已不复存在。那些曾经享此美景的人,也极有可能都已溘然消逝。
那些设法跑出楼来、活着逃生的幸存者,此刻坐在断壁旁、街拐角,或是随手从哪儿拉出来的椅子里,等待仍在废墟里的人被拯救出来。一个年轻人指着坍塌成一片的混凝土堆说:“我的父母在那里。”另一个人说:“我们在这里等他们被救出来。” 他从屈塔希亚(Kütahya)赶过来,结果却发现母亲的房子变成了一堆废墟,他指了指房屋曾在的地方,说:“只要能够见到尸体,我们立刻就会离开这里。”
此刻,每一个在城市街道上徘徊的人,都站在废墟前,无助地看着紧急救援队,看着起重机和士兵们,或是茫然地坐在一堆从房屋里抢救出来的冰箱、电视、家具,以及塞满了衣服的箱子旁。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失散亲人的消息;等待确认他们的母亲还在楼内(或许她在地震前的午夜时分,离开了这栋楼,去了别的地方,即使这和她的习性很不一致);等待叔叔、兄弟或是儿子的尸首,然后他们可以离开此处,将此处抛在脑后;等待救援队带着挖掘工具到达这里,看看是否还能从一堆尘土和水泥瓦砾中,再挖出一些他们的东西,一些贵重物品;等待有人开来小型货车,帮他们把抢救出来的东西运走;等待救助工人到达;等待路面疏通,以便专业救援队可以通过,救出在废墟中依然生存的妻子、兄弟。到第三天结束,即使电视和新闻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夸大救援成果,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尽管有人坚持不断地呼叫,让救援队可以听到呼救声,确定其位置,但活着的人被救出来的希望仍然几乎等于零。
废墟有两种。一种是侧向一边倒下,像胡乱丢弃的盒子那样,虽然某些楼层像手风琴那样叠在一起,但大致仍保留着原来的形状。在这类楼体废墟里,人们还有可能在有空气的地方找到生还者。
ISBN | 7208152845,9787208152847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