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孩子的健康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大事,许多家长因此做了不少功课和准备,为了让孩子健康,按时接种了全部大大小小,各类公费、自费疫苗,孩子有任何的不舒服都及时吃药打针,不辞辛苦一趟趟带着孩子跑医院,可是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因此而少生病。到底是孩子太容易生病,还是家长太过焦虑?孩子的病是否真的需要去医院治疗?医院里的治疗有没有别的风险?疫苗真的是健康保险吗?医生提到的治疗风险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是否真的适合某些治疗方案?疫苗的选择是否是理性而必要的?是不是所有疫苗都打了,孩子就一定不会被感染?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怎样悄悄地损害着健康?药物的过多使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健康的孩子不是打针吃药养大的》一书,保罗医生以30年儿科医生的经验给读者展示了第一手的诊室里的真实案例,解释了在儿科诊室里医生来不及、或根本不会详细为家长解释的医学背景知识,多种特殊情况,全面考虑的各种风险,让读者在了解新的医学研究和知识之后,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做出慎重的决定。杜绝任何的药物滥用和过度干预给孩子带来的损伤。也让家长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减少无处不在的化学制剂和人工合成材料给孩子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即登上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在多个分类中至今维持榜首。保罗医生的个人视频网站也向家长们提供了如何在家里照顾孩子,识别孩子疾病的方法,为家长学习健康育儿提供了很直观易学的素材。
名人推荐
这本引人深思的好书鼓励家长在做一些影响孩子健康的决定前多一些思考,比如食物的选择、接种疫苗的时间等。在如今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受到多种挑战的情况下,这本书及时地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海瑞特?勒纳博士,畅销书《愤怒之舞》作者
作者简介
保罗·汤姆森医生:
毕业于达特茅斯医学院,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实习医生。现在是美国儿科学会成员,整合医学及药学的注册医师。他曾经被美国《妇女家庭》杂志评选为2004年全美最佳家庭医生,被美国Castle Conolly(美国权威的医生评选)评为2006,2009,2012,2014年度的最佳医生。
珍妮弗·马古利斯:
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常年写作关于妇女与儿童健康相关话题著作。作品常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著名报纸期刊上。曾出版六本非虚构类科普作品。
目录
目录/ 健康的孩子不是打针吃药大养大的
第1 章 出毒而不染:在有毒环境中养育健康的孩子 / 001
我跟父母们说,对有毒物质来说,它不是一加一等
于二,而是等于十,甚至等于一百。我们把多种小剂量
的有毒物质混合使用,其毒性作用远大于单一有毒物质
的毒性作用。
◆孩子们的大脑最令我担心
◆不为我们所知的伤害
◆保罗医生的建议:躲避毒素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毒素
第2 章 孕期也重要:保护始于孩子出生之前 / 029
保护婴儿的健康应远远在其出生之前开始。胎儿的
发育特别重要,九个月的孕期是宝贝成长的关键期。孕
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他们是一同成长的。妈妈摄入的
营养和毒素被妈妈和宝贝两人共享,而妈妈有生以来累
积的营养和毒素同样由两人共享。
◆宝贝的健康始于其出生之前
◆为两个人吃
◆为两个人喝
◆谈谈营养
◆孕期的疫苗问题
◆自然阴道分娩
◆保罗医生的建议:孕期
◆父母最常问的五个问题:孕期
第3 章 宝贝,欢迎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初几个小时 / 055
健康的孩子出生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只需要平静
关爱的怀抱,以及母乳。其实一个健康的婴儿最不需要
的就是精力旺盛的专业医疗团队在他刚出生时“粗暴”的
照料。
◆出生时刻
◆维生素K 的重要功用
◆小心陷阱
◆对于黄疸,别太惊慌
◆妈妈感染了B 族链球菌怎么办?
◆仅仅只是咔嚓一下吗?
◆请勿吸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保罗医生的建议:新生儿
◆父母最常问的九个问题:新生儿
第4 章 生命的最初2 周 / 085
孩子出生后3~5 天内,我会让父母带着孩子来我办
公室进行常规身体检查,下一次则是孩子满2 周的时候。
这两次就诊非常重要:新生儿很脆弱,出生时的健康问
题通常这时就能够发现,并且在这个时候,父母们也正
经历一系列转变。
◆ 3~5 天时的常规体检
◆ 2 周龄的常规体检
◆脐带护理
◆新生儿呼吸杂音
◆宝宝第一次洗澡
◆回到睡眠这个话题
◆吵闹的孩子
◆家庭事务
◆新生儿托管
◆心情压抑
◆兄弟姐妹需要时间适应
◆向前看:关于疫苗
◆保罗医生的建议:2 周龄婴儿
◆父母最常问的八个问题:2 周龄婴儿
第5 章 2 月龄常规体检 / 113
父母们总喜欢把自己孩子的这些数据和所谓的“标
准值”进行比较。对别人是标准的,对你的孩子未必标准。
生长发育图重要的是生长的趋势,而不是特定的数字。
◆ 2 月龄孩子的母乳喂养
◆宝宝的大小便
◆后脑勺扁平
◆再来谈谈维生素
◆关注自闭症,从现在开始
◆ 2 月龄婴儿的疫苗接种
◆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保罗医生的建议:2 月龄婴儿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2 月龄婴儿
第6 章 前9 个月的健康保护 / 149
对于孩子的生长曲线图,我们最应关注的是孩子生
长的趋势,而不是每个数值。两次常规体检期间曲线陡
然下降,就是亮起红灯,意味着可能有什么问题。
◆对4、6、9 月龄的婴儿来说,母乳仍然是最好的
◆饮食规则:什么时候、怎样开始吃固体食物
◆人生第一餐
◆孩子正常发育的关键在于孩子怎样发育
◆ 4、6、9 月龄常规体检时的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4、6、9 月龄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七个问题:4、6、9 月龄儿童
第7 章 宝宝1 岁了 / 183
当你看着孩子成长为一个能走、能说、能和人交流
的小大人,你会意识到,真正的任务是放手让他们自己
长大。
◆1 岁儿童该吃什么?
◆ 1 岁儿童该喝什么?
◆睡吧,睡吧,我的好宝宝
◆如果你不喜欢带孩子怎么办?
◆ 1 岁儿童的血液检验
◆ 1 岁常规体检时的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1 岁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1 岁儿童
第8 章 学步期及学龄前 / 209
学步期的儿童,如果大量时间用在看电视或玩电子
游戏上,语言发展可能会推迟。我不建议3 岁以下儿童
进行像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这样的被动行为。
◆孩子3 岁了
◆牙齿,牙齿,还是牙齿
◆小黛西小姐兜风去咯
◆游泳安全
◆狗狗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不过……
◆请注意,表扬也伤人
◆达尔文从来不用抽认卡:游戏的重要性
◆学习用儿童便盆
◆日间小睡
◆阿嚏!关于普通感冒你需要知道的
◆为什么孩子的眼睛发红?
◆孩子为什么会耳朵痛?
◆小瘙痒提供大信息(疥疮)
◆手足口病
◆第五病(传染性红斑)
◆玫瑰疹
◆孩子得了自闭症怎么办?
◆ 3 岁儿童的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七个问题: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
第9 章 准备上学了!学龄儿童相关常见疾病以及疫苗常
识 / 239
四五岁的孩子开始能辨别现实与虚幻,喜欢玩假想
的角色游戏。玩游戏帮助孩子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了
解不同个性和需求,处理矛盾冲突。
◆害怕上学
◆“哎哟,哎哟,我____ 疼。”
◆“妈妈,我头痛”
◆“爸爸,我肚子痛”
◆“奶奶,我喉咙痛”
◆“爷爷,我到处都痛”
◆体癣
◆过敏
◆“我担心孩子太胖了”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该怎么办?
◆疫苗和学龄儿童
◆健康的免疫系统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保罗医生的建议:4~6 岁儿童
第10 章 少年的健康,你的理智 / 269
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当代小说作品里都把十多岁的
少年刻画成没有责任心、追逐异性、懒惰、自私的形象。
如果跳出这些刻板印象,仔细观察孩子这段蓬勃生长、
剧烈变化的时期,你会发现他们很多的正面特征,你会
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喜欢家里的这个小小少年。
◆体重问题
◆压力问题
◆疝气
◆父母们不在诊室的时候,医生和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和青少年谈性
◆孩子需要表达自我
◆学会倾听
◆愤怒的小鸟
◆青少年上网时间太多
◆照我做的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青春痘和饮食以及压力有关
◆驾驶员们请注意:我的孩子正在开车
◆再来说说疫苗
◆保罗医生的建议:青少年
◆父母最常问的九个问题:青少年
第11 章 保护孩子免疫系统的最好方法:保罗医生的简明
备忘录 / 307
他是最好的医生,他明白大部分药物之无用。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人理查德年鉴》,1733
◆真正保证孩子健康的是健康的免疫系统
◆怎样保护孩子和你自己的免疫系统:保罗医生的备忘录
第12 章 前路如何? / 321
如果你希望挖掘孩子健康的最大可能性,就需要采
取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
作为父母,你的能量超乎自己的想象!
致 谢 / 327
附录A / 335
附录B / 336
附录C / 339
序言
序 言
我虽然出生在美国,却长于津巴布韦,20 世纪60 年代的津巴布韦。我父母年轻时是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传教士,我5 岁的时候全家离开美国搬到了非
洲。那时候我的妹妹4 岁,我妈妈还怀有身孕。我弟弟布鲁斯和小妹妹琼都出生在津巴布韦。我们在津巴布韦的第一个家位于阿诺丁的一个村子里,房子是土坯房,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玻璃窗。那是个拥挤、杂乱但充满爱的家,我爱那个家。
我的妈妈是一名护士,曾求学于范德堡大学。来到津巴布韦之后,我家很快就成为村子里实际意义上的医疗站,村民们抱着或牵着他们患病的孩子,来到我家门口,希望能得到我们的帮助。
我们全家在非洲生活了15 年,到我10 多岁的时候,我见过的死亡比大部分的美国人甚至大部分的医生一辈子见过的都多。对村里的人来说,孕妇分娩死亡和新生儿死亡都不罕见。如果母亲营养不良,新生儿就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还有很多人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疗而丧命于车祸、疟疾和暴发性传染病。多年后我的一位刚果朋友奥德特和我聊到这些情况,她摇摇头,充满遗憾和惋惜地说:“非洲人死得太早。”
而有一个人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尤其沉重。他是我的玩伴陶莱,去世的时候他仅仅3 岁。一天,他突然高烧不退,眼睛发红,整天昏睡,不吃不喝,身上长满红疹。陶莱的妈妈把他抱到首都哈拉雷的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是感染了囊尾螨。听到这个诊断后,我妈妈没怎么在意。囊尾螨在她们那个年代是比较常见的寄生虫,很多妈妈对孩子感染囊尾螨毫不介意,她自己孩童时就感染过,当护士后也见过好多病例。
但是,陶莱,他第二天就去世了。
后来我回到美国,在达特茅斯学院盖泽尔医学院学习,了解了疫苗的历史,知道人类用疫苗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对于疫苗对人类的贡献,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而陶莱,如果能够接种囊尾螨疫苗,他可能就不会死。
美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要求,四年医学院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在医院某一科室进行3~5 年的住院医生实习。我就是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决定,我要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每当给孩子们接种疫苗或者向父母们推荐疫苗的时候,我都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这些疫苗能保护这些家庭,护卫孩子们的健康与安全。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刚刚引入的时候我还处于住院实习阶段。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细菌,会导致脑膜炎甚至死亡,对幼儿病人尤其如此。脑膜炎很难正确诊断,因为其症状和流感症状很相似。而流感则是由各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检验幼儿是否患有脑膜炎的唯独办法是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方法是:将针头从幼儿腰部插入,穿过韧带与硬脑膜, 即可见脑脊液流出。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如清水一样透明;如果脑脊液轻微浑浊,则幼儿可能患上了脑膜炎。脑脊液标本会被送去检验,检验结果几小时内就能出。
我在做住院医生期间,我所在的儿童医院任何时候都有几例脑膜炎病人。
我所在的儿童医院也许可以代表当时的普遍情况。 1987 年,改良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投入使用的第一年,我们医院的小儿脑膜炎发病率下降了一半。疫苗使用之前,每年有大约20000 名5 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其中约1000 人死亡。而现在,每年的感染数量小于25 例,无一例死亡。
疫苗能挽救儿童的生命,保护家庭的安全,也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好的医生。
那个时候,我严格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推荐,给我诊所里的每一位儿童接种这两个机构推荐的每一种疫苗。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这两个机构的科研人员和医生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优秀的科研能力,他们勤奋努力,关爱病患。他们推出的儿童疫苗指南救助了儿童,挽救了生命。这一切我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
1988 年秋天,我成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伊曼纽尔儿童医院正式的医生。那时候的我充满热情,满怀希望,带着我的知识,还有我一头浓密的棕发,开始了我的儿科医生生涯,热切地希望能够帮助我的病人健康生活。
随着岁月流逝,我逐渐有了一些困惑。
一些患儿,他们听从我们的建议进行治疗,却不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反而更容易生病。托尔西来到我的诊室告诉我,他儿子的皮疹很严重,而且逐渐恶化。霍尔根的妈妈在我面前潸然泪下,因为她儿子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非常吃力。伊丽莎白的儿子卢克尿糖水平超高。拿到检验结果后我立即打电话,让她即刻将儿子送往最近的急诊室。卢克患上了1 型青少年糖尿病,有死于高血糖和脑病变的危险,而他才仅仅4 岁。还有一个叫茱莉亚的小姑娘,她对花生严重过敏,仅仅是幼儿园一个架子上的一点儿已经风干了的花生酱,就致使她出现过敏性休克。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21 世纪初,美国所有的儿科医生都开始注意我观察到的这些情况,美国儿童患慢性疾病及出现其他状况,如食物过敏、注意力缺陷障碍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症、儿童哮喘、儿童抑郁症、儿童湿疹、胃食管反流、头痛、耳部感染、神经系统紊乱、鼻窦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脓毒性咽喉炎等的病例急剧增多。
这么多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弱。现代美国家庭的早餐通常是油酥点心配甜饮料,午餐是薯条加保鲜膜包着的熟肉,晚餐是罐装意大利面或快餐。孩子的三餐不仅缺乏富含营养物质的蔬菜,还含有大量有毒的添加剂(如面包里有防霉剂;几乎所有的儿童食品,从加糖的酸奶到泡菜,都有从石油中提炼的染色剂)。
与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美国儿童运动和户外活动太少,缺乏维生素D,长期睡眠不足,经常压力过大。这些问题都是免疫系统削弱的根源,最终导致孩子体弱多病。 另外,空气、土壤和水里面有有毒物质,我们日常坐卧的家具和使用的清洁剂中有有毒物质,还有塑料容器也在向食物释放有毒物质,这些因素相加,足以影响孩子的健康状况。好像觉得这些毒害还不够似的,我们的医生过度使用抗生素,过早施加剂量过猛的干预治疗,却未向病人和家属充分告知药品的副作用,所以情况变得更糟。
文摘
出毒而不染:在有毒环境中养育健康的孩子
那是布雷恩?佩雷斯九岁时候的事情。布雷恩?佩雷斯回到家,一头冲进
厨房,抓起桌上一瓶绿色的“饮料”就咕咚咕咚喝了下去。“饮料”刚入喉,布
雷恩的嘴巴和喉咙就像火烧刀割一样剧痛,他大声尖叫、痛苦不堪。布雷恩以
为的“饮料”其实是他爸爸从邻居家借来的通水槽管道的“通乐”,爸爸随手找
了个饮料瓶子装着。后来,布雷恩在重症监护病房整整待了32 天,不能说话,
不能吞咽,只能依赖饲管进食。现在布莱恩已经好多了,但是他的爸爸仍然无
法原谅自己的粗心大意。
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误饮了汽车玻璃水中毒,有的孩子
误饮了户外照明燃料中毒。有的孩子能够恢复,而有的孩子则没那么幸运。比
如俄克拉荷马州的霍内森?邦珀斯,刚刚蹒跚学步的他也误饮了这类液体,虽
然即刻就被送往医院,可仍然在三小时后不幸离世。
像“通乐”这类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需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对于这一点父母们不难理解。而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它们虽然毒性较弱,
不会立即致命,但会使人慢性中毒,尤其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
我跟父母们说,对有毒物质来说,它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等于十,甚
至等于一百。我们把多种小剂量的有毒物质混合使用,其毒性作用远大于单一
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短期来看,也许你的孩子表面上能够承受多次暴露于某
种有毒物质(如香烟或X 线)之下的后果,但毒素会在孩子体内累积,最终造
成长期的伤害。剂量、进入体内的途径、时间长短、个体对化学物质的敏感程
度以及身体中其他有毒物质的存量等都是影响致毒性的重要因素。胎儿和婴幼
儿最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在母体中的九个月是胎儿大脑最易受伤的时期,
因此,孕期注射化学药物带来的损害特别大。
孩子们的大脑最令我担心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美国大约每45 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患有
自闭症系列障碍。
除了自闭症,与儿童大脑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注意力障碍、焦虑症、抑郁
症等也呈几何级数翻倍增多。
追根溯源,遗传基因可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孩子们在最为
娇弱和发育最快的时期暴露于有毒物质之中,摄入了未经检测的未知神经毒素。
是我们毒害了孩子们的大脑。自闭症是一种环境性疾病, 是我们采用不当的医疗
手段导致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某些医疗手段还缺乏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其安
全性的时候,我们就仓促地将其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请不要被这个说法吓到,
相反,我们要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环境中的会损害神经发育的有毒物质,
防止它们造成自闭症以及影响孩子的发育和精神健康,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孩
子避开这些危险,成为一个健康的宝宝。
孩子的健康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大事,许多家长因此做了不少功课和准备,为了让孩子健康,按时接种了全部大大小小,各类公费、自费疫苗,孩子有任何的不舒服都及时吃药打针,不辞辛苦一趟趟带着孩子跑医院,可是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因此而少生病。到底是孩子太容易生病,还是家长太过焦虑?孩子的病是否真的需要去医院治疗?医院里的治疗有没有别的风险?疫苗真的是健康保险吗?医生提到的治疗风险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是否真的适合某些治疗方案?疫苗的选择是否是理性而必要的?是不是所有疫苗都打了,孩子就一定不会被感染?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怎样悄悄地损害着健康?药物的过多使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健康的孩子不是打针吃药养大的》一书,保罗医生以30年儿科医生的经验给读者展示了第一手的诊室里的真实案例,解释了在儿科诊室里医生来不及、或根本不会详细为家长解释的医学背景知识,多种特殊情况,全面考虑的各种风险,让读者在了解新的医学研究和知识之后,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做出慎重的决定。杜绝任何的药物滥用和过度干预给孩子带来的损伤。也让家长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减少无处不在的化学制剂和人工合成材料给孩子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即登上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在多个分类中至今维持榜首。保罗医生的个人视频网站也向家长们提供了如何在家里照顾孩子,识别孩子疾病的方法,为家长学习健康育儿提供了很直观易学的素材。
名人推荐
这本引人深思的好书鼓励家长在做一些影响孩子健康的决定前多一些思考,比如食物的选择、接种疫苗的时间等。在如今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受到多种挑战的情况下,这本书及时地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海瑞特?勒纳博士,畅销书《愤怒之舞》作者
作者简介
保罗·汤姆森医生:
毕业于达特茅斯医学院,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实习医生。现在是美国儿科学会成员,整合医学及药学的注册医师。他曾经被美国《妇女家庭》杂志评选为2004年全美最佳家庭医生,被美国Castle Conolly(美国权威的医生评选)评为2006,2009,2012,2014年度的最佳医生。
珍妮弗·马古利斯:
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常年写作关于妇女与儿童健康相关话题著作。作品常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著名报纸期刊上。曾出版六本非虚构类科普作品。
目录
目录/ 健康的孩子不是打针吃药大养大的
第1 章 出毒而不染:在有毒环境中养育健康的孩子 / 001
我跟父母们说,对有毒物质来说,它不是一加一等
于二,而是等于十,甚至等于一百。我们把多种小剂量
的有毒物质混合使用,其毒性作用远大于单一有毒物质
的毒性作用。
◆孩子们的大脑最令我担心
◆不为我们所知的伤害
◆保罗医生的建议:躲避毒素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毒素
第2 章 孕期也重要:保护始于孩子出生之前 / 029
保护婴儿的健康应远远在其出生之前开始。胎儿的
发育特别重要,九个月的孕期是宝贝成长的关键期。孕
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他们是一同成长的。妈妈摄入的
营养和毒素被妈妈和宝贝两人共享,而妈妈有生以来累
积的营养和毒素同样由两人共享。
◆宝贝的健康始于其出生之前
◆为两个人吃
◆为两个人喝
◆谈谈营养
◆孕期的疫苗问题
◆自然阴道分娩
◆保罗医生的建议:孕期
◆父母最常问的五个问题:孕期
第3 章 宝贝,欢迎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初几个小时 / 055
健康的孩子出生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只需要平静
关爱的怀抱,以及母乳。其实一个健康的婴儿最不需要
的就是精力旺盛的专业医疗团队在他刚出生时“粗暴”的
照料。
◆出生时刻
◆维生素K 的重要功用
◆小心陷阱
◆对于黄疸,别太惊慌
◆妈妈感染了B 族链球菌怎么办?
◆仅仅只是咔嚓一下吗?
◆请勿吸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保罗医生的建议:新生儿
◆父母最常问的九个问题:新生儿
第4 章 生命的最初2 周 / 085
孩子出生后3~5 天内,我会让父母带着孩子来我办
公室进行常规身体检查,下一次则是孩子满2 周的时候。
这两次就诊非常重要:新生儿很脆弱,出生时的健康问
题通常这时就能够发现,并且在这个时候,父母们也正
经历一系列转变。
◆ 3~5 天时的常规体检
◆ 2 周龄的常规体检
◆脐带护理
◆新生儿呼吸杂音
◆宝宝第一次洗澡
◆回到睡眠这个话题
◆吵闹的孩子
◆家庭事务
◆新生儿托管
◆心情压抑
◆兄弟姐妹需要时间适应
◆向前看:关于疫苗
◆保罗医生的建议:2 周龄婴儿
◆父母最常问的八个问题:2 周龄婴儿
第5 章 2 月龄常规体检 / 113
父母们总喜欢把自己孩子的这些数据和所谓的“标
准值”进行比较。对别人是标准的,对你的孩子未必标准。
生长发育图重要的是生长的趋势,而不是特定的数字。
◆ 2 月龄孩子的母乳喂养
◆宝宝的大小便
◆后脑勺扁平
◆再来谈谈维生素
◆关注自闭症,从现在开始
◆ 2 月龄婴儿的疫苗接种
◆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保罗医生的建议:2 月龄婴儿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2 月龄婴儿
第6 章 前9 个月的健康保护 / 149
对于孩子的生长曲线图,我们最应关注的是孩子生
长的趋势,而不是每个数值。两次常规体检期间曲线陡
然下降,就是亮起红灯,意味着可能有什么问题。
◆对4、6、9 月龄的婴儿来说,母乳仍然是最好的
◆饮食规则:什么时候、怎样开始吃固体食物
◆人生第一餐
◆孩子正常发育的关键在于孩子怎样发育
◆ 4、6、9 月龄常规体检时的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4、6、9 月龄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七个问题:4、6、9 月龄儿童
第7 章 宝宝1 岁了 / 183
当你看着孩子成长为一个能走、能说、能和人交流
的小大人,你会意识到,真正的任务是放手让他们自己
长大。
◆1 岁儿童该吃什么?
◆ 1 岁儿童该喝什么?
◆睡吧,睡吧,我的好宝宝
◆如果你不喜欢带孩子怎么办?
◆ 1 岁儿童的血液检验
◆ 1 岁常规体检时的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1 岁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六个问题:1 岁儿童
第8 章 学步期及学龄前 / 209
学步期的儿童,如果大量时间用在看电视或玩电子
游戏上,语言发展可能会推迟。我不建议3 岁以下儿童
进行像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这样的被动行为。
◆孩子3 岁了
◆牙齿,牙齿,还是牙齿
◆小黛西小姐兜风去咯
◆游泳安全
◆狗狗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不过……
◆请注意,表扬也伤人
◆达尔文从来不用抽认卡:游戏的重要性
◆学习用儿童便盆
◆日间小睡
◆阿嚏!关于普通感冒你需要知道的
◆为什么孩子的眼睛发红?
◆孩子为什么会耳朵痛?
◆小瘙痒提供大信息(疥疮)
◆手足口病
◆第五病(传染性红斑)
◆玫瑰疹
◆孩子得了自闭症怎么办?
◆ 3 岁儿童的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疫苗接种
◆保罗医生的建议: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
◆父母最常问的七个问题: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
第9 章 准备上学了!学龄儿童相关常见疾病以及疫苗常
识 / 239
四五岁的孩子开始能辨别现实与虚幻,喜欢玩假想
的角色游戏。玩游戏帮助孩子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了
解不同个性和需求,处理矛盾冲突。
◆害怕上学
◆“哎哟,哎哟,我____ 疼。”
◆“妈妈,我头痛”
◆“爸爸,我肚子痛”
◆“奶奶,我喉咙痛”
◆“爷爷,我到处都痛”
◆体癣
◆过敏
◆“我担心孩子太胖了”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该怎么办?
◆疫苗和学龄儿童
◆健康的免疫系统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保罗医生的建议:4~6 岁儿童
第10 章 少年的健康,你的理智 / 269
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当代小说作品里都把十多岁的
少年刻画成没有责任心、追逐异性、懒惰、自私的形象。
如果跳出这些刻板印象,仔细观察孩子这段蓬勃生长、
剧烈变化的时期,你会发现他们很多的正面特征,你会
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喜欢家里的这个小小少年。
◆体重问题
◆压力问题
◆疝气
◆父母们不在诊室的时候,医生和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和青少年谈性
◆孩子需要表达自我
◆学会倾听
◆愤怒的小鸟
◆青少年上网时间太多
◆照我做的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青春痘和饮食以及压力有关
◆驾驶员们请注意:我的孩子正在开车
◆再来说说疫苗
◆保罗医生的建议:青少年
◆父母最常问的九个问题:青少年
第11 章 保护孩子免疫系统的最好方法:保罗医生的简明
备忘录 / 307
他是最好的医生,他明白大部分药物之无用。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人理查德年鉴》,1733
◆真正保证孩子健康的是健康的免疫系统
◆怎样保护孩子和你自己的免疫系统:保罗医生的备忘录
第12 章 前路如何? / 321
如果你希望挖掘孩子健康的最大可能性,就需要采
取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
作为父母,你的能量超乎自己的想象!
致 谢 / 327
附录A / 335
附录B / 336
附录C / 339
序言
序 言
我虽然出生在美国,却长于津巴布韦,20 世纪60 年代的津巴布韦。我父母年轻时是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传教士,我5 岁的时候全家离开美国搬到了非
洲。那时候我的妹妹4 岁,我妈妈还怀有身孕。我弟弟布鲁斯和小妹妹琼都出生在津巴布韦。我们在津巴布韦的第一个家位于阿诺丁的一个村子里,房子是土坯房,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玻璃窗。那是个拥挤、杂乱但充满爱的家,我爱那个家。
我的妈妈是一名护士,曾求学于范德堡大学。来到津巴布韦之后,我家很快就成为村子里实际意义上的医疗站,村民们抱着或牵着他们患病的孩子,来到我家门口,希望能得到我们的帮助。
我们全家在非洲生活了15 年,到我10 多岁的时候,我见过的死亡比大部分的美国人甚至大部分的医生一辈子见过的都多。对村里的人来说,孕妇分娩死亡和新生儿死亡都不罕见。如果母亲营养不良,新生儿就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还有很多人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疗而丧命于车祸、疟疾和暴发性传染病。多年后我的一位刚果朋友奥德特和我聊到这些情况,她摇摇头,充满遗憾和惋惜地说:“非洲人死得太早。”
而有一个人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尤其沉重。他是我的玩伴陶莱,去世的时候他仅仅3 岁。一天,他突然高烧不退,眼睛发红,整天昏睡,不吃不喝,身上长满红疹。陶莱的妈妈把他抱到首都哈拉雷的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是感染了囊尾螨。听到这个诊断后,我妈妈没怎么在意。囊尾螨在她们那个年代是比较常见的寄生虫,很多妈妈对孩子感染囊尾螨毫不介意,她自己孩童时就感染过,当护士后也见过好多病例。
但是,陶莱,他第二天就去世了。
后来我回到美国,在达特茅斯学院盖泽尔医学院学习,了解了疫苗的历史,知道人类用疫苗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对于疫苗对人类的贡献,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而陶莱,如果能够接种囊尾螨疫苗,他可能就不会死。
美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要求,四年医学院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在医院某一科室进行3~5 年的住院医生实习。我就是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决定,我要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每当给孩子们接种疫苗或者向父母们推荐疫苗的时候,我都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这些疫苗能保护这些家庭,护卫孩子们的健康与安全。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刚刚引入的时候我还处于住院实习阶段。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细菌,会导致脑膜炎甚至死亡,对幼儿病人尤其如此。脑膜炎很难正确诊断,因为其症状和流感症状很相似。而流感则是由各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检验幼儿是否患有脑膜炎的唯独办法是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方法是:将针头从幼儿腰部插入,穿过韧带与硬脑膜, 即可见脑脊液流出。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如清水一样透明;如果脑脊液轻微浑浊,则幼儿可能患上了脑膜炎。脑脊液标本会被送去检验,检验结果几小时内就能出。
我在做住院医生期间,我所在的儿童医院任何时候都有几例脑膜炎病人。
我所在的儿童医院也许可以代表当时的普遍情况。 1987 年,改良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投入使用的第一年,我们医院的小儿脑膜炎发病率下降了一半。疫苗使用之前,每年有大约20000 名5 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其中约1000 人死亡。而现在,每年的感染数量小于25 例,无一例死亡。
疫苗能挽救儿童的生命,保护家庭的安全,也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好的医生。
那个时候,我严格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推荐,给我诊所里的每一位儿童接种这两个机构推荐的每一种疫苗。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这两个机构的科研人员和医生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优秀的科研能力,他们勤奋努力,关爱病患。他们推出的儿童疫苗指南救助了儿童,挽救了生命。这一切我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
1988 年秋天,我成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伊曼纽尔儿童医院正式的医生。那时候的我充满热情,满怀希望,带着我的知识,还有我一头浓密的棕发,开始了我的儿科医生生涯,热切地希望能够帮助我的病人健康生活。
随着岁月流逝,我逐渐有了一些困惑。
一些患儿,他们听从我们的建议进行治疗,却不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反而更容易生病。托尔西来到我的诊室告诉我,他儿子的皮疹很严重,而且逐渐恶化。霍尔根的妈妈在我面前潸然泪下,因为她儿子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非常吃力。伊丽莎白的儿子卢克尿糖水平超高。拿到检验结果后我立即打电话,让她即刻将儿子送往最近的急诊室。卢克患上了1 型青少年糖尿病,有死于高血糖和脑病变的危险,而他才仅仅4 岁。还有一个叫茱莉亚的小姑娘,她对花生严重过敏,仅仅是幼儿园一个架子上的一点儿已经风干了的花生酱,就致使她出现过敏性休克。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21 世纪初,美国所有的儿科医生都开始注意我观察到的这些情况,美国儿童患慢性疾病及出现其他状况,如食物过敏、注意力缺陷障碍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症、儿童哮喘、儿童抑郁症、儿童湿疹、胃食管反流、头痛、耳部感染、神经系统紊乱、鼻窦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脓毒性咽喉炎等的病例急剧增多。
这么多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弱。现代美国家庭的早餐通常是油酥点心配甜饮料,午餐是薯条加保鲜膜包着的熟肉,晚餐是罐装意大利面或快餐。孩子的三餐不仅缺乏富含营养物质的蔬菜,还含有大量有毒的添加剂(如面包里有防霉剂;几乎所有的儿童食品,从加糖的酸奶到泡菜,都有从石油中提炼的染色剂)。
与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美国儿童运动和户外活动太少,缺乏维生素D,长期睡眠不足,经常压力过大。这些问题都是免疫系统削弱的根源,最终导致孩子体弱多病。 另外,空气、土壤和水里面有有毒物质,我们日常坐卧的家具和使用的清洁剂中有有毒物质,还有塑料容器也在向食物释放有毒物质,这些因素相加,足以影响孩子的健康状况。好像觉得这些毒害还不够似的,我们的医生过度使用抗生素,过早施加剂量过猛的干预治疗,却未向病人和家属充分告知药品的副作用,所以情况变得更糟。
文摘
出毒而不染:在有毒环境中养育健康的孩子
那是布雷恩?佩雷斯九岁时候的事情。布雷恩?佩雷斯回到家,一头冲进
厨房,抓起桌上一瓶绿色的“饮料”就咕咚咕咚喝了下去。“饮料”刚入喉,布
雷恩的嘴巴和喉咙就像火烧刀割一样剧痛,他大声尖叫、痛苦不堪。布雷恩以
为的“饮料”其实是他爸爸从邻居家借来的通水槽管道的“通乐”,爸爸随手找
了个饮料瓶子装着。后来,布雷恩在重症监护病房整整待了32 天,不能说话,
不能吞咽,只能依赖饲管进食。现在布莱恩已经好多了,但是他的爸爸仍然无
法原谅自己的粗心大意。
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误饮了汽车玻璃水中毒,有的孩子
误饮了户外照明燃料中毒。有的孩子能够恢复,而有的孩子则没那么幸运。比
如俄克拉荷马州的霍内森?邦珀斯,刚刚蹒跚学步的他也误饮了这类液体,虽
然即刻就被送往医院,可仍然在三小时后不幸离世。
像“通乐”这类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需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对于这一点父母们不难理解。而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它们虽然毒性较弱,
不会立即致命,但会使人慢性中毒,尤其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
我跟父母们说,对有毒物质来说,它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等于十,甚
至等于一百。我们把多种小剂量的有毒物质混合使用,其毒性作用远大于单一
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短期来看,也许你的孩子表面上能够承受多次暴露于某
种有毒物质(如香烟或X 线)之下的后果,但毒素会在孩子体内累积,最终造
成长期的伤害。剂量、进入体内的途径、时间长短、个体对化学物质的敏感程
度以及身体中其他有毒物质的存量等都是影响致毒性的重要因素。胎儿和婴幼
儿最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在母体中的九个月是胎儿大脑最易受伤的时期,
因此,孕期注射化学药物带来的损害特别大。
孩子们的大脑最令我担心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美国大约每45 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患有
自闭症系列障碍。
除了自闭症,与儿童大脑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注意力障碍、焦虑症、抑郁
症等也呈几何级数翻倍增多。
追根溯源,遗传基因可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孩子们在最为
娇弱和发育最快的时期暴露于有毒物质之中,摄入了未经检测的未知神经毒素。
是我们毒害了孩子们的大脑。自闭症是一种环境性疾病, 是我们采用不当的医疗
手段导致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某些医疗手段还缺乏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其安
全性的时候,我们就仓促地将其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请不要被这个说法吓到,
相反,我们要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环境中的会损害神经发育的有毒物质,
防止它们造成自闭症以及影响孩子的发育和精神健康,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孩
子避开这些危险,成为一个健康的宝宝。
ISBN | 9787530496411,7530496417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保罗·汤姆森 (Paul Thomas)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