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环境艺术概览 781019849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书以精美的实景照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向读者介绍了欧美环境艺术。作品大都为广场上的各种美丽雕塑,它们造型独特、艺术力极强。给周围的环境与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虽然您没有去过欧美,但您可以在本书中欣赏到一切。
绪论 当代的所谓环境艺术,其最初的审美感受源于18世纪的修学旅行(grand tour)。当时,人们峰涌而至意大利,他们在接受了美的艺术(FineArts)观念之后,把艺术视为一种宗教,并且认定艺术有着宗教似的教化意义,于是通过修学旅行以图获得心灵的净化。而“美的艺术”概念的形成,恰好表明人们在各艺术门类之间寻找通约原则的思辨努力。 18世纪上半叶,业余爱好者以及作家、哲学家们对视觉艺术及音乐兴趣大增。在巴黎和伦敦的文化圈中,有关“美的艺术”的讨论不绝于耳。1746年,法国的一位名叫巴托的神父(the Abb6é Batteux)出版了他极有影响力的著作《相同原则下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éduits àun mê me principe)。巴托在前言里从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诗学理论讲起,试图将诗与画的一些原则延伸到其他艺术中去。在第一章里,巴托对艺术作了明确的划分:以愉 快为目的的美的艺术,包括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以及愉快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即修辞学和建筑。巴托的结论是:“模仿美的自然”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原则。巴托的讨论直接影响了狄德罗以及其他百科全书派的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达朗伯(D’Alembert 1717-1783)。达朗伯因给《百科全书》写序言(Discours preliminaire)而影响深远。在序言中,他有意按照弗朗西斯·培根的模式来划分知识:即自然科学、语法、修辞和历史学为一类,称之为哲学;另一类“由模仿所构成的认知力”,即绘画、雕塑、建筑、诗歌、音乐。事实上,达朗伯发展了培根和巴托的分法,最终确立了五门美的艺术这一现代系统。又由于《百科全书》的权威地位和传播优势,从而使“美的艺术”成为正统概念,广泛地传遍欧洲。 五门“美的艺术”以“模仿美的自然”为共同原则,不仅确立了从贺拉斯以来对“诗与画”作比较的经典地位,而且将音乐也视作是对“效果”的描绘,亦即再现“效果”。正如莫扎特所说,他要再现奥斯曼(Osmin)的愤怒、康斯坦茨(Constanze)的悲哀(参见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p.143)。于是,在18世纪的艺术理论中,模仿与再现的观念使得艺术的五个门类组成了一个“美的艺术”序列。这五门美的艺术被认为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并成为当时兴起的“美学”的讨论对象。 一般认为,康德(1728-1804)是把美学和关于艺术的哲学理论纳入自己思想体系的第一位哲学家。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使美学与关于真的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及关于善的哲学(《实践理性批判》)一道共同建构了关于真、善、美的思辨体系。正由于此,通过艺术以净化心灵为旨归的修学旅行,才有其最深层的宗教意义。其实,也是康德,对“美的艺术”作了另一种分类:言说的艺术、造型艺术以及美的感官游戏艺术:他所谓的造型艺术特指雕塑、建筑、绘画与园艺。尽管康德的新分类没有被他的追随者继承下来,但是造型艺术的说法却在20世纪初被重新提起。也许正是基于造型艺术的提法,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环境艺术。 贡布里希在他的名著《秩序感》导论中,曾表现出对画与画框之间关系的极大兴趣。按照他的说法,画框的功能恰恰在于告诉观众,目光应当在何处停止。换句话说,画框给我们规定了一个明确的视觉观察范围。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待构成环境艺术的绘画、雕塑之于建筑或园林的关系,我认为建筑或园林所具有的功能正是给环境艺术明确一幅画框,换句话说,建筑或园 林是环境艺术的上下文(context)。也只有在这个上下文中,我们的视觉观察才会对相关的雕塑或绘画作出反应,才会使上下文与本文(text)发生联系,形成环境艺术这一概念。在我所作的类比中,所不同的是:画先于画框存在,画框需要匹配画作;建筑或园林则先于或同时于雕塑或绘画。但画框与建筑或园林在各自的情形中所具有的相同的视域规定性,则是不容置疑的。也只有从这点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西方环境艺术的观念,而不会将雕塑或绘画视作特定环境的点缀,不致将本文从它的上下文中分离出来。 雕塑与建筑的联系十分密切,这不仅因为从原始观念上神灵、英雄、圣者或先王们与他们的居住处所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两种艺术都关注空间和实体形式。从另一个方面讲,只有在建筑的各部分都趋于雕塑似的审美考虑时,雕塑与建筑的联系才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户外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其类似于画作与画框的关系,此更不待赘言。正因如此,我们才不再从传统的角度来讨论造型艺术与环境的关系,而是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棗环境艺术来讨论。 ……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陈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