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试图从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理解韩国的文化和传播。内容包括:韩国的社会和文化研究、韩国的新闻和传播研究、透视韩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实及其面临的课题等。
媒体推荐
编者前言
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我在韩国做了一年的访问研究。这本汇编的论文集便是这一年访问研究的一个成果。
我参加的“国际学者交流项目”是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o—rea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KFAS)于2000年开创的一年一度的访问研究项目,目的是帮助亚洲的国际学者在包括文科和理工科的广泛领域内进行国际水平的研究。来自我国著名学府的40名学者和来自越南的4名学者、来自蒙古的两名学者,总共46名博士,是首批参与项目的亚洲国际学者。
虽然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并未要求我们进行与韩国有关的课题研究,但由于身居韩国长达一年的时间,许多学者自然而然地选择韩国作为研究对象。其间,我们努力学习韩国的语言与文化,与韩国学者以及在韩国的其他国际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并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的研习。本书主要汇集了我国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这些学者的研究范围包括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主要是中国和韩国的关系)、文化教育、社会制度和新闻传播。本书中的“文化”一词系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在内的大“文化”概念,这些研究大多侧重历史或者史论的角度。
我们这批国际学者在韩国都有各自的接待单位。我的接待单位是国立汉城大学传播学系及其言论情报研究所。在韩国,“言论”含有“新闻”的意思,“情报”含有“信息”的意思。此外,我与在汉城的另外一所大学——延世大学——的学者也有比较多的交流,因为延世大学传播学系在广播电视领域实力很强,其教研取向与北京广播学院十分接近。应我的邀请,国立汉城大学与延世大学传播学系的几位知名教授也为本文集提供了论文。韩国学者的论文集中于新闻传播领域,他们主要采取理论和史论的方法。
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希望做一点搭桥铺路的工作,向中国读者、特别是我国学术界介绍韩国的学术文化事业。由于我国与朝鲜半岛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关系,加上我国也有朝鲜族,国人常常自以为非常熟悉韩国文化。我曾经也想当然地这么认为。其实不然。在韩国住了一年,我深深感到,我们对被我们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了解得相当有限。例如,韩国人不崇尚龙,因而不喜欢被称作“小龙”,他们宁愿被称为“虎”。同时,我们面对的韩国,既是历史上我们熟悉的邻邦,又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超前一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于韩国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
韩国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解读韩国的历史,无论是传播历史还是一般文化史,都会产生强烈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共鸣。韩国的许多经验是富有教益的。特别是,近些年来,韩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很快,韩国的经验已经成为我国学者刚刚探索、尚未来得及深思的课题。我们会从邻邦那里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这实在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感受。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关系及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发展,韩国的流行文化,特别是韩国的音乐、韩国的电视剧在中国都十分流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出现了“韩流”这一名称。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给予朝鲜半岛文化以深刻的影响;现在,韩国文化反过来影响中国文化。应该说,这种国际和文化间的交流是可喜的现象。
…… 目录
编者前言1
·韩国的社会和文化研究·
韩国模式:韩国由落后国家通向富强的政策1
以儒家文化凝聚人心与人力……教育为本、教育
立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建立自主性和
外向型经济……发展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实现
高速度和跨越性的发展——郑宝银
儒家文化与亚洲发展30
新的热潮与旧的观点……关于儒家文化的两种极
端观点……复杂化的儒家学说与简单化的反儒家
运动……近代世界体系与亚洲的反儒家运动……
反儒家运动留给我们的教训
——贾保华
50年来韩国外交的基本发展脉络45
韩国外交基轴的奠定……韩日关系正常化……北
方外交的突破……多元化的全球外交——蒲国良
中韩关系的回顾与展望58
中韩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建交十年来中韩关系
的发展……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推动中韩关系
的健康稳步发展——杨春甫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反腐败问题研究73
现代化进程与腐败……韩国现代化模式与腐败的
特点……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中反腐败的历史考察——马占稳
韩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92
前现代朝鲜的教育……日本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光复以后韩国教育的发展……教育面临21
世纪的挑战——袁本涛
韩国的生活文化107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住宅文化——王少锋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养老制度的变迁126
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
……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结论与展望:家庭
养老社会化——穆光宗
韩国设计教育的历程155
近代朝鲜的开化时期(18951910)美术教育中
…… 文摘
书摘
20世纪60年代韩国外交史上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1965~1970年间韩国应美国政府的要求
,派遣5万士兵赴越南参战。1965年5月,美国总统约翰逊派出自己的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飞赴汉城,接朴正熙前往华盛顿会谈。韩方答应向越南战场派出5万兵力。作为补偿,韩国从美国方面得到了15亿美元的经济补贴和30多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不仅如此,随着韩国军队开赴越南,传统的韩美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韩国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多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筹码,它在与美关系上的发言权也无形中得到提升,美国则陆续丧失了在韩的一些特权,如领事裁判权等。此外,由于越战而猛增的军事订货和劳务输出,为韩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韩国企业也借机走上了国际舞台。
朴正熙在60年代实行的积极外交政策为韩国的发展争取到了相当可观的资源。从日本和美
国得到的各种资金和技术成了启动韩国现代化的举足轻重的要素。韩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
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962~1971年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7%,国民生产总值
由1962年的23.2亿美元增长到1971年的94.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288美元,失业率也由1960年的23.7%下降到了1972年的4.5%。①韩国的国力有了明显的上升。同时,这一时期的成功也为下一个十年韩国经济更高速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外交的突破
20世纪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韩国逐步摆脱对美依附,大踏步走向国际社会的时期。70年代以前,韩国基本上奉行的是自我限制的对外政策,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态度,而且也不愿与那些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发展关系。进入70年代,尼克松主义的出笼、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军撤出越南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昭示了世界日益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演变必然要求各国政府对自己的对外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朴正熙总统于1973年6月23日发表了七项和平统一对外政策,即“六二三”宣言,其核心内容是:只要不敌视韩国,即使是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韩国也愿意与之改善关系。在此前后,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旌,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修改相关法律,使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合法化,允许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商贸活动,允许社会主义国家的商船进入韩国港口,允许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关部门在韩国建立自己的商务机构等等。此外,韩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呈不断上升之势。1981年7月,全斗焕总统出访东盟5国,次年8月访问了肯尼亚等非洲四国,紧接着访问了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1986年4月又出访英、法、前西德和比利时。韩国外交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初露端倪。
1988年2月,卢泰愚就任韩国第13届总统。朴正熙“六二三”宣言所开创的外交路线在卢泰愚的“北方外交”那里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所谓“北方外交”,又称“北方政策”,是指韩国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其邻国前苏联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是韩国为谋求朝鲜半岛的永久和平与最终统一创造条件而作出的外交努力。①卢泰愚认为,韩国应该摆脱受超级大国牵制的被动外交,结合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推进符合自身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外交。为实现半岛的和平共存与统一,韩国积极接近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进“北方外交”。1988年7月7日,卢泰愚总统发表了“争取民族的自尊、统一与繁荣”特别宣言,即“七七”宣言,认为“今天的世界,正处于超越意识形态和制度、走上和解与合作的时代,即使文化和历史不同的民族之间,也正在掀起大胆开放和交流的新浪潮”②。宣言表示支持美日等友邦改善与北方即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努力。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半岛南北双方改善关系,并表明韩国将努力改善与北方的友邦如前苏联、中国等的关系。“七七”宣言的发表为韩国推进北方政策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原则,标志着韩国北方政策进入了实施和贯彻的新阶段。卢泰愚政府的努力赢得了积极的回应,在随后于9月举行的汉城奥运会上,前苏联、中国以及东欧各国都派出了阵容庞大的代表团。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为韩国走向世界、树立韩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提供了契机。
1989年2月,匈牙利在东欧国家中率先与韩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北方外交首次获得突破性进展。11月,卢泰愚访问匈牙利。这是韩国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问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韩匈建交引发了韩国外交史上的多米诺效应。紧接着,韩国先后与波兰(1989年11月)、南斯拉夫(1989年12月)、保加利亚(1990年3月)、前捷克斯洛伐克(1990年3月)和罗马尼亚(1990年3月)、前苏联(1990年9月)、阿尔巴尼亚(1991年8月)以及亚洲的蒙古(1990年3月)等国建交。在如此短的时I司内与如此众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异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在韩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在这些国家中,国家实力最强,对韩国国家利益影响最大的当属前苏联。这不仅因为前苏联一直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和最大的武器供应国,韩苏建交将对朝鲜半岛周围的国际格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因为前苏联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市场。韩苏建交也必将给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商机和切实的经济效益。1990年12月,卢泰愚总统对前苏联进行正式访问。他在莫斯科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明确表示:韩苏两国应该成为“朝着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和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光明的21世纪携手前进的伙伴”①。访苏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奠定韩苏关系未来发展基本框架的《莫斯科宣言》。
在同东欧各国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摆在韩国总统卢泰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便是如何尽早打开通往北京的大门。中国与韩国是一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韩两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冷战大气候的直接影响,中韩相互交往的大门也逐渐被关闭了。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的被迫卷入,更使得中韩关系雪上加霜,不仅官方间的接触全部取消,即便是民间的人员往来和通信联系也几乎完全中断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韩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松动迹象。1983年5月,中国一架民航班机被劫持到韩国。经韩方允许,中国派出专门工作组赴韩处理这一偶发事件。两国政府开始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官方接触。此后,双方的官方接触不断增多。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第24届奥运会以及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为两国国民的直接接触提供了难得而适时的机会与场所。双方都向对方国家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从80年代末起,中韩双方政府都开始考虑进一步的外交接触。1990年10月,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在北京就双方互设代表处事宜达成协议,而这两个贸易代表处实际上是彼此间设在对方国家的准领事机构。1992年8月24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建交公报。至此。中韩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当天,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特别谈话.对两国建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人民日报》也于第二天专门发表《祝贺中国与韩国建交》的社论,高度评价了两国建交的重大意义。并展望了中韩两国建交后在各领域发展友好合作的广阔前景。中韩正式建交是中韩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宣告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中韩建交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两国及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中韩建交仅一个月,卢泰愚总统即来华访问。在圆满结束访华后的谈话中,卢泰愚总统明确表示,他的这次成功访问有助于消除近半个世纪的隔绝状态,它标志着韩中两国已经成了“构筑21世纪和平时代的伙伴”。
……
ISBN | 7810851233 |
---|---|
出版社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尺寸 | 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