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 7561338686/97875613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68670 类别: 图书 传记 军政界 反面人物
内容简介:《魏忠贤》通过记述明末太监魏忠贤的一生,反映明代宫廷、官场尖锐斗争。 书中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明末三大案”和魏忠贤专权时期 的文化、政治、经济全貌,揭示了皇权制度下人性的复杂。
书评 纪可:这不是一部简单的“防小人宝典” ——读清秋子的《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轻轻掩上书本,心底不禁发出一丝哀伤的叹息。 从张居正到魏忠贤,在一年之内,著名网络作家清秋子以一正一邪两个人物为基本线条,完整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晚明画卷。书刚读罢,耳边仿佛能听到张居正在权力漩涡中发出的那痛苦悲鸣,眼前依稀可看到魏忠贤阉党群小那些嚣张的嘴脸。晚明的这几十年中,眼见得因张居正改革而重新焕发生机的大明朝,到头来却是惨淡收场、土崩瓦解,不由得人们不发问:为什么一个皇朝,始终走不出自己设下的困局? 有别于一般的明君贤臣传记,《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是一部为恶人做传的书。清秋子细心拣拾起历史的碎片,将明代太监魏忠贤罪恶的一生原原本本地放到了我们面前。我想,他这样做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教我们怎么“防小人”,大抵还是为了揭示历史上恶人之所以得逞的制度性原因,为后来者鉴。说起来,这是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话题。如果说清秋子此前所写的《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一书,让我看到了在中国,为善是多么地不易,那么,这本《魏忠贤》则让我知道了恶人的思维模式和恶人之所以滋生的社会生态条件。 在三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人事变迁,皇权社会却始终走不出一个周而复始的历史困局。每每即将有所突破,船却在离彼岸近在咫尺的时候突然掉头而去。这种命定似的现象,以前常令我困惑,读《魏忠贤》,使我猛醒:原来这片古老土地上太缺乏善良愿望存活的土壤,又有着太多恶欲滋生的温床。 在晚明,有过皇朝复兴的希望,在张居正远去、魏忠贤尚未发迹之前的天启朝,有正气凛然的东林党把持外廷,有老成持重的大太监王安操控内廷,正是所谓“众正盈朝”,一派朝气蓬勃。偏偏在这由正气打造的铁桶江山之中,一个不世而出的妖孽竟然奇迹般地冲破重重阻碍,登上舞台中心倒行逆施,彻底打碎了皇朝中兴的美好前景。魏党虽然仅仅猖獗还不到七年,但明朝已经伤筋动骨了,正气荡然无存,士风江河日下,好端端的大明江山在十七年后,就不得不黯然易主。这里面的宿命或者说规律,令人感慨万端。 魏忠贤的“成功”,看似有很多偶然性。如若没有几个善心人的相助,他魏忠贤大概很难活过而立之年;没有大太监王安的仁慈,他大概早已成了宫中枯井里的亡魂;没有皇帝奶妈客氏的鼎力相助,他一个文盲绝不可能登上权力高位;没有外廷大臣一时的疏忽,他绝对无可能成为明代制度中的一颗大毒瘤;没有正人君子不可原谅的致命失误,他又怎能一次又一次地大难不死?诸多偶然性的叠加,竟然为后来的大明“气数已尽”创造了充分条件。但是,这种令人痛心的结局,恐怕不是偶然性可以解释得了的。 制度的缺陷、制度的漏洞、制度的失效,就是这一系列偶然偶然后面的那个必然! 在晚明,也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努力想把国家往正确的方向推进,就连那些或懒惰或急躁的皇帝,也大都想让自己的江山坐得久一些。但是,一个可以称为“晚明困局”的悲剧后果还是发生了——本有几条路可走,有几个结局可供选择,但当时能左右历史走向的人们却偏偏作出了效率最低、收效最差、后果也最糟糕的选择! 这荒谬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选择,到底是人的选择,还是制度的选择?二百余年的帝国大厦,不到十年间就被宵小之手折腾垮了。精英们不管如何努力,都突不破覆灭命运的大网。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困局。 放眼回望,其实魏忠贤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丑,但他折射的问题,却是源远流长。像他这样的人,缘何能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得逞而难以绝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更多地去考虑: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这个历史迷疑,不能不迫使我们去重新探寻历史的真实。 本书作者的清秋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疑问,但他在书中却一以贯之地给了我们一个启迪。即:我们所处的现时社会,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真的接近西方,相反,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形态、社会意识以及评断是非好恶的标准却与古代中国更为接近,甚至完全一样。尽管我们自以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其实有条连结古今的线却从没有断过。也许,这是走出中国式的困局的唯一钥窍? 我一向认为,历史好比立在你我诸位身侧的两面镜子。向左看,镜中是无数相同的你我;向右看,亦是无数相同的你我,我们总能在过往的烟云里寻到依稀熟识的脸孔。现在的我们是由历史塑造的;今天社会摆到我们面前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过去找到答案。《魏忠贤》虽然只是一部古代人物传记,但由于它选择的历史片断实在是太典型了,因此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也就非常广阔。 历史没有冷眼的旁观者,我们都在不自觉地成为历史,所以,我们不妨一起到历史中去试着寻找所需的答案。
ISBN7561338686/978756133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清秋子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