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这本书是我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引发“老有所为”的结果。
四年多以前,我年已七十有五。一天读到《文摘周报》上的一则摘录,说是我国现在的汉族姓氏有3200多个。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从《辞海》中辑录《百家姓》未收的700多个姓氏,作为《百家姓》的附录出版。两者相加,也只有姓氏1200多个。以往在阅读古籍时也偶尔见到一些周边民族的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衰退,也已多半忘记了。也是出于好奇,我想弄清《百家姓》及其附录未收的2000多个姓氏究竟是哪些,几次去书店求购有关姓氏的书籍,都失望而归。
心有未甘,闲来无事,找个乐子。于是我翻阅家藏的各种史籍、辞书和人名辞典,同时在日常阅读报刊和看电视时,加以搜罗,又查到1000多个姓氏。接着我放弃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走捷径,多方借来现存的各种前人留下的姓氏专著,当今出版的各类专业名录,以及类书的有关部分,一边翻阅,一边制作卡片。结果连前所得,剔除重复,共有姓氏5000多个。
在看电视和听广播时,偶尔发现个别播音员把某些姓氏读错,如把仇读成仇,把查读成查
之类。在阅读地方报刊时,屡见一些报刊对姓氏字滥用简化和使用同音字,如把傅弄成付、把戴弄成代一一其实它们各是不同的姓氏。有鉴于此,也由于友人的建议,决定把搜集到的姓氏加以删汰(取舍原则见《凡例》),本着实用和简明两项原则,编写一本姓氏读物,以冀能对经常接触或使用姓氏用字的读者有所帮助,因为有的姓氏用字过于偏僻罕见,在一般的字词典中是查不到的。
在本书收录的4000个左右的姓氏中,有些仅见于当今出版的名录和报刊,并不见于现存前人留下的各种姓氏书籍,如串、邡、佃、赁、牌、谂、潮、陆费等等。以前的姓氏书,一般均有人名为例证,但也有一部分因“史籍无显名者”缺少例证,这当中有的在当今人士中已找到例证,如旭、晚、竟、葸、墙、郧、藕等等。正是有鉴于此,所以对一部分见于姓氏书而未有
名例者,不敢贸然删汰。对于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张澍《姓氏寻源》中已肯定为前人所误收者,一般不再收录。但是也不尽然,如张澍认为“有毋姓而无母姓”,事实上当今胶东
一带姓母的人不少,对于张说就不予苟同了。
清代及以前的姓氏书大多以反切注音,或有直音。由于千百年来语音的变化和当代巳没有入声,本书注音采取的原则是:凡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者,均以之为准注音;凡不见于上述二书者,以《汉语大字典》的注音为准。个别字的读音因古今有所不同则以反切得音作为参照。对于一字多音,或某字有旧读、今读、正读、俗读之分.以及一字两读为两姓者、繁简二体为两姓者,均——予以说明。(余见《凡例》。)
关于字形:词头以现代通用汉字为准,字有繁体者,加括号写出;字形相近容易混淆者(如卻与卻)。或两字[闭膏容易导致不当互代者(如傅与付)。均作适当之辨析,供读者参考.
鉴于有些字的部首不易辨别,本书采用以笔画少多为序安排(详见《笔画查字表·使用说明》),便于查找。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