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史论(中国诗歌史论丛书) 75383264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目录
总序 绪言 第一章诗歌起源与远古乐舞 第一节诗歌艺术溯源 第二节其它理论撷英 第三节远古乐舞掠影 第二章色彩神秘的《周易》卦爻辞 第一节诗意般的创制氛围 第二节象征性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寓言诗的结构形式 第三章东夷文化孕育的《商颂》 第一节人神杂糅的画面 第二节崇武尚勇的颂诗 第三节乐观欢快的赞歌 第四章周代贵族的史诗与颂诗 第一节夷狄通婚的投影 第二节农业文明的产物 第三节礼乐文化的结晶 第五章周代社会生活的多方展示 第一节婚恋的咏叹 第二节农事的歌唱 第三节征战的映象 第四节世事的讽刺 第六章宗周倾圮时期的哀怨之音 第一节从王室衰微到礼崩乐坏 第二节贵族怨刺诗 第三节贵族感伤诗 第七章《诗经》的文化景观 第一节习俗礼仪的橱窗 第二节部族文化的纽带 第三节情感哲理的载体 第八章《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语言与音乐的合璧 第二节赋比兴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四言诗的光辉典范 第九章荆楚文化特质与楚辞作家的出现 第一节楚国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楚辞的渊源与特征 第三节屈原等楚辞作家的出现 第四节屈、宋诸篇的真伪问题 第十章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第一节幻想与现实交织的《离骚》 第二节“发愤以抒情”的《九章》 第十一章天意的穷究与巫风的浸染 第一节穷究于天人之际的《天问》 第二节脱胎于民间祭歌的《九歌》 第三节渊源于巫教风俗的《招魂》 第十二章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 第一节悲悯屈原的历史回音 第二节继往开来的宋玉辞赋 第十三章楚辞的艺术成就与文化精神 第一节艺术思维的巨大飞跃 第二节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第三节文化传统的全面融汇 第十四章别树一帜的荀子作品 第一节荀诗篇名辨析 第二节荀诗体制探源 第三节荀诗的风格特征 第四节荀诗的功利目的 附录:李斯秦刻石铭文解说(公木)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 本书为其中之一。先秦是是代是中国文明的奠基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坚固的奠基石。本书主要讲述了自秦王朝建立以来,先秦诗歌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
目录
总序 绪言 第一章诗歌起源与远古乐舞 第一节诗歌艺术溯源 第二节其它理论撷英 第三节远古乐舞掠影 第二章色彩神秘的《周易》卦爻辞 第一节诗意般的创制氛围 第二节象征性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寓言诗的结构形式 第三章东夷文化孕育的《商颂》 第一节人神杂糅的画面 第二节崇武尚勇的颂诗 第三节乐观欢快的赞歌 第四章周代贵族的史诗与颂诗 第一节夷狄通婚的投影 第二节农业文明的产物 第三节礼乐文化的结晶 第五章周代社会生活的多方展示 第一节婚恋的咏叹 第二节农事的歌唱 第三节征战的映象 第四节世事的讽刺 第六章宗周倾圮时期的哀怨之音 第一节从王室衰微到礼崩乐坏 第二节贵族怨刺诗 第三节贵族感伤诗 第七章《诗经》的文化景观 第一节习俗礼仪的橱窗 第二节部族文化的纽带 第三节情感哲理的载体 第八章《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语言与音乐的合璧 第二节赋比兴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四言诗的光辉典范 第九章荆楚文化特质与楚辞作家的出现 第一节楚国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楚辞的渊源与特征 第三节屈原等楚辞作家的出现 第四节屈、宋诸篇的真伪问题 第十章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第一节幻想与现实交织的《离骚》 第二节“发愤以抒情”的《九章》 第十一章天意的穷究与巫风的浸染 第一节穷究于天人之际的《天问》 第二节脱胎于民间祭歌的《九歌》 第三节渊源于巫教风俗的《招魂》 第十二章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 第一节悲悯屈原的历史回音 第二节继往开来的宋玉辞赋 第十三章楚辞的艺术成就与文化精神 第一节艺术思维的巨大飞跃 第二节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第三节文化传统的全面融汇 第十四章别树一帜的荀子作品 第一节荀诗篇名辨析 第二节荀诗体制探源 第三节荀诗的风格特征 第四节荀诗的功利目的 附录:李斯秦刻石铭文解说(公木) 后记
ISBN7538326480
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