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正版 陈光中口述自传 陈夏红整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司法改革法治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法律人物传记 刑事诉讼法立法修订学术支撑任选下单备注 9787301346341
配送至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346341 |
所属分类:图书>传记>法律人物 |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陈光中口述自传
书号
定
作者编者陈夏红整理 陈光中口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的口述自传,由陈光中先生口述、陈夏红整理完成。陈光中先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法学家。在其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人生中,陈光中先生始终坚守底线,顺势而为,知进退,有取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献策建言,为推动我国司法和法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陈光中积极投身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为每一次《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和修订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本书以陈光中先生的学术人生为经纬,结合其人生经历中的重大经历和关键点,采取口述、编辑、核实、扩充多种整理技术,呈现出一部可读性强、历史感厚重的自传。
参考目录
第一部分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幼年记忆
出生日期的“秘密”
两个第一之争
文言文的启蒙
第二章 家族杂记
陈氏家族
父辈
叔父陈素农
为抗战捐躯的远房堂哥陈光启
远房堂哥陈光初
第三章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侧影
母爱如山
父亲是温州和平解放的有功人士
父亲自杀
家庭出身有问题
父亲平反记
第四章 中学时代
考入济时中学
从永嘉县立中学到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高中立志当教授
课余爱好拉二胡
为什么报考法律系
情系桑梓
第五章 大学阶段
年的高考
在中央大学只上了半年
寒假之后的转
刑事法的启蒙
在中山大学思想开始转变
亲历广州解放
取缔“剃刀门楣”
入团
考取北大转学生
在北大学习
北大学习风气十分浓厚
北大乐团的二胡
担任北大团刊编辑
第六章 在广西参加土改
法律系全员出动参加土改
为什么土改
担任北大法律系土改团副队长
集中培训闻枪声
土改的过程
成为土改工作的骨干
土地改革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给朱德写讲话稿
留校
第七章 北京政法学院的人生小辉煌
院系调整
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副班主任
第一次上课 定下一生的专业
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旁听苏联专家授课
为苏联专家楚贡诺夫担任助手
楚贡诺夫这个人
开始学俄语
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苏联专家 “我亲自带陈光中试验副博士”
小荷才露尖尖角
证据法史上早期的学术辩论
评上讲师
沉重的政治包袱
第二部分 曲
第八章 整风与反右
酝酿
旁观整风
我的三点看法
同领导的一番对话
批判钱端升的来龙去脉
我对钱端升的批判
道歉、理解和原谅
我生怕被划成右派
第九章 国家新阶段 人生曲期
从刑诉到历史
政教系新来的历史老师
对我国刑法史的早期梳理
第十章 “四清” 运动前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清” 分为两个阶段
北京政法学院参加“四清”
“四清” 对我是一种解脱
第十一章 “文革” 杂记
在校门口遭遇“文革”
校园思见录
我是“文革” 中的逍遥派
学校局势已经全面失控
为大串联加入政法兵团
“革命大串联” 的末班车
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审查
第十二章 “五七干校” 掌勺记
北京政法学院停办
到安徽办“五七干校”
在安徽的日常情况
炊事班亲历记
副食厨师
住在“五七干校”
今后是拿笔头 还是拿锄头
北京政法学院被撤销
第十三章 广西七年
想去河北 去了广西
广西大学也有辉煌校史
广西大学中文系的创建
在中文系讲授中国近代史
从近代史到哲学史
跟风“批林批孔” 运动
编写《桑弘羊的故事》
人在广西 心系北京
广西大学第一批副教授
广西生活漫记
第十四章 回京与返岗 人教社、社科院与北京政法学院
回京的转机
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
铺垫
编写“中学历史” 教材
解放思想 冲破禁区 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
对《中国历史》课本的修改
入党一直是我政治上的追求
开始在北京政法学院兼课
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到社科院法学所
在社科院法学所的短暂经历
第三部分 学术与人生
第十五章 行政学术“双肩挑” 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经历
主管教学和招生
别具特色的研究生导师组
《刑事证据理论》的出版
应约写《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重修中国古代司法史
第一本刑事诉讼法教材背后的“无名英雄”
编著《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一书
纯粹去当官 我不去
第十六章 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前前后后
“超龄” 副校长
常驻昌平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当校长的感觉不太好
第十七章 海峡两岸法学界“破冰之旅” 交流
时代大背景
共襄盛举
组建大陆法学家代表团
成立临时党支部
记者招待会是第一场考验
两岸法学家面对面研讨
台湾地区学者访问大陆
“道是无形却有形”
陪同章孝慈去桂林祭母
章孝慈突发意外
第十八章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的经历
前奏
诉讼法学研究会的成立
首届诉讼法学研讨会的交流
时代性与大方向
中国法学会《要报》与《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
想下未能下 一干 年
“刑事附带民事”
为什么没有独立的行政诉讼法学研究会
换届
创设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荣获终身成就奖
诉讼法学研究会的作用
我的领导影响力
第十九章 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一日七法”
年《刑事诉讼法》主要的问题
前期研究与论证
酝酿
回响
委托
集结号
欧洲调研考察
起草
修改建议稿
激辩与共识
征求意见稿
专家建议稿的出版
盛况空前的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
诉讼法学年会聚焦《征求意见稿》
冲刺
我和王汉斌的沟通
后的细节
广受关注
亮点
实施前夕
“三结合” 方法的成功
余韵
第二十章 开眼看世界
刑诉领域需要改革 更需要开放
在日本第一次接触资本主义
再去日本
松尾浩也印象
福特基金会与我国刑事诉讼法
巴黎一月
英国参访记
中德刑事诉讼法学高端论坛
德国同行杂记
海外漫记
国际交流收益很大
“红皮书” 英文版在美国出版
第二十一章 推动国际公约刑诉条款的国内化
研究重点转移到国际人权公约
指导思想
建议我国尽早批准相关人权公约
国际人权公约与刑事司法
对于中国是否批准过于乐观
跨境犯罪与反腐败
成绩斐然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反腐败
第二十二章 我经历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序幕
我看《监察法草案 》 从“陈五点” 到“陈八点”
监察法的宪法根基
监察机关应该接受人大监督
“尊重和保障人权” 应写入《监察法》
“留置” 之争
留置中的律师介入
《监察法》通过
监察机制改革与“以审判为中心”
《监察法》应与《刑事诉讼法》协调
第二十三章 我所理解的民主与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应符合时代的内涵和要求
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准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
保障言论自由就是要有包容性
完善的辩护制度是国家民主法治发达的重要标志
通过写作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
第二十四章 我的“动态平衡诉讼观”
缘起
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 程序与实体并重
刑事诉讼的目的 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刑诉真实观 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相结合
证明标准之争 追寻关键事实的性
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动态平衡诉讼观要义
第二十五章 我的司法改革观
推动司法改革是我的学术人生的主线之一
司法改革应该遵循基本司法规律
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以审判为中心 理顺公、检、法的关系
完善辩护制度
统一刑罚执行体系
奉行无罪推定原则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严格实施非法证据排除
审判中心与庭审实质化改革
规范大案、要案的办理
遏制司法系统内部的行政化倾向
司法绩效考评制度亟待改革
塑造高素质、有权威的司法官
科技时代的刑事司法
联合发文纵论司法改革
我们的观点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公报采纳
第二十六章 严防力纠冤假错案 从行动到主张
聂案 一案两凶 谁是真凶
《焦点访谈》的倾向性
聂案的“五大疑点”
聂案的法医视角
呈送给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
高人民法院决定再审
为聂案再审提供专家意见
聂无罪!
冤假错案平反不易
聂案应当载入史册
张志超案的背后
陈满案
我参与冤案平反都是自愿、自发的
冤案是大的司法不公
如何严防冤案的发生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机制
强化证据规则是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关键保证
第二十七章 学以致用 我的治学经验
毕生笔耕不辍
学术的独立性与引领性
推进改革是学者的责任
这一生留下什么
文章不写半句空
为文之道 宏观与微观
当官不忘治学
我的“高产” 秘诀
天赋和勤奋都很重要
我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写文章
在校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要求应取消或降低
学术与课题
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第二十八章 桃李天下 学有传承
执教一辈子
创建全国诉讼法博士点
我的第一届学生
年 个博士
全国三大诉讼法第一位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合作撰写论文
支持学生有不同的学术见解
合理处理和学生的观点分歧
指导博士论文要尽早抓、从严抓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因材施教
我希望学生能够多读书
我十分支持学生出国
陈氏学堂
两代校长的佳话
陈光中诉讼法奖学金
第二十九章 我的家人
新婚燕尔
家有儿女
缅怀张一宽
重组家庭
我家的情况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论文
整理手记
基本信息
书名:陈光中口述自传
书号
定
作者编者陈夏红整理 陈光中口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的口述自传,由陈光中先生口述、陈夏红整理完成。陈光中先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法学家。在其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人生中,陈光中先生始终坚守底线,顺势而为,知进退,有取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献策建言,为推动我国司法和法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陈光中积极投身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为每一次《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和修订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本书以陈光中先生的学术人生为经纬,结合其人生经历中的重大经历和关键点,采取口述、编辑、核实、扩充多种整理技术,呈现出一部可读性强、历史感厚重的自传。
参考目录
第一部分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幼年记忆
出生日期的“秘密”
两个第一之争
文言文的启蒙
第二章 家族杂记
陈氏家族
父辈
叔父陈素农
为抗战捐躯的远房堂哥陈光启
远房堂哥陈光初
第三章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侧影
母爱如山
父亲是温州和平解放的有功人士
父亲自杀
家庭出身有问题
父亲平反记
第四章 中学时代
考入济时中学
从永嘉县立中学到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高中立志当教授
课余爱好拉二胡
为什么报考法律系
情系桑梓
第五章 大学阶段
年的高考
在中央大学只上了半年
寒假之后的转
刑事法的启蒙
在中山大学思想开始转变
亲历广州解放
取缔“剃刀门楣”
入团
考取北大转学生
在北大学习
北大学习风气十分浓厚
北大乐团的二胡
担任北大团刊编辑
第六章 在广西参加土改
法律系全员出动参加土改
为什么土改
担任北大法律系土改团副队长
集中培训闻枪声
土改的过程
成为土改工作的骨干
土地改革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给朱德写讲话稿
留校
第七章 北京政法学院的人生小辉煌
院系调整
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副班主任
第一次上课 定下一生的专业
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旁听苏联专家授课
为苏联专家楚贡诺夫担任助手
楚贡诺夫这个人
开始学俄语
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苏联专家 “我亲自带陈光中试验副博士”
小荷才露尖尖角
证据法史上早期的学术辩论
评上讲师
沉重的政治包袱
第二部分 曲
第八章 整风与反右
酝酿
旁观整风
我的三点看法
同领导的一番对话
批判钱端升的来龙去脉
我对钱端升的批判
道歉、理解和原谅
我生怕被划成右派
第九章 国家新阶段 人生曲期
从刑诉到历史
政教系新来的历史老师
对我国刑法史的早期梳理
第十章 “四清” 运动前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清” 分为两个阶段
北京政法学院参加“四清”
“四清” 对我是一种解脱
第十一章 “文革” 杂记
在校门口遭遇“文革”
校园思见录
我是“文革” 中的逍遥派
学校局势已经全面失控
为大串联加入政法兵团
“革命大串联” 的末班车
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审查
第十二章 “五七干校” 掌勺记
北京政法学院停办
到安徽办“五七干校”
在安徽的日常情况
炊事班亲历记
副食厨师
住在“五七干校”
今后是拿笔头 还是拿锄头
北京政法学院被撤销
第十三章 广西七年
想去河北 去了广西
广西大学也有辉煌校史
广西大学中文系的创建
在中文系讲授中国近代史
从近代史到哲学史
跟风“批林批孔” 运动
编写《桑弘羊的故事》
人在广西 心系北京
广西大学第一批副教授
广西生活漫记
第十四章 回京与返岗 人教社、社科院与北京政法学院
回京的转机
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
铺垫
编写“中学历史” 教材
解放思想 冲破禁区 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
对《中国历史》课本的修改
入党一直是我政治上的追求
开始在北京政法学院兼课
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到社科院法学所
在社科院法学所的短暂经历
第三部分 学术与人生
第十五章 行政学术“双肩挑” 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经历
主管教学和招生
别具特色的研究生导师组
《刑事证据理论》的出版
应约写《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重修中国古代司法史
第一本刑事诉讼法教材背后的“无名英雄”
编著《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一书
纯粹去当官 我不去
第十六章 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前前后后
“超龄” 副校长
常驻昌平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当校长的感觉不太好
第十七章 海峡两岸法学界“破冰之旅” 交流
时代大背景
共襄盛举
组建大陆法学家代表团
成立临时党支部
记者招待会是第一场考验
两岸法学家面对面研讨
台湾地区学者访问大陆
“道是无形却有形”
陪同章孝慈去桂林祭母
章孝慈突发意外
第十八章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的经历
前奏
诉讼法学研究会的成立
首届诉讼法学研讨会的交流
时代性与大方向
中国法学会《要报》与《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
想下未能下 一干 年
“刑事附带民事”
为什么没有独立的行政诉讼法学研究会
换届
创设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荣获终身成就奖
诉讼法学研究会的作用
我的领导影响力
第十九章 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一日七法”
年《刑事诉讼法》主要的问题
前期研究与论证
酝酿
回响
委托
集结号
欧洲调研考察
起草
修改建议稿
激辩与共识
征求意见稿
专家建议稿的出版
盛况空前的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
诉讼法学年会聚焦《征求意见稿》
冲刺
我和王汉斌的沟通
后的细节
广受关注
亮点
实施前夕
“三结合” 方法的成功
余韵
第二十章 开眼看世界
刑诉领域需要改革 更需要开放
在日本第一次接触资本主义
再去日本
松尾浩也印象
福特基金会与我国刑事诉讼法
巴黎一月
英国参访记
中德刑事诉讼法学高端论坛
德国同行杂记
海外漫记
国际交流收益很大
“红皮书” 英文版在美国出版
第二十一章 推动国际公约刑诉条款的国内化
研究重点转移到国际人权公约
指导思想
建议我国尽早批准相关人权公约
国际人权公约与刑事司法
对于中国是否批准过于乐观
跨境犯罪与反腐败
成绩斐然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反腐败
第二十二章 我经历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序幕
我看《监察法草案 》 从“陈五点” 到“陈八点”
监察法的宪法根基
监察机关应该接受人大监督
“尊重和保障人权” 应写入《监察法》
“留置” 之争
留置中的律师介入
《监察法》通过
监察机制改革与“以审判为中心”
《监察法》应与《刑事诉讼法》协调
第二十三章 我所理解的民主与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应符合时代的内涵和要求
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准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
保障言论自由就是要有包容性
完善的辩护制度是国家民主法治发达的重要标志
通过写作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
第二十四章 我的“动态平衡诉讼观”
缘起
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 程序与实体并重
刑事诉讼的目的 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刑诉真实观 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相结合
证明标准之争 追寻关键事实的性
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动态平衡诉讼观要义
第二十五章 我的司法改革观
推动司法改革是我的学术人生的主线之一
司法改革应该遵循基本司法规律
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以审判为中心 理顺公、检、法的关系
完善辩护制度
统一刑罚执行体系
奉行无罪推定原则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严格实施非法证据排除
审判中心与庭审实质化改革
规范大案、要案的办理
遏制司法系统内部的行政化倾向
司法绩效考评制度亟待改革
塑造高素质、有权威的司法官
科技时代的刑事司法
联合发文纵论司法改革
我们的观点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公报采纳
第二十六章 严防力纠冤假错案 从行动到主张
聂案 一案两凶 谁是真凶
《焦点访谈》的倾向性
聂案的“五大疑点”
聂案的法医视角
呈送给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
高人民法院决定再审
为聂案再审提供专家意见
聂无罪!
冤假错案平反不易
聂案应当载入史册
张志超案的背后
陈满案
我参与冤案平反都是自愿、自发的
冤案是大的司法不公
如何严防冤案的发生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机制
强化证据规则是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关键保证
第二十七章 学以致用 我的治学经验
毕生笔耕不辍
学术的独立性与引领性
推进改革是学者的责任
这一生留下什么
文章不写半句空
为文之道 宏观与微观
当官不忘治学
我的“高产” 秘诀
天赋和勤奋都很重要
我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写文章
在校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要求应取消或降低
学术与课题
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第二十八章 桃李天下 学有传承
执教一辈子
创建全国诉讼法博士点
我的第一届学生
年 个博士
全国三大诉讼法第一位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合作撰写论文
支持学生有不同的学术见解
合理处理和学生的观点分歧
指导博士论文要尽早抓、从严抓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因材施教
我希望学生能够多读书
我十分支持学生出国
陈氏学堂
两代校长的佳话
陈光中诉讼法奖学金
第二十九章 我的家人
新婚燕尔
家有儿女
缅怀张一宽
重组家庭
我家的情况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论文
整理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