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家书中的百年史 新版精装 萧功秦先生用尘封的家书勾勒亲友的命运 描述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展现中国百年沧桑史 978720313424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5750640 类别: 图书 历史 口述史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3134244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口述史
商品详情
【图书信息】
书名:家书中的百年史
作者:萧功秦
责编:李鑫

字数千字
页码
印张
开本
装帧:精装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中图分类号·第四项:Ⅳ ①
主题词·第三项Ⅲ ①回忆录-作品集-中国-当代
分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回忆录

【编辑推荐】
一、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史,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变迁。

二、从一滴水看到整个太阳,从一粒沙看到整个宇宙,从一个家族的历史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三、 一部非常精彩的回忆录。
父亲,作为胡宗南的爱将,“三个亲信之一”,却在成都选择起义。
胞兄,作为梁思成的学生,却献身敦煌十五年。
堂哥,本已得到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邀请信,却选择从台湾飞回大陆,命运由此改变。
一个时代,一个家族,一群人,曾经的历史跃然纸上。

四、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时代大潮中的一个家族,恰恰是百年中国的缩影。萧功秦先生用尘封的家书勾勒亲友的命运,描述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展现中国百年沧桑史。

【内容简介】
《家书中的百年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萧功秦先生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萧氏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所以,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作者简介】
萧功秦(—),湖南衡阳市人。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辑
家书中的百年史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小学生活的回忆
回忆我的青年时代
——从工厂到大学
历史:经由我们的眼睛
我的思想历程
——从启蒙思潮到新权威主义
做变革时代的思想者
——萧功秦治学访谈录
第二辑
追忆吾师韩儒林先生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悼念挚友陈文乔 一个离科学圣殿由近渐远的人
——回忆我的堂哥萧功伟
学者与侠士
——回忆哥哥萧默
敦煌往事
林毓生的真性情
我们时代最需要本土思想家
——读李泽厚的谈话录
第三辑
历史随感录
战争片中的诗意与民族性格
——我的思想手记
山西访古纪行
第四辑
生活随感录

【序言】
增订版自序
这本书是我多年来写的回忆录与思想随笔的合集。首篇 《家书中的百年史》 是我的家史回忆,也用来作为全书的书名。我们家是受左翼思潮影响很深的湖南衡阳士绅之家,家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价值观,当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写起了家史来,就有了新的感觉。
其中,我的父亲是家史中的主线,他是黄埔六期生,国民党将军,在成都起义后不久,就参加了朝鲜战争,他从朝鲜战场上写回来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义对 世纪中国人的强大魅力。理解这种理想主义,应该是 世纪中国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点。
本书初版以后,我偶然发现了多年前出版的全国政协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中,刊载了父亲的 《成都起义实录》。这份 《实录》 是父亲在起义两个月以后,花三天时间,直抒胸襟,一气呵成的,内容生动而珍贵。父亲在起义前的思想状态,起义时面临的矛盾——鲁军长为了自保准备对父亲以军法论处,生死关头的紧张与机敏应对,当时参加起义的国民党军官们各自的精神状态,都在父亲笔端自然流出。我把这些内容都补充到增订版中,这样全文的内容就更加鲜活、丰满了。
第一辑收入的几篇文章,都是自己生长与治学经历的回忆。
“文革”时期,我是上海郊区一家机械厂的装配工人,由于历史的机缘,有幸成了南京大学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在这些文章里,我回忆了我如何度过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 ;如何在工厂苦读中获得自得之乐;如何在进入大学后,从激烈的传统文化批判者,变为务实的、以批判左与右的浪漫主义为己任的历史学者。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一个中道理性主义者。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学生活、中学时代、工厂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时期的学术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以来几十年的学术思想历程,合在一起,相当于散论式的学术自传了。
我希望,我的治学与思想经历,能给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学上与思想上的参照与启示。我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苦难与追求。如果我们能超越世俗,在精神自由,完全可以获得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二辑是对几位师友与亲人的回忆。
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导师韩儒林先生,正是他的宽容,让我能在自由思考中没有丧失自我,而是保持并发挥了自己的学术特长。我在文章里说,“我并不是他最满意的学生,但却是最受惠于他的学生”。这是发自内心的话。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要像他当年对待我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的学术个性。
另一位恩师是南开大学的郑天挺教授,他曾经是西南联大的教务长与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同样是我命运的改变者,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 年,南开大学研究生笔试临考以前,白发苍苍的他,拄着拐杖,特地进入南开大学研究生招考的现场,用眼光无声地勉励我。后来,我因阅卷人的差错,总分被少算了 分,从而失去了在南开大学读研的机会,他特地给我来信,勉励我,并对我说,需要什么参考书,他都可以寄给我。关于他的回忆,记述在 《回忆我的青年时代》 一文中。
一位是林毓生先生。 我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认识美籍学者林毓生的青年学子之一,正是我在南京大学读研期间,聆听他的多次讲学,受到他思想的启示,让我对什么是激进反传统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以现实关怀为基础的思想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了自己独立治学之路。一个时代流行的思想与观念,对于这个时代人们历史选择的影响,始终是我主要的学术关注点与兴趣所在。这一点特别受惠于林先生。
一位是我四十年的挚友,已故的留美博士陈文乔,他是我当年同厂同宿舍的好朋友。他是清代大儒陈沆的后代,出身于士绅与贵族世家。可以说,这样的人在当今已经很少了,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后贵族”。
一位是我的堂兄萧功伟。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的科学家,经历千辛万苦,放弃已经获得的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入学通知,久经磨难从台湾回到大陆平反后,这个悲剧人物却患上了精神病症。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剧,也是极“左”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只不过在他身上体现得更为典型。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个离科学殿堂那么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离他的理想渐行渐远,如流星一般消失。
一位是我的二哥萧默 (功汉),他是清华的高材生,也是梁思成的弟子,当年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用自己卖血的钱,为我购了一套十六册的 《安徒生童话集》,并在六一儿童节时寄给了我。我至今不会忘记,收到他的礼物时,我喜悦的心情。他在敦煌莫高窟潜心研究古建筑十多年。我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从小产生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个学者,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侠士”。
我平时很少写回忆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动笔去写这些逝去的亲友,是因为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当我把这些二十多年来陆续写成的文字集合起来时,我这才发现,这些人既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们社会真正的秀异人士。我们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苦难时代,并迎来了共和国的大变革。在他们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例如,他们习惯于在人生苦难中执着地追求真善美,有着在“黄莲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达观与执着。
处于“文革”到改革的过渡时代,我能在生活中遇到他们,也是我的幸运。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远离我,走进了天国。写下他们,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份精神记录。
在第三辑中,收入了我的思想日记中记录下来的一些思想片断。多年来,我有每天记思想日记的习惯,我摘选了这些日记中一些有关历史研究的随感。例如,史学家为什么大器晚成,历史学家与孤独感,历史学为什么具有独特的知识魅力;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自私”如何在客观上推进了战争的胜利,并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从二战战争片中,如何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性格,等等。这涉及诸多方面的思想片断与随感录,都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中油然而生的对历史的思考。
在第四辑中,则收入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人生哲学的随想,对读书、治学,对文学、美术、音乐的一些感想。
最后,我要向读者介绍一下我的人生哲学。回想起来,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与浪漫主义、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响。从小我生活在上海虹口区,在这个曾经产生白莽的小阁楼文化的地方,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我本人也受惠于此。中国南方地区,确实有着一种不同于北方胡同文化与大院文化的另一种人文传统,它确实也是潜移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