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0829120 |
所属分类:图书>投资理财>理财技巧 |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 价值嬗变的玫瑰具有创新意义的动态投资决策框架
作者 刘传伦张旭
责编 杨善红
定
号
中国商业
版印次 版 次
开本 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股票动态投资决策框架,由如下三篇内容组成:篇:基于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视角,重新定义资产和价值的概念,并对常用的估值方法进行阐述以及创新性改造,后挖掘出资本市场适用的价值规律。本篇是全书内容的基础,虽然没有对如何进行基于价值嬗变的投资决策方法进行展开论述,但掌握好这些基本理念,对于投资来说仍旧关重要。第二篇:介绍了动态研究视角下,如何构建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并着重论述了价值嬗变框架中的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行业机会挖掘、宏观周期研究、基于定价权确认的技术分析以及如何在个股层面上进行排雷等内容。第三篇:主要涉及到价值嬗变投资中如何管理风险的问题,其中,本篇的重点为适用于价值嬗变策略特有的风控理念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或的价值嬗变风控模型。
篇 价值新论
章 资产价值的底层逻辑
资产的再定义
资产的理论定义
股票投资者应该关注的资产类别
资产的再定义
资产的
资产价值的来源
资产价值来源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资产估值方法
资产估值的目的
确定资产的
确定资产价格的相对合理性
发现预期差并确定资产价值的边际变动方向
资产估值的方法
收益法:
市场法
对传统估值方法的思考
资本利得问题与传统估值模型的结合
将寻找动态预期差的理念融合到相对估值法之中
如何让传统估值法更加有效?
传统估值方法的创新式应用
第三章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资产的价格与
价值,投资者心中的幽灵
真正的估值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股市场属于中的哪一类市场?
如何理解“定价有效”和“市场无效”的同时出现?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第二篇 价值嬗变的离散观与连续观
第四章 价值嬗变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意义
认识价值嬗变策略
嬗变的含义
嬗变在资本市场价值规律中的体现
价值嬗变策略和其他主观多头策略的关联
常见的主观多头策略
价值嬗变策略和常见主观多头策略的关联
价值嬗变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含义
第五章 基于价值嬗变思想的投资决策框架
构建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总体思路
灵感的起源
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总体思路——基于离散与连续的视角
行业分析:一门取舍的艺术
竞争格局的探讨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申万行业分类下的模型适用行业的确定
价值嬷变投资决策框架适用性较为理想的行业的靶点举例
周期分析:寻找混沌世界的锚
有关周期分析的两个误会
国民经济循环
研究周期问题所需要了解的宏观经济指标
研究周期问题的总体思路
库存周期
设备投资周期
农业周期
房地产周期
技术周期
有关周期分析的总结
技术分析:确定资本市场定价权的归属
市场偏好的分类
迎合市场偏好的方法——定价权过滤
对前沿性问题的探讨
个股分析:在公司层面应用的排除法
认识年度报告
上市公司的非财务性靶点的确定
上市公司的财务性靶点的确定
投资标的的确定
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应用
第三篇 价值嬗变的玫瑰
第六章 :玫瑰的花与刺
动态决策框架是否还需要控制风险?
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管理视角
投资组合风险的宏观控制
投资组合风险的中观控制
投资组合的微观控制
关于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的几点说明
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管理视角
基金初筛
行情研判与底层资产选择
投中跟踪
风险控制
正文注释
附录:完善价值嬗变投资体系的书单
刘传伦,中共党员,北京知高投资基金经理董事长,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有基金从业人员资格。二十余年积累的证券投资经验在近几年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性地将沃伦·巴菲特( )、彼得·林奇( )等国外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价值嬗变”选股、“价值波动”交易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体系,走出了一条务实、高效且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本市场成功之路。
张旭,北京知高投资研究员风控总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拥有十余年证券从业经验,掌握成熟的动态投资框架和完善的宏观及前沿行业的投资研究体系,善于通过信息挖掘、模型构建等方式,发现资产价格运行的底层逻辑,并在拥挤度相对较低的领域获得性价比较高的投资收益。
投资,混沌的科学
小时候,我曾经幻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
我对于科学的认识,早来源于一档科普类电视节目《比克曼的世界》。节目中的主角——比克曼,总是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留着爆炸头,每期用各种夸张的演绎方式为观众传播着科学知识。当时,我认为比克曼像一个无所不能的法师,他总是能用各种我不能够理解的方法做着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让我十分崇拜和痴迷。所以,科学家在我稚嫩的认知中,就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神奇角色,虽然不能说科学家只存在于童话世界之中,但当时我的的确确认为,所谓的“科学”并不存在于我身边的现实世界中,它更多地出现在我的想象里。
由于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所以童年时代的物质资源是十分匮乏的, “别人家的孩子”总能拥有我没有的好东西,比如新款的四驱车、带离合器的悠悠球抑或耐克、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对于物质追求的欲望虽然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但得益于自己强大的想象力,我经常在幻想中憧憬着各种奇妙、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即使是在想象的环境中,也是正确的。一开始,我对于在想象世界中拥有现实中不能拥有的事物而感到欣喜,但是很快,我的想象力就不再满足于现状,并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恣意奔驰,一些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的想法喷涌而出,如时空穿越、机器人、宇宙探索、灵魂操控这些不着边际的概念,在来源于我想象力的元宇宙中都是家常便饭。
后来,真正将科学这一概念从我的想象中拉回现实的力量,还是源于小学自然课上的一次实验——用放大镜将阳光聚焦在一张纸上从而生出火焰。当微弱的火苗逐渐燃起,并终将纸片灼为灰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想象中的事物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它们似乎离我并不遥远。自此之后,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就是将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当科学在我的现实世界生根发芽之后,自己便对自然界中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感到的好奇,因为我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去发现、去解释、去重复演绎。在好奇心对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驱使下,小学还没毕业,我就对很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领域的问题有所涉猎,虽然对于大多数问题,自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知识面的拓宽还是让我的精神生活感到无比充实。
到了中学时期,我的课业负担逐步加重,自己也没有以前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一些和“应试教育”无关的问题。而科学对我来说,也逐渐由惟妙惟肖的百变图景变为枯燥的数学符号。也许正是科学的形象在我的认知中出现了上述变化,自己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神奇的现象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暂时不能认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但其终都可以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解释。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自己上高中之后的一节政治课,老师正好讲到了政治经济学。虽然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不能说是数一数二的那种,但整体而言,还是能够稳居年级前列的。即使我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还算不错,但对于政治经济学涉及的一些概念,例如:资本、交换、分配、生产资料、一般等价物、价值等,刚刚接触的时候,还是感觉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但真正让我感觉到困惑的是,老师在阐述经济学的有关结论,或是回答某些好奇心比较重的学生的问题时,言语中总是夹杂着诸如“可能”“大概”“基本上”这些模棱两可的词,与此同时,老师还说这些阐述方式是社会科学中所特有的,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因果关系明确,故而也就得不出一个相对确切的结论。
自此,科学在我的认知中形成了两个分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我看来,是一行行严谨的公式和证明过程,但对于社会科学的认知,还是处于混沌的状态,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确定。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精神让我对社会科学的痴迷程度与日俱增,脑海中会生成很多奇葩的问题并经常困扰着自己,甚有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茶不思,饭不想,比如:既然自行车停放在路边容易被偷,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把自行车停放在路边?为什么班里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会更好?为什么银行替我们保管资产还要倒贴利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花车票钱在地铁上乞讨而不在免费的地铁站口或闹市区进行同样的工作?诸如此类奇奇怪怪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但当我面对这些问题时,内心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不安的,因为我知道,自然科学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确定的逻辑和答案支撑,但社会科学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而社会又是混沌的,那么这或许意味着社会并不会像太阳系那样处于一个相对的稳态中,而随时有出现框架性坍塌,逻辑崩环的风险。
作为一个风险厌恶程度比较高的人,面对社会科学的这种不安让我越发感到煎熬。所以,未来,我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多的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不安,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说得更加宏大一些,我希望社会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让厘清各种逻辑成为可能,换言之,我希望社会科学也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科学”,自己也能够真正地成为一名“科学家”。基于此,在高考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经济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专业。
伴随着自己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自然科学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断完善,我惊奇地发现,其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只是对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意识范畴进行研究。之前自己认为的自然科学独有的确定性,更可能是基于某种严格的假设条件。例如,在宏观视角下,物理量是相对确定的;但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原理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描述物理量的分布;又如相较于中医更加追求确定性和客观性的西方循证医学,本质上也是基于或然率条件的研究模式。这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框架在社会科学中使用得更为常见,而之所以社会科学看上去比自然科学更加混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社会科学所拥有的关键变量更多且有时难以穷尽,如果基于传统的控制变量法思路进行研究而不谋求改变,那么你不可避免地会做出相当多的无用功,从而难以有效地解决实际的问题。
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要想在对应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如果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循规蹈矩地研究,就像许多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那样,似乎除了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高的职称和科研津贴之外,别无他用。但是,框架性创新的难度不言而喻,即使我等凡夫俗子没有足够的天赋去更新迭代现有的框架,那么在原有框架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创新和探索也未尝不是一个有用的办法。
一些严谨的研究者可能会认为,理论创新需要充足的逻辑和证据去支撑,否则创新就很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别人的臆想。须承认,这种说法具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创新初都是来源于一种猜想,只有当我们的想法触及未知的领域之后,才可以通过实践对这种未知加以探索,从而通过严谨的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并不反对在创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挖掘认知的盲区,反而十分崇这种做法,尤其是在投资这种实践成本较低的领域中,我们更不应该拒绝那些看上去虚无缥缈,甚是有些不着边际的想法。
基于在上述心路历程中形成的理念和积累的经验,笔者进行了本书的创作。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股票动态投资决策框架,框架的构建涉及了诸多社会科学的领域,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同时还包括了非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例如理学、医学等,综合性非常强。为了能够帮助读者对本书结构有一个提前的认识,笔者将行文主要逻辑用图表示了出来。
本书在写作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书在传统理论框架之下进行了较多的创新,且有一部分结论和思路同传统理论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书中的创新点,大都是基于作者的经验和有限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并不能保证其正确性,甚其中包含许多我仍旧没有发现的错误,但我仍旧将这些浅见分享给读者,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对于相关议题的想法、指正甚是批评,同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
本书将投资视为一种科学,因此,阐述有关逻辑和结论的过程中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行文尽可能地符合严谨的逻辑,结论也尽大可能有实践数据的支撑。同时,这也就说明了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通识读物,而要想真正理解个中主旨和内涵,是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基础的。
本书使用了余张形象的图表去替代相对晦涩的阐述,同时,一些数量化的图表可以对于一些定性的结论给予数据化的支撑,并终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信服力。
本书使用了余个通俗易懂的示例,从实践出发,阐述一些看上去不太好联系实际的理论问题,这有助于证明本书所介绍的投资策略框架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可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本书着重介绍价值嬗变的投资决策框架性内容,对于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限于篇幅,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深入剖析,为此,本书附录部分提供了读者完善投资决策框架所需要阅读的书籍清单,以供补充。
本书能够顺利面世,离不开知高投资研究团队以及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支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知高投资董事长兼基金经理刘传伦先生给予自己的指导,刘总对于价值嬗变含义的深刻理解和洞见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公司投研团队成员静玉涵、陈珊珊在数据收集、清洗和分析工作中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她们的无私付出。
后,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您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限于笔者的认知水平,书中内容疏漏、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您在阅读中发现了问题,或者就书中论述的问题有新的见解,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进步!
张旭
年月于北京
商品名称 价值嬗变的玫瑰具有创新意义的动态投资决策框架
作者 刘传伦张旭
责编 杨善红
定
号
中国商业
版印次 版 次
开本 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股票动态投资决策框架,由如下三篇内容组成:篇:基于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视角,重新定义资产和价值的概念,并对常用的估值方法进行阐述以及创新性改造,后挖掘出资本市场适用的价值规律。本篇是全书内容的基础,虽然没有对如何进行基于价值嬗变的投资决策方法进行展开论述,但掌握好这些基本理念,对于投资来说仍旧关重要。第二篇:介绍了动态研究视角下,如何构建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并着重论述了价值嬗变框架中的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行业机会挖掘、宏观周期研究、基于定价权确认的技术分析以及如何在个股层面上进行排雷等内容。第三篇:主要涉及到价值嬗变投资中如何管理风险的问题,其中,本篇的重点为适用于价值嬗变策略特有的风控理念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或的价值嬗变风控模型。
篇 价值新论
章 资产价值的底层逻辑
资产的再定义
资产的理论定义
股票投资者应该关注的资产类别
资产的再定义
资产的
资产价值的来源
资产价值来源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资产估值方法
资产估值的目的
确定资产的
确定资产价格的相对合理性
发现预期差并确定资产价值的边际变动方向
资产估值的方法
收益法:
市场法
对传统估值方法的思考
资本利得问题与传统估值模型的结合
将寻找动态预期差的理念融合到相对估值法之中
如何让传统估值法更加有效?
传统估值方法的创新式应用
第三章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资产的价格与
价值,投资者心中的幽灵
真正的估值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股市场属于中的哪一类市场?
如何理解“定价有效”和“市场无效”的同时出现?
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规律
第二篇 价值嬗变的离散观与连续观
第四章 价值嬗变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意义
认识价值嬗变策略
嬗变的含义
嬗变在资本市场价值规律中的体现
价值嬗变策略和其他主观多头策略的关联
常见的主观多头策略
价值嬗变策略和常见主观多头策略的关联
价值嬗变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含义
第五章 基于价值嬗变思想的投资决策框架
构建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总体思路
灵感的起源
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总体思路——基于离散与连续的视角
行业分析:一门取舍的艺术
竞争格局的探讨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申万行业分类下的模型适用行业的确定
价值嬷变投资决策框架适用性较为理想的行业的靶点举例
周期分析:寻找混沌世界的锚
有关周期分析的两个误会
国民经济循环
研究周期问题所需要了解的宏观经济指标
研究周期问题的总体思路
库存周期
设备投资周期
农业周期
房地产周期
技术周期
有关周期分析的总结
技术分析:确定资本市场定价权的归属
市场偏好的分类
迎合市场偏好的方法——定价权过滤
对前沿性问题的探讨
个股分析:在公司层面应用的排除法
认识年度报告
上市公司的非财务性靶点的确定
上市公司的财务性靶点的确定
投资标的的确定
价值嬗变投资决策框架的应用
第三篇 价值嬗变的玫瑰
第六章 :玫瑰的花与刺
动态决策框架是否还需要控制风险?
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管理视角
投资组合风险的宏观控制
投资组合风险的中观控制
投资组合的微观控制
关于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的几点说明
价值嬗变风控体系——管理视角
基金初筛
行情研判与底层资产选择
投中跟踪
风险控制
正文注释
附录:完善价值嬗变投资体系的书单
刘传伦,中共党员,北京知高投资基金经理董事长,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有基金从业人员资格。二十余年积累的证券投资经验在近几年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性地将沃伦·巴菲特( )、彼得·林奇( )等国外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价值嬗变”选股、“价值波动”交易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体系,走出了一条务实、高效且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本市场成功之路。
张旭,北京知高投资研究员风控总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拥有十余年证券从业经验,掌握成熟的动态投资框架和完善的宏观及前沿行业的投资研究体系,善于通过信息挖掘、模型构建等方式,发现资产价格运行的底层逻辑,并在拥挤度相对较低的领域获得性价比较高的投资收益。
投资,混沌的科学
小时候,我曾经幻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
我对于科学的认识,早来源于一档科普类电视节目《比克曼的世界》。节目中的主角——比克曼,总是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留着爆炸头,每期用各种夸张的演绎方式为观众传播着科学知识。当时,我认为比克曼像一个无所不能的法师,他总是能用各种我不能够理解的方法做着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让我十分崇拜和痴迷。所以,科学家在我稚嫩的认知中,就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神奇角色,虽然不能说科学家只存在于童话世界之中,但当时我的的确确认为,所谓的“科学”并不存在于我身边的现实世界中,它更多地出现在我的想象里。
由于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所以童年时代的物质资源是十分匮乏的, “别人家的孩子”总能拥有我没有的好东西,比如新款的四驱车、带离合器的悠悠球抑或耐克、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对于物质追求的欲望虽然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但得益于自己强大的想象力,我经常在幻想中憧憬着各种奇妙、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即使是在想象的环境中,也是正确的。一开始,我对于在想象世界中拥有现实中不能拥有的事物而感到欣喜,但是很快,我的想象力就不再满足于现状,并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恣意奔驰,一些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的想法喷涌而出,如时空穿越、机器人、宇宙探索、灵魂操控这些不着边际的概念,在来源于我想象力的元宇宙中都是家常便饭。
后来,真正将科学这一概念从我的想象中拉回现实的力量,还是源于小学自然课上的一次实验——用放大镜将阳光聚焦在一张纸上从而生出火焰。当微弱的火苗逐渐燃起,并终将纸片灼为灰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想象中的事物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它们似乎离我并不遥远。自此之后,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就是将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当科学在我的现实世界生根发芽之后,自己便对自然界中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感到的好奇,因为我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去发现、去解释、去重复演绎。在好奇心对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驱使下,小学还没毕业,我就对很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领域的问题有所涉猎,虽然对于大多数问题,自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知识面的拓宽还是让我的精神生活感到无比充实。
到了中学时期,我的课业负担逐步加重,自己也没有以前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一些和“应试教育”无关的问题。而科学对我来说,也逐渐由惟妙惟肖的百变图景变为枯燥的数学符号。也许正是科学的形象在我的认知中出现了上述变化,自己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神奇的现象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暂时不能认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但其终都可以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解释。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自己上高中之后的一节政治课,老师正好讲到了政治经济学。虽然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不能说是数一数二的那种,但整体而言,还是能够稳居年级前列的。即使我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还算不错,但对于政治经济学涉及的一些概念,例如:资本、交换、分配、生产资料、一般等价物、价值等,刚刚接触的时候,还是感觉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但真正让我感觉到困惑的是,老师在阐述经济学的有关结论,或是回答某些好奇心比较重的学生的问题时,言语中总是夹杂着诸如“可能”“大概”“基本上”这些模棱两可的词,与此同时,老师还说这些阐述方式是社会科学中所特有的,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因果关系明确,故而也就得不出一个相对确切的结论。
自此,科学在我的认知中形成了两个分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我看来,是一行行严谨的公式和证明过程,但对于社会科学的认知,还是处于混沌的状态,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确定。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精神让我对社会科学的痴迷程度与日俱增,脑海中会生成很多奇葩的问题并经常困扰着自己,甚有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茶不思,饭不想,比如:既然自行车停放在路边容易被偷,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把自行车停放在路边?为什么班里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会更好?为什么银行替我们保管资产还要倒贴利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花车票钱在地铁上乞讨而不在免费的地铁站口或闹市区进行同样的工作?诸如此类奇奇怪怪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但当我面对这些问题时,内心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不安的,因为我知道,自然科学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确定的逻辑和答案支撑,但社会科学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而社会又是混沌的,那么这或许意味着社会并不会像太阳系那样处于一个相对的稳态中,而随时有出现框架性坍塌,逻辑崩环的风险。
作为一个风险厌恶程度比较高的人,面对社会科学的这种不安让我越发感到煎熬。所以,未来,我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多的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不安,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说得更加宏大一些,我希望社会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让厘清各种逻辑成为可能,换言之,我希望社会科学也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科学”,自己也能够真正地成为一名“科学家”。基于此,在高考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经济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专业。
伴随着自己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自然科学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断完善,我惊奇地发现,其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只是对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意识范畴进行研究。之前自己认为的自然科学独有的确定性,更可能是基于某种严格的假设条件。例如,在宏观视角下,物理量是相对确定的;但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原理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描述物理量的分布;又如相较于中医更加追求确定性和客观性的西方循证医学,本质上也是基于或然率条件的研究模式。这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框架在社会科学中使用得更为常见,而之所以社会科学看上去比自然科学更加混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社会科学所拥有的关键变量更多且有时难以穷尽,如果基于传统的控制变量法思路进行研究而不谋求改变,那么你不可避免地会做出相当多的无用功,从而难以有效地解决实际的问题。
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要想在对应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如果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循规蹈矩地研究,就像许多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那样,似乎除了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高的职称和科研津贴之外,别无他用。但是,框架性创新的难度不言而喻,即使我等凡夫俗子没有足够的天赋去更新迭代现有的框架,那么在原有框架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创新和探索也未尝不是一个有用的办法。
一些严谨的研究者可能会认为,理论创新需要充足的逻辑和证据去支撑,否则创新就很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别人的臆想。须承认,这种说法具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创新初都是来源于一种猜想,只有当我们的想法触及未知的领域之后,才可以通过实践对这种未知加以探索,从而通过严谨的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并不反对在创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挖掘认知的盲区,反而十分崇这种做法,尤其是在投资这种实践成本较低的领域中,我们更不应该拒绝那些看上去虚无缥缈,甚是有些不着边际的想法。
基于在上述心路历程中形成的理念和积累的经验,笔者进行了本书的创作。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股票动态投资决策框架,框架的构建涉及了诸多社会科学的领域,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同时还包括了非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例如理学、医学等,综合性非常强。为了能够帮助读者对本书结构有一个提前的认识,笔者将行文主要逻辑用图表示了出来。
本书在写作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书在传统理论框架之下进行了较多的创新,且有一部分结论和思路同传统理论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书中的创新点,大都是基于作者的经验和有限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并不能保证其正确性,甚其中包含许多我仍旧没有发现的错误,但我仍旧将这些浅见分享给读者,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对于相关议题的想法、指正甚是批评,同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
本书将投资视为一种科学,因此,阐述有关逻辑和结论的过程中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行文尽可能地符合严谨的逻辑,结论也尽大可能有实践数据的支撑。同时,这也就说明了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通识读物,而要想真正理解个中主旨和内涵,是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基础的。
本书使用了余张形象的图表去替代相对晦涩的阐述,同时,一些数量化的图表可以对于一些定性的结论给予数据化的支撑,并终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信服力。
本书使用了余个通俗易懂的示例,从实践出发,阐述一些看上去不太好联系实际的理论问题,这有助于证明本书所介绍的投资策略框架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可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本书着重介绍价值嬗变的投资决策框架性内容,对于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限于篇幅,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深入剖析,为此,本书附录部分提供了读者完善投资决策框架所需要阅读的书籍清单,以供补充。
本书能够顺利面世,离不开知高投资研究团队以及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支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知高投资董事长兼基金经理刘传伦先生给予自己的指导,刘总对于价值嬗变含义的深刻理解和洞见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公司投研团队成员静玉涵、陈珊珊在数据收集、清洗和分析工作中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她们的无私付出。
后,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您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限于笔者的认知水平,书中内容疏漏、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您在阅读中发现了问题,或者就书中论述的问题有新的见解,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进步!
张旭
年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