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去活 书作家李爱玲亲签版 2965490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5886468 类别: 图书 成功/励志 女性励志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29654905
所属分类:图书>成功/励志>女性励志
商品详情
深入自我的道密码
在一次心理培训课程中,我问在场的学员,对下雨天有什么感觉。
其中有一半的学员表示,不喜欢下雨天。
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理由
潮湿,不舒服;
出行不便,打不到车;
情绪低落,昏昏欲睡。
有一名学员说,下雨天让他格外讨厌上班,只想窝在家里睡觉。
另外一部分学员则表示,下雨天很浪漫。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雨天让一切变得朦胧,有意境;
雨水滴答声,让人格外心静;
下雨让人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感觉充满生机。
……
下雨天,是外在世界的客观现实。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面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对此产生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一个“情绪 理论”。
是诱发事件( )。
是个体信念()。
是情绪和行为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 和 是因果关系。因为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和行为。
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和 之间,还经过。
是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的信念,它影响着一个人对事件 的认知和解释,经由它的认知和解释,从而引发情绪和行为。
拿下雨天这个案例来看
下雨天是客观事件,它经过了每个人内心的 对它的解读,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感受
有人喜欢,有人反感;
有人觉得诗意浪漫,有人觉得压抑烦躁。
所以,决定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因素,不是事件,而是如何解读它的。

每个人心中的 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缘自早年与 事件之间的关系。即:曾经对 事件的体验,内化到潜意识里。
喜欢下雨天的人,无一例外,都曾经有过关于下雨天的美好体验。
可能是很小的时候,他被允许在雨天里尽情玩耍;
可能是在童年时光,父母在下雨天带他去田野里看小蝌蚪;
可能是在少年时代,他和同伴干了许多糗事,一起在大雨里笑着闹着奔跑着;
也可能,仅仅是在某个午后,他一个人趴在窗台上看雨打屋檐,无人打扰,静静地享受了雨天的静谧与浪漫。
一些具体的事件,可能已经随着时间被遗忘,消失在记忆中。但这些美妙的体验和细腻的感受,构建了他内在世界对下雨天的初始程序。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再遇到关于雨天的情境,这个初始程序就会启动、运行,对雨天作出浪漫美好的解读。
同样,那些对下雨天抵触、反感、莫名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的人,极有可能在早年就有过关于雨天的糟糕感受。
可能因为在雨天里摔了跤被冷漠对待;
可能因为湿了衣服、脏了鞋子被训斥;
可能因为曾在某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时刻被独自锁在家中;
……
在那次培训课上,我和学员们还开玩笑地谈到了老话“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其实也不全是玩笑。在过去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下雨天不能外出干活,真的有父母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学员恍然点头,拍着大腿说他想起来了。
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一遇到天气不好,父亲就会愁眉紧锁。他和哥哥在家大气都不敢出,稍有轻举妄动,就会招来一顿打骂。
意识层面的记忆消失了,但潜意识都会记得。
我自己也有一个感受很深刻的事件。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都不吃肉馅。我并不是素食主义者,也爱吃肉,但一闻到肉馅的味儿,就会反胃。
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
小时候家里包饺子,本来我对肉馅并没有非常抗拒,完全可以吃。只是相比猪肉白菜馅,我更喜欢韭菜鸡蛋的素馅。
我自小跟着奶奶长大,她非常疼我,每当家里包饺子,她都会单独为我包一份素馅的。
我妈对此很不满。一是因为要包两种馅的饺子太麻烦,费时间;二是觉得全家太惯着我,会把我惯坏。在她看来,一个屁大点的孩子,就应该给啥吃啥,没要迁就。
所以每次包素馅饺子时,她经常会偷偷掺入一些肉,但在我尝出来之后又坚决否认。
不仅否认,还会把我劈头盖脸训一顿:“告诉你没掺就是没掺,哪来那么多事?爱吃不吃!”
几次之后,我就对掺了肉的饺子馅非常敏感,只闻一下就能闻出来,以于发展到坚决不吃的地步。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三十多岁。
我有时会想,如果当年,我妈能坦诚地告诉我,因为想照顾全家的口味,所以韭菜鸡蛋馅里确实掺了一点肉,我想我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但她的做法让我感受到了被欺骗。这个被欺骗的糟糕体验,又强化了我对肉馅味道的反感——其实反感的不是肉馅,而是这个味道里渗透的委屈、愤怒和屈辱。
感受,是打开自我大门的道密码。
每一份感受里,都有一份尘封的情绪,它的背后,都有一个曾经的自己。
可能受过伤,仍未被治愈。
看见它,拥抱它,接受它。
即是走向真实自我的开始。

“尊重你的感受。”这句话,是股神巴菲特的父亲给他的教育,被巴菲特视为受益一生的教诲。
一个人,尤其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他的生命蓓蕾,便得以滋养。
而很多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驯化、否定和打压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感受是不真实的,不重要的,不值得被珍视和尊重的。

孩子摔倒时:“不疼不疼,就轻轻碰了一下,没事的。”
孩子哭泣时:“有什么好哭的啊,行了行了!”
孩子怕冷时:“都穿这么多了,怎么可能冷!”
孩子嫌热时:“热什么热?感冒了怎么办?”
孩子说累时:“我都不累,你累什么?”
他们时时刻刻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是真的,我说的才是真的。
这些孩子从小被驯化,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甚早早学会了屏蔽、隔离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相信父母()说的。
成年后,他们带着这种模式进入亲密关系,也很难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因为在面对那些冷漠、忽视和伤害时,他们不敢信任自己的感受,不敢和自己的感觉连接。
长年被压抑和隔离了感受的人,只会走向两个方向
要么一味讨好,不敢反抗他人,不敢结束关系;
要么疏离冷漠,不能深入关系,不能享受亲密。

我有一个来访者小桔,是个 岁的姑娘。她在几年前大学临近毕业时开
始恋爱。刚开始比较顺利,小的磕磕绊绊都忽略不计。半年之后,问题越来越多。
男友喜欢冷战,一不高兴就冷暴力,须是她示好、求和,道歉,否则就没完。
如今她 岁,生出一点恨嫁之心,很想结婚,可又隐隐担忧。
在咨询中,我问她:“冷战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刚开始,她的反应很平淡:“他就那样的性格,我也没办法。”然后列举一些让她难以分手的现实原因。
随着咨询的深入,小桔开始流泪。
她说,每次男朋友冷战,她非常委屈,同时又非常愤怒,怪自己为什么要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魄力一个巴掌甩到他脸上直接分手。
她哭了十几分钟,擦干眼泪说,觉得心里松快多了。
在后面的几次咨询中,她又讲述了很多细节
男友脾气暴躁,经常发火。起初她只是觉得他是急性子,自己可以多包容。
但后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男友经常在说话时故意很小声,她根本听不清,如果她多问两遍,男友就暴跳如雷:“都说三遍了你还问!”
男友还经常在表达时说半句留半句,让她误会意思,然后再大声训斥她从来不懂他。
甚在递东西的时候,他经常在她还没接住的时候就松手,东西掉在地上摔坏,他又借故大发脾气。
……
即使不懂心理学的人,听到这些细节的描述之后,也都会很清楚:小桔的男友,是典型的情绪施暴者。
但小桔每次都选择忍耐,咽下委屈,说服自己相信男友只是脾气急躁,其实心里还是爱她的。
在咨询中,我请她回忆一下,这种又憋屈又愤怒的感觉,在以往的哪些时候出现过。
她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桔成长在一个长期不和睦的家庭。父亲酗酒,母亲脾气暴躁,她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招致父母不满。
有一次,她被家中的土炉子烫了手,疼得哭了。父亲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母亲的怒火全发到她身上:“疼什么疼,不就是烫了一下吗?能有多疼?你哪那么娇贵,以为自己是什么千金小姐啊!”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多次,她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疼痛和委屈。
真实的自我,在成长过程中就这样被压制了。
二十多岁的她就变得很“佛系”,脾气温柔,不争不抢,无欲无求。
实际上这是一种“伪佛系”——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不敢去争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只能假装“淡泊一切”。
但心底那份真实的痛苦其实一直存在。
它得不到疏导和释放,就变为自我攻击——我不好,我不配;
进而影响身体——易失眠,易焦虑,易过敏,整个人疲惫不堪;
形成恶性循环,活成一个暮气沉沉、没有生命能量的人。

像小桔这样压抑着长大、陷在关系困局里的女性,要怎么做?
步,就是从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
去体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接受它,信任它。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给予你的永远是挫败、贬低、羞辱;
如果对方总是否定和打压你的想法,不允许你做自己;
如果伴侣要求你须满足他的想象,他的期待,他的要求;
不要怀疑,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段令你痛苦的关系,是非良性的,会损耗你。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设立自己的边界和底线。
真正的爱,是明亮的,温暖的,不会让人始终陷在糟糕的负向感受和情绪里。

看清了这一点的小桔,把精力从纠结恨嫁,转向自身的疗愈和成长。
后来,她和脾气暴躁的男友分手了。
她说, 岁的自己,竟然不那么恨嫁了。因为她感受到了真实生命的放松和美好。

一切改变只是为了我自己
一个来访者讲述她的婚姻
结婚七年,吵得几乎过不下去。为了孩子,她决定好好学习经营。参加了很多课程,读了亲密关系的书,觉得自己的心态有了很大改变,懂得如何考虑男人的自尊,如何树立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但在某天晚饭后,她想让丈夫去买个西瓜,丈夫说上班累了,不想动。她瞬间崩溃了。
她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恨,恨不得把眼前这个男人杀了。
她说:“我这一年多不断学习,调整沟通方式,营造家庭氛围,可是他做过什么呢?人都要成长自己,可我学习了成长了,看到男人还在原地心安理得,只会觉得更生气!”

这些声音如此熟悉。曾经的我,也很长时间陷在这种状态里。
我也曾经在某个深夜,声泪俱下地对伴侣发出控诉
“我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课,做心理咨询,做自我反思,关注你和孩子的感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你呢?你为这个家做了什么?我给你的书你一页都没看,转发给你的文章你爱搭不理,你以为你就没有问题吗?你就不需改进吗?你觉得你就是的吗?!”

可能很多女性,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卡点和瓶颈。
本来,选择成长自我,是为了更加幸福,结果却是看男人更不顺眼,更来气了,同时又生出一股巨大的委屈:凭什么学习的、自省的、成长的都是我?男人就一动不动、心安理得?
我是在走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才明白这背后的真相——让人痛苦的并不是成长本身,而是掉入了“成长的误区”。

误区一: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在关系中,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是为了另一方才做的,那从一开始,就陷进了受害者心态。
比如,婚姻出现问题,妻子选择了学习亲密关系课程,如果她的心态是“我是为了你才学的”,那么这个过程中就会充斥着各种愤怒、不满和委屈,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自省,是一个人看到自己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成长,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全盘负责。
真正的成长,是从内心清楚地知道,我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我对我自己的选择负全部的责任,无关任何人。

误区二:我进步了,所以要指出你的问题。
有一次,我给一位朋友了《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她看后觉得很受益,与老公的相处模式也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原本是件好事,但她好为人师,晚上揪着老公一起研读,并逐条分析
“你就是对我‘肯定的言辞’太少了,我每天操持这个家,你就应该多鼓励我、表扬我。”
“你看看什么叫‘服务的行动’,就是上次从老家开车回来我主动给你捏肩捶背,你却一次也没为我做过。”
“还有‘精心的时刻’,你为我准备过生日派对吗?纪念日连仪式感都没有,这一点你是很欠缺的!”

从聊天,变成了指责。
从指责,变成了批斗。
男人快被她搞崩溃了,她还要求他把全书看完,还要记笔记、画重点、谈读后感。
谁受得了?
学习是好事,但学完就想给别人分析和上课,那就意味着,我们成了关系中的评价者。
关系里不需要法官和教导主任,不需要评价者和审判者。
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实践,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不去妄加分析和评判。

误区三:我都变了,你凭什么不变?
如果按等价交换原则,在一段关系中,一方做了,另一方就应该做。但成长遵从的不是这个原则。
我改变了,是我对自己负责,我让自己欢喜。你改不改,变不变,那是你的事。
如果一味纠结对方凭什么不改,凭什么不变,就永远无法体会成长本身的乐趣,随之而来的只有不甘和抱怨。
那如果对方缺点满身,忍无可忍,我成长就是为了永远忍受吗?
当然不是。
成长的目的,在于我们越来越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越来越能看清事实和真相,越来越能冲破桎梏走出剧情。终,有勇气为自己的所有选择负责。
你选择了自我成长,有可能从此婚姻会更幸福,因为你可能会放下一些不要的执念,改变以往固执的做法,重新调整与伴侣的相处模式,真正看见和接纳对方。
也有可能将这段关系终结。因为清楚了自己要什么,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和更强大的人格,更加忠于自我。
真实的成长是:你变不变,我都会对自己持续负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向任何人邀功或者乞怜。
其实,一个人无论学了多少心理学,学了多少技巧和方法,如果他身边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没有感觉到他的变化,那基本只能说明,他的学习只发生在头脑和意识之中,只是“知道了”的层面,人格并没有获得真正成长。

如何验证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成长了?
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修炼是容易的,但到底修炼得如何,看他回去和他妈住两个月就知道了。
越是亲密的人,父母、伴侣、孩子,越能感知到我们的生命状态。他们的感受,是照见我们成长与否的直接、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