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5118787 |
所属分类:图书>农业/林业>农业工程 |
编辑推荐
聚焦“一带一路”,书写中国担当:本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故事为切入点,借由“一粒种子”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在多年交流与合作中逐渐成形的产学研一体的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中国方案”更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深度采访,笔触细腻,兼具真实与温情:资深记者靳民以独到眼光捕捉了一张又一张可敬可爱的面孔,集结流散于时光中的珍贵细节,呈现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在异国他乡打拼奋斗、积极创新的缩影,刻画出中哈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丰富材料,独家呈现:全书以张正茂研究员的个人日记与科研档案记录为素材,辅以当时当地定格的图像资料以及中哈双方专家的往来邮件,事件真实、角度丰富、细节动人。
文化碰撞,别具趣味:从杨凌到阿拉木图,这既是“中国种子”的播撒之旅,也是中哈文化碰撞交融之旅,因文化差异而引出的小插曲桩桩件件都妙趣横生。记叙之余,书中对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多有着墨,立体地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内容简介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感人故事。在两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下,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终丰收,“一带一路”沿线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因为这粒“中国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
资深记者靳民将视线聚焦于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身上,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珍贵的图像、日记、信件等资料,从细微处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同时也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和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
目 录
篇 人是天地间的种子
我们干的是扎根土地的活儿
种粮食,首先考虑的是卖出去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大楼林立的阿斯塔纳
在阿拉木图点燃希望
来自中国的播种人
第二篇 从杨凌到阿拉木图
远嫁的“女儿”牵动人心
先走过身边的路,才能抵达远方
带去的种子“水土不服”
批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
每一次播种,都刷新着希望 篇 人是天地间的种子
我们干的是扎根土地的活儿
种粮食,首先考虑的是卖出去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大楼林立的阿斯塔纳
在阿拉木图点燃希望
来自中国的播种人
第二篇 从杨凌到阿拉木图
远嫁的“女儿”牵动人心
先走过身边的路,才能抵达远方
带去的种子“水土不服”
批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
每一次播种,都刷新着希望
次试验结果
面对失败再次启程
第三篇 雪融之后是春天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种子”
冬去春来播新种
另一支小分队
第四篇 有朋自远方来
远方的客人到西农
言必信,行必果
到塔肯家做客
迎接检查
第五篇 一座桥梁和一座“桥梁”
课题是媒介,真诚才是相互成就、彼此拥抱的
“桥梁”
总结,年轮里的印痕
问题之下产生的是创造力,并非阻碍
人才是难培育的“种子”
第六篇 一粒种子的远亲近邻
一半是春天,一半是冬天
在哈萨克斯坦遇见克明面业
沿着丝绸之路让中国味道飘向海外
追寻之路总是曲坎坷
第七篇 日月耕心,静待开花结果
一生二,二生三的征途
果实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流水不息,时光不返,留下累累硕果
在乌兹别克斯坦再建示范园
第八篇 搭乘“长安号”,驶上新粮道
半年建成加工厂
做有责任心的中国企业
订单农业开始举步维艰
合作再辟新天地
中欧班列“长安号”
第九篇 中国梦一“麦”相承
从历史中走来,麦脉相承
“爱菊”布局跨国粮库,打造海外粮仓
笔者手记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懂汉语、了解中国是优势
第十篇 “一带一路”,通往明天
麦粒结实不自彰
路在脚下延伸,每一个愿景便在路上
有苗不愁长,“一带一路”终似鲲鹏展翅
笔者手记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件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 “张骞”佳话。
——蒋建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这本书正是一本有趣的书,种子之趣、科学之趣、人文之趣皆汇集于这本中国种子及其培育者的实录中。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件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 “张骞”佳话。
——蒋建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这本书正是一本有趣的书,种子之趣、科学之趣、人文之趣皆汇集于这本中国种子及其培育者的实录中。
——杨争光(著名作家、编剧)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靳民 ,《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长期奔走于农业农村报道一线,新闻作品曾多次获 “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张正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谷物质量分析检测与加工和国际农业合作等工作。兼任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科克舍套)首席专家、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
聚焦“一带一路”,书写中国担当:本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故事为切入点,借由“一粒种子”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在多年交流与合作中逐渐成形的产学研一体的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中国方案”更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深度采访,笔触细腻,兼具真实与温情:资深记者靳民以独到眼光捕捉了一张又一张可敬可爱的面孔,集结流散于时光中的珍贵细节,呈现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在异国他乡打拼奋斗、积极创新的缩影,刻画出中哈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丰富材料,独家呈现:全书以张正茂研究员的个人日记与科研档案记录为素材,辅以当时当地定格的图像资料以及中哈双方专家的往来邮件,事件真实、角度丰富、细节动人。
文化碰撞,别具趣味:从杨凌到阿拉木图,这既是“中国种子”的播撒之旅,也是中哈文化碰撞交融之旅,因文化差异而引出的小插曲桩桩件件都妙趣横生。记叙之余,书中对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多有着墨,立体地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内容简介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感人故事。在两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下,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终丰收,“一带一路”沿线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因为这粒“中国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
资深记者靳民将视线聚焦于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身上,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珍贵的图像、日记、信件等资料,从细微处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同时也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和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
目 录
篇 人是天地间的种子
我们干的是扎根土地的活儿
种粮食,首先考虑的是卖出去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大楼林立的阿斯塔纳
在阿拉木图点燃希望
来自中国的播种人
第二篇 从杨凌到阿拉木图
远嫁的“女儿”牵动人心
先走过身边的路,才能抵达远方
带去的种子“水土不服”
批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
每一次播种,都刷新着希望 篇 人是天地间的种子
我们干的是扎根土地的活儿
种粮食,首先考虑的是卖出去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大楼林立的阿斯塔纳
在阿拉木图点燃希望
来自中国的播种人
第二篇 从杨凌到阿拉木图
远嫁的“女儿”牵动人心
先走过身边的路,才能抵达远方
带去的种子“水土不服”
批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
每一次播种,都刷新着希望
次试验结果
面对失败再次启程
第三篇 雪融之后是春天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种子”
冬去春来播新种
另一支小分队
第四篇 有朋自远方来
远方的客人到西农
言必信,行必果
到塔肯家做客
迎接检查
第五篇 一座桥梁和一座“桥梁”
课题是媒介,真诚才是相互成就、彼此拥抱的
“桥梁”
总结,年轮里的印痕
问题之下产生的是创造力,并非阻碍
人才是难培育的“种子”
第六篇 一粒种子的远亲近邻
一半是春天,一半是冬天
在哈萨克斯坦遇见克明面业
沿着丝绸之路让中国味道飘向海外
追寻之路总是曲坎坷
第七篇 日月耕心,静待开花结果
一生二,二生三的征途
果实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流水不息,时光不返,留下累累硕果
在乌兹别克斯坦再建示范园
第八篇 搭乘“长安号”,驶上新粮道
半年建成加工厂
做有责任心的中国企业
订单农业开始举步维艰
合作再辟新天地
中欧班列“长安号”
第九篇 中国梦一“麦”相承
从历史中走来,麦脉相承
“爱菊”布局跨国粮库,打造海外粮仓
笔者手记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懂汉语、了解中国是优势
第十篇 “一带一路”,通往明天
麦粒结实不自彰
路在脚下延伸,每一个愿景便在路上
有苗不愁长,“一带一路”终似鲲鹏展翅
笔者手记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件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 “张骞”佳话。
——蒋建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这本书正是一本有趣的书,种子之趣、科学之趣、人文之趣皆汇集于这本中国种子及其培育者的实录中。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件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 “张骞”佳话。
——蒋建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这本书正是一本有趣的书,种子之趣、科学之趣、人文之趣皆汇集于这本中国种子及其培育者的实录中。
——杨争光(著名作家、编剧)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靳民 ,《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长期奔走于农业农村报道一线,新闻作品曾多次获 “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张正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谷物质量分析检测与加工和国际农业合作等工作。兼任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科克舍套)首席专家、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