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32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73213419 |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史学理论>其他 |
内容简介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乐道起源论”,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乐”的哲学起源。二是“乐道体系论”,分别从“形式表层”“传导中层”“内核深层”和“传递介质”,探讨“乐”的本质和“乐道”的体系。三是“乐道应用论”,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乐道道德论”,梳理先秦诸子对“乐”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乐”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先秦乐道起源论(乐之本)
(一)“乐”之字源
(二)“乐”之发生
(三)“乐”之本体
二、先秦乐道体系论(乐之体)
(一)形式表层——“中”
(二)传导中层——“和”
(三)内核深层——“仁”
(四)传递介质——“性”
三、先秦乐道应用论(乐之用)
(一)“舞”“歌”“乐”之统一绪 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先秦乐道起源论(乐之本)
(一)“乐”之字源
(二)“乐”之发生
(三)“乐”之本体
二、先秦乐道体系论(乐之体)
(一)形式表层——“中”
(二)传导中层——“和”
(三)内核深层——“仁”
(四)传递介质——“性”
三、先秦乐道应用论(乐之用)
(一)“舞”“歌”“乐”之统一
(二)乐舞源流及其系统
(三)乐舞类型及其职能
四、先秦乐道道德论(乐之止)
(一)功能性学说
(二)王者功成作乐
(三)荀子与乐道道德论
(四)先秦乐道价值取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田君,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国家级与教 育 部 级项目多项;历年在《新华文摘》《四川大学学报》《中国音乐学》《历史文献研究》《孔子研究》《诸子学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古〈乐〉七考》《周秦儒学文献史稿》。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乐道起源论”,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乐”的哲学起源。二是“乐道体系论”,分别从“形式表层”“传导中层”“内核深层”和“传递介质”,探讨“乐”的本质和“乐道”的体系。三是“乐道应用论”,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乐道道德论”,梳理先秦诸子对“乐”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乐”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先秦乐道起源论(乐之本)
(一)“乐”之字源
(二)“乐”之发生
(三)“乐”之本体
二、先秦乐道体系论(乐之体)
(一)形式表层——“中”
(二)传导中层——“和”
(三)内核深层——“仁”
(四)传递介质——“性”
三、先秦乐道应用论(乐之用)
(一)“舞”“歌”“乐”之统一绪 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先秦乐道起源论(乐之本)
(一)“乐”之字源
(二)“乐”之发生
(三)“乐”之本体
二、先秦乐道体系论(乐之体)
(一)形式表层——“中”
(二)传导中层——“和”
(三)内核深层——“仁”
(四)传递介质——“性”
三、先秦乐道应用论(乐之用)
(一)“舞”“歌”“乐”之统一
(二)乐舞源流及其系统
(三)乐舞类型及其职能
四、先秦乐道道德论(乐之止)
(一)功能性学说
(二)王者功成作乐
(三)荀子与乐道道德论
(四)先秦乐道价值取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田君,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国家级与教 育 部 级项目多项;历年在《新华文摘》《四川大学学报》《中国音乐学》《历史文献研究》《孔子研究》《诸子学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古〈乐〉七考》《周秦儒学文献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