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2844701 |
所属分类: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
内容简介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低碳创新驱动”概念,建构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及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外城市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总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并聚焦问题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难题,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本书适合从事公共治理、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专业学习者和研究人士使用。
目 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研究突破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理论/
二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驱动理论/
三 低碳经济理论/
四 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理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一 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研究突破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理论/
二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驱动理论/
三 低碳经济理论/
四 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理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一 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二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
三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与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阐释/
一 何谓新质生产力/
二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内涵/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机理/
五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意蕴/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元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低碳创新驱动模式构建/
一 政府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二 企业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三 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四 多元主体协同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力模型/
一 国内外减排压力/
二 低碳政策吸引力/
三 低碳市场推动力/
四 低碳创新内驱力/
五 城镇公共服务力/
六 低碳创新协同力/
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城市化中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经验比较/
一 英国伦敦城市化经验:从“雾都”到“绿都”/
二 美国纽约城市化经验:从制造型城市到服务型城市/
三 德国鲁尔城市化经验:从产业整治到城市更新/
四 日本东京城市化经验:从产业转型到都市圈建设/
五 日本九州城市化经验:从煤炭产业转型到生态环保城市/
六 国外城市化、创新驱动与低碳转型的经验启示/
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就/
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宝贵经验与世界意义/
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创新驱动的主要难题/
一 低碳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政策与机制不够完善/
二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型城镇化的引擎作用不凸显/
三 产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传统城镇化存在“碳污同源”问题/
四 创新资源整合不力,社会参与创新水平低/
五 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城市生态韧性不足/
六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
一 完善低碳创新规划与政策,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二 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三 推动产业转型与提升韧性,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
四 先立后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城镇低碳能源发展模式/
五 加强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
六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七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一 基本结论/
二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陆小成,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低碳创新、城市治理、公共政策。获得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北京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及一般项目,教 育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重点项目等多项。专著有《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国家低碳创新体系》《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等部。公开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余篇,中文期刊余篇,三报一刊理论文章篇。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低碳创新驱动”概念,建构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及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外城市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总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并聚焦问题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难题,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本书适合从事公共治理、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专业学习者和研究人士使用。
目 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研究突破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理论/
二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驱动理论/
三 低碳经济理论/
四 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理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一 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研究突破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理论/
二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驱动理论/
三 低碳经济理论/
四 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理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一 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二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
三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与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阐释/
一 何谓新质生产力/
二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内涵/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机理/
五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意蕴/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元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低碳创新驱动模式构建/
一 政府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二 企业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三 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四 多元主体协同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力模型/
一 国内外减排压力/
二 低碳政策吸引力/
三 低碳市场推动力/
四 低碳创新内驱力/
五 城镇公共服务力/
六 低碳创新协同力/
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城市化中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经验比较/
一 英国伦敦城市化经验:从“雾都”到“绿都”/
二 美国纽约城市化经验:从制造型城市到服务型城市/
三 德国鲁尔城市化经验:从产业整治到城市更新/
四 日本东京城市化经验:从产业转型到都市圈建设/
五 日本九州城市化经验:从煤炭产业转型到生态环保城市/
六 国外城市化、创新驱动与低碳转型的经验启示/
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就/
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宝贵经验与世界意义/
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创新驱动的主要难题/
一 低碳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政策与机制不够完善/
二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型城镇化的引擎作用不凸显/
三 产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传统城镇化存在“碳污同源”问题/
四 创新资源整合不力,社会参与创新水平低/
五 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城市生态韧性不足/
六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
一 完善低碳创新规划与政策,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二 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三 推动产业转型与提升韧性,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
四 先立后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城镇低碳能源发展模式/
五 加强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
六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七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一 基本结论/
二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陆小成,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低碳创新、城市治理、公共政策。获得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北京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及一般项目,教 育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重点项目等多项。专著有《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国家低碳创新体系》《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等部。公开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余篇,中文期刊余篇,三报一刊理论文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