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28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921789199113_7908 |
所属分类:图书>传记>女性人物 |
商品详情
本店部分商品价格高于书本定价,溢价部分为商品运费,介意勿拍,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
书名:五人诗选
作者:雷平阳 陈先发 李少君 潘维 古马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
出版日期年月
定
《五人诗选》似乎跳脱了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而与更悠远的精神资源发生互动,古代性而不是现代性被重新激活。重要的是他们五人共享一种东方诗歌的美学,内视,静观,省察,游走,顿悟,婉转,况味,悲悯,求索,守成。如果说朦胧诗开启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写作,并在这种对抗中塑造了自我和历史的经典形象,那么,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和古马的诗歌写作则开启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诗歌图景。
《五人诗选》开创了一个与朦胧诗全然不同的维度。雷平阳将他的诗歌牢牢钉在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云南、昆明、昭通因为嵌入了历史地理的标志而变得可信并具体起来;陈先发更接近李商隐,他几乎是以通感式的物象的描摹来创造一个声色并茂的世界;李少君总是轻描淡写地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化解为一派散淡的静物画;潘维那些混杂着精致的颤动与疲倦的个人化语境重现了一个逝去的江南;来自甘肃的古马则续写着边陲的苍莽。
雷平阳,年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著有《雷平阳诗选》、《云南记》、《雷平阳散文选集》等作品集十余部
陈先发,1967年生,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居合肥。著有诗集《前世》、《写碑之心》,随笔集《黑池坝笔记》,长篇小说《拉魂腔》等。
李少君,年生,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北京。著有诗集《自然集》《草根集》《神降临的小站》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
潘维,年生于浙江湖州。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潘维诗选》、《水的事情》、《梅花酒》等。现为海南琼州学院诗歌中心主任。
古马,年出生于甘肃武威,现居兰州。出版《胭脂牛角》、《西风古马》、《古马的诗》、《红灯照墨》、《落日谣》、《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古马的诗》等多部诗集。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五人诗选》序杨庆祥
雷平阳
我
脸谱
母亲
亲人
大象之死
存文学讲的故事
杀狗的过程
高速公路
在日照
战栗
集体主义的虫叫
穷人啃骨头舞
光辉
奔丧途中
白鹳
尘土
快和慢
祭父帖
过哀牢山,听哀鸿鸣
睡前诗
忧患诗
养猫记
八哥提问记
牧羊记
寂静
给死去的波兰人写信
清明节,在殷墟
在少林寺
年月,版纳
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荒城
尘土
故乡的人们
在世上
往事记
病房
尽头
荒山上
卜天河的黄昏
复仇记
戏剧
陈先发
大雁塔
白云浮动
街边的训诫
前世
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
隐身术之歌
秩序的顶点
鱼篓令
青蝙蝠
残简()
伤别赋
后一课
逍遥津公园纪事
中年读王维
正月十五与朋友同游合肥明教寺
膝盖
可以缩小的棍棒
听儿子在隔壁初弹肖邦
良马
暴雨频来
晚安,菊花
伐桦
十字架上的鸡
湖边
老藤颂
箜篌颂
卷柏颂
滑轮颂
游九华山至牯牛降一线
与顾宇罗亮在菲比酒吧夜撰
杏花公园散步夜遇凌少石
与吴少东杜绿绿等聚于拉芳舍
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
两僧传
麻雀金黄
在暴雨中
失去的四两
自嘲帖
不可说九章(组诗)
裂隙九章(组诗)
李少君
自然集
抒怀
碧玉
那些伟大的高峰
草原上的醉汉
听蒙古长调
我总是遇见苏东坡
街景
过临海再遇晚秋
二十四桥明月夜
春
四合院
可能性
江边小店
暴风雪之夜
南山吟
山中
同学
雾的形状
潇湘夜雨
夜晚,一个人的海湾
自白
安静
她们
自由
没有西西不好玩
一个戒烟主义者的忠告
一个戒烟主义者的忠告(续)
上海短期生活
异乡人
撞车
并不是所有的海
花坛里的花工
神降临的小站
河流与村庄
某苏南小镇
夜行
鄱阳湖边
山中小雨迷谁人
仲夏
朝圣
隐居
中秋
春夜的辩证法
玉蟾宫前
落叶之美
青海的草原上
老女人
流水
在纽约
探亲记
致——
南渡江
西湖边
傍晚
春天里的闲意思
云国
敬亭山记
美女驾临
故乡感
妈妈打手机
爱情的救火员
四行诗
安良旅馆
山中一夜
黄昏,一个胖子在海边
海之传说
回湘记
新早春二月
平原的秋天
一块石头
新隐士
例行问话
虚无时代
隐士
暮色
老年
水府白鹭
深夜一闪而过的街景
鹦哥岭
渡
夏天的到来拯救了我
台风天
我有一种特别的能力
潘维
春天不在
丝绸之府
看见生活
紫禁城的黄昏
在那时
追随兰波直到阴郁的天边
月亮
运河
日子
雉城
给一位女孩
乡党
隋朝石棺内的女孩
白云庵里的小尼姑
梅花酒
梦话从前
童养媳
香樟树
苏小小墓前
箫声
梅花开了
短恨歌
同里时光
雪事
今夜,我请你睡觉
法华寺
月圆之夜
西湖
天目山采蘑菇
人到中年
永兴岛
夜航:纪念梁健
生命的礼物
南浔
海之门的使者
嘉峪关
雪的告别词
龙潭湖
上海女子
古马
青海的草
寄自丝绸之路某个古代驿站的八封私信
蒙古马
昼·夜
秘密的时辰
罗布林卡的落叶
倒淌河小镇
四行诗
大雨
我捡到一枚汉代五铢钱
记忆
鹞子
忘记
黄昏谣
紧抱一枚松果
西凉月光小曲
夜雨
生羊皮之歌
失眠
西凉谣辞
身体
一位老人的话
云雀与虎
寺
天堂寺
赤壁
姑臧梦
旅夜
劈柴垛
寒禽戏
玛曲谣
倾诉
扎尕那草图
旁白
来世
山隅
冬旅
故宫鸦影
钟鼓楼
年春节的雪
韩佐寨的月光
墓前
江南小景
天堂小镇
蝙蝠飞
铁梅
大理的一个下午
格尔木,格尔木
西凉雪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五人诗选》序 杨庆祥
这五个人,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五个笔画不同的姓名,五个象征的符号,五个通向不同世界的语言的炼金术士,在某些时候,也是呓语和白日梦的收集者,要将他们的诗歌——在我们这个时代既是通灵宝玉同时也可能是污秽不堪的顽石——集合为一本书。一本书因为承载了这象征的世界而变得莫测起来,《五人诗选》作为一个实体指向的是无比开阔的虚空,而虚空,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大的意义。
五人中的陈先发者,桐城人也,天下之文皆备于此。我见过陈先发一面,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他的鼻子,挺拔俊秀,我直觉这是一个嗅觉发达的诗人,他把鼻子伸向了故纸堆里,并真正闻到了古典幽微的气息。他在中年的时候读王维,却通篇是对王维的反动。陈先发或许有些醉心的是王维那主客体不分的“坐看云起时”的哲学,但陈先发极其现代的敏感让他对这种“齐物论”保持有足够克制的距离。在语言的风格和气息上,早期的陈先发更接近李商隐,他几乎是以通感式的物象的描摹来创造一个声色并茂的世界——在某些时候是一种致幻的巫者之言。但陈先发显然不愿意做一个故作玄虚的巫师,他有更大的胸怀,东哲西哲,古学今学,后来的陈先发变得更加坚硬起来,他将污秽的历史和污秽的现实泼向他早期那些光滑美丽的语词,他用痛苦来加深他的深情——他曾经是一个多么深情的抒情诗人——但现在,陈先发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读到了更为混沌的东西,所以他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和一种新的诗体,在年,这些创造综合为《黑池坝笔记》,他分解了他的形象和稳定的诗歌结构,在一派“胡言乱语”中求证哲学和诗学的新可能。
雷平阳,云南昭通人也,初见此人,觉其面目黝黑,隐隐有匪徒之气。后又见其着长袍方巾亭亭玉立于逝水边,若有君子之风。雷平阳将他的诗歌牢牢钉在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云南、昆明、昭通、蒙自、澜沧江、金鼎山农贸市场这是理解雷平阳的起点,诗歌的发生学因为嵌入了历史地理的标志而变得可信并具体起来。但这却远远不是终点,雷平阳的方法是,从具体的地理出发,借助语言的星际航程,抵达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与雷平阳保持着地理和血缘上的双重关系,在地理上,语言再造了一个疆域,血缘上,语言重构了个人。雷平阳有时候急于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在“世界之中”的状态,他要开解心中的杀伐之气,代以慈悲。李敬泽说:“雷平阳的诗其实也不是观世音菩萨,是游方癫僧,泥腿子不衫不履。他不是在找一座容身的庙。他是在庙起庙废、残垣断壁中参悟世间法。”雷平阳是正在走向慈悲的诗歌匪徒,他若饮酒,则离慈悲更进了一步。
李少君者,湖南湘乡人也,毕业于武汉大学,不日,我观樱花于武大校园,有人遥指落英缤纷,曰:“此当年李少君卖诗之处也。”李少君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像是一个自然的行者,在山水的行走中发现世界的善与美。李少君似乎无意和这个世界发生剧烈冲突,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化解为一派散淡的静物画,他有时候是画中人,浑浑然物我两忘,有时候他又作旁观者,指点一番然后潇洒遁去。李少君是红尘中的隐者,他的诗歌与他的人生有某种隐秘的同构,他并不急于追求某种虚假的深刻,因为他知道,深刻只有作为一种自为的状态,才能真正成全好的诗歌和好的诗人。李少君汲汲而为的,是构造一种平衡的美学逻辑和诗学结构,我们都以为他走在阳关道上,而实际上,他可能是手持平衡木的舞者,正努力走在时代分裂后的残山剩水中,他的平衡木就是他的降龙杖,他说:疾!于是万水千山都是情。
潘维,余杭人氏。有友人曾语我曰:潘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吾素未谋面,不知也。潘维的诗歌以写“江南”著称。江弱水曾评其诗:“潘维以他的感性江南获得了诗坛的声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声望自有其局限性,相当于偏安的后主们在整个中国版图上事实上的节度一方。专注于某个地域的写作往往如此,而且如果这一写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则局限性会来得尤其突出。潘维那些混杂着精致的颤动与疲倦的个人化语境,已然成为当代中国诗歌的一处名胜,但是,那助长我们成熟的因子同时会让我们衰败。一旦诗人宁愿安驻于自己的写作模式中,那么,他应该嗅到危险的气味了。事实上,潘维正在耸动自己的鼻翼:“作为婚床的太湖,为什么,也会是棺材?”江弱水的评论已经道尽了我对潘维“诗歌江南”的肯定和忧心。但在某些时候,批评家也应该反躬自问,这种担忧是否多余?即使从谱系学的角度看,潘维也不能简单地划入陈后主和李后主的系列,潘维和他们一样多情,但潘维以一种紧张的现代感化解了延续性的颓废,江南总是在一次次书写中重生。这正是我对潘维每首诗后面的献者深感兴趣的原因:《白云庵里的小尼姑》致陆英;《梅花酒》给柯佐融;《童养媳》给顾慧江;《香樟树》给王瑄;《苏小小墓前》给宋楠;《炎夏日历》给方石英。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全然陌生的时刻和陌生的名字,却正是潘维诗歌的密码,在这个意义上,潘维仅仅是在为自己写作,无论是为了情欲还是不朽。至于“江南”是否会接受他的这种含沙射影,潘维说了不算,我们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不知道。
另一位诗人,古马,来自甘肃。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下,甘肃都是边地的边地,远方的远方。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一直有一种独特的观看位置,那就是在中心眺望边地,并将边地作为文化的他者而进行景观化的表现。雷平阳的诗歌已经挑战了这种位置,并试图对之进行逆转。所以对于古马的阅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继续站在中心的位置——那怕这个中心是假想出来的——将其诗歌做一种“异”的解读,异域化和异域化的美;另外一种是抛弃这种中心的幻觉,将自我他者化,将中心他者化,将其诗歌理解为一种内在于其时其地的存在和书写。两种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之链,而古马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一首诗歌中隐晦地表示了抵抗:罗布林卡其实只有一个人和一首诗,那就是秋风。
再谈谈诗歌史。
熟悉诗歌史的人都会记得,早在年,有另外五个人,有另外一本《五人诗选》——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和经典诗作选集,北岛,江河,舒婷,杨炼,顾城的《五人诗选》。
这五个人不需要我们过多解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本的角度,他们构成了一座座纪念碑,在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的写作像一道闪电,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晦暗不明。中断长久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传统被重新激活,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他们在语言的荒芜和意识形态的虚假中重建了诗歌的真,而这,正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首要品质:以真的语言和形式来塑造真实的,切合个人心灵的认知方式和世界景观。
朦胧诗塑造的是大写的人的形象,个人被置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它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发声,但是这声音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有集体的印痕。那一代诗人拥有强历史的记忆,并在这种记忆的裹挟中将自己化妆为叛逆者和反抗者,他们选择站在世界和历史之外对世界和历史进行质疑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一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而这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却隐约与他们颠覆之物暗通款曲。
这正是第三代诗歌极力反对的东西,朦胧诗在无限的复制和仿写中已经构成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而他们提供的美学谱系似乎也过于宏大和抽象,因此,一种更强调语言、个人和具体日常经验的美学被召唤出来,如果说朦胧诗需要的是一个大写的人,那么第三代诗歌汲汲所求的就是一个小写的人,反讽是这个人的语调,碎片化是这个人的生存。
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基本上构成了年代以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两极,我在年的一篇论文《〈尚义街号〉的意识形态》中早已指出,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几乎是同时起源,而非一般的诗歌史所描述的那种线性的前后承继。它们几乎是一体两面——正如年代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只是这个一体两面的变种一样,它暗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在世纪的限度。“诗到语言为止”“诗到经验为止”等等的表述都是这一限度的极端化呈现,在它们的诗学观念的内部,是一种强烈的一元论和对抗式的写作美学。
好在,另外一本《五人诗选》出现了。本质的问题不是世纪的《五人诗选》和世纪的《五人诗选》的物理性时间区别,本质性的问题在于,此《五人诗选》开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如果说朦胧诗开启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写作,并在这种对抗中塑造了自我和历史的经典形象,那么,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等人的诗歌写作则开启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并与包括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杨键等人的写作一起,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诗歌图景。在这个诗歌图景里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曰有一种内在于世界和历史的个人,这个人不全然是恨者,同时也是爱者。
其二曰有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被确立,历史,现实,哲学都被内置于一种对话的机制,更多元的诗歌景观由此呈现。
其三曰有一种更悠远的诗歌谱系,这些诗歌似乎跳脱了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而与更悠远的精神资源发生互动,古代性而不是现代性被重新激活。
其四曰有一种东方诗歌的美学,内视,静观,省察,游走,顿悟,婉转,况味,悲悯,求索,守成
应该还有其五,其六。也应该还有更多未被注视到的写作。
但已经说得太多了。真正的诗歌都不需要太长的序言。真正的诗歌有时候甚至并不需要作者和读者。就像这本书——《五人诗选》——也许可以谐音为《无人诗选》。没有人的地方,诗歌还存在吗?或者说,诗歌究竟可以抛开人类多远?无论任何,正如博学的艾柯所言: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书。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给我们的意义。
因为“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
因为这五个人就是一种意义的所在。
年月日于北京
年月日定稿
本店部分商品价格高于书本定价,溢价部分为商品运费,介意勿拍,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
书名:五人诗选
作者:雷平阳 陈先发 李少君 潘维 古马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
出版日期年月
定
《五人诗选》似乎跳脱了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而与更悠远的精神资源发生互动,古代性而不是现代性被重新激活。重要的是他们五人共享一种东方诗歌的美学,内视,静观,省察,游走,顿悟,婉转,况味,悲悯,求索,守成。如果说朦胧诗开启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写作,并在这种对抗中塑造了自我和历史的经典形象,那么,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和古马的诗歌写作则开启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诗歌图景。
《五人诗选》开创了一个与朦胧诗全然不同的维度。雷平阳将他的诗歌牢牢钉在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云南、昆明、昭通因为嵌入了历史地理的标志而变得可信并具体起来;陈先发更接近李商隐,他几乎是以通感式的物象的描摹来创造一个声色并茂的世界;李少君总是轻描淡写地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化解为一派散淡的静物画;潘维那些混杂着精致的颤动与疲倦的个人化语境重现了一个逝去的江南;来自甘肃的古马则续写着边陲的苍莽。
雷平阳,年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著有《雷平阳诗选》、《云南记》、《雷平阳散文选集》等作品集十余部
陈先发,1967年生,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居合肥。著有诗集《前世》、《写碑之心》,随笔集《黑池坝笔记》,长篇小说《拉魂腔》等。
李少君,年生,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北京。著有诗集《自然集》《草根集》《神降临的小站》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
潘维,年生于浙江湖州。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潘维诗选》、《水的事情》、《梅花酒》等。现为海南琼州学院诗歌中心主任。
古马,年出生于甘肃武威,现居兰州。出版《胭脂牛角》、《西风古马》、《古马的诗》、《红灯照墨》、《落日谣》、《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古马的诗》等多部诗集。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五人诗选》序杨庆祥
雷平阳
我
脸谱
母亲
亲人
大象之死
存文学讲的故事
杀狗的过程
高速公路
在日照
战栗
集体主义的虫叫
穷人啃骨头舞
光辉
奔丧途中
白鹳
尘土
快和慢
祭父帖
过哀牢山,听哀鸿鸣
睡前诗
忧患诗
养猫记
八哥提问记
牧羊记
寂静
给死去的波兰人写信
清明节,在殷墟
在少林寺
年月,版纳
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荒城
尘土
故乡的人们
在世上
往事记
病房
尽头
荒山上
卜天河的黄昏
复仇记
戏剧
陈先发
大雁塔
白云浮动
街边的训诫
前世
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
隐身术之歌
秩序的顶点
鱼篓令
青蝙蝠
残简()
伤别赋
后一课
逍遥津公园纪事
中年读王维
正月十五与朋友同游合肥明教寺
膝盖
可以缩小的棍棒
听儿子在隔壁初弹肖邦
良马
暴雨频来
晚安,菊花
伐桦
十字架上的鸡
湖边
老藤颂
箜篌颂
卷柏颂
滑轮颂
游九华山至牯牛降一线
与顾宇罗亮在菲比酒吧夜撰
杏花公园散步夜遇凌少石
与吴少东杜绿绿等聚于拉芳舍
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
两僧传
麻雀金黄
在暴雨中
失去的四两
自嘲帖
不可说九章(组诗)
裂隙九章(组诗)
李少君
自然集
抒怀
碧玉
那些伟大的高峰
草原上的醉汉
听蒙古长调
我总是遇见苏东坡
街景
过临海再遇晚秋
二十四桥明月夜
春
四合院
可能性
江边小店
暴风雪之夜
南山吟
山中
同学
雾的形状
潇湘夜雨
夜晚,一个人的海湾
自白
安静
她们
自由
没有西西不好玩
一个戒烟主义者的忠告
一个戒烟主义者的忠告(续)
上海短期生活
异乡人
撞车
并不是所有的海
花坛里的花工
神降临的小站
河流与村庄
某苏南小镇
夜行
鄱阳湖边
山中小雨迷谁人
仲夏
朝圣
隐居
中秋
春夜的辩证法
玉蟾宫前
落叶之美
青海的草原上
老女人
流水
在纽约
探亲记
致——
南渡江
西湖边
傍晚
春天里的闲意思
云国
敬亭山记
美女驾临
故乡感
妈妈打手机
爱情的救火员
四行诗
安良旅馆
山中一夜
黄昏,一个胖子在海边
海之传说
回湘记
新早春二月
平原的秋天
一块石头
新隐士
例行问话
虚无时代
隐士
暮色
老年
水府白鹭
深夜一闪而过的街景
鹦哥岭
渡
夏天的到来拯救了我
台风天
我有一种特别的能力
潘维
春天不在
丝绸之府
看见生活
紫禁城的黄昏
在那时
追随兰波直到阴郁的天边
月亮
运河
日子
雉城
给一位女孩
乡党
隋朝石棺内的女孩
白云庵里的小尼姑
梅花酒
梦话从前
童养媳
香樟树
苏小小墓前
箫声
梅花开了
短恨歌
同里时光
雪事
今夜,我请你睡觉
法华寺
月圆之夜
西湖
天目山采蘑菇
人到中年
永兴岛
夜航:纪念梁健
生命的礼物
南浔
海之门的使者
嘉峪关
雪的告别词
龙潭湖
上海女子
古马
青海的草
寄自丝绸之路某个古代驿站的八封私信
蒙古马
昼·夜
秘密的时辰
罗布林卡的落叶
倒淌河小镇
四行诗
大雨
我捡到一枚汉代五铢钱
记忆
鹞子
忘记
黄昏谣
紧抱一枚松果
西凉月光小曲
夜雨
生羊皮之歌
失眠
西凉谣辞
身体
一位老人的话
云雀与虎
寺
天堂寺
赤壁
姑臧梦
旅夜
劈柴垛
寒禽戏
玛曲谣
倾诉
扎尕那草图
旁白
来世
山隅
冬旅
故宫鸦影
钟鼓楼
年春节的雪
韩佐寨的月光
墓前
江南小景
天堂小镇
蝙蝠飞
铁梅
大理的一个下午
格尔木,格尔木
西凉雪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五人诗选》序 杨庆祥
这五个人,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五个笔画不同的姓名,五个象征的符号,五个通向不同世界的语言的炼金术士,在某些时候,也是呓语和白日梦的收集者,要将他们的诗歌——在我们这个时代既是通灵宝玉同时也可能是污秽不堪的顽石——集合为一本书。一本书因为承载了这象征的世界而变得莫测起来,《五人诗选》作为一个实体指向的是无比开阔的虚空,而虚空,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大的意义。
五人中的陈先发者,桐城人也,天下之文皆备于此。我见过陈先发一面,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他的鼻子,挺拔俊秀,我直觉这是一个嗅觉发达的诗人,他把鼻子伸向了故纸堆里,并真正闻到了古典幽微的气息。他在中年的时候读王维,却通篇是对王维的反动。陈先发或许有些醉心的是王维那主客体不分的“坐看云起时”的哲学,但陈先发极其现代的敏感让他对这种“齐物论”保持有足够克制的距离。在语言的风格和气息上,早期的陈先发更接近李商隐,他几乎是以通感式的物象的描摹来创造一个声色并茂的世界——在某些时候是一种致幻的巫者之言。但陈先发显然不愿意做一个故作玄虚的巫师,他有更大的胸怀,东哲西哲,古学今学,后来的陈先发变得更加坚硬起来,他将污秽的历史和污秽的现实泼向他早期那些光滑美丽的语词,他用痛苦来加深他的深情——他曾经是一个多么深情的抒情诗人——但现在,陈先发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读到了更为混沌的东西,所以他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和一种新的诗体,在年,这些创造综合为《黑池坝笔记》,他分解了他的形象和稳定的诗歌结构,在一派“胡言乱语”中求证哲学和诗学的新可能。
雷平阳,云南昭通人也,初见此人,觉其面目黝黑,隐隐有匪徒之气。后又见其着长袍方巾亭亭玉立于逝水边,若有君子之风。雷平阳将他的诗歌牢牢钉在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云南、昆明、昭通、蒙自、澜沧江、金鼎山农贸市场这是理解雷平阳的起点,诗歌的发生学因为嵌入了历史地理的标志而变得可信并具体起来。但这却远远不是终点,雷平阳的方法是,从具体的地理出发,借助语言的星际航程,抵达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与雷平阳保持着地理和血缘上的双重关系,在地理上,语言再造了一个疆域,血缘上,语言重构了个人。雷平阳有时候急于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在“世界之中”的状态,他要开解心中的杀伐之气,代以慈悲。李敬泽说:“雷平阳的诗其实也不是观世音菩萨,是游方癫僧,泥腿子不衫不履。他不是在找一座容身的庙。他是在庙起庙废、残垣断壁中参悟世间法。”雷平阳是正在走向慈悲的诗歌匪徒,他若饮酒,则离慈悲更进了一步。
李少君者,湖南湘乡人也,毕业于武汉大学,不日,我观樱花于武大校园,有人遥指落英缤纷,曰:“此当年李少君卖诗之处也。”李少君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像是一个自然的行者,在山水的行走中发现世界的善与美。李少君似乎无意和这个世界发生剧烈冲突,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化解为一派散淡的静物画,他有时候是画中人,浑浑然物我两忘,有时候他又作旁观者,指点一番然后潇洒遁去。李少君是红尘中的隐者,他的诗歌与他的人生有某种隐秘的同构,他并不急于追求某种虚假的深刻,因为他知道,深刻只有作为一种自为的状态,才能真正成全好的诗歌和好的诗人。李少君汲汲而为的,是构造一种平衡的美学逻辑和诗学结构,我们都以为他走在阳关道上,而实际上,他可能是手持平衡木的舞者,正努力走在时代分裂后的残山剩水中,他的平衡木就是他的降龙杖,他说:疾!于是万水千山都是情。
潘维,余杭人氏。有友人曾语我曰:潘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吾素未谋面,不知也。潘维的诗歌以写“江南”著称。江弱水曾评其诗:“潘维以他的感性江南获得了诗坛的声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声望自有其局限性,相当于偏安的后主们在整个中国版图上事实上的节度一方。专注于某个地域的写作往往如此,而且如果这一写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则局限性会来得尤其突出。潘维那些混杂着精致的颤动与疲倦的个人化语境,已然成为当代中国诗歌的一处名胜,但是,那助长我们成熟的因子同时会让我们衰败。一旦诗人宁愿安驻于自己的写作模式中,那么,他应该嗅到危险的气味了。事实上,潘维正在耸动自己的鼻翼:“作为婚床的太湖,为什么,也会是棺材?”江弱水的评论已经道尽了我对潘维“诗歌江南”的肯定和忧心。但在某些时候,批评家也应该反躬自问,这种担忧是否多余?即使从谱系学的角度看,潘维也不能简单地划入陈后主和李后主的系列,潘维和他们一样多情,但潘维以一种紧张的现代感化解了延续性的颓废,江南总是在一次次书写中重生。这正是我对潘维每首诗后面的献者深感兴趣的原因:《白云庵里的小尼姑》致陆英;《梅花酒》给柯佐融;《童养媳》给顾慧江;《香樟树》给王瑄;《苏小小墓前》给宋楠;《炎夏日历》给方石英。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全然陌生的时刻和陌生的名字,却正是潘维诗歌的密码,在这个意义上,潘维仅仅是在为自己写作,无论是为了情欲还是不朽。至于“江南”是否会接受他的这种含沙射影,潘维说了不算,我们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不知道。
另一位诗人,古马,来自甘肃。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下,甘肃都是边地的边地,远方的远方。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一直有一种独特的观看位置,那就是在中心眺望边地,并将边地作为文化的他者而进行景观化的表现。雷平阳的诗歌已经挑战了这种位置,并试图对之进行逆转。所以对于古马的阅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继续站在中心的位置——那怕这个中心是假想出来的——将其诗歌做一种“异”的解读,异域化和异域化的美;另外一种是抛弃这种中心的幻觉,将自我他者化,将中心他者化,将其诗歌理解为一种内在于其时其地的存在和书写。两种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之链,而古马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一首诗歌中隐晦地表示了抵抗:罗布林卡其实只有一个人和一首诗,那就是秋风。
再谈谈诗歌史。
熟悉诗歌史的人都会记得,早在年,有另外五个人,有另外一本《五人诗选》——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和经典诗作选集,北岛,江河,舒婷,杨炼,顾城的《五人诗选》。
这五个人不需要我们过多解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本的角度,他们构成了一座座纪念碑,在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的写作像一道闪电,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晦暗不明。中断长久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传统被重新激活,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他们在语言的荒芜和意识形态的虚假中重建了诗歌的真,而这,正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首要品质:以真的语言和形式来塑造真实的,切合个人心灵的认知方式和世界景观。
朦胧诗塑造的是大写的人的形象,个人被置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它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发声,但是这声音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有集体的印痕。那一代诗人拥有强历史的记忆,并在这种记忆的裹挟中将自己化妆为叛逆者和反抗者,他们选择站在世界和历史之外对世界和历史进行质疑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一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而这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却隐约与他们颠覆之物暗通款曲。
这正是第三代诗歌极力反对的东西,朦胧诗在无限的复制和仿写中已经构成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而他们提供的美学谱系似乎也过于宏大和抽象,因此,一种更强调语言、个人和具体日常经验的美学被召唤出来,如果说朦胧诗需要的是一个大写的人,那么第三代诗歌汲汲所求的就是一个小写的人,反讽是这个人的语调,碎片化是这个人的生存。
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基本上构成了年代以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两极,我在年的一篇论文《〈尚义街号〉的意识形态》中早已指出,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几乎是同时起源,而非一般的诗歌史所描述的那种线性的前后承继。它们几乎是一体两面——正如年代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只是这个一体两面的变种一样,它暗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在世纪的限度。“诗到语言为止”“诗到经验为止”等等的表述都是这一限度的极端化呈现,在它们的诗学观念的内部,是一种强烈的一元论和对抗式的写作美学。
好在,另外一本《五人诗选》出现了。本质的问题不是世纪的《五人诗选》和世纪的《五人诗选》的物理性时间区别,本质性的问题在于,此《五人诗选》开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如果说朦胧诗开启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写作,并在这种对抗中塑造了自我和历史的经典形象,那么,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等人的诗歌写作则开启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并与包括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杨键等人的写作一起,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诗歌图景。在这个诗歌图景里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曰有一种内在于世界和历史的个人,这个人不全然是恨者,同时也是爱者。
其二曰有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被确立,历史,现实,哲学都被内置于一种对话的机制,更多元的诗歌景观由此呈现。
其三曰有一种更悠远的诗歌谱系,这些诗歌似乎跳脱了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而与更悠远的精神资源发生互动,古代性而不是现代性被重新激活。
其四曰有一种东方诗歌的美学,内视,静观,省察,游走,顿悟,婉转,况味,悲悯,求索,守成
应该还有其五,其六。也应该还有更多未被注视到的写作。
但已经说得太多了。真正的诗歌都不需要太长的序言。真正的诗歌有时候甚至并不需要作者和读者。就像这本书——《五人诗选》——也许可以谐音为《无人诗选》。没有人的地方,诗歌还存在吗?或者说,诗歌究竟可以抛开人类多远?无论任何,正如博学的艾柯所言: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书。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给我们的意义。
因为“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
因为这五个人就是一种意义的所在。
年月日于北京
年月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