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 978754732586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5953555 类别: 图书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325865
丛书名:东方精选名家文丛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编辑推荐

钱理群自我剖白,对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
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

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关于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这是知识分子在沧海横流中必须坚持思考与坚持守护的东西

我们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已越行越远,唯有回望、自省、深入历史的现场,才能以更清醒的姿态开拓世界。内容简介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年至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目 录
目录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沈从文的坚守
一、沈从文为何自杀?/
二、沈从文怎样找到自已的生命和“新社会”的契合点,作为联结的通道?也就是说,他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又“坚守”自已的基本立场,从而形成了他的“新思想”?
三、努力适应后的沈从文又遭遇到了怎样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闷?
四、沈从文遭遇到了怎样的文学困境?
五、沈从文如何在痛苦挫败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并获得新的价值?
:废名“上书”
一、“得之矣”的欢欣:认同与拥戴
二、谏言:认同下的不同与担忧目录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沈从文的坚守
一、沈从文为何自杀?/
二、沈从文怎样找到自已的生命和“新社会”的契合点,作为联结的通道?也就是说,他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又“坚守”自已的基本立场,从而形成了他的“新思想”?
三、努力适应后的沈从文又遭遇到了怎样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闷?
四、沈从文遭遇到了怎样的文学困境?
五、沈从文如何在痛苦挫败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并获得新的价值?
:废名“上书”
一、“得之矣”的欢欣:认同与拥戴
二、谏言:认同下的不同与担忧

—:赵树理的处境、心境与命运
一、赵树理身份的三重性与暖昧性
二、年后的赵树理
—:读王瑶“检讨书”
一、“检讨书”的历史形成(一)
二、“洗澡”运动中的王瑶检讨书()
三、反胡风运动中的王瑶检讨书()
四、“拔白旗”运动中的王瑶检讨书()
五、“文革”期间的王瑶“检讨书”()
—:两位同龄人关系的一种分析
一、梁漱溟和毛泽东共同遇到什么中国问题?
二、他们在解决办法上的相同、相似和相通
三、他们在解决办法上的分歧与不同
—:郭小川的命运起伏
一、郭小川的典型性
二、郭小川在年
三、郭小川在年
四、不是结束的结束
—: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一、“我死在一九五八”
二、精神迷误的伏线是怎样埋下的
三、“脱胎换骨的改造”:这回是真的“死”了
四、因为心还没有死:《小闹闹》的风波
五、坚守中的迷误
六、跪着的“造反”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钱理群))喜欢抓大问题,喜欢考察“道路”的选择,他把知识者特别是文人的“精神历程”看的尤为重要,往往就当作是时代潮动的标志。他擅长做“精神研究”,办法就是找几个作家作为个案,挖掘其精神变化,由此勾勒时代变化……老钱自然不属于循规蹈矩的学者,他有持续的强烈的使命感,有广大的现实关怀,又总是很叛逆,对于……流俗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对于民间的处境却格外同情……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很可爱又可贵。
——温儒敏,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钱理群))喜欢抓大问题,喜欢考察“道路”的选择,他把知识者特别是文人的“精神历程”看的尤为重要,往往就当作是时代潮动的标志。他擅长做“精神研究”,办法就是找几个作家作为个案,挖掘其精神变化,由此勾勒时代变化……老钱自然不属于循规蹈矩的学者,他有持续的强烈的使命感,有广大的现实关怀,又总是很叛逆,对于……流俗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对于民间的处境却格外同情……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很可爱又可贵。
——温儒敏,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钱理群认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隐藏在大量的文学现象背后的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和困惑,以显示一个历史时代的生命的涌动轨迹,因而,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抓典型文学现象,并形成了这样的研究路线:寻找在某作家或某一时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然后对这一典型文学意象进行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层次的发掘,后揭示它所包孕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由于钱理群强调把握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发展的偶然性、个体性和多种可能性,他也就十分重视契入历史本体深处,去钩沉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和文学现象。他强调文学史家对于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和现象及其背后的普通象征意义应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职业的敏感。而捕捉典型文学意象和历史细节,目的是突出文学史叙述的现场感,烘托特定情境下的历史氛围,于是便形成了具有钱理群个人风格的文学史文体——报告文学体。
——《读书》杂志

钱理群先生是令人为难的。他难倒了很多人,官员、学者、同事、朋友,年轻的学子或世故的知识者们,他令人为难的地方似乎不在于思想观念上的清晰、糊涂或复杂,而更在于他的姿态。……钱先生的事业……穿越了阶层,而在弱势群体和下层民众:青年学生、中小学教师那里获得了赞誉。正是在这些小知识阶层为主体的民间文化领域,钱先生成了一个象征:他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是上世纪年代启蒙运动以来不多的幸存者。
——《新京报》

我现在时常提醒自己,在分析文学史时应该适当地抽离出感情,这样才能看清它背后的丝丝缕缕,看清了,才能真正明白。钱理群很能拿捏这个尺度,既不冷漠,又并不过于热切。
——读者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钱理群,年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传承五四精神,本着“接着鲁迅往下讲”的觉识,深入挖掘思想资源,深情关注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以自体生命与学术合一的追求,回应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走进当代的鲁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