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90087 |
丛书名: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第3辑) |
所属分类:图书>科普读物>宇宙知识 |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讲述了张衡、刘洪、虞喜、何承天、祖冲之、僧一行、苏颂、沈括、郭守敬、朱载堉、徐光启等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奋发有为的励志故事;同时讲述了汤若望、南怀仁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参与修订历法、制作天文仪器的故事,展现了明末清初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本书对我国古代的历法授时、天文仪器制造、天象观测与记录、二十四节气、天文大地测量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体现了中国古人利用星象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这本书里面介绍的这些古代天文学家,都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他们或许有着各种不同的身份,有和尚、有道士、有官员,还有普通的百姓,但是,他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从各自的角度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介绍这些古代天文学家的目的,一来是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不仅文化有着悠久的传承,在科技方面同样也是如此;二来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古人的成长过程中汲取养料,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就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追求。他们通过实际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实践。中国的文学、传统习俗、文献记载中凝结了大量关于天文观测的记录和文化内涵,总结了在历法、仪器、天文观测、宇宙理论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多远远领先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成就,对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本书兼具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书中附录部分介绍了对中西天文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科学家,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强大的生命力。目录前言一、汉朝之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二、汉朝时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浑天说的提出者——落下闳观乎六艺群书精研天文历法——刘洪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天文学家——虞喜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张衡历法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提出者——贾逵三、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父子《元嘉历》的制定者——何承天学艺博通,尤精历数——张子信四、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极历》的编撰者——刘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注重实际研究的天文学家——袁天纲身披袈裟的天文学家——一行五、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观天文——苏颂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六、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爱科学不爱王位的天文学家——朱载堉《崇祯历书》的编撰者——徐光启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何必残形仍苟活,但伤绝学已无传——王锡阐荟萃中西之说贯通古今科技——邹伯奇七、远方来的播火者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沟通中西天文学的传教士——汤若望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一 传说时代的观测大家——重黎与羲和………………………………………… 二 领先世界的璀璨星辰——甘德与石申………………………………………… 三 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张 衡 …………………………………………… 四 观乎六艺群书,精研天文历法——刘 洪………………………………………………五 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天文学家——虞 喜………………………………………………六 学问好做官难当——何承天………………………………………………七 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八 学艺博通,尤精历数——张子信………………………………………………九 博学通儒,无出其右——刘 焯………………………………………………十 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十一 《开元占经》的编著者——瞿昙悉达 ………………………………………十二 身披袈裟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十三 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观天文——苏 颂………………………………………………十四 中国科学史中的卓越人物—— 沈 括 ……………………………………………十五 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 郭守敬 ………………………………………… 十六 爱科学不爱王位的天文学家——朱载堉…………………………………………… 十七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徐光启…………………………………………… 十八 中西融合的睿智者——王锡阐…………………………………………… 十九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 二十 荟萃中西之说,贯通古今科技——邹伯奇…………………………………………… 附录一 钦天监正,通玄教师——汤若望 ……………………………………… 附录二 唯一去世后享有谥号的传教士——南怀仁 ……………………………………… 附录三 创意长页:走进二十四节气………附录四 编辑及分工………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王洪鹏,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出版与编辑专委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技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在《科技导报》《科普研究》《中国博物馆》《物理》等发表文章多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撰写的文章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等奖项。参著的《造物的智慧——中国传统器具原理与设计》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格物致知》《让科技文物活起来》等科普图书。韦中燊,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大兴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大兴区物理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出版《大众物理学史》《走进物理世界——电子技术与光本质探索》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本书重点讲述了张衡、刘洪、虞喜、何承天、祖冲之、僧一行、苏颂、沈括、郭守敬、朱载堉、徐光启等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奋发有为的励志故事;同时讲述了汤若望、南怀仁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参与修订历法、制作天文仪器的故事,展现了明末清初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本书对我国古代的历法授时、天文仪器制造、天象观测与记录、二十四节气、天文大地测量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体现了中国古人利用星象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这本书里面介绍的这些古代天文学家,都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他们或许有着各种不同的身份,有和尚、有道士、有官员,还有普通的百姓,但是,他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从各自的角度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介绍这些古代天文学家的目的,一来是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不仅文化有着悠久的传承,在科技方面同样也是如此;二来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古人的成长过程中汲取养料,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就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追求。他们通过实际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实践。中国的文学、传统习俗、文献记载中凝结了大量关于天文观测的记录和文化内涵,总结了在历法、仪器、天文观测、宇宙理论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多远远领先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成就,对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本书兼具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书中附录部分介绍了对中西天文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科学家,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强大的生命力。目录前言一、汉朝之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二、汉朝时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浑天说的提出者——落下闳观乎六艺群书精研天文历法——刘洪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天文学家——虞喜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张衡历法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提出者——贾逵三、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父子《元嘉历》的制定者——何承天学艺博通,尤精历数——张子信四、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极历》的编撰者——刘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注重实际研究的天文学家——袁天纲身披袈裟的天文学家——一行五、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观天文——苏颂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六、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爱科学不爱王位的天文学家——朱载堉《崇祯历书》的编撰者——徐光启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何必残形仍苟活,但伤绝学已无传——王锡阐荟萃中西之说贯通古今科技——邹伯奇七、远方来的播火者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沟通中西天文学的传教士——汤若望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一 传说时代的观测大家——重黎与羲和………………………………………… 二 领先世界的璀璨星辰——甘德与石申………………………………………… 三 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张 衡 …………………………………………… 四 观乎六艺群书,精研天文历法——刘 洪………………………………………………五 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天文学家——虞 喜………………………………………………六 学问好做官难当——何承天………………………………………………七 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八 学艺博通,尤精历数——张子信………………………………………………九 博学通儒,无出其右——刘 焯………………………………………………十 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十一 《开元占经》的编著者——瞿昙悉达 ………………………………………十二 身披袈裟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十三 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观天文——苏 颂………………………………………………十四 中国科学史中的卓越人物—— 沈 括 ……………………………………………十五 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 郭守敬 ………………………………………… 十六 爱科学不爱王位的天文学家——朱载堉…………………………………………… 十七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徐光启…………………………………………… 十八 中西融合的睿智者——王锡阐…………………………………………… 十九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 二十 荟萃中西之说,贯通古今科技——邹伯奇…………………………………………… 附录一 钦天监正,通玄教师——汤若望 ……………………………………… 附录二 唯一去世后享有谥号的传教士——南怀仁 ……………………………………… 附录三 创意长页:走进二十四节气………附录四 编辑及分工………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王洪鹏,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出版与编辑专委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技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在《科技导报》《科普研究》《中国博物馆》《物理》等发表文章多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撰写的文章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等奖项。参著的《造物的智慧——中国传统器具原理与设计》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格物致知》《让科技文物活起来》等科普图书。韦中燊,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大兴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大兴区物理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出版《大众物理学史》《走进物理世界——电子技术与光本质探索》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近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