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79886 |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
编辑推荐
世纪五四新文化后,先贤对女性的未来充满乐观:“我是我自己的”“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但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一切的答案,尽在《少女中国》里。内容简介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被男性作家如何看待的。
目 录
序章 欢迎来到少女中国
寻找 世纪的木兰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我是青年!”那么,我呢?
作为事业的“浪漫恋爱”
第一章 “竟有这样的地方!”——陈衡哲与凌叔华笔下的女子学校
女性友人的诞生
以口语之形式,书写女子学校吧
别把我和贤妻良母混为一谈
即便如此,还是要回归家庭
女学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虽然用功读书了——鲁迅妻子许广平的内心纠葛序章 欢迎来到少女中国
寻找 世纪的木兰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我是青年!”那么,我呢?
作为事业的“浪漫恋爱”
第一章 “竟有这样的地方!”——陈衡哲与凌叔华笔下的女子学校
女性友人的诞生
以口语之形式,书写女子学校吧
别把我和贤妻良母混为一谈
即便如此,还是要回归家庭
女学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虽然用功读书了——鲁迅妻子许广平的内心纠葛
文豪之妻
邂逅之前
学生?助手?妻子?
“浮出历史地表”
第三章 解不开的谜——自卑的沈从文
鲁迅笔下的新女性
沈从文笔下珍奇的女学生
“错过”了女学生的童养媳
恋爱中的沈从文
被唤醒的情欲
解不开的谜
第四章 蓝衣少女——张恨水和张爱玲笔下的理想女学生
新小说中的新女主人公
清纯装扮的女学生
被凝视与被消费的少女
理想的少女形象
蓝衣的季节
第五章 台湾少女的学校生活——杨千鹤的日语创作
同时期的台湾
“新女性”杨千鹤
从少女到少妇
在日本与日据台湾之间
第六章 “少女乐园”的远去——张爱玲的回忆和叙述
追忆女子学校
生前未发表原稿和《同学少年都不贱》
女学生叙事的谱系
女子学校这一空间
天真无邪的笑容
投向乳房的视线
描写的错位
潜在的酷儿描写
第七章 世纪末台湾的女学生——朱天心《古都》
战后台湾的历史与记忆
文学朱家与胡兰成
奇特的女学生故事《古都》
“兴”的美学
寻找“有可能成为那样”的自己
“你”——第二人称叙事的装置
第八章 在那之后的乌托邦——王安忆《弟兄们》
“文革”后的少女们
女“弟兄们”
共和国女学生群像
变化的视点 循环的时间
强制的异性爱与乐园的解体
汹涌的潜流
降下的“天罚”
终章 以爱情的名义—— 世纪华语文学中的少女形象
“你要我怎么样呢?”
作为“为己存有”的女学生
“我是我自己的?”
“我是自愿的”
比爱更强的信念
脱离异性恋
故事还在继续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语:
《少女中国》的研究历程充满艰难、奋斗、快乐。滨田麻矢教授不慊于日本汉学界习见的研究取向,独立思考,选择世纪和世纪初(年至年)中文圈的“女学生”成长书写为叙述骨架,作者钟爱的张爱玲作为机动主题时而隐现。日文原著笔锋神气非凡,平实而又动人,且对作品本身深具了解之同情。衷心期待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这朵琼葩能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进而催化未来的精神对话——读到最后,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这些中国女学生“身上亦还有着自己”。
——平田昌司
自五四新文化人“女性的发现”之后,本书作者又在这些中国少年雄健的身影后,发现了被遮蔽的少女中国。由前一次发现获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正当性的中国少女,主体即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她们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本从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各类女学生人生叙事(或称冒险故事)的论著,以犀利的眼光与明快的表达,成功建构了别样的形象谱系,启人深思。专家推荐语:
《少女中国》的研究历程充满艰难、奋斗、快乐。滨田麻矢教授不慊于日本汉学界习见的研究取向,独立思考,选择世纪和世纪初(年至年)中文圈的“女学生”成长书写为叙述骨架,作者钟爱的张爱玲作为机动主题时而隐现。日文原著笔锋神气非凡,平实而又动人,且对作品本身深具了解之同情。衷心期待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这朵琼葩能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进而催化未来的精神对话——读到最后,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这些中国女学生“身上亦还有着自己”。
——平田昌司
自五四新文化人“女性的发现”之后,本书作者又在这些中国少年雄健的身影后,发现了被遮蔽的少女中国。由前一次发现获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正当性的中国少女,主体即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她们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本从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各类女学生人生叙事(或称冒险故事)的论著,以犀利的眼光与明快的表达,成功建构了别样的形象谱系,启人深思。
——夏晓虹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滨田麻矢,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小说中的性别表象,除以张爱玲为中心的女性作家研究以外,在当代文学、台湾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等方面也有著述。年荣获日本中国学会奖。
世纪五四新文化后,先贤对女性的未来充满乐观:“我是我自己的”“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但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一切的答案,尽在《少女中国》里。内容简介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被男性作家如何看待的。
目 录
序章 欢迎来到少女中国
寻找 世纪的木兰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我是青年!”那么,我呢?
作为事业的“浪漫恋爱”
第一章 “竟有这样的地方!”——陈衡哲与凌叔华笔下的女子学校
女性友人的诞生
以口语之形式,书写女子学校吧
别把我和贤妻良母混为一谈
即便如此,还是要回归家庭
女学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虽然用功读书了——鲁迅妻子许广平的内心纠葛序章 欢迎来到少女中国
寻找 世纪的木兰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我是青年!”那么,我呢?
作为事业的“浪漫恋爱”
第一章 “竟有这样的地方!”——陈衡哲与凌叔华笔下的女子学校
女性友人的诞生
以口语之形式,书写女子学校吧
别把我和贤妻良母混为一谈
即便如此,还是要回归家庭
女学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虽然用功读书了——鲁迅妻子许广平的内心纠葛
文豪之妻
邂逅之前
学生?助手?妻子?
“浮出历史地表”
第三章 解不开的谜——自卑的沈从文
鲁迅笔下的新女性
沈从文笔下珍奇的女学生
“错过”了女学生的童养媳
恋爱中的沈从文
被唤醒的情欲
解不开的谜
第四章 蓝衣少女——张恨水和张爱玲笔下的理想女学生
新小说中的新女主人公
清纯装扮的女学生
被凝视与被消费的少女
理想的少女形象
蓝衣的季节
第五章 台湾少女的学校生活——杨千鹤的日语创作
同时期的台湾
“新女性”杨千鹤
从少女到少妇
在日本与日据台湾之间
第六章 “少女乐园”的远去——张爱玲的回忆和叙述
追忆女子学校
生前未发表原稿和《同学少年都不贱》
女学生叙事的谱系
女子学校这一空间
天真无邪的笑容
投向乳房的视线
描写的错位
潜在的酷儿描写
第七章 世纪末台湾的女学生——朱天心《古都》
战后台湾的历史与记忆
文学朱家与胡兰成
奇特的女学生故事《古都》
“兴”的美学
寻找“有可能成为那样”的自己
“你”——第二人称叙事的装置
第八章 在那之后的乌托邦——王安忆《弟兄们》
“文革”后的少女们
女“弟兄们”
共和国女学生群像
变化的视点 循环的时间
强制的异性爱与乐园的解体
汹涌的潜流
降下的“天罚”
终章 以爱情的名义—— 世纪华语文学中的少女形象
“你要我怎么样呢?”
作为“为己存有”的女学生
“我是我自己的?”
“我是自愿的”
比爱更强的信念
脱离异性恋
故事还在继续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语:
《少女中国》的研究历程充满艰难、奋斗、快乐。滨田麻矢教授不慊于日本汉学界习见的研究取向,独立思考,选择世纪和世纪初(年至年)中文圈的“女学生”成长书写为叙述骨架,作者钟爱的张爱玲作为机动主题时而隐现。日文原著笔锋神气非凡,平实而又动人,且对作品本身深具了解之同情。衷心期待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这朵琼葩能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进而催化未来的精神对话——读到最后,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这些中国女学生“身上亦还有着自己”。
——平田昌司
自五四新文化人“女性的发现”之后,本书作者又在这些中国少年雄健的身影后,发现了被遮蔽的少女中国。由前一次发现获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正当性的中国少女,主体即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她们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本从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各类女学生人生叙事(或称冒险故事)的论著,以犀利的眼光与明快的表达,成功建构了别样的形象谱系,启人深思。专家推荐语:
《少女中国》的研究历程充满艰难、奋斗、快乐。滨田麻矢教授不慊于日本汉学界习见的研究取向,独立思考,选择世纪和世纪初(年至年)中文圈的“女学生”成长书写为叙述骨架,作者钟爱的张爱玲作为机动主题时而隐现。日文原著笔锋神气非凡,平实而又动人,且对作品本身深具了解之同情。衷心期待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这朵琼葩能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进而催化未来的精神对话——读到最后,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这些中国女学生“身上亦还有着自己”。
——平田昌司
自五四新文化人“女性的发现”之后,本书作者又在这些中国少年雄健的身影后,发现了被遮蔽的少女中国。由前一次发现获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正当性的中国少女,主体即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她们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本从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各类女学生人生叙事(或称冒险故事)的论著,以犀利的眼光与明快的表达,成功建构了别样的形象谱系,启人深思。
——夏晓虹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滨田麻矢,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小说中的性别表象,除以张爱玲为中心的女性作家研究以外,在当代文学、台湾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等方面也有著述。年荣获日本中国学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