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32开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876621 |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外国随笔 |
商品详情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著[日]三岛由纪夫 译
装帧暂无
印次
定
出版社广西师大
开本开
印刷时间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暂无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写给立志当作家的人
小说是什么
我的小说方法论
我的创作方法
关于小说的技巧
微型小说的效用
法律与文学
我的小说写作方法
法学士与小说
法律与烤烧饼
我的文学
自我改造的尝试
逃脱“我们”的束缚
日三岛由纪夫(—年),作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主要代表作是《禁色》《潮骚》《金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
陆求实,日本文学译者,获日本第十八届野间文艺翻译大奖,译有《细雪》《人间失格》《女生徒》等数十种译著。
写给立志当作家的人三岛由纪夫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小说家在日后回顾的时候,往往会有种感觉,自己当初是因为不得已才当了小说家的。读新制高中日本于年对全国学校教育制度及学校种别体系进行改革,将改革后的学校称为“新制”学校,而将之前的称为“旧制”学校。的时候,我对小说家、艺术家等只是懵懵懂懂地憧憬,直到后来方才领悟到,单单从美好的意义去理解作家和艺术家等概念,是不可能诞生真正的文学的。如果仔细读一读托马斯·曼数度修正的关于艺术家的定义指托马斯·曼在其被称为“艺术家小说”的一系列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群众的关系的艺术观念。的话,想必诸位就能明白了。
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论在现实生活各领域经受多少浸濡仍丝毫不受浸染,这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质性,它被称为一个作家的本能,也就是诗人的本能。 一开始就沉溺进去的那种精勤,并不是真正的精勤。因此,诸位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艺术家,我倒觉得,硬着头皮沉入现实生活中去,这对于将来成为作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淬炼。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攻读法律。大致说来,外国小说家或者诗人当中学习法律或经济等学科的非常多。福楼拜说过:“后来回想起来,当初学生时代我如果更加用功学习法律,让自己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的话,这对我的文学事业而言会是多么大的幸事啊。”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于小说家来说是首要之事。此外,一丝不乱的正确判断力,同时,不囿于抽象思维,拥有真切的现实生活常识也必不可少。只会用悲观的、伤感的眼光看待物事,那样的小说家是经不起检验的。 而拥有真切的现实生活常识在日本绝非一桩简单的事情。如果以外国人为例,外交官兼诗人、小说家的就有保罗·克洛岱尔、保罗·莫朗,还有让·季洛杜,最典型的莫过于魏玛公国总理大臣歌德。英国近时则有人抛开贵族身份,去当了一名挖煤工,同时以不署名的方式发表匿名小说并获得不俗的评价,成为受人瞩望的新人作家。近代以来的法国更是如此,没有任何现实生活经验而成为作家的反倒是极为稀有的例子。而在日本,除了森鸥外,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作家。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职业完全不尊重个人的生活自由,各种组织将个人生活完全束缚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大概也因为日本人的体力或者说精力不足吧,像森鸥外那样睡眠时间少得令人惊讶,繁忙的军务与文学生活两立的模式,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能望其肩项的。就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白天当差,晚上回家之后还要熬夜写小说,实在是极其耗费体力,结果当然是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在日本特有的各种制约之下,假使仍立志要当一名作家,对这部分人我建议还是尽量沉入现实生活中去,努力使自己难以两全的生活接近两全,这样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一名作家所需的意志力却得到了锻炼,并且还能咀嚼到艺术与生活的种种艰辛,因而绝不会是徒劳的。
日本作家的生态,绝不像某些人所憧憬的那样美好,反而既不快活,也不优裕。小说家更是如同马拉松选手一样,体力被最大限度地耗磨掉,且得不到休息调养,沉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也没有保障,想要享受一刻对于艺术家而言最为可贵的“什么事情也不做就想静静地发一发呆”的时光,则完全没有可能。犹如一个馋嘴的孩子趁母亲不在家时在橱柜里到处翻找糖果那样,小说家不得不从自己肚里掏出比汲取进去更多的东西,不停地创作数量繁多的小说。
作家每时每刻都在被迫耗磨自己,再加上日本独特的发表体制指日本在新闻报道、图书出版、广播及影视制作等方面的审查体制。相关审查制度最早建立于明治初期,除针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表达及一般社会公序良俗方面的表达会以“安宁秩序紊乱”“风俗败坏”定罪外,还经常性地对相关机构和作者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后者自肃。本文发表于昭和二十五年(年)美军占领期间,当时仍基本延续了前述做法。带来的弊害,因而很难像外国作家那样,通过一部部的作品不断地自我打磨、自我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似乎只能委之于偶然的运气了。日本之所以很难诞生出构筑在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绵密的调查之上、宛如宏大建筑般的巨著,也是这个缘故。立志当一名作家的人,必须做好突破这种种制约,并且时刻与之进行不屈的较量、闯出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的心理准备,这是条充满艰辛的路。想要搭流行作品的顺风车,或者模仿某位作家的风格,又或者为了获取丰厚的物质回报等等,出于这样的目的而闯入文学的人,一定会失望的。
作为小说家,有时候某个世俗的动机确实也可能催生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小说家本质的心性绝不能只在世俗上头。
巴尔扎克每天写作十八个小时。说真的,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创作的,而不是像诗人那样静待那一刻的灵光闪现。能够像这样孜孜不懈地努力,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前提条件,就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实业家或者政治家在努力这一点上是没什么两样的,懒惰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曾听某位画家谈起在法国学绘画的时候学到哪些基本功,说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即每天早晨必定认认真真地坐在画架前开始一天的工作。就凭这样一个习惯,其回国后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将这事和日本人普遍的懒惰习性放在一起来看,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精彩语段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小说家在日后回顾的时候,往往会有种感觉,自己当初是因为不得已才当了小说家的。()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论在现实生活各领域经受多少浸濡仍丝毫不受浸染,这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质性,它被称为一个作家的本能,也就是诗人的本能。()一开始就沉溺进去的那种精勤,并不是真正的精勤。()巴尔扎克每天写作十八个小时。说真的,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创作的,而不是像诗人那样静待那一刻的灵光闪现。能够像这样孜孜不懈地努力,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前提条件,就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实业家或者政治家在努力这一点上是没什么两样的,懒惰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说起来,小说的读者无非以下这几种人:缺乏人生经验,且对于人生抱有极大贪欲、谨小慎微、过于敏感、紧张过度的分裂型人格的青年;试图以理想主义来摒除性压抑的青年;作为现实主义者来说过于充满梦想,同时将梦想完全寄希望于他人的女性;歇斯底里型人格、生理性性厌恶但是性感受十分敏锐的女性;自我中心倾向严重,执拗地认为书中所写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的妄想型少女;写信时自己的事情可以写上两三页,久久无法进入正题的自大狂少女;莫名其妙地面带笑靥,时刻都感觉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中年妇女;结核病患者;轻度疯子;以及人数夥繁的性变态……我这么说,人们可能会以为,小说的读者俨然就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负能量的聚合体,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述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善良的市民,他们遵守法律、珍重习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所谓社会,原本就是这个模样。假使从上述“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当中抽出数十名代表齐一堂的话,可以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些客客气气、温和善良的人。()假如没有小说,人们对于人生的秘密或许毫无察觉就放过去了,但是由于小说的存在,人们对人生秘密睁开了探寻的眼睛,不仅被迫不容争辩地从自身去找寻这秘密之源,还被强迫着进行无言的告白……()既无地位,也无权利,却能够按照某种观点将人类社会等而分之,然后为其所用,明明是个软硬不吃又拿他彻底没辙的废物,却表现得仿佛自己就是人类公正的代言人似的——这就是小说家。若问这样的人是如何产生的,大概是某个时候忽然心血来潮,躲进哪间没人看见的肮脏不堪的小屋子里,将纸上的字试着组合起来玩的那一刻开始的吧。()事实上,小说家正是因为害怕与现实生活密切接触才去当小说家的!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小说家常常以一副得意扬扬的姿态,受邀出现在报纸杂志的人生答疑解惑专栏,这就如同一个人只喝过橙汁,却大言不惭地在解答有关橙树栽培的疑难问题。()小说家也是生意人,无论世间如何妆饰着一副人本主义的假面具,小说家都清楚地知悉在它下面所掩藏的丑陋的好奇心以及对于罪恶的嗜欲,也深谙一旦其中的通路被打开,任何人都可能同犯罪者的孤独心理息息相通。小说家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在演讲会场向大众疾呼以博取赞同,而是悄悄潜入每个人的心房,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说服。()文学与癫狂的关系,同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荷尔德林的癫狂,还是热拉尔·德·奈瓦尔的癫狂,又或者尼采的癫狂,越是癫狂到令人无法理解,其极度孤独的理性就越能够攀上一个澄净清新的高度。仿佛在氧气极度匮乏、平常人们一定会发生高山反应的高度,癫狂反而能给予人如履平地般的适应能力(尽管只是短暂的片刻)。()看着海象,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奇想:这正是理想的小说呢。无须过分敏锐,无须过分纤细,这样就很好。模样虽怪异,但是健康,绝不颓废,怠惰而硕大的躯体中很自然地蕴含了它的主题。()透过文字,它唤醒了我脑海中初见它时的那份情感。于是,我宛如再次面对着那样的风物,从中获取某种“具体的”东西。当这样的作业满足了伏流于地下、一直在暗中监视着我的爱挑剔的“主题”的时候,小说便恢复了呼吸,重又顺畅地流动起来……就这样,经过数十次、上百次的绝地逢生,小说终于克服种种劫难,一路走向它的终点。()这样的小说,当作品中的人物死去的时候,其棺材精准称身,没有一分一毫的余隙;这样的小说,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催人感动的偶发故事,必须仔仔细细地在内部清除掉所有偶然因素,所有的邂逅、所有的动作都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就像骰子无论怎么掷都不可能出现一次偶然;这样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星座运行一样;这样的小说,如同资产负债表一样,从头至尾均衡得像是有洁癖似的……()小说家会遭遇数不清的诱惑,似乎有种幻景,人在长长一生中完全可以顺心遂愿地成就自我。比如说,生活中的很多诱惑即是如此。生活中,许许多多蠢动不息的家伙并不是披着小羊皮的狼,而是披着人皮的非人类,他们一个个装出一副“自己才是人类”的嘴脸,假装只有他们才真正地活成了自己。他们麇集于市,形成民众,天性彷徨犹疑的艺术家们对这些看似大彻大悟的民众心生憧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具花招的作品难以在现代生存,一篇不具备和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同质同等内涵的微型小说是毫无价值的,一部不具备和一篇微型小说同质同等内涵的长篇小说也是毫无价值的;长篇小说犹如搬移至陆地的整座冰山(不足以给人以搬移到闹市中心的冰山般壮丽而震撼的感觉的话便毫无价值),微型小说则犹如浮现于大海的冰山的一部分。 如果仅限于微型小说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任意进入这颗石的。石犹如水滴团成一样晶莹剔透,但水滴也无法渗入石内部,只有光线还有人的视线能够射入石中,但此时,工匠为了打磨出它的透明感和耀眼辉光所付出的牺牲,是不会被人看见的。()人,并不只是由宁定的理性聚合成的生物,而是不可捉摸的、不安分的、充满了活力与不安的生物,理性是很容易枯竭的。()曾有一位外国的新闻记者问我:“你的使命是什么?”我当时无言作答。假如我能摆出一副经典的恶魔做派回答说“我要给人类带来死和破坏”,该是多么愉快啊。然而,这二十年间,作为一名小说家,我写的东西不要说给读者带来死和破坏了,甚至连一场感冒都没能给读者带来过,如果还有人尚没有觉察到这点,那他就是一个不不扣的傻瓜。()多亏了文学,我才能够轻蔑所有学究式的智性,才能多少拯救了肉体上的无常。仅就此而言的话,我认为文学对于精神来说(严格来讲是只对我个人的精神来说)是有效用的,况且我还多少练就了一点取悦人的街头艺人的招数。()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著[日]三岛由纪夫 译
装帧暂无
印次
定
出版社广西师大
开本开
印刷时间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暂无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写给立志当作家的人
小说是什么
我的小说方法论
我的创作方法
关于小说的技巧
微型小说的效用
法律与文学
我的小说写作方法
法学士与小说
法律与烤烧饼
我的文学
自我改造的尝试
逃脱“我们”的束缚
日三岛由纪夫(—年),作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主要代表作是《禁色》《潮骚》《金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
陆求实,日本文学译者,获日本第十八届野间文艺翻译大奖,译有《细雪》《人间失格》《女生徒》等数十种译著。
写给立志当作家的人三岛由纪夫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小说家在日后回顾的时候,往往会有种感觉,自己当初是因为不得已才当了小说家的。读新制高中日本于年对全国学校教育制度及学校种别体系进行改革,将改革后的学校称为“新制”学校,而将之前的称为“旧制”学校。的时候,我对小说家、艺术家等只是懵懵懂懂地憧憬,直到后来方才领悟到,单单从美好的意义去理解作家和艺术家等概念,是不可能诞生真正的文学的。如果仔细读一读托马斯·曼数度修正的关于艺术家的定义指托马斯·曼在其被称为“艺术家小说”的一系列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群众的关系的艺术观念。的话,想必诸位就能明白了。
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论在现实生活各领域经受多少浸濡仍丝毫不受浸染,这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质性,它被称为一个作家的本能,也就是诗人的本能。 一开始就沉溺进去的那种精勤,并不是真正的精勤。因此,诸位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艺术家,我倒觉得,硬着头皮沉入现实生活中去,这对于将来成为作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淬炼。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攻读法律。大致说来,外国小说家或者诗人当中学习法律或经济等学科的非常多。福楼拜说过:“后来回想起来,当初学生时代我如果更加用功学习法律,让自己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的话,这对我的文学事业而言会是多么大的幸事啊。”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于小说家来说是首要之事。此外,一丝不乱的正确判断力,同时,不囿于抽象思维,拥有真切的现实生活常识也必不可少。只会用悲观的、伤感的眼光看待物事,那样的小说家是经不起检验的。 而拥有真切的现实生活常识在日本绝非一桩简单的事情。如果以外国人为例,外交官兼诗人、小说家的就有保罗·克洛岱尔、保罗·莫朗,还有让·季洛杜,最典型的莫过于魏玛公国总理大臣歌德。英国近时则有人抛开贵族身份,去当了一名挖煤工,同时以不署名的方式发表匿名小说并获得不俗的评价,成为受人瞩望的新人作家。近代以来的法国更是如此,没有任何现实生活经验而成为作家的反倒是极为稀有的例子。而在日本,除了森鸥外,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作家。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职业完全不尊重个人的生活自由,各种组织将个人生活完全束缚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大概也因为日本人的体力或者说精力不足吧,像森鸥外那样睡眠时间少得令人惊讶,繁忙的军务与文学生活两立的模式,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能望其肩项的。就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白天当差,晚上回家之后还要熬夜写小说,实在是极其耗费体力,结果当然是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在日本特有的各种制约之下,假使仍立志要当一名作家,对这部分人我建议还是尽量沉入现实生活中去,努力使自己难以两全的生活接近两全,这样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一名作家所需的意志力却得到了锻炼,并且还能咀嚼到艺术与生活的种种艰辛,因而绝不会是徒劳的。
日本作家的生态,绝不像某些人所憧憬的那样美好,反而既不快活,也不优裕。小说家更是如同马拉松选手一样,体力被最大限度地耗磨掉,且得不到休息调养,沉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也没有保障,想要享受一刻对于艺术家而言最为可贵的“什么事情也不做就想静静地发一发呆”的时光,则完全没有可能。犹如一个馋嘴的孩子趁母亲不在家时在橱柜里到处翻找糖果那样,小说家不得不从自己肚里掏出比汲取进去更多的东西,不停地创作数量繁多的小说。
作家每时每刻都在被迫耗磨自己,再加上日本独特的发表体制指日本在新闻报道、图书出版、广播及影视制作等方面的审查体制。相关审查制度最早建立于明治初期,除针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表达及一般社会公序良俗方面的表达会以“安宁秩序紊乱”“风俗败坏”定罪外,还经常性地对相关机构和作者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后者自肃。本文发表于昭和二十五年(年)美军占领期间,当时仍基本延续了前述做法。带来的弊害,因而很难像外国作家那样,通过一部部的作品不断地自我打磨、自我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似乎只能委之于偶然的运气了。日本之所以很难诞生出构筑在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绵密的调查之上、宛如宏大建筑般的巨著,也是这个缘故。立志当一名作家的人,必须做好突破这种种制约,并且时刻与之进行不屈的较量、闯出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的心理准备,这是条充满艰辛的路。想要搭流行作品的顺风车,或者模仿某位作家的风格,又或者为了获取丰厚的物质回报等等,出于这样的目的而闯入文学的人,一定会失望的。
作为小说家,有时候某个世俗的动机确实也可能催生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小说家本质的心性绝不能只在世俗上头。
巴尔扎克每天写作十八个小时。说真的,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创作的,而不是像诗人那样静待那一刻的灵光闪现。能够像这样孜孜不懈地努力,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前提条件,就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实业家或者政治家在努力这一点上是没什么两样的,懒惰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曾听某位画家谈起在法国学绘画的时候学到哪些基本功,说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即每天早晨必定认认真真地坐在画架前开始一天的工作。就凭这样一个习惯,其回国后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将这事和日本人普遍的懒惰习性放在一起来看,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精彩语段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小说家在日后回顾的时候,往往会有种感觉,自己当初是因为不得已才当了小说家的。()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论在现实生活各领域经受多少浸濡仍丝毫不受浸染,这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质性,它被称为一个作家的本能,也就是诗人的本能。()一开始就沉溺进去的那种精勤,并不是真正的精勤。()巴尔扎克每天写作十八个小时。说真的,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创作的,而不是像诗人那样静待那一刻的灵光闪现。能够像这样孜孜不懈地努力,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前提条件,就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实业家或者政治家在努力这一点上是没什么两样的,懒惰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说起来,小说的读者无非以下这几种人:缺乏人生经验,且对于人生抱有极大贪欲、谨小慎微、过于敏感、紧张过度的分裂型人格的青年;试图以理想主义来摒除性压抑的青年;作为现实主义者来说过于充满梦想,同时将梦想完全寄希望于他人的女性;歇斯底里型人格、生理性性厌恶但是性感受十分敏锐的女性;自我中心倾向严重,执拗地认为书中所写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的妄想型少女;写信时自己的事情可以写上两三页,久久无法进入正题的自大狂少女;莫名其妙地面带笑靥,时刻都感觉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中年妇女;结核病患者;轻度疯子;以及人数夥繁的性变态……我这么说,人们可能会以为,小说的读者俨然就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负能量的聚合体,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述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善良的市民,他们遵守法律、珍重习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所谓社会,原本就是这个模样。假使从上述“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当中抽出数十名代表齐一堂的话,可以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些客客气气、温和善良的人。()假如没有小说,人们对于人生的秘密或许毫无察觉就放过去了,但是由于小说的存在,人们对人生秘密睁开了探寻的眼睛,不仅被迫不容争辩地从自身去找寻这秘密之源,还被强迫着进行无言的告白……()既无地位,也无权利,却能够按照某种观点将人类社会等而分之,然后为其所用,明明是个软硬不吃又拿他彻底没辙的废物,却表现得仿佛自己就是人类公正的代言人似的——这就是小说家。若问这样的人是如何产生的,大概是某个时候忽然心血来潮,躲进哪间没人看见的肮脏不堪的小屋子里,将纸上的字试着组合起来玩的那一刻开始的吧。()事实上,小说家正是因为害怕与现实生活密切接触才去当小说家的!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小说家常常以一副得意扬扬的姿态,受邀出现在报纸杂志的人生答疑解惑专栏,这就如同一个人只喝过橙汁,却大言不惭地在解答有关橙树栽培的疑难问题。()小说家也是生意人,无论世间如何妆饰着一副人本主义的假面具,小说家都清楚地知悉在它下面所掩藏的丑陋的好奇心以及对于罪恶的嗜欲,也深谙一旦其中的通路被打开,任何人都可能同犯罪者的孤独心理息息相通。小说家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在演讲会场向大众疾呼以博取赞同,而是悄悄潜入每个人的心房,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说服。()文学与癫狂的关系,同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荷尔德林的癫狂,还是热拉尔·德·奈瓦尔的癫狂,又或者尼采的癫狂,越是癫狂到令人无法理解,其极度孤独的理性就越能够攀上一个澄净清新的高度。仿佛在氧气极度匮乏、平常人们一定会发生高山反应的高度,癫狂反而能给予人如履平地般的适应能力(尽管只是短暂的片刻)。()看着海象,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奇想:这正是理想的小说呢。无须过分敏锐,无须过分纤细,这样就很好。模样虽怪异,但是健康,绝不颓废,怠惰而硕大的躯体中很自然地蕴含了它的主题。()透过文字,它唤醒了我脑海中初见它时的那份情感。于是,我宛如再次面对着那样的风物,从中获取某种“具体的”东西。当这样的作业满足了伏流于地下、一直在暗中监视着我的爱挑剔的“主题”的时候,小说便恢复了呼吸,重又顺畅地流动起来……就这样,经过数十次、上百次的绝地逢生,小说终于克服种种劫难,一路走向它的终点。()这样的小说,当作品中的人物死去的时候,其棺材精准称身,没有一分一毫的余隙;这样的小说,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催人感动的偶发故事,必须仔仔细细地在内部清除掉所有偶然因素,所有的邂逅、所有的动作都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就像骰子无论怎么掷都不可能出现一次偶然;这样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星座运行一样;这样的小说,如同资产负债表一样,从头至尾均衡得像是有洁癖似的……()小说家会遭遇数不清的诱惑,似乎有种幻景,人在长长一生中完全可以顺心遂愿地成就自我。比如说,生活中的很多诱惑即是如此。生活中,许许多多蠢动不息的家伙并不是披着小羊皮的狼,而是披着人皮的非人类,他们一个个装出一副“自己才是人类”的嘴脸,假装只有他们才真正地活成了自己。他们麇集于市,形成民众,天性彷徨犹疑的艺术家们对这些看似大彻大悟的民众心生憧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具花招的作品难以在现代生存,一篇不具备和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同质同等内涵的微型小说是毫无价值的,一部不具备和一篇微型小说同质同等内涵的长篇小说也是毫无价值的;长篇小说犹如搬移至陆地的整座冰山(不足以给人以搬移到闹市中心的冰山般壮丽而震撼的感觉的话便毫无价值),微型小说则犹如浮现于大海的冰山的一部分。 如果仅限于微型小说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任意进入这颗石的。石犹如水滴团成一样晶莹剔透,但水滴也无法渗入石内部,只有光线还有人的视线能够射入石中,但此时,工匠为了打磨出它的透明感和耀眼辉光所付出的牺牲,是不会被人看见的。()人,并不只是由宁定的理性聚合成的生物,而是不可捉摸的、不安分的、充满了活力与不安的生物,理性是很容易枯竭的。()曾有一位外国的新闻记者问我:“你的使命是什么?”我当时无言作答。假如我能摆出一副经典的恶魔做派回答说“我要给人类带来死和破坏”,该是多么愉快啊。然而,这二十年间,作为一名小说家,我写的东西不要说给读者带来死和破坏了,甚至连一场感冒都没能给读者带来过,如果还有人尚没有觉察到这点,那他就是一个不不扣的傻瓜。()多亏了文学,我才能够轻蔑所有学究式的智性,才能多少拯救了肉体上的无常。仅就此而言的话,我认为文学对于精神来说(严格来讲是只对我个人的精神来说)是有效用的,况且我还多少练就了一点取悦人的街头艺人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