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10384 |
所属分类:图书>工业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工艺美术制品工业 |
编辑推荐
有必要对本书的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吏哲学》作一点简略的说明。应当说,“绵延” 直接和二十世纪初的哲学家、所谓“变的哲学”的创始人·柏格森有关。虽然他的创化说也是从生物学出发的,但却修正了对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吏素有极大影响力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学说,其主要原因正在于他强调了发展、变迁、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绵延”。作为—个与空间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它的特殊性在柏格森哲学中显得尤为明显,因为他认为,在所有重大的哲学问题中,对时间的理解最为关键。那么,“绵延”商品详情
基本详情信息
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
定
作者丁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其他信息
纸张其他
页数
尺寸其他
版次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目 录
目录
章导论 艺术史哲学的意义
一艺术史研究的观念提升
二艺术史现象的纵深透析
三从史学的观念到“图像的转捩”
第二章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概貌
目录
章导论 艺术史哲学的意义
一艺术史研究的观念提升
二艺术史现象的纵深透析
三从史学的观念到“图像的转捩”
第二章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概貌
一艺术史的终结或艺术史的危机
二内在的艺术史和外在的艺术史
三走向“新艺术史”的视野
第三章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述评
一最初的缘起与相应的发展
二问题的肯綮与特殊的阐释
三“杂语喧哗”的方法与不可抗拒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史的超学科格局
一艺术史的自足性与混融性
二艺术史的多相性与单相性
三艺术史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第五章艺术史的作品观念
一原作的纯正与复制的偏离
二合为一体的画面与框架
三相辅而行的标题与涵义
四原位之美与移位效应
五真伪之辨的史学沉思
第六章艺术史的图像阐释
一图像言语化的早期模态
二寻求文本印证的图像阐释
三图像意义的构成与呈现
四时间之链上的意义流变
五艺术史阐释的话语性
第七章艺术史的分期意识
一分期观的演进
二分期的涵盖性与限定性
三走向现代的分期意识
[附录]
艺术史 中西比较的课题
艺术史 视觉语言的空地
西方艺术史哲学参考文献一览
出版”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丁宁,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年赴英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兼任美国《设计语言》国际编委。年获国家霍英东基金会(研究类)一等奖。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等。
有必要对本书的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吏哲学》作一点简略的说明。应当说,“绵延” 直接和二十世纪初的哲学家、所谓“变的哲学”的创始人·柏格森有关。虽然他的创化说也是从生物学出发的,但却修正了对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吏素有极大影响力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学说,其主要原因正在于他强调了发展、变迁、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绵延”。作为—个与空间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它的特殊性在柏格森哲学中显得尤为明显,因为他认为,在所有重大的哲学问题中,对时间的理解最为关键。那么,“绵延”商品详情
基本详情信息
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
定
作者丁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其他信息
纸张其他
页数
尺寸其他
版次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目 录
目录
章导论 艺术史哲学的意义
一艺术史研究的观念提升
二艺术史现象的纵深透析
三从史学的观念到“图像的转捩”
第二章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概貌
目录
章导论 艺术史哲学的意义
一艺术史研究的观念提升
二艺术史现象的纵深透析
三从史学的观念到“图像的转捩”
第二章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概貌
一艺术史的终结或艺术史的危机
二内在的艺术史和外在的艺术史
三走向“新艺术史”的视野
第三章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述评
一最初的缘起与相应的发展
二问题的肯綮与特殊的阐释
三“杂语喧哗”的方法与不可抗拒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史的超学科格局
一艺术史的自足性与混融性
二艺术史的多相性与单相性
三艺术史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第五章艺术史的作品观念
一原作的纯正与复制的偏离
二合为一体的画面与框架
三相辅而行的标题与涵义
四原位之美与移位效应
五真伪之辨的史学沉思
第六章艺术史的图像阐释
一图像言语化的早期模态
二寻求文本印证的图像阐释
三图像意义的构成与呈现
四时间之链上的意义流变
五艺术史阐释的话语性
第七章艺术史的分期意识
一分期观的演进
二分期的涵盖性与限定性
三走向现代的分期意识
[附录]
艺术史 中西比较的课题
艺术史 视觉语言的空地
西方艺术史哲学参考文献一览
出版”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丁宁,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年赴英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兼任美国《设计语言》国际编委。年获国家霍英东基金会(研究类)一等奖。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