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瓷业研究 沈岳明 杭州出版社 978755652375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5980725 类别: 图书 经济 各部门经济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6523757
所属分类: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其他各部门经济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 吴越国瓷业研究吴越历史文化丛书
作者 沈岳明缪致衎
责编 邓景鸿



版印次 版 次
开本 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本书以吴越瓷器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并提炼吴越瓷器的当代价值。在吴越国辖域,瓷业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历史上一直是当时的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吴越国和其辖内的窑业为相辅相成关系,是中国陶瓷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过的。同时,瓷器还成为吴越国“善事中国”方略下与中原朝及其他割据政权稳定关系的重要媒介。吴越国时期生产的瓷器,也成为了当时和后世文人墨客不吝赞美和广泛称颂的对象,成为瓷业。可以说,瓷文化就是吴越文化的重要代表。
前 言
壹 吴越国及其制瓷业的勃兴
节 吴越国瓷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吴越国的制瓷业
贰 吴越国瓷业的生产与艺术特点
节 窑场分布
第二节 产品特征
第三节 技术创新
叁 吴越国青瓷产品的消费
节 御贡
第二节 境内销售
第三节 域外传播
肆 吴越国瓷业生产管理制度
节 置官监窑
第二节 从贡窑、官坊到官窑的演进
伍 探“秘”——秘色瓷及其相关问题
节 秘色瓷的烧造地点与生产年代
第二节 秘色瓷的性质与内涵
第三节 秘色瓷有别于普通越窑青瓷的特征
第四节 秘色瓷标准的建立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五代十国时期,除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依次更替外,周边尚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吴越国是其中十国之一。年,唐廷授钱镠镇海节度使。年,梁朱温封钱镠为吴越。吴越国占据了两浙十三州,经历三代五,宋太平兴国三年()纳土归宋。在吴越国辖域,瓷业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历史上一直是当时的经济支柱产业,无论是商周时期东苕溪流域的原始瓷,还是汉六朝时期曹娥江中游的成熟青瓷,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是,故有唐以前的浙江陶瓷史几乎等同于中国陶瓷史的美誉。虽然在战国中晚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瓷器生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曾跌入低谷,但每一次的调整都成为下一次辉煌的蓄势待发,两浙地区民众对瓷业生产的情有独钟和不屈不挠、勇立潮头、勇于创新的精神,使这一区域的瓷手工业生产独领风骚二千年,促进了本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入隋唐时期,此区域的瓷业生产在规律性的复苏中,特别是政府和瓷手工业从业者紧紧地抓住了唐朝《禁用珠玉锦绣诏》的颁布、需要金银器的替代品和饮茶风气的盛行、陆羽在《茶经》中对越窑青瓷的崇的大好机遇,使本地的瓷业生产再一次稳步走向辉煌,并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早的瓷业——越窑和秘色瓷。
唐光启三年()后,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一方。乾宁三年(),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在翦除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他占有了两浙之地。社会稳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瓷业生产在原有基础上也得到了巩固和的发展。境内窑场林立,除核心区域越州、明州地区外,另在温州、台州、婺州、处州等地也有大量窑场生产。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吴越钱氏为了“保境安民”,对中原君主称臣纳贡,越窑瓷器成为纳贡的主要方物之一。上林湖及周围的白洋湖、古银锭湖等窑群生产的越瓷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故在上虞的窑寺前、宁波东钱湖等地开辟了新的窑场,扩大生产规模。
可以说吴越国和其辖内的窑业,特别是与窑场越窑之相辅相成关系,是中国陶瓷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窑场都没有过的,吴越国对越窑生产的重视程度也是仅有的。吴越在奄有两浙之初,即在上林湖设“省瓷窑务”,隶属于盐铁发运系统,配置了完整的官属胥吏系统,显示了上林湖越窑的重要性。“省瓷窑务”在征税之外,还设立作坊生产瓷器用于上贡,这与吴越外事贡献,结好于中原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明显有别于文献记载的五代时曲阳县龙泉镇“瓷窑商税务”和宋初的介休“瓷窑税务”等单纯征税的窑务机构。也只有在这样社会稳定的大背景下,在政府积极鼓励和精心管理下,越窑在吴越国统治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走上了独步宇内的地位。而越窑也积极为吴越国大力生产彼时海内外的流行商品,给吴越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是吴越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同时,瓷器还成为吴越国“善事中国”方略下与中原朝及其他割据政权稳定关系的重要媒介,是吴越国国祚绵延的“维生素”。作为一种手工业产品,能与一国的政治相联系,且与命运绑在一起,越窑也是独一份,故吴越国与越窑是一荣俱荣、相得益彰。吴越国时期生产的瓷器,也成为瓷业,是当时和后世文人墨客不吝赞美并广泛称颂的对象。而“钱氏有国日”之越窑秘色瓷作为神一样的存在,成为青瓷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被宋及后世广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