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3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2808485 |
所属分类:图书>工业技术>航空/航天 |
商品详情
《空中交通尾流间隔的安全评估方法与缩减技术》
魏志强 康南 刘薇 编著
出 版 中国民航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 本 ×
字 数 千字
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
书 号
定 . 元
前言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飞机尾流已成为机场终端区运行容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技术手段安全审慎地缩减尾流间隔以提高机场容量,已成为空管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行尾流间隔形成于世纪年代初,将航空器按照重量来分类,然后给出不同类别组合下的最小安全间隔值,由于没有考虑飞机翼展、速度、大气湍流、温度、侧风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比较保守、粗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繁忙机场的容量提升潜力,造成了不必要的航班延误和等待。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手段研究飞机尾流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而建立尾流的消散、运动与遭遇响应模型,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尾流间隔标准进行精准优化,提升机场的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于年发布了,航空系统板块升级计划、在“机场运行”的引线中,给出了在三个组块时间节点中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实施规划,即 ̄、 ̄和 ̄,民航局空管局于年开始立项支持民航大学开展“动态尾流间隔管理研究与系统开发”项目研究工作,对缩减尾流间隔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相关技术和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以期我国能较快地推进动态缩减尾流间隔措施在繁忙机场的实施,解决繁忙机场的容量瓶颈问题,促进民航可持续、绿色发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民航局和民航局空管局的组织下,年月日在广州、深圳机场成功实施了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 ̄管制实验运行工作,运行数据表明,五边间隔得到了进一步缩减和优化,管制运行状况平稳、有序,实施效果良好。
从年开始,在徐肖豪教授的带领下,胡军、谷润平、魏志强、赵洪盛等师生在尾流间隔的建模与仿真、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实验方法、基于激光雷达的尾涡探测技术、尾流遭遇风险评估、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总结和凝练,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飞机尾流数值模拟实验、尾流安全评估与尾流间隔缩减技术的学术专著,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飞机尾流的数值模拟实验方法,特别是远场尾涡模拟、地面效应与人工干扰技术、侧风与地面耦合影响下的尾涡消散与运动机理等。
、飞机尾涡流场的快速建模与遭遇尾涡后的安全性评估指标、流程和方法。
、基于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的尾流间隔缩减方法、安全评估与管制实验运行方案设计。
、动态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及空中交通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
为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应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对文中模型和方法进行应用和说明,可为尾流形成与演化特性的探测与实验研究、尾流遭遇安全评估、尾流间隔缩减与安全评估、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安全评估、动态尾流间隔缩减平台研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本书共七章,魏志强负责第一、四、五章的撰写工作,以及全书统稿与审定工作,康南负责第六、七章的撰写任务,刘薇负责第二、三章的撰写工作,民航局空管局空管部的李经纬、民航中南空管局的郭海鹏等专家参与了第六、七章的部分编写工作,并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国民航大学的刁华智、靳宇波、李志远、牟明江、赵丽雅等研究生承担了数据处理和素材整理工作,刘馨泽、韩孝兰、李晓晨等研究生在文字校对和排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时间紧、水平有限,本书尚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欢迎对尾流间隔和安全评估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民航出版社、民航局空管局、中国民航大学、民航中南空管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民航局空管局科技项目、中国民航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魏志强 康南 刘薇
年秋于天津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尾流的形成与影响
现行尾流间隔标准
中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规划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第二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飞机远场尾涡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地面效应对尾涡消散特性的影响研究
侧风对尾涡消散特性的影响研究
近地尾涡的人工干预方法研究
第三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激光雷达探测实验研究
基于激光雷达的尾涡特征参数计算方法
激光雷达探测数据分析
激光雷达探测尾涡的布局优化
第四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与应用
尾涡的形成模型
尾涡的强度消散模型
尾涡遭遇过程的安全性分析与建模
基于涡量的尾流安全间隔计算模型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尾流间隔安全性评估分析
近距平行跑道的准隔离运行安全性计算分析
第五章 空中交通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
数据接口的设计方法
尾流间隔计算与告警模块的设计
空中交通动态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
第六章 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 方法
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发展规划研究
尾流标准对比分析
尾流间隔标准的安全性评估分析
机型的聚类分类方法
所需最小尾流间隔的计算分析
机场跑道容量提升效果分析
我国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标准  ̄ 研究
第七章 动态尾流间隔缩减技术与方法
基于时间的尾流间隔
基于侧风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
缩减尾流间隔的其他相关新技术简介
附录 典型机型在不同间隔标准中的分类结果
参考文献
《空中交通尾流间隔的安全评估方法与缩减技术》
魏志强 康南 刘薇 编著
出 版 中国民航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 本 ×
字 数 千字
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
书 号
定 . 元
前言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飞机尾流已成为机场终端区运行容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技术手段安全审慎地缩减尾流间隔以提高机场容量,已成为空管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行尾流间隔形成于世纪年代初,将航空器按照重量来分类,然后给出不同类别组合下的最小安全间隔值,由于没有考虑飞机翼展、速度、大气湍流、温度、侧风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比较保守、粗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繁忙机场的容量提升潜力,造成了不必要的航班延误和等待。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手段研究飞机尾流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而建立尾流的消散、运动与遭遇响应模型,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尾流间隔标准进行精准优化,提升机场的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于年发布了,航空系统板块升级计划、在“机场运行”的引线中,给出了在三个组块时间节点中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实施规划,即 ̄、 ̄和 ̄,民航局空管局于年开始立项支持民航大学开展“动态尾流间隔管理研究与系统开发”项目研究工作,对缩减尾流间隔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相关技术和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以期我国能较快地推进动态缩减尾流间隔措施在繁忙机场的实施,解决繁忙机场的容量瓶颈问题,促进民航可持续、绿色发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民航局和民航局空管局的组织下,年月日在广州、深圳机场成功实施了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 ̄管制实验运行工作,运行数据表明,五边间隔得到了进一步缩减和优化,管制运行状况平稳、有序,实施效果良好。
从年开始,在徐肖豪教授的带领下,胡军、谷润平、魏志强、赵洪盛等师生在尾流间隔的建模与仿真、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实验方法、基于激光雷达的尾涡探测技术、尾流遭遇风险评估、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总结和凝练,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飞机尾流数值模拟实验、尾流安全评估与尾流间隔缩减技术的学术专著,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飞机尾流的数值模拟实验方法,特别是远场尾涡模拟、地面效应与人工干扰技术、侧风与地面耦合影响下的尾涡消散与运动机理等。
、飞机尾涡流场的快速建模与遭遇尾涡后的安全性评估指标、流程和方法。
、基于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的尾流间隔缩减方法、安全评估与管制实验运行方案设计。
、动态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及空中交通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
为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应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对文中模型和方法进行应用和说明,可为尾流形成与演化特性的探测与实验研究、尾流遭遇安全评估、尾流间隔缩减与安全评估、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安全评估、动态尾流间隔缩减平台研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本书共七章,魏志强负责第一、四、五章的撰写工作,以及全书统稿与审定工作,康南负责第六、七章的撰写任务,刘薇负责第二、三章的撰写工作,民航局空管局空管部的李经纬、民航中南空管局的郭海鹏等专家参与了第六、七章的部分编写工作,并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国民航大学的刁华智、靳宇波、李志远、牟明江、赵丽雅等研究生承担了数据处理和素材整理工作,刘馨泽、韩孝兰、李晓晨等研究生在文字校对和排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时间紧、水平有限,本书尚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欢迎对尾流间隔和安全评估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民航出版社、民航局空管局、中国民航大学、民航中南空管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民航局空管局科技项目、中国民航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魏志强 康南 刘薇
年秋于天津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尾流的形成与影响
现行尾流间隔标准
中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规划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第二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飞机远场尾涡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地面效应对尾涡消散特性的影响研究
侧风对尾涡消散特性的影响研究
近地尾涡的人工干预方法研究
第三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激光雷达探测实验研究
基于激光雷达的尾涡特征参数计算方法
激光雷达探测数据分析
激光雷达探测尾涡的布局优化
第四章 飞机尾涡流场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与应用
尾涡的形成模型
尾涡的强度消散模型
尾涡遭遇过程的安全性分析与建模
基于涡量的尾流安全间隔计算模型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尾流间隔安全性评估分析
近距平行跑道的准隔离运行安全性计算分析
第五章 空中交通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
数据接口的设计方法
尾流间隔计算与告警模块的设计
空中交通动态尾流间隔实验平台的设计
第六章 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 方法
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发展规划研究
尾流标准对比分析
尾流间隔标准的安全性评估分析
机型的聚类分类方法
所需最小尾流间隔的计算分析
机场跑道容量提升效果分析
我国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标准  ̄ 研究
第七章 动态尾流间隔缩减技术与方法
基于时间的尾流间隔
基于侧风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
缩减尾流间隔的其他相关新技术简介
附录 典型机型在不同间隔标准中的分类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