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咖说:好父母应该这样做 05 26 978752164735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5996465 类别: 图书 亲子/家教 亲子关系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1647358
所属分类:图书>亲子/家教>亲子关系
商品详情
位专家写给中母的教养指南,助力亲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正确和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中青报记者李华锡专访了几十位专家、学者,主编的《育儿大咖说:好父母应该这样做》一书内容充实,案例丰富,期待家长朋友们读了受到启发。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本书的受访专家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多我都较为熟悉,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值得信赖。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文化水平低的家长读起来不觉得深,文化水平高的家长读起来也不觉得浅。
——中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李华锡采访了位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视角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讲述育儿理念,这是有助于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大好事。本书既是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案头常备书,也是广大父母教子的好帮手。
——中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 孙云晓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感到非常困惑。这本书中有很多议题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解读的,可以帮助广大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做到科学育儿,对最终达成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普及性。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苏彦捷

在育儿这条路上,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这本书不仅融合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更从医学健康的角度,为家长们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育儿指导。我向每一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和这本书。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育儿“大”张思莱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育儿大咖说:好父母应该这样做开本:开
作者:李华锡 主编定价:
号:出版时间:
出版社:中国法治出版社印刷时间:
版次:印次:
章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 学习科学育儿理念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
不是有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父母要做好孩子的任老师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人,承担生命责任和社会责任
如果只积累家产不重视优良家风建设,家庭很难兴旺发达
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是新时代父母的迫切需求
其他家庭成员协助父母育儿要携手同行,不可以越俎代庖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因为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考上大学不意味着孩子成才成功,家长要有正确的成才观
第二章 运用合理方式育儿 遵循科学家教方法
想要给孩子完整的爱,父母要亲自养育,不做“甩手掌柜”
父亲给孩子的爱不是赚很多钱,而是陪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要抓住时机,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引导
父母自身没有树立好标准,是对孩子言传身教的障碍
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起跑线,严慈相济是关键
父母要尊重孩子个体差异,谨慎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很可能源于亲子间的不平等交流
父母要努力与孩子共同成长,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孩子身上
第三章 培养生活技能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要想培养孩子具有家庭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做家务
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对其生活技能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催促更有效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不要成为添堵者或破坏者
幼儿期是养成生活习惯的时期,为孩子一生打下基础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能靠说教来培养,要努力在实践中养成
第四章 打造温馨健康家庭 加强思想品德建设
好的家庭文化,可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人文基础
很多家长努力打造家庭硬环境,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软环境
好的家庭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的体现是文明和睦
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
孩子从小养成的良好家庭美德,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好习惯
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孩子学习成绩再好,也难免出现问题
培养孩子爱国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五章 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等于上兴趣班,家长要少些功利心
家长错误的观念,会使孩子错失培养健康审美的时机
不具备体育专业技能的家长,也可以指导孩子科学地运动
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家长要先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水平
要想未来不被机器取代,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孩子面临网络安全问题,家长绝不能因噎废食和谈网色变
预防孩子网络沉迷,家庭是道防线,家长负主要责任
如果孩子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六章 注重身心健康发展 关爱特殊家庭孩子
家长要想保障孩子的饮食营养均衡,关键要做到平衡膳食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家庭中开展好生命教育责无旁贷
孩子睡眠不足会影响学习,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心理健康关乎孩子终身发展,有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支持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积极沟通和陪伴就是的关爱
父母分居或离异后要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父母委托他人照护孩子,自己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第七章 坚决维护合法权益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所有孩子生来平等,不能因身体或家庭情况受到任何歧视
孩子遭受或目睹家暴,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家长无知,孩子就容易成为违法和违反公德活动的“工具”
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需要“家校社”群策群力
孩子缺乏法治意识,不仅无法保护自己,还可能违法犯罪
家长反省自身的行为,是避免孩子遭受欺凌的方法
家长是预防儿童遭受性侵犯的责任人,须履行责任
家长对孩子进行防溺水教育永远不嫌早,关键时刻能救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孩子进行防诈骗教育应常抓不懈
世上有鲜花也有大灰狼,家长要尽早对孩子进行防拐教育
没有安全,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家长要教孩子自我保护
第八章 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育儿指导,为父母的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婴幼儿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家长要主动接受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的精品活动,可以为家庭教育赋能助力
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要主动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家校社”协同,家长要主动与学校联系,用好社区资源
学校对家庭和社会不应发号施令,而应共担使命协同育人
“家校”是协同育人主体,有社会助力才能发挥效能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庭教育促进法》
后 记
参考文献 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家庭是道防线,家长负主要责任

大咖来了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育儿 育儿贴士
缺乏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规矩、生活单调缺乏乐趣、没有休闲时间和伙伴、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大、缺乏民主养育方式,是孩子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要想预防孩子网络沉迷,家庭是道防线。家庭在预防孩子网络沉迷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案例分享
睿睿从小品学兼优,升入高中后成绩也一直很稳定。因为上学期期末考得很好,爸爸奖励他一台电脑。后来,睿睿渐渐迷恋上了网络,一回家就上网,有时甚至深夜不睡。到周末他变本加厉,经常是通宵达旦,有时连饭都不愿吃。睿睿上课经常睡觉,作业不交,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忙生意,妈妈以为睿睿不吃不睡是在努力学习,心疼不已。直到老师打电话告诉妈妈睿睿在校的情况,她才恍然大悟。爸爸知道后一怒之下把网线拆了,把电脑锁了起来,但睿睿对上网已经非常沉迷了,他在学校借同学的手机上网,放学后偷偷去网吧。
数据说话
年《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的受访成年人担心未成年人出现“网络沉迷”问题,的受访未成年人担心“网络沉迷”问题。调查显示,家长们普遍采用“”的措施来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包括“规定了上网的时间限制”()和“规定上网前提(如先完成作业)”()等。此外,还有的受访成年人通过陪伴家中未成年人上网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受访成年人给儿童安装儿童上网监控和过滤软件,的受访成年人要求家中未成年人上网只能学习不能玩游戏。对于“应由谁来主要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受访未成年人认为家庭()、自己()和学校()是排在前三名的责任主体;而在受访成年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学校()和互联网平台()。
孩子沉迷网络的特征基本相同,是线下问题在线上的反映
网络使用行为的不同
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开始使用网络的年龄都比较低,在岁以前甚至岁以前开始用网的比例远高于没有沉迷特征的孩子。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一般用网频率高,用网时间长。另外,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经常用手机上网,或者经常在网吧上网。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网络使用更缺乏家长的管理。
生活状况不同
比如平时缺少娱乐活动,没有娱乐伙伴,学习压力比较大,没有能自己支配的休闲时间等。对比后发现,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例如,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和正常使用网络的孩子相比,感到没有自主休闲时间的比例较高,感到学习负担重的比例较高。
心理和人际关系上不同
有网络沉迷特征的孩子经常感到孤单、没有朋友、不受欢迎、自卑、被瞧不起等。经过调查发现,和合理使用网络的孩子相比,沉迷网络的孩子感到被看不起的比例较高,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比例较高。
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我们经过调查还发现,沉迷网络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家庭大多唠叨多、陪伴少,家长自己也在玩手机,很少和孩子沟通。也有的家庭对孩子管理过于严格,使孩子感到缺乏自由、不够民主。这些都会使孩子为减轻家庭压力而到网上去发泄情绪。
缺乏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规矩、生活单调缺乏乐趣、没有休闲时间和伙伴、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大、缺乏民主养育方式,是孩子沉迷网络的重要特征,也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常说孩子沉迷网络往往是线下问题在线上的反映。
孩子沉迷网络,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有关
在孩子用网前,没有建立好用网规则和规矩
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培养良好习惯,比如阅读习惯、运动习惯、休闲习惯等。但是有些家长只管给孩子提供互联网产品作为娱乐手段,却缺乏先给孩子立规矩的意识。也有的家长不懂怎么立规矩,唠叨多管理少,家长以为自己是在管理孩子使用网络,但是大多数是自顾自地唠叨,对孩子使用网络了解很少,孩子上网干什么、和谁玩、有哪些乐趣和烦心事,一概不知。
对孩子的生活关心少,陪伴少,唠叨多,忽视孩子真实的内心需要
很多家长也许觉得自己已经将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怎么关心还少呢?其实是没有关注到重点,对孩子的需求关心不够。如果孩子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仅停留在唠叨上,自以为管理得很好很多,但孩子并不喜欢,没有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
重视孩子成绩多,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中的其他因素
很多家长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好成绩才是硬道理,却不知道很多看起来很外围的要素,却是影响孩子网络沉迷的重点因素。当一个孩子心理上的、人际交往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就会很想到网络上去找安慰。所以,家长在预防孩子网络沉迷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综合施策。
忽视家庭教育问题,孩子上网出现的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有关
很多家长对孩子陪伴少、沟通少、不够民主、不够尊重,总是把他们看作没有主体地位的小孩子。忽视孩子独立性和主体地位的结果是家庭教育不够民主,要么对孩子比较专制,要么对孩子比较溺爱,要么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孩子把网络作为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同时,有的家长不懂家庭教育方法,在网络使用上也缺乏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意识。
预防孩子网络沉迷,家庭是道防线,家长是责任人
家长要更新养育观念,与时代同步
互联网时代,家长面对的是作为网络一代“原住民”的孩子,他们的需求和看法等都与家长这一代有很大差别。家长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喜欢的网络话题、网络产品,家长也要有所了解,而不能不敢提起这些话题。家长理解这一代孩子对网络天然的亲近感,才能与孩子“同频共振”。
家长要保证孩子的休闲时间
孩子越没有休闲时间,沉迷网络的可能性越大。休闲时间是孩子能自主的休闲时间,而不是被安排的休闲时间。有的家长虽然允许孩子休闲,但是已经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孩子安排好了,忽视孩子的想法与意愿。比如带孩子去公园,但是要求孩子回来须写篇作文,孩子就会感觉这种休闲成了任务。也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休息,用各种家庭作业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但前提是一定要适度。如果压力过大,就会使孩子更想逃到网络中去。家长要关注孩子日常的学习行为,不能只看结果。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认真分析,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给他们更有效的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引导孩子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和成长目标,将大目标转化为小目标,并掌握阶梯式成长的目标和方法。
家长要重视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重要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里感到被忽视,感到压抑、不自由或者不被尊重等,都可能引起网络沉迷。家长要有平等意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成长需求。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家长要学习教育方法
互联网时代孩子懂得甚至比家长多,家长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观察与疏导,如何安排好“双减”后孩子的闲暇生活,如何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等。这些问题,光靠唠叨是不能解决的。焦虑、唠叨、吼叫是教育的大忌。
要大力提升家长的媒介素养
提升媒介素养不仅仅是学习使用媒介,更重要的是学习理性对待新媒体时代的人和事。家长成长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因此家长不要忽略学习。家长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及网络沉迷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本书集结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领域的位专家,针对家庭教育中困扰父母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旨在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讲授正确的育儿方法。

教育无小事。本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秉持“以儿童为本”的原则,从培养常备生活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打造温馨健康家庭、加强思想品德建设,培养广泛兴趣爱好、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关爱特殊家庭孩子,坚决维护合法权益、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等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助力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主编简介

李华锡,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青年网青年之声运营中心副主任,中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央和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近年来,发表了家庭教育报道百余篇,多次登上热搜榜,总阅读量超过亿人次。自年起,策划出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系列报道余篇,并开设“中青网家教课堂”新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