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3220917 |
所属分类:杂志>文摘文学 |
商品详情
该书堪称学术巨擘。作者团队凭借深厚学术功底,为我们还原西方语义学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往昔论著的深度挖掘,展示语言学史的多重价值,不仅梳理史实、彰显史论,更能提供新线索,激发读者新思考,构建起 “原著展示—提要述评—读者思考”的学术时空。
本书为李葆嘉学术团队“重建西方语言学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依据一手文献,参考二手资料,基于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展示西方语言学史年的恢宏画卷。
传统语义学的诞生与哈雷大学的古典学、阐释学氛围有关,与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紧密联系,其成长得益于语文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和人类学,其历史取向突显语言知识积淀,心理取向突显概念认知变化,语境取向突显交际话语行为。现代语义学的三大基石是心智语义场、语义解析法和关系语义学。当代语言学的若干新理论可以追溯到这些往昔论著中。
李葆嘉,江苏东台人。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章黄学派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南京语义科技学派的奠基人。秉持用中国传统方法研治西方学术,近年来合作完成“重建语言学史三部曲”:《尘封的比较语言学史:终结琼斯神话》《失落的西方语义学史:重建恢宏画卷》《揭开语言学史之谜:基于语言知识库重建历史的世纪使命》。
刘慧,江苏南京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合作管理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语言学史、教育管理学。
殷红伶,江苏泰兴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句法语义学。
凡例
引论 走进西方语义学史
节 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二、欧洲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三、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四、中国学者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研究
一、开拓性专著:戈登的《语义学史》
二、丰富化专著:聂利奇的《欧洲语义学理论》
三、相关性专著:吉拉兹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四、早期的勾勒:乌尔曼的“语义学简史”
五、失落的历史:对当代英国学界误说的澄清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一、贾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二、束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三、张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四、徐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第四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探索创说者及其学术背景
二、倡导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
三、译介西方语义学代表论著
四、寻绎语义学传入中国路径
第五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关键术语
一、汉语的“语意”和“语义”
二、外语的“语义学”及其研究者
三、地域:“西方”和“欧美”
四、时间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第六节 西方语义学史的研究框架
章 德国语意学的开创及传承
节 莱斯格开创语意学
一、莱斯格的语法学三分
二、修辞手法是词义变化的途径
三、语意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取向
第二节 《语意学或语意科学》述评
一、意义演变的原理
二、据义选词的原则
第三节 哈泽的历史—哲学语意学研究
一、意义演变的三种途径
二、哈泽和莱斯格观点的异同
第四节 赫尔德根的逻辑—历史语意学研究
一、区分形式和功能的语法系统
二、语义演变类型和词汇实例分析
第二章 德国传统语意学的发展
节 语意学研究的心理转向
一、民族心理学与意义研究
二、赫克特的心理语意学
三、海伊的心理语意学
四、冯特的心理语意学
五、罗森斯泰因的心理语意学
六、古斯塔夫·巴利的命名心理学
第二节 语义演变的类型及原因
一、托布勒的语义演变分类
二、波特的语义演变类型和认知语义探索
三、托马斯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原因
四、卡尔·施密特的语义演变原因
五、斯托克莱因的语义演变三阶段
六、斯特恩的语义三角和语义演变理论
第三节 不同维度的开拓性研究
一、保罗的正统语意学
二、魏格纳的交际语意学
三、魏兰德尔的理解语意学
四、埃德曼的多义性研究
五、师辟伯的情感语意学
六、琉曼的语义演变矢量及其力量
第三章 法国语义学的早期探索
节 语言有机体学说和语言自然主义
一、本哈迪、施莱格尔、洪堡特、葆朴的论述
二、贝克尔的语言有机体学说
三、缪勒、施莱歇尔的语言自然主义
四、生物学对语言学的学术反哺
五、从生物学方法转向心理学方法
第二节 查维的词汇观念学研究
一、基本词语的自然家族
二、词汇学和观念学
三、查维学派与布雷亚尔学派的争论
四、舍瓦莱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其原因研究
第三节 利特雷的词典语义学研究
第四节 达梅斯泰特尔的词语生命及意义研究
一、语义演变的生物—修辞特性
二、围绕语义学创新的讨论
第四章 布雷亚尔再造心智语义学
节 语言心智规律的探索
一、布雷亚尔的早期研究
二、布雷亚尔的中期努力
三、布雷亚尔的晚期集成
第二节 《语言的心智规律:语义学简述》译介
一、表否定的肯定词
二、引导条件的连词
三、表转义的连词
四、分词的及物力量
五、意义的专化原则
第三节 《语义学探索·研究旨趣》译介
一、试图探索的内容
二、语言研究的目的
三、语言研究的危机
四、语言变革的原因
五、心智规律的普遍性
第四节 《语义学探索》述要
一、语言的心智规律
二、词义如何界定
三、句法如何组构
第五节 布雷亚尔的学术遗产
第五章 法国传统语义学的发展
节 社会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一、梅耶的语言和社会结构研究
二、查尔斯·巴利的风格学与语义研究
三、尼洛普对语义学观点的梳理
四、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心理—社会行为研究
第二节 心理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一、波朗的心智和语言理论
二、罗德特的语义变化心理分类
第三节 格拉塞列的完整语义学探索
一、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二、动态语义学、静态语义学和比较语义学
三、首次为社会语言学命名
第四节 卡努瓦的语义变化类型研究
一、语义变化的三种类型
二、两种语义变化系统的对比
第六章 英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意义语境观的形成
一、洛克的意义观和符意学
二、从词源意义观到词语关联意义论
三、斯马特的符意学与意义语境观
第二节 围绕词典的词汇语义研究
一、加尼特批评“词源义垃圾”
二、特伦奇的词汇语义研究
三、穆雷的符意学研究
第三节 赛斯的历史语义学
一、语义变化的类型
二、语义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 斯托特的心理语义学
一、词语意义的相互作用形成句子意义
二、偶然意义取决于话语域
三、对韦尔比夫人的影响
第五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语义学
一、话语行为与情景
二、原始语义学理论
三、情景性语境理论
第六节 加德纳的意义域理论
一、言语是情景中的行为
二、意义域和家族相似性
第七章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节 弗斯的情境—功能语义研究
一、转向情境中的功能
二、典型语言环境和情境意义
第二节 乌尔曼的结构—功能语义学
一、《语义学原理》简介
二、《语义学导论》述评
第三节 韩礼德的精密词汇语法
一、语法学家之梦
二、语境组合的变量
第四节 英国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线索
第八章 美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德法语义学的早期传入
一、美国的位语义学家
二、吉布斯的《语文学研究:以英语为例》
三、《论语言的主要观念》述评
第二节 辉特尼基于普通语言学的语义研究
一、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语义变化的两种方向
三、对德国语言学的批判
第三节 对德法语义学的再次关注
一、威廉斯首次对译
二、兰曼关于意义映射的研究
第四节 厄特尔宣讲德法传统语义学
一、词态学与语义学
二、词语元素与动态语义理论
三、语义变化的四种类型
第五节 沃尔波宣讲英国语境语义学
一、词语意义与语境
二、词语意义的转移模式
第六节 语义悲观情结和其他领域的语义研究
一、形式描写主义的语义悲观情结
二、哲学领域的通用语义学研究
三、翻译学领域的语义描写系统
第七节 美国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
第九章 俄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俄国的语义学史研究概况
一、西欧语义学传入俄国的途径
二、俄国学者对语义学史的看法
三、中国学者对俄国语义学史的简介
第二节 俄国的早期语义学研究
一、波捷布尼亚的词汇语义研究
二、博杜恩引进并倡导语意学研究
三、亚历山大罗夫的词汇语意学研究
四、波克罗夫斯基的历史语意学研究
第三节 俄国的中期语义学研究
一、彼什科夫斯基的词位和词义成分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语义学研究
三、维诺格拉多夫的词汇—语义系统
四、斯米尔尼茨基的音义联系约定论
五、兹维金采夫的词汇语义研究
六、布达哥夫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七、阿赫曼诺娃的词义描写分析
第四节 词汇学的特色与语义学的曲
一、词汇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二、关于语义学的两派意见
第十章 现代语义学的块基石:心智语义场理论
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伊普森首倡语义场
二、特利尔的语义聚合场
三、波尔齐希的语义组合场
四、魏斯格贝尔阐述场理论
第二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学术背景
一、语言世界观与中间世界论
二、民族精神论和民族心理学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场论
四、澄清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影响
五、不可回避的时代思想背景
第三节 心智语义场的两个经典模式
一、关于伊普森提出的马赛克模式
二、关于特利尔提出的星光状模式
第十一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二块基石:语义解析方法
节 词汇语义解析的思想渊源
一、音素论、原子论和概念基元
二、义位、义素和内涵形素
第二节 基于社会结构—功能的美国流派
一、关于古迪纳夫的成分分析
二、戴维斯的基元要素和矩阵图分析
三、词汇语义分析的天然切入口
第三节 基于语言结构—功能的法德流派
一、鲍狄埃的语义分析
二、格雷马斯的语义分析
三、考赛里乌的语义分析
第十二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三块基石:关系语义学理论
节 形式结构主义的关系语义学
第二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常见类型
一、同义关系
二、反义关系
三、上下义关系
四、部分—整体关系
第三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联想本质
一、系统意义并非独立于指称意义之外
二、系统意义的纯粹结构描写并不存在
三、系统意义是特定语义关系的心理联想
四、与系统意义类似的其他词汇语义关系
第十三章 西方语义学传入中国的路径
节 “师辟伯 →章士钊”的德国路径
一、《情为语变之原论·译序》简述
二、《情为语变之原论》所涉“语意”
第二节 “安藤正次 →王古鲁”的日本中介路径
一、王古鲁将 译为意义学
二、雷通群将 译为意义学
三、张世禄、蓝文海从英语翻译
第三节 “瑞恰慈 →李安宅”的英人来华路径
一、瑞恰慈阐述符义学
二、李安宅编译《意义学》
第四节 “布雷亚尔é →高名凯”的法国路径
一、高名凯的《中国语的语义变化》
二、王力列出的词汇演变三种方式
三、傅东华《文法稽古篇》中的“语意”
余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语义学史的忽视原因
二、语义学史的主线梳理
三、语义学史的开拓推进
参考文献
《西方语义学论著选译》目录
人名汉译表
后 记
该书堪称学术巨擘。作者团队凭借深厚学术功底,为我们还原西方语义学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往昔论著的深度挖掘,展示语言学史的多重价值,不仅梳理史实、彰显史论,更能提供新线索,激发读者新思考,构建起 “原著展示—提要述评—读者思考”的学术时空。
本书为李葆嘉学术团队“重建西方语言学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依据一手文献,参考二手资料,基于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展示西方语言学史年的恢宏画卷。
传统语义学的诞生与哈雷大学的古典学、阐释学氛围有关,与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紧密联系,其成长得益于语文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和人类学,其历史取向突显语言知识积淀,心理取向突显概念认知变化,语境取向突显交际话语行为。现代语义学的三大基石是心智语义场、语义解析法和关系语义学。当代语言学的若干新理论可以追溯到这些往昔论著中。
李葆嘉,江苏东台人。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章黄学派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南京语义科技学派的奠基人。秉持用中国传统方法研治西方学术,近年来合作完成“重建语言学史三部曲”:《尘封的比较语言学史:终结琼斯神话》《失落的西方语义学史:重建恢宏画卷》《揭开语言学史之谜:基于语言知识库重建历史的世纪使命》。
刘慧,江苏南京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合作管理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语言学史、教育管理学。
殷红伶,江苏泰兴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句法语义学。
凡例
引论 走进西方语义学史
节 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二、欧洲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三、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四、中国学者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研究
一、开拓性专著:戈登的《语义学史》
二、丰富化专著:聂利奇的《欧洲语义学理论》
三、相关性专著:吉拉兹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四、早期的勾勒:乌尔曼的“语义学简史”
五、失落的历史:对当代英国学界误说的澄清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一、贾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二、束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三、张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四、徐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第四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探索创说者及其学术背景
二、倡导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
三、译介西方语义学代表论著
四、寻绎语义学传入中国路径
第五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关键术语
一、汉语的“语意”和“语义”
二、外语的“语义学”及其研究者
三、地域:“西方”和“欧美”
四、时间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第六节 西方语义学史的研究框架
章 德国语意学的开创及传承
节 莱斯格开创语意学
一、莱斯格的语法学三分
二、修辞手法是词义变化的途径
三、语意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取向
第二节 《语意学或语意科学》述评
一、意义演变的原理
二、据义选词的原则
第三节 哈泽的历史—哲学语意学研究
一、意义演变的三种途径
二、哈泽和莱斯格观点的异同
第四节 赫尔德根的逻辑—历史语意学研究
一、区分形式和功能的语法系统
二、语义演变类型和词汇实例分析
第二章 德国传统语意学的发展
节 语意学研究的心理转向
一、民族心理学与意义研究
二、赫克特的心理语意学
三、海伊的心理语意学
四、冯特的心理语意学
五、罗森斯泰因的心理语意学
六、古斯塔夫·巴利的命名心理学
第二节 语义演变的类型及原因
一、托布勒的语义演变分类
二、波特的语义演变类型和认知语义探索
三、托马斯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原因
四、卡尔·施密特的语义演变原因
五、斯托克莱因的语义演变三阶段
六、斯特恩的语义三角和语义演变理论
第三节 不同维度的开拓性研究
一、保罗的正统语意学
二、魏格纳的交际语意学
三、魏兰德尔的理解语意学
四、埃德曼的多义性研究
五、师辟伯的情感语意学
六、琉曼的语义演变矢量及其力量
第三章 法国语义学的早期探索
节 语言有机体学说和语言自然主义
一、本哈迪、施莱格尔、洪堡特、葆朴的论述
二、贝克尔的语言有机体学说
三、缪勒、施莱歇尔的语言自然主义
四、生物学对语言学的学术反哺
五、从生物学方法转向心理学方法
第二节 查维的词汇观念学研究
一、基本词语的自然家族
二、词汇学和观念学
三、查维学派与布雷亚尔学派的争论
四、舍瓦莱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其原因研究
第三节 利特雷的词典语义学研究
第四节 达梅斯泰特尔的词语生命及意义研究
一、语义演变的生物—修辞特性
二、围绕语义学创新的讨论
第四章 布雷亚尔再造心智语义学
节 语言心智规律的探索
一、布雷亚尔的早期研究
二、布雷亚尔的中期努力
三、布雷亚尔的晚期集成
第二节 《语言的心智规律:语义学简述》译介
一、表否定的肯定词
二、引导条件的连词
三、表转义的连词
四、分词的及物力量
五、意义的专化原则
第三节 《语义学探索·研究旨趣》译介
一、试图探索的内容
二、语言研究的目的
三、语言研究的危机
四、语言变革的原因
五、心智规律的普遍性
第四节 《语义学探索》述要
一、语言的心智规律
二、词义如何界定
三、句法如何组构
第五节 布雷亚尔的学术遗产
第五章 法国传统语义学的发展
节 社会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一、梅耶的语言和社会结构研究
二、查尔斯·巴利的风格学与语义研究
三、尼洛普对语义学观点的梳理
四、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心理—社会行为研究
第二节 心理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一、波朗的心智和语言理论
二、罗德特的语义变化心理分类
第三节 格拉塞列的完整语义学探索
一、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二、动态语义学、静态语义学和比较语义学
三、首次为社会语言学命名
第四节 卡努瓦的语义变化类型研究
一、语义变化的三种类型
二、两种语义变化系统的对比
第六章 英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意义语境观的形成
一、洛克的意义观和符意学
二、从词源意义观到词语关联意义论
三、斯马特的符意学与意义语境观
第二节 围绕词典的词汇语义研究
一、加尼特批评“词源义垃圾”
二、特伦奇的词汇语义研究
三、穆雷的符意学研究
第三节 赛斯的历史语义学
一、语义变化的类型
二、语义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 斯托特的心理语义学
一、词语意义的相互作用形成句子意义
二、偶然意义取决于话语域
三、对韦尔比夫人的影响
第五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语义学
一、话语行为与情景
二、原始语义学理论
三、情景性语境理论
第六节 加德纳的意义域理论
一、言语是情景中的行为
二、意义域和家族相似性
第七章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节 弗斯的情境—功能语义研究
一、转向情境中的功能
二、典型语言环境和情境意义
第二节 乌尔曼的结构—功能语义学
一、《语义学原理》简介
二、《语义学导论》述评
第三节 韩礼德的精密词汇语法
一、语法学家之梦
二、语境组合的变量
第四节 英国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线索
第八章 美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德法语义学的早期传入
一、美国的位语义学家
二、吉布斯的《语文学研究:以英语为例》
三、《论语言的主要观念》述评
第二节 辉特尼基于普通语言学的语义研究
一、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语义变化的两种方向
三、对德国语言学的批判
第三节 对德法语义学的再次关注
一、威廉斯首次对译
二、兰曼关于意义映射的研究
第四节 厄特尔宣讲德法传统语义学
一、词态学与语义学
二、词语元素与动态语义理论
三、语义变化的四种类型
第五节 沃尔波宣讲英国语境语义学
一、词语意义与语境
二、词语意义的转移模式
第六节 语义悲观情结和其他领域的语义研究
一、形式描写主义的语义悲观情结
二、哲学领域的通用语义学研究
三、翻译学领域的语义描写系统
第七节 美国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
第九章 俄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节 俄国的语义学史研究概况
一、西欧语义学传入俄国的途径
二、俄国学者对语义学史的看法
三、中国学者对俄国语义学史的简介
第二节 俄国的早期语义学研究
一、波捷布尼亚的词汇语义研究
二、博杜恩引进并倡导语意学研究
三、亚历山大罗夫的词汇语意学研究
四、波克罗夫斯基的历史语意学研究
第三节 俄国的中期语义学研究
一、彼什科夫斯基的词位和词义成分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语义学研究
三、维诺格拉多夫的词汇—语义系统
四、斯米尔尼茨基的音义联系约定论
五、兹维金采夫的词汇语义研究
六、布达哥夫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七、阿赫曼诺娃的词义描写分析
第四节 词汇学的特色与语义学的曲
一、词汇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二、关于语义学的两派意见
第十章 现代语义学的块基石:心智语义场理论
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伊普森首倡语义场
二、特利尔的语义聚合场
三、波尔齐希的语义组合场
四、魏斯格贝尔阐述场理论
第二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学术背景
一、语言世界观与中间世界论
二、民族精神论和民族心理学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场论
四、澄清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影响
五、不可回避的时代思想背景
第三节 心智语义场的两个经典模式
一、关于伊普森提出的马赛克模式
二、关于特利尔提出的星光状模式
第十一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二块基石:语义解析方法
节 词汇语义解析的思想渊源
一、音素论、原子论和概念基元
二、义位、义素和内涵形素
第二节 基于社会结构—功能的美国流派
一、关于古迪纳夫的成分分析
二、戴维斯的基元要素和矩阵图分析
三、词汇语义分析的天然切入口
第三节 基于语言结构—功能的法德流派
一、鲍狄埃的语义分析
二、格雷马斯的语义分析
三、考赛里乌的语义分析
第十二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三块基石:关系语义学理论
节 形式结构主义的关系语义学
第二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常见类型
一、同义关系
二、反义关系
三、上下义关系
四、部分—整体关系
第三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联想本质
一、系统意义并非独立于指称意义之外
二、系统意义的纯粹结构描写并不存在
三、系统意义是特定语义关系的心理联想
四、与系统意义类似的其他词汇语义关系
第十三章 西方语义学传入中国的路径
节 “师辟伯 →章士钊”的德国路径
一、《情为语变之原论·译序》简述
二、《情为语变之原论》所涉“语意”
第二节 “安藤正次 →王古鲁”的日本中介路径
一、王古鲁将 译为意义学
二、雷通群将 译为意义学
三、张世禄、蓝文海从英语翻译
第三节 “瑞恰慈 →李安宅”的英人来华路径
一、瑞恰慈阐述符义学
二、李安宅编译《意义学》
第四节 “布雷亚尔é →高名凯”的法国路径
一、高名凯的《中国语的语义变化》
二、王力列出的词汇演变三种方式
三、傅东华《文法稽古篇》中的“语意”
余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语义学史的忽视原因
二、语义学史的主线梳理
三、语义学史的开拓推进
参考文献
《西方语义学论著选译》目录
人名汉译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