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宽度 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 陈鸣鸣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97875039757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16479 类别: 图书 艺术 雕塑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3975752
所属分类:图书>艺术>雕塑
商品详情
作者陈鸣鸣 著
著陈鸣鸣 著 译
装帧平装胶订
印次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开本开
印刷时间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章

版画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版画的本体与定义

第二节

版画的概念与延伸
第二章

版画语言和思维的兼容性释义

第一节

版画语言的生成机制

第二节

版画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

版画语言与创作思维的关系

第四节

版画语言与版画思维中的兼容性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版画的“吸纳式”兼容

第一节

传统复制版画中的“兼容”形式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下的技术互融

第三节

创作版画的兼容性特征

第四节

中国现代木版画创作中的写实性语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当代版画的“外放式”兼容

第一节

版画学科建制与版种创作多元化

第二节

版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新技术语境下的传统版画创作

第四节

版画与新技术文明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版画兼容性特征在时代语境中的呈现

第一节

版画概念的拓展与多元文化语境的契合

第二节

版画家群体“跨界”创作实践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中版画思维方式的共享

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陈鸣鸣 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
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第十届日本飞婵高山国际现代版画三年展(日本),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陕西延安)等国内外重要展览;获第二届英国木版奖·提名奖(英国)等奖项,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机构收藏。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对水印木刻创作写实性语言的分析与思考》《木板画创作中的写实精神 —— 以王华祥创作为例》《新技术语境下的写实性木版画创作》。作品《境语》 《梦·影》刊登于《美术》杂志。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不断修改和打磨而成的,故仍希望将文章前期写作过程一并回顾,希望阅读到此书的人能够对此书撰写的 前因后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助于理解全书的内容。版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是我的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创作实践和理论关系的 理解,我想既不能按照现有的理论去实践,也不能完全凭感觉和个人经验去创作,两者应该是一种相互滋养、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一般来说,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和提炼出来的,具有一种 普遍意义;与此同时,成熟的艺术理论反过来对于创作实践也具有一 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因此,我的创作原料来源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条来自当下社会现实的真切感受;另一条则来自历史文化与艺术理论的滋养。木版画创作是我目前的主攻方向。自中央美院读研开始至今,水印木刻版画一直是我的主要艺术创作媒介。在目前现有的版画品类中,只有水印木刻源自中国本土,其他均来自西方。纵观中西艺术史,西方现代版画在吸纳和融合其他艺术形式方面一直显示出较强的 兼容性;而水印木刻虽属版画的一个品类,却由于其技术的高门槛和工序的繁复导致相当长时期内艺术语言和形式相对单一和固化。当下,随着艺术观念的快速转变和多元并置格局的形成,水印木刻作为昔日传统的图像复制技艺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下也显示 出了极强的兼容性特征。作为一名中国青年艺术实践者,我希望能从 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出发,在对版画溯源的同时,尝试激活水印木刻传统基因,进而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建构属于个人的艺术创作观念和方式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版画本体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不仅确立了版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而且也显示出其极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我在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版画系读本科期间,头两年几乎是和油画系一样接受系统的素描、色彩等写实造型基础训练, 直到本科三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版画。现如今回想当初刚接触版画的情景,似乎版画除了种类多样、工序复杂之外,最深切的感受便是版 画与绘画、设计和当代艺术的关系非常紧密。无论是川美版画系从 年开始增设版画印刷与设计专业,还是周围的版画家不断跨界画油画、积极参与当代艺术实践的现象,都显示着版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频繁互动。在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也曾尝试过一段油画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验,但为什么去做却并不明白,或许仅仅是因为 看到了周围版画家跨界的成功案例而心生好奇。、 年前后,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异常火热,我作为川美版画专业届的毕业生,却选择了相对传统的木版画作为毕业创作的技术媒介并在导师——著名版画家康宁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与此同时,在系主任邵常毅老师的支持下,我和同届同学赵岩一起在川美油画系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双人 展,展览的内容都是在课下画的一些架上油画和丙烯创作。现在看 来,展览在当时虽显稚嫩,却也表现出两位艺术青年在传统版画创作之外对当代艺术的好奇与尝试。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尽快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符号,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导致自己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毕业后,一时间觉得内心空荡荡,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又重新燃起了回归写实绘画的冲动,随后, 在家人的支持下依然做出了考研的决定,圆自己的央美梦。在历经了曲艰辛的考研之路后,我于 年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经历过几年对当代艺术的懵懂和迷茫后,入校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扎扎实实把绘画技术练好。或许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选择将中国传统版画作为研究方向,目的是从根儿上学,把专业技术练好,让自己的作品语言更纯正、坚实。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传统版画是一个历史深厚且技术语言高度程式化的体系,与西方版画基本上是两种技术语言系统。这也使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度陷入了困惑,自己所学的写实绘画技术一点也用不上,在语言转换上遇到了障碍,难道要彻底抛弃写实重新学?还是把之前所学想办法用上?我一时犯了难, 而导师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在研二上学期的语言实验阶段,我依然坚持从个人的写实情结出发,尝试将水印木刻技术与西方具象写实人物绘画进行融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得到导师的肯定。今天,一定程度上说,西方具象写实绘画就是我们这一代或者好几代学画人的传统,也是我们在上面花费时间最长、情结最重的。因此,不管愿不愿意,它都成了我们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和知识传 统,以至于一度被认为掌握写实技术是大多数学画者的立世之本。毫 无疑问,我是这大多数中的一员,与其他专门从事具象写实油画的人 不同,我的目的是要做出具象写实性人物的水印版画。这本身也就是 在探讨版画的兼容性,即借助固有语言系统之外的西方写实绘画技术 来丰富水印的艺术表现语言,探讨其表现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或许 当时在我心里就已经埋下了写这篇博士论文的种子。通过对版画本体 语言的兼容性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从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版画与其他 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算是对自己版画学习经历的一个总结和梳理。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漫长而又紧张的过程,“漫长”是指在博士一年级入校就开始思考博士论文的方向和选题,且不定期向导师汇报撰写思路;“紧张”则是指在论文选题真正确定下来到正式写作不足一年的时间。该博士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赵永康 老师,赵老师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帮助我打开了思 路,也神奇地解开了一直困扰我的学术难题。赵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 和极具智慧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也感谢 赵老师在百忙中为该书撰写序言。同时,还要感谢博士论文开题时刘 孔喜、尹少淳、桂小虎和任军伟等老师对于论文选题提出的宝贵意见 和给予我的鼓励,还要感谢唐宇、刘韬等老师对论文选题给出的合理建议。
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意识到前期积累的重要性。倘若没有之前硕士和本科阶段的积累,这篇博士论文的难度对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还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烨老师,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实践 中的严苛要求使我受益终身。同时也要感谢广军、苏新平、王华祥、陈琦、李帆、武宏、许向东、李鑫等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曾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先生和老师们。四川美院版画系是我正式步入艺术大门的起点,许多老师的言传身教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此,我还要感谢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康宁、邵常毅、钟长清、朱毅勇、忻海州、韦嘉、付继红等在本科阶段对我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先生和老师们。此外,还要感谢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清华大学王宏剑、文中言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对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最后,我要由衷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我恐怕走不到今天。尤其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从小酷爱美术,曾在重庆当过 年兵,在部队时就经常到美院观摩学习,后来退伍后曾到中央工艺美 院学习,为了家庭,他放弃了到北京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我儿时的印 象中,父亲无论是工作日下班后还是休息日,几乎每天都在画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正是父亲这种对于绘画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使我在求艺的道路上每当面对困难时都能够隐忍和坚持,具 备较强的耐力和韧劲儿。同时,我还要感谢爱人璐璐,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繁琐的事务都是由她帮着处理,从而使我能够安心写作。此外,在该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徐冰老师为此书写的推荐语。徐冰老师是一位版画科班出身的当代艺术家,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享有盛誉。他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为本书的立 论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在此,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博士后孟勐为该书写的推荐语,他以深厚的理论与学术视野对该书进行了高度评价。 一篇博士论文对于一个艺术创作实践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不言而喻。总的来说,本文的写作仍有许多遗憾之处。首先,版画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其本体和相关概念仍处在一个 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许多问题还无法下定论。其次,由于个人对当 代艺术理论的涉猎范围和研究水平有限,对于许多具体作品和问题的 探讨还缺少足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展开深入讨论。文中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陈鸣鸣 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
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第十届日本飞婵高山国际现代版画三年展(日本),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陕西延安)等国内外重要展览;获第二届英国木版奖·提名奖(英国)等奖项,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机构收藏。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对水印木刻创作写实性语言的分析与思考》《木板画创作中的写实精神 —— 以王华祥创作为例》《新技术语境下的写实性木版画创作》。作品《境语》 《梦·影》刊登于《美术》杂志。
版画以版为生,依印而存,借助版材利用技术间接所得,这注定了版画的生存方式,也道出了版画的前世今生。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中,版画始终保持着自身清晰的发展轨迹,印痕、制作和复数性成为 版画的基本特质。在现代版画的创作理念中,多向度、多元化的探索 与实践构成了版画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审美意蕴,版画本体语言的拓展 及其概念延伸成为现当代版画的显著特征。版画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使得许多有过版画科班背景的人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和社会现场大显身手?带着这样的疑问和诸多有意思的问题,作者开始了对这一本书稿的撰写。陈鸣鸣希望以一个业内专业实践者的视角,对版画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和梳理,从而为大众读者将版画以及由版画产生的诸多艺术现象进行解密;分享他学习版画的心得,使版画不再只是学院内的小众精英专业,而是复兴历史上版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统,使版画真正成为一种大众艺术,成为人人都可以共享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