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11册 口授刑法学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上下卷本体刑法学共同犯罪论教义刑法学刑法的价值构造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知识转型刑法学 978756805169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16964 类别: 图书 法律 经济法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8051699
所属分类:图书>法律>经济法>其他部门经济法
商品详情
【全册】口授刑法学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上下卷本体刑法学共同犯罪论教义刑法学刑法的价值构造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知识转型刑法学

编号主题:无
书名: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习式法律法规全书刑法作者:无
出版社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定
是否是套装:否编者:无
页数:无是否套装:否

商品参数

【全册】口授刑法学(第二版)(陈兴良刑法学)新版 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上下卷第二版第版本体刑法学(第三版)共同犯罪论(第三版)教义刑法学(第三版)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三版)刑法的人性基础(第四版)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第二版)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第二版)正当防卫论(第三版)

编码

内容介绍

新版 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上下卷第二版第版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专题为经线,以问题为纬线,较好地将案例分析和理论叙述相结合,完整地呈现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一书是刑法案例类著作的升级版,对于直观和生动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修订,针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指导案例。

作者简介
陈兴良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判例刑法学著作有民法专著、民法教材、其他民法读物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民法论文篇。

目录
总 目
上 卷
第一章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三章客观构成要件
第四章主观构成要件
第五章违法阻却事由
案例索引
下 卷

第六章责任阻却事由
第七章未完成形态
第八章共同犯罪
第九章单位犯罪
第十章罪数与竞合
第十一章刑罚的适用
案例索引
后 记
上卷目录

第一章 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与解释方法
第二节 刑法解释的立场与限度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与有利于被告
第四节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效力
第二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概念与但书规定
第二节 犯罪构成与定罪方法
第三章 客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 行为主体
第二节 行 为
第三节 结 果
第四节 因果关系
第四章 主观构成要件
第一节 构成要件故意
第二节 过 失
第三节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第五节 无罪过事件
第五章 违法阻却事由
第一节 正当防卫
第二节 紧急避险
案例索引
下卷目录

第六章 责任阻却事由
第一节 责任阻却事由概述
第二节 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第三节 精神病人犯罪的责任阻却
第四节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的责任能力问题
第五节 醉酒的人、吸毒者的责任能力问题
第六节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欠缺
第七节 期待可能性的欠缺
第七章 未完成形态
第一节 犯罪未完成形态概述
第二节 预备犯
第三节 未遂犯
第四节 中止犯
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 正 犯
第三节 共 犯
第四节 共犯论的特殊问题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量刑
第九章 单位犯罪
第一节 单位犯罪的主体
第二节 单位犯罪的行为
第三节 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
第十章 罪数与竞合
第一节 行为个数的判断
第二节 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第三节 行为复数时的一罪与数罪
第十一章 刑罚的适用
第一节 量刑情节
第二节 累 犯
第三节 自 首
第四节 立 功
第五节 数罪并罚
第六节 缓刑、减刑、假释
第七节 追诉时效
案例索引

后 记

本体刑法学(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阐述的是一种自在于法条、超然于法条的法理,不以法条为本位而以法理为本位,法理的逻辑演绎取代了法条的规范诠释。由此,刑法法理获得了某种理论上的自足性。这个意义上的刑法学,就是所谓本体刑法学。

作者简介
陈兴良著
陈兴良教授,中国当代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章刑法概说
节刑法的概念
一、犯罪
二、刑罚
三、罪刑关系
第二节刑法的结构
一、罪刑结构
二、罪责刑结构
三、罪责结构
第三节刑法的体系
一、编
二、章
三、节
四、条
五、款
六、项
七、目
第四节刑法的特征
一、公法的特征
二、刑事法的特征
三、强行法的特征
第五节刑法的分类
一、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
二、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三、单一刑法与附属刑法
四、刑法与国际刑法
第六节刑法的界定
一、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二、刑法与监狱法
第七节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原理
二、刑法解释的种类
三、刑法解释的方法
第二章刑法机能
第三章刑法
第四章刑法原则
第五章刑法效力
第六章犯罪概说
第七章犯罪构成Ⅰ:总说
第八章犯罪构成Ⅱ:罪体
第九章犯罪构成Ⅲ:罪责
第十章犯罪构成Ⅳ:罪量
第十一章定罪
第十二章犯罪形态Ⅰ:未完成罪
第十三章犯罪形态Ⅱ:共同犯罪
第十四章犯罪形态Ⅲ:法人犯罪
第十五章犯罪形态Ⅳ:单复数罪
第十六章刑罚概说
第十七章刑罚体系
第十八章保安处分
第十九章量刑
第二十章量刑制度
第二十一章行刑
第二十二章行刑制度
第二十三章刑罚消灭
附录Ⅰ:名词索引
附录Ⅱ:参引书目
后记

共同犯罪论(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共同犯罪论》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的上篇是共同犯罪的总论,作者以章的篇幅,对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探讨。除导论是对共同犯罪的历史考察以外,总论主要涉及共同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作者对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故意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论述,对于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下篇是各论,作者以章的篇幅讨论了与共同犯罪有关的理论问题,包括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发起等,还包括共同犯罪的刑事诉讼问题。可以说,本书是我国刑法学界探讨共同犯罪问题为深入与详尽的一部著作。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上篇总论
导论
节中国历史上的共同犯罪
第二节外国历史上的共同犯罪
章共同犯罪概说
节共同犯罪的性质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范围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构成
第二章共同犯罪行为
节概述
第二节分述
第三章共同犯罪故意
节概述
第二节分述
第四章共同犯罪形式
节概述
第二节法理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第三节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第四节团伙犯罪
第五章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节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我国刑法同犯罪人的分类
第六章主犯
节主犯的概念
第二节主犯的认定
第三节主犯的处罚
第七章从犯
节从犯的概念
第二节从犯的认定
第三节从犯的处罚
第八章胁从犯
节胁从犯的概念
第二节胁从犯的认定
第三节胁从犯的处罚
第九章教唆犯
节教唆犯的概念
第二节教唆犯与传授犯罪方法罪
第三节教唆犯的处罚下篇各论
第十章共同犯罪与因果关系
节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定罪与因果关系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量刑与因果关系
第 十 一 章共同犯罪与数额
节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定罪与数额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量刑与数额
第 十 二 章共同犯罪与法人
节概述
第二节法人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法人犯罪
第四节法人与自然人的共同犯罪
第 十 三 章共同犯罪与身份
节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定罪与身份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量刑与身份
第 十 四 章共同犯罪与认识
节共同犯罪与法律认识上的
第二节共同犯罪与事实认识上的
第三节共同犯罪与实行过限
第 十 五 章共同犯罪与犯罪停顿状态
节共同犯罪与犯罪预备
第二节共同犯罪与犯罪未遂
第三节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
第 十 六 章共同犯罪与一罪数罪
节共同实行犯与一罪数罪
第二节组织犯与一罪数罪
第三节教唆犯与一罪数罪
第四节帮助犯与一罪数罪
第五节共同犯罪的竞合
第 十 七 章共同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
节共同过失犯罪的性质
第二节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
第三节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
第 十 八 章共同犯罪与连累犯
节连累犯的嬗变
第二节连累犯的概念
第三节连累犯的种类
第 十 九 章共同犯罪与间接正犯
节间接正犯的概念
第二节间接正犯的形式
第三节间接正犯的认定
第四节间接正犯的处罚
第 二 十 章共同犯罪与刑事诉讼
节共同犯罪与管辖
第二节共同犯罪与证据
第三节共同犯罪与程序
结束语共同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和展望
节共同犯罪立法的完善
第二节共同犯罪司法的健全
第三节共同犯罪理论的发展
附录一晚近刑事立法中的共同犯罪现象及其评释
附录二历史的误读与逻辑的误导
——评关于共同犯罪的修订
附录三设定性教唆:一种教唆类型的证成
附录四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
附录五共犯论:二元制与单一制的比较
附录六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教义刑法学(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采用教义学方法对犯罪体系中的重要主题进行研究的作品,也是陈兴良教授以刑法教义学为号召的一部作品,其对于在刑法中采用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的倡导之意昭然若揭。陈兴良教授就在本书中,以教义或曰信条()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

作者简介
陈兴良,年月日生,浙江义乌人。年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年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年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年入选国家首批跨世纪很好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等。

目录
●第章刑法方法论
●一、立法论的思考与司法论的思考
●二、体系性的思考与问题性的思考
●三、类型性的思考与个别性的思考
●第章罪刑法定主义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蕴含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三、罪刑法定主义的中国命运
●第章行为论
●一、行为论概述
●二、行为的理论
●三、行为的构造
●第章犯罪论体系
●一、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二、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
●三、犯罪成立条件的逻辑关系
●第章构成要件论
●一、构成要件概述
●二、构成要件的性质
●三、构成要件的类型
●部分目录

口授刑法学(第二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口授刑法学(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陈兴良刑法学》是陈兴良教授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讲授刑法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在刑法总论部分,陈兴良教授系统地讲授了犯罪和刑罚的基本原理。在刑法分论部分,陈兴良教授选择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和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非法经营罪、玩忽职守罪等个重点罪名进行了讲授。

作者简介
陈兴良,年月日生,浙江义乌人。年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年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年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年入选国家首批跨世纪很好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等。

目录
上册
第一讲 刑法的为学之道
第二讲 刑法概说
第三讲 刑法原则
第四讲 刑法效力
第五讲 犯罪概说
第六讲 犯罪论体系
第七讲 罪 体
第八讲 罪 责
第九讲 罪 量
第十讲 未完成罪
第十一讲 共同犯罪
第十二讲 单位犯罪
第十三讲 竞合论
第十四讲 刑罚概说
第十五讲 刑罚体系
第十六讲 刑罚裁量
第十七讲 刑罚执行
第十八讲 刑罚消灭
下册
第十九讲 刑法分则概述
第二十讲 故意杀人罪
第二十一讲 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十二讲 故意伤害罪
第二十三讲 强奸罪
第二十四讲 抢劫罪
第二十五讲 盗窃罪
第二十六讲 诈骗罪
第二十七讲 侵占罪
第二十八讲 贪污罪
第二十九讲 挪用公款罪
第三十讲 受贿罪
第三十一讲 重大责任事故罪
第三十二讲 非法经营罪
第三十三讲 寻衅滋事罪
第三十四讲 玩忽职守罪
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著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以价值为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学派的基本理念,揭示两大学派之间在人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种刑法机能上的对峙与,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基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提出了刑机能二元的原理。由此出发,本书分别考察了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这就是刑法的公正、刑法的谦抑与刑法的人道。

作者简介
陈兴良 著
陈兴良:中国当代有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社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导论
章刑事古典学派刑事古典学派的价值构造
节犯罪价值观
第二节刑罚价值观
第二章刑事实学派刑事实学派的价值构造
节犯罪价值观
第二节刑罚价值观
第三章刑法机能:人保障人保障
节人保障人保障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人保障人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刑法机能:社会保护社会保护
节社保护社会保护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社会保护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刑法机能:双重构造
节社本体二元论
第二节刑机能二元
第六章刑法的公正公正
节公正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刑事的公正公正
第三节刑事司法的公正公正
第七章刑法的谦抑谦抑
节谦抑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犯罪范围的谦抑谦抑
第三节刑罚限度的谦抑谦抑
第八章刑法的人道
节人道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罪犯处遇罪犯处遇的人道
第三节刑种刑种设置的人道
第九章罪刑法定的价值价值分析
节罪刑法定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罪刑法定的制度构造
第三节罪刑法定的机理
第四节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
第五节罪刑法定的中国命运
第十章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价值价值分析
节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价值价值蕴含
第二节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观念嬗变
第三节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确认
第四节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司法体认
第五节罪刑均衡罪刑均衡的中国命运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刑法的人性基础(第四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著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以人性——理性与经验以及人的意志自由问题,作为一个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建构起来的刑法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提出人性的理性与经验二重性的原理,肯定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行为决定论和在价值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论。由此出发,本书分别考察了犯罪与刑罚、立法与司法的人性基础。
作者简介
陈兴良 著
陈兴良 中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一章导论
一节人性的分析框架
二节人性的分析方法
二章刑事古典学派刑事古典学派的人性基础
一节人性假设
二节人文背景
三章刑事实证学派的人性基础
一节人性假设
二节人文背景
章意志自由:学说史
一节古代哲学中的意志自由论
二节中世纪哲学中的意志自由论
三节近代哲学中的意志自由论
节现代哲学中的意志自由论
五章意志自由:存在论
一节意志与存在
二节自由与必然
六章意志自由:价值论
一节意志与
二节自由与责任
七章犯罪的人性基础
一节犯罪存在论
二节犯罪价值论
八章刑罚的人性基础
一节刑罚存在论
二节刑罚价值论
九章立法的人性基础
一节立法理念
二节立法模式(上)
——成文法
三节立法模式(下)
——判例法
十章司法的人性基础
一节司法主体司法主体
二节司法活动(上)
——法律解释
三节司法活动(下)
——自由裁量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第二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著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本书是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刑法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体系性梳理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十个专题进行研究,是作者正在从事的刑法知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陈兴良 著
陈兴良,年月日生,浙江义乌人。年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年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年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年入选国家首批跨世纪很好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等。
目录

●第一章刑法学:向死而生
●一、清末民初:刑法学的艰难草创
●二、共和国的前年:刑法学的由生而死
●三、共和国的后年:刑法学的起死回生
●四、历史反思:刑法学的知识转型
●第二章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一、行为论的体系性地位
●二、行为论:从存在论到价值论
●三、行为论与构成要件论的关联
●四、行为论与实行行为论的界分
●第三章犯罪论体系:从四要件到三阶层
●一、犯罪论体系的传播前史
●二、犯罪论体系的苏俄模式
●三、四要件体系的本土生根
●四、三阶层体系的重新面对
●五、犯罪论体系的理论辩驳
●第四章犯罪客体的去魅
●一、行为客体的旧貌
●二、犯罪客体的新颜
●三、犯罪客体的反思
●部分目录

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第二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刑法工具主义思想影响下,刑法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政治的考量、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因而所谓刑法知识接近混同于政治常识和意识形态教条,刑法知识的学术化接近无从谈起。刑法知识的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政治对刑法学的一种侵蚀,有损学术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纯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刑法知识面临着去意识形态化的迫切性,从而实现刑法学术的很终回归。

作者简介
陈兴良 著
陈兴良,年月日生,浙江义乌人。年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年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年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年入选国家首批跨世纪很好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等。
目录
●第一章法学知识形态论
●一、法的形态:价值、规范与事实
●二、法学的形态:法哲学、法理学与法社会学
●三、以刑法学为视角的考察
●第二章刑法学知识论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二、苏俄刑法学的引入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
●第三章犯罪学知识论
●一、刑事一体化视角的确立
●二、犯罪学的知识整合
●三、以犯罪概念为范例的考察
●第四章刑法教义学方法论
●一、法学方法论探寻
●二、法教义学及其方法论
●三、刑法解释方法论
●四、犯罪论体系方法论
●五、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论
●六、刑法论证方法论
●第五章判例刑法学方法论
●部分目录

刑法哲学(第六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著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理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理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作者简介
陈兴良:中国当代有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社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导论
节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第二节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编犯罪本体论
章主观恶
节主观恶的嬗变
第二节心理事实
第三节规范评
第四节主观恶的阻却
第二章客观危害
节客观危害的嬗变
第二节行为事实
第三节价值评判
第四节客观危害的阻却
第三章再犯可能
节再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再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再犯可能的预测
第四章初犯可能
节初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初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初犯可能的预测
第五章犯罪本质二元论
节主观恶与客观危害
第二节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第三节社会危害与人身危险:犯罪本质二元论
第六章故意犯罪
节故意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故意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七章过失犯罪
节过失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过失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五节无过失责任
第八章作为犯罪
节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作为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九章不作为犯罪
节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第四节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十章犯罪的附随情状
节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正当防卫论(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定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月
开本
作者陈兴良
页数
编码
内容介绍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 鼓励公民见义勇为,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陈兴良 著的《正当防卫论第版精》立足于我国关于正 当防卫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在对正当防卫的 沿革、概念和性质加以叙述与揭示的基础上,对正当 防卫的构成进行了系统论述,尤其是结合具体案例, 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作了分析,为司法机关正确地 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 年刑法对年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作了重要修 订,增加了关于无过当之防卫的规定,在本书第三版 中,作者专门写了两篇论文。作为附录,体现作者正 当防卫学术思想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兴良:中国当代有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社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第一章 正当防卫的沿革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正当防卫
第三节 西方近代的正当防卫
第二章 正当防卫概述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性质
第三节 正当防卫的构成
第三章 防卫意图
第一节 防卫意图的内容
第二节 防卫意图的意义
第四章 防卫起因
第一节 防卫起因的社会危害性
第二节 防卫起因的侵害紧迫性
第五章 防卫客体
第一节 人之作为防卫客体
第二节 物之作为防卫客体
第六章 防卫时间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开始时间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终止时间
第七章 防卫限度
第一节 防卫限度的立法考察
第二节 防卫限度的理论考察
第三节 防卫限度的实际考察
第八章 防卫不当
第一节 假想防卫
第二节 防卫第三者
第三节 防卫不适时
第九章 防卫过当
第一节 防卫过当的犯罪构成
第二节 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十章 正当防卫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 对危害安全罪的正当防卫
第二节 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正当防卫
第三节 对侵犯人身权利罪的正当防卫
第四节 对侵犯财产罪的正当防卫
第五节 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正当防卫
第十一章 正当防卫的特殊形式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正当防卫的性质
第二节 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正当防卫的特征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的展望
第一节 完善正当防卫立法
第二节 健全正当防卫司法
附录 正当防卫的制度变迁:从年刑法到年刑法
——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
附录 互殴与防卫
附录 正当防卫案例评释
附录 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王洪军案与于欢案的对比性考察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