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园日记 全10册 978755063397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21712 类别: 图书 历史 史料典籍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是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633971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史料典籍
开拓了凤凰社《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之外的近人日记领域

编辑推荐

开拓了凤凰社《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之外的近人日记领域。

前 言

一位慈父、良師兼摯友,離開我們遠去,天人永隔,彈指間已經四十五年之久了。先人親切的音容笑貌仿佛時時在眼前浮現;受益終身的諄諄教誨依然刻刻在耳際響起,從來就不曾離去過。賢父的精神和血肉早已融入我的一切。中華讀書人代代傳承的先天基因與後天熏陶不可磨滅!先君雖不及親見自己三個長在身邊、刻意栽培的幼子走進高等學府校門就與世長辭了,然而大家都深信這位父親始終對愛子寄予厚望——家人都曾聽他對親朋好友説過:我的兒子只是時候未到!轉瞬間,子女也都是古稀老人了。如今父親浸注過十餘年心血的這部讀書日記遲遲問世,我除了内心深深的愧疚、無奈和欣喜外,當然首先要饮水思源,向曾關心這部日記早日出版的熱心人,尤其是當年華東師大古籍所『文革』後首届研究生同門劉永翔教授转达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日记手稿的意向,以及为本书问世费心筹划、编校、裝幀設計、排版印刷付出宝贵心血的该社诸同仁,謹致謝忱!序
一位慈父、良師兼摯友,離開我們遠去,天人永隔,彈指間已經四十五年之久了。先人親切的音容笑貌仿佛時時在眼前浮現;受益終身的諄諄教誨依然刻刻在耳際響起,從來就不曾離去過。賢父的精神和血肉早已融入我的一切。中華讀書人代代傳承的先天基因與後天熏陶不可磨滅!先君雖不及親見自己三個長在身邊、刻意栽培的幼子走進高等學府校門就與世長辭了,然而大家都深信這位父親始終對愛子寄予厚望——家人都曾聽他對親朋好友説過:我的兒子只是時候未到!轉瞬間,子女也都是古稀老人了。如今父親浸注過十餘年心血的這部讀書日記遲遲問世,我除了内心深深的愧疚、無奈和欣喜外,當然首先要饮水思源,向曾關心這部日記早日出版的熱心人,尤其是當年華東師大古籍所『文革』後首届研究生同門劉永翔教授转达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日记手稿的意向,以及为本书问世费心筹划、编校、裝幀設計、排版印刷付出宝贵心血的该社诸同仁,謹致謝忱!
這部日記共計卅三册,兩百多萬字,自一九五四年元旦起,至一九六六年八月廿三日止(其中缺三册,請參閲作者傳略)。出生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的人,都經歷過那紅旗招展、波瀾壯闊、移風易俗、脱胎换骨的熱火朝天歲月,如今讀者有機會瀏覽廢除科舉制度後,一位純粹受傳統私塾教育、專一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的日記,瞭解一位經歷過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个时期的退休金融工商界高層人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必然從各自的視角有所發現、有所啓迪,自然也會有所領悟。這正是這部下筆謹慎却絶無曲筆而又經得起審查、未删一字的文人日記的價值所在。
由於日記作者獨特的仕宦之家出身和生活經歷,他不僅與早年學術界名流如傅增湘、陳垣和所謂『藏園三友』等通過名重一時的『譚家菜魚翅席』有密切師友交誼,而且與兩黨、兩岸軍政、新聞、文化教育、醫藥及工商各界高層有廣泛交往。在日記中不難找到蛛絲馬跡。兹試舉一例: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廿七日日記,晚飯後書友劉某介紹鄧拓和胡昭衡來訪,共阅齋中藏書、壁上畫軸和所藏楹聯、字畫等甚詳,并記『鄧所言甚爲淵雅』等細節。迎客、送客時我在場。鄧之清秀文人形象歷歷如在目前。兩年多後『文革』爆發,鄧的悲劇想必讀者都清楚。兹不贅言。在動輒因『反動日記』獲罪的年代,這部日記不僅能幸存,而且『純净』,人們不免欲問:究竟其中藴藏怎樣的奥秘?作者從那個動蕩的歷史時期趟過渾水一路走來,居然守身如玉、一塵不染,相信讀者一定有濃厚的好奇和興趣在字裏行間尋求答案。
另有一事關乎史料,附記於此:天津南開大學創辦人嚴範孙後人嚴公曾符受命編纂《嚴範孙先生年譜》,擬請先君主持其事。因多年交誼無可推託,遂推薦天津師院歷史系李革癡教授執筆,由先君與李公先商定體例,再逐字逐句斟酌、校訂讹误。『文革』前竟畢其功。該年譜油印清稿仍完好保存於藏書中。日記中也有跡可循。留待有興趣的讀者自己發掘吧!
一九五三年,先君五十三歲,因患胃癌動大手術、九死一生後病退,坐擁書城,閉門重讀聖賢書,每日工楷細字寫日記十餘年。不但精研《大清實録》中的文字獄大案,精校《水經注》現存各種版本異同、發現趙(一清)、戴(震)相襲的確據,而且時時與密友周公叔弢、翁公克齋、張公叔誠、吴公頌平等當時碩果僅存的大家研討古籍版本源流和文物字畫鑒賞,心得均記録在這部日記中。故稱之爲一部中華傳統文化的百寶箱也不爲過。我曾戲言:參考這部日記,至少可以撰寫三篇博士論文,或寫幾部文史專著!
關於這部卷帙浩繁、内容豐富的日記,委實有源源不絶、言猶未盡之感。還是抛磚引玉,讓有心的讀者自己享受細細咀嚼、慢慢消化的發現樂趣吧!

張家璩敬序於多倫多
公元二零二零年七月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總目録


序 一
張重威傳略 五

一九五四年
一月 二—二十九
二月 三〇—五六
三月 五七—九三
四月 九四—一二九
五月 一三〇—一六九
六月 一六九—一九七
七月 二〇〇—二三〇總目録


序 一
張重威傳略 五

一九五四年
一月 二—二十九
二月 三〇—五六
三月 五七—九三
四月 九四—一二九
五月 一三〇—一六九
六月 一六九—一九七
七月 二〇〇—二三〇
八月 二三一—二七八
九月 二七九—三一一
十月 三一二—三四九
十一月 三五〇—三九三
十二月 三九六—四四九

一九五五年
一月 四五〇—五一四
二月 五一五—五七八

第二册
三月 五八〇—六四八
四月 六四九—七三六
五月 七三七—八二〇
六月 八二一—八八九
七月 八九〇—九七一
八月 九七四—一〇三六
九月 一〇三七—一一一二
十月 一一一三—一一三七
十一月 一一三八—一一四六
十二月 一一四七—一一六五

第三册
一九五六年
一月 一一六八—一二一七
二月 一二一八—一二五三
三月 一二五四—一三三九
四月 一三四〇—一四四一
五月 一四四二—一五五九
六月 一五六二—一六五六
七月 一六五七—一七五八

第四册
八月 一七六〇—一八二九
九月 一八三〇—一九二八
十月 一九二九—二〇一九
十一月 二〇一九—二〇九五
十二月 二〇九六—二一五五

一九五七年
一月 二一五八—二二一八
二月 二二一九—二二五一
三月 二二五二—二三五三

第五册
四月 二三五六—二四二八
五月 二四二八—二四八六
六月 二四八七—二五五三
七月 二五五六—二五九一
八月 二五九二—二六三〇
九月 二六三一—二六七六
十月 二六七六—二七一九
十一月 二七二〇—二七五五
十二月 二七五八—二七九九

一九五八年
一月 二八〇〇—二八四八
二月 二八四九—二八八〇
三月 二八八一—二九一二
四月 二九一三—二九四七

第六册
五月 二九五〇—三〇〇四
六月 三〇〇五—三〇六二
七月 三〇六三—三一〇一
八月 三一〇一—三一三五
九月 三一三八—三一七〇
十月 三一七一—三二〇七
十一月 三二〇八—三二五九
十二月 三二六〇—三三〇四

一九五九年
一月 三三〇五—三三三四
二月 三三三八—三三七四
三月 三三七五—三四〇八
四月 三四〇九—三四四九
五月 三四五〇—三四九六
六月 三四九七—三四九七

第七册
七月 三五〇〇—三五三四
八月 三五三五—三五七八
九月 三五七九—三六二四
十月 三六二五—三六七五
十一月 三六七六—三七〇九
十二月 三七一二—三七五二

一九六〇年
一月 三七五三—三七八八
二月 三七八八—三八一八
三月 三八一九—三八五九
四月 三八六〇—三九〇八
五月 三九一二—三九五九
六月 三九六〇—四〇〇三
七月 四〇〇四—四〇四七
八月 四〇四八—四〇八四
九月 四〇八五—四一一一

第八册
十月 四一一四—四一四八
十一月 四一四八—四一八九
十二月 四一九〇—四二二〇

一九六一年
一月 四二二一—四二六六
二月 四二六七—四三〇〇
三月 四三〇四—四三四二
四月 四三四三—四三七六
五月 四三七七—四四〇九
六月 四四一〇—四四五三
七月 四四五四—四五〇三
八月 四五〇六—四五五〇
九月 四五五一—四五八七
十月 四五八八—四六一一
十一月 四六一一—四六四九
十二月 四六四九—四六九六

第九册
一九六二年
一月 四六九六—四七三一
二月 四七三二—四七六四
三月 四七六五—四八〇〇
四月 四八〇一—四八三九
五月 四八四〇—四八六七
六月 四八七〇—四九〇一
七月 四九〇二—四九三三
八月 四九三四—四九七三
九月 四九七四—五〇〇七
十月 五〇〇八—五〇三五
十一月 五〇三六—五〇六一
十二月 五〇六四—五〇九七

一九六三年
一月 五〇九八—五一二七
二月 五一二八—五一五五
三月 五一五六—五一八三
四月 五一八四—五二一〇
五月 五二一〇—五二三九
六月 五二四〇—五二六三

第十册
一九六三年
七月 五二六六—五二九三
八月 五二九四—五三三六
九月 五三三七—五三七三
十月 五三七四—五四〇二
十一月 五四〇三—五四三五
十二月 五四三六—五四六一

一九六四年
一月 五四六四—五四九八
二月 五四九九—五五二二
三月 五五二三—五五五一
四月 五五五二—五五八四
五月 五五八五—五六一三
六月 五六一四—五六四九

一九六六年
四月 五六五二—五六七七
五月 五六七八—五七一一
六月 五七一二—五七四五
七月 五七四六—五七七二
八月 五七七三—五七八九

后记 五七九一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张重威(),字重威,号潜园、默园,江苏扬州人。少入私塾,曾求教于刘师培。岁入中南银行实习,后成著名金融家。喜与文史名家交流,鉴别收藏古籍书画,卓然成一大家。晚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