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095391 |
所属分类:图书>文化>文化随笔 |
中国符号系列,中国文化
编辑推荐
中国匾额历史源远流长
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字印、绘画、篆刻、建筑、
雕塑、镌刻、漆艺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 言
匾额在制作之时,有两种方式进行文字书写。一种是把文字直接书写在制作好的材料上;另一种是把文字书写到纸或其他材料上以后,再进行拓字、刻字等程序。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大多数中国匾额,是书写后镌刻出来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中国匾额可以被视为一种刻字艺术,即镌刻文字的艺术,利用工具在物质载体上刻画形成的有艺术美感的文字的艺术。
一般而言,刻字包括传统刻字和现代刻字,所以刻字艺术“可分为传统刻字艺术和现代刻字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匾额是中国传统刻字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匾额文化的不断发展,匾额艺术的演变,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更新,现代刻字艺术在传统刻字艺术的基础上萌芽、嬗变、升华,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国匾额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现代刻字艺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匾额的源流
·第一节 刻字的渊源
·第二节 匾额的起源
·第三节 匾额的分类
中国匾额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魏
·第二节 完善于隋唐,普及于宋元
·第三节 繁盛于明清,发展于民国
·第四节 创新于当代,展望于未来
第三章 匾额的形制和制作艺术
·第一节 形制
·第二节 制作艺术
·第三节 匾额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四章 匾额的现代刻字艺术表现第一章 中国匾额的源流
·第一节 刻字的渊源
·第二节 匾额的起源
·第三节 匾额的分类 中国匾额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魏
·第二节 完善于隋唐,普及于宋元
·第三节 繁盛于明清,发展于民国
·第四节 创新于当代,展望于未来
第三章 匾额的形制和制作艺术
·第一节 形制
·第二节 制作艺术
·第三节 匾额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四章 匾额的现代刻字艺术表现
·第一节 匾额平面构成与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匾额肌理与色彩的艺术表现 中国匾额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经济类匾额
·第二节 政治类匾额
·第三节 文化类匾额
·第四节 社会类匾额
·第五节 生态类匾额
·第六节 “错”字类匾额
第六章 中国匾额的审美鉴赏及当代匾额的书刻创作
·第一节 匾额书法的审美
·第二节 匾额创作步骤与方法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朱辉,男,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蒋淳霖,女,中共党员,硕士,重庆师范大学书法教师,重庆市北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届川渝两地教师风采大赛复赛选手,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在《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主研的市级课题多个,编写本科书法教材多本;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入选,如“全国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高校书法教育年成果展”,代表学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张毓威、男、中共党员、艺术博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组织员、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理事。主持和主研省部级课题项,主研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门,主编和参编教材 部,参与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国际化课程一项。
编辑推荐
中国匾额历史源远流长
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字印、绘画、篆刻、建筑、
雕塑、镌刻、漆艺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 言
匾额在制作之时,有两种方式进行文字书写。一种是把文字直接书写在制作好的材料上;另一种是把文字书写到纸或其他材料上以后,再进行拓字、刻字等程序。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大多数中国匾额,是书写后镌刻出来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中国匾额可以被视为一种刻字艺术,即镌刻文字的艺术,利用工具在物质载体上刻画形成的有艺术美感的文字的艺术。
一般而言,刻字包括传统刻字和现代刻字,所以刻字艺术“可分为传统刻字艺术和现代刻字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匾额是中国传统刻字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匾额文化的不断发展,匾额艺术的演变,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更新,现代刻字艺术在传统刻字艺术的基础上萌芽、嬗变、升华,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国匾额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现代刻字艺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匾额的源流
·第一节 刻字的渊源
·第二节 匾额的起源
·第三节 匾额的分类
中国匾额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魏
·第二节 完善于隋唐,普及于宋元
·第三节 繁盛于明清,发展于民国
·第四节 创新于当代,展望于未来
第三章 匾额的形制和制作艺术
·第一节 形制
·第二节 制作艺术
·第三节 匾额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四章 匾额的现代刻字艺术表现第一章 中国匾额的源流
·第一节 刻字的渊源
·第二节 匾额的起源
·第三节 匾额的分类 中国匾额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魏
·第二节 完善于隋唐,普及于宋元
·第三节 繁盛于明清,发展于民国
·第四节 创新于当代,展望于未来
第三章 匾额的形制和制作艺术
·第一节 形制
·第二节 制作艺术
·第三节 匾额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四章 匾额的现代刻字艺术表现
·第一节 匾额平面构成与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匾额肌理与色彩的艺术表现 中国匾额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经济类匾额
·第二节 政治类匾额
·第三节 文化类匾额
·第四节 社会类匾额
·第五节 生态类匾额
·第六节 “错”字类匾额
第六章 中国匾额的审美鉴赏及当代匾额的书刻创作
·第一节 匾额书法的审美
·第二节 匾额创作步骤与方法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朱辉,男,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蒋淳霖,女,中共党员,硕士,重庆师范大学书法教师,重庆市北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届川渝两地教师风采大赛复赛选手,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在《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主研的市级课题多个,编写本科书法教材多本;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入选,如“全国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高校书法教育年成果展”,代表学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张毓威、男、中共党员、艺术博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组织员、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理事。主持和主研省部级课题项,主研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门,主编和参编教材 部,参与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国际化课程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