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97875097872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32761 类别: 图书 管理 金融/投资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87212
所属分类: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编辑推荐
本书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预期寿命以及分段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与实证分析。全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章,系统梳理了自凯恩斯收入以来储蓄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对全球预期寿命变动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与地区预期寿命变动趋势;第三章,对全球以及不同收入组别的国家和地区分段预期寿命变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第四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分段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从个人实现一生效用化的消费路径入手,通过个人消费加总,得出加入分段预期寿命的可变增长率总储蓄方程;第六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第五章得出的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分析中国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并对预期寿命延长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分析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主要分析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结构变动以及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动情况;第九章,以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前 言


储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凯恩斯收入假说开始,经济学家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因素和从各种角度来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决定,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各类观点不断出现,人口因素的储蓄率效应也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效应的研究较早,从年左右开始,预期寿命延长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开始受到较多关注,预期寿命逐步进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也成为生命周期假说发展完善的新方向。自年以来,预期寿命延长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均有发生,~年,全球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仅为岁,预期寿命低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为,预期寿命高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比不到;~年,全球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岁,出生时预期寿命高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比已经超过,预期寿命不到岁的国家人口占比仅为。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改变个人一生资源的配置,个人会通过调整一生之中各期的消费与储蓄以实现一生效用化,而个人储蓄率的改变会进而对总储蓄率产生影响。 序

储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凯恩斯收入假说开始,经济学家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因素和从各种角度来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决定,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各类观点不断出现,人口因素的储蓄率效应也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效应的研究较早,从年左右开始,预期寿命延长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开始受到较多关注,预期寿命逐步进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也成为生命周期假说发展完善的新方向。自年以来,预期寿命延长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均有发生,~年,全球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仅为岁,预期寿命低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为,预期寿命高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比不到;~年,全球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岁,出生时预期寿命高于岁的国家总人口占比已经超过,预期寿命不到岁的国家人口占比仅为。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改变个人一生资源的配置,个人会通过调整一生之中各期的消费与储蓄以实现一生效用化,而个人储蓄率的改变会进而对总储蓄率产生影响。
中国的预期寿命也有了明显提高,根据联合国人口信息网相关数据,~年中国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仅为岁,~年已经提高至岁。与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相伴随的是中国逐步上升并且目前保持在相对高位的国民储蓄率水平。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为,之后国民储蓄率水平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年达到的值,从年开始,国民储蓄率有了微小幅度的下降,但年的国民储蓄率依然达到,远高于成熟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尽管中国的高储蓄率现象之出现具有诸多原因,例如,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传统、预防性储蓄动机等,但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国民储蓄率高水平的同时发生,说明预期寿命与中国国民储蓄率提高可能具有内在关联。分析预期寿命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在预期寿命影响国民储蓄率的研究中,对于生存函数较多地采用了指数分布假定,而指数分布假定并不适合用于长期分析,同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出生时预期寿命延长的效应,而对于预期寿命延长过程中预期寿命结构的储蓄效应尚未有涉及,因此,预期寿命储蓄效应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书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预期寿命以及分段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全文分为九章。章,系统梳理了自凯恩斯收入理论以来储蓄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着重整理生命周期假说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全球预期寿命变动进行分析,并按照收入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组,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预期寿命变动趋势,利用个国家年的面板数据,我们进行了预期寿命与国民储蓄率的实证研究;第三章,提出分段预期寿命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并对全球以及不同收入组别的国家和地区分段预期寿命变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第四章,以第三章测算的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分段预期寿命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分段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在传统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中引入生存概率对分段预期寿命、经济增长和国民储蓄率进行理论分析,从个人实现一生效用化的消费路径入手,通过个人消费加总,得出加入分段预期寿命的可变增长率总储蓄率方程;第六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第五章得出的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分析中国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并对预期寿命延长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分析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主要分析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结构以及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动情况;第九章,以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发现。
,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变动情况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自年以来,世界各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呈现普遍延长的趋势,~年全球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仅为岁,~年,已经提高至岁。高收入组国家和地区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从岁提高至岁,中高收入组国家和地区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从岁提高至岁,中低收入组国家和地区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从岁提高至岁,低收入组国家和地区平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从岁提高至岁。利用个国家和地区~年的面板数据,我们对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固定效应方法和广义矩方法估计结果显示,出生时预期寿命的系数均为正值,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延长具有提高国民储蓄率的效应。我们对中国预期寿命延长的国民储蓄率效应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预期寿命延长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水平。
第二,分段预期寿命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变动规律。可以将某一时点上的分段预期寿命定义为生命中各时段的生存年数在该点上的精算现值。例如,可以将岁开始的预期寿命分成两段,分别为岁至 岁之间的分段预期寿命和 岁至寿命ω岁之间的分段预期寿命。其中, ∫·,我们将之定义为岁至 岁之间的分段预期寿命; ω∫ω ·为 岁开始的预期寿命算至岁的精算现值,我们将之定义为 岁至寿命ω岁之间的分段预期寿命。自年以来,全球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总体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年全球平均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为岁,~年已经提高至岁。全球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分段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大致显示出以下规律。一是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组岁开始的预期寿命提高表现为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延长主导模式,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延长趋势明显,而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已经基本稳定。二是低收入国家组岁开始的预期寿命提高表现为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共同主导模式,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均有明显提高。三是随着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同步提高,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组与其他组别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差距却在扩大。
第三,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我们整理了全球个国家分段预期寿命、人口结构、经济增长率等年的数据形成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方法,通过将分段预期寿命引入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线性模型,对分段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降低国民储蓄率水平,而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则会提高国民储蓄率水平。随着全球预期寿命延长模式从工作期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延长共同主导模式向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延长单独主导模式的转变,预期寿命延长提高国民储蓄率的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第四,分段预期寿命和经济增长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将生存概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框架,在放松生存函数指数分布的条件下,我们对个人实现一生效用化的消费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个体期初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与期初收入无关,消费将按照利率与时间偏好之差的速率增长。进一步,我们将个人储蓄加总得到总储蓄率方程。研究发现,总储蓄率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受到分段预期寿命的影响,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的交互项影响总储蓄率水平,其中,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交互项的系数大于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交互项的系数。利用全球个国家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方法,我们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显示,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交互项的系数为负,实证分析结果较好地支持了理论分析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提高国民储蓄率水平,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降低国民储蓄率水平,但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越高,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越大。同时,研究结论也说明,总储蓄率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的系数是可变的,分段预期寿命的变动将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储蓄效应,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提高经济增长的储蓄效应,而工作期分段预期寿命的延长则会降低经济增长的储蓄效应。
第五,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其他因素。我们分析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结构和国民储蓄结构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家庭存在一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也可能是中国国民储蓄率提高的原因之一。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至较低水平,同时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储蓄率水平。从国民储蓄结构来看,国民储蓄主要由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蓄组成。近年来,住户部门储蓄占比相对稳定,而企业部门储蓄占比出现下降,同时政府部门储蓄占比有所提高。各部门平均储蓄率不同,住户部门平均储蓄率近年稳定在左右,政府部门平均储蓄率有所提高,目前在左右,企业部门平均储蓄率为。不同部门之间收入份额占比的变动,也影响了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水平。
本成果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储蓄影响效应研究”()的研究成果,也得到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的资助。同时感谢我的工作单位辽宁大学在成果完成以及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后要感谢本成果中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中的所有作者,也希望有机会与同行交流。

金 刚
年月于沈阳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章 储蓄理论综述/
节 收入假说/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
第三节 持久收入假说/
第四节 生命周期假说/
第五节 随机游走假说、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
第六节 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
第二章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节 全球预期寿命变动情况/
第二节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段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规律/
节 分段预期寿命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章 储蓄理论综述/
节 收入假说/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
第三节 持久收入假说/
第四节 生命周期假说/
第五节 随机游走假说、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
第六节 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
第二章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节 全球预期寿命变动情况/
第二节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段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规律/
节 分段预期寿命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二节 全球工作期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测算/
第三节 工作期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变动规律、成因及趋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界定/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段预期寿命、经济增长与国民储蓄率:理论分析/
节 实现效用化的个体消费路径/
第二节 加总储蓄率的决定/
第三节 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系数的决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段预期寿命、经济增长与国民储蓄率:实证分析/
节 计量方程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预期寿命延长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
节 中国国民储蓄率水平以及预期寿命情况/
第二节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中国国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分段预期寿命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节 预防性储蓄动机/
第二节 人口结构的变动/
第三节 政府储蓄与企业储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年全球各国预期寿命情况/
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