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七十 97875680980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37479 类别: 图书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8098083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看一位平凡女性的静水深流。

编辑推荐

一位七十岁“女生”写给岁月的浪漫散文诗,读来荡气回肠。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的传奇一生,内容涵盖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和退休时期,跨越年的漫长岁月,读来荡气回肠,仿佛重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书稿文字淳朴、平实,语言简练,有种爽利的美感,并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叙述充满年代感,表达简练爽利,富有文学美感,并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比如对湖北农村地区的方言进行细致描摹,别有一番风味。

不屈奋斗,有生命力地去活——看一位平凡女性在筚路蓝缕的岁月努力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状态。
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
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料、冒险种棉花;
向大学生知青学习知识,直至拉电线搞加工副业;
感受大寨梯田的壮阔,在那个年代农民上了大学,见证微生物工厂的兴衰。
希望七十岁“女生”为生活积极进取、永怀盼望的精神能够感染现在的你,让你重燃对生活的无限热望!

前 言

年 月 日开始,我在微信公众号“封城之后”上连载了七十岁妈妈的文章,这是六年前就想为姥姥和妈妈做的一件事。
年 月 日,农历腊月初一,姥姥去世。九十七年的岁月随之而逝。
这一天——对于妈妈,对于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年近七十的妈妈突然放下菜篮子,拿起笔,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捉”文章,写了又改,改了又誊,怕写错字还是用她的老办法——拿起《新华字典》查看,她和爸爸最后交给我八个草稿本,是她过去的故事,时代印记下普通人的普通事。
我在电脑上敲出这些文字之时,恰是因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在封闭的空间和精神下,我一边陪着自己上高中和小学的孩子们,一边进妈妈上小学的世界,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时空感。同时也讶异,从来不记日记的妈妈,退休后十几年很少用笔,一提笔就写出十几万字,八岁时的事情也记得如此清楚。心里仿佛有若干抽屉,每一个都装着一个时代。序
年 月 日开始,我在微信公众号“封城之后”上连载了七十岁妈妈的文章,这是六年前就想为姥姥和妈妈做的一件事。
年 月 日,农历腊月初一,姥姥去世。九十七年的岁月随之而逝。
这一天——对于妈妈,对于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年近七十的妈妈突然放下菜篮子,拿起笔,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捉”文章,写了又改,改了又誊,怕写错字还是用她的老办法——拿起《新华字典》查看,她和爸爸最后交给我八个草稿本,是她过去的故事,时代印记下普通人的普通事。
我在电脑上敲出这些文字之时,恰是因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在封闭的空间和精神下,我一边陪着自己上高中和小学的孩子们,一边进妈妈上小学的世界,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时空感。同时也讶异,从来不记日记的妈妈,退休后十几年很少用笔,一提笔就写出十几万字,八岁时的事情也记得如此清楚。心里仿佛有若干抽屉,每一个都装着一个时代。
妈妈手写的字体很有特点,转处圆润,缘于她小时候无纸无笔,就捧着珍贵的 《新华字典》,捡根小树枝在河滩沙子里左划右划的,居然练出自己的风格。爸爸的字体也有意思,转处呈尖角,这也是有缘故的——因他在四川老家少年时候是学木匠的,日日墨斗弹线,规矩之下自然方正起来。
这本 《女生七十:我的青春、爱恋与人生》 不仅仅是妈妈的经历,也写出了姥姥近百岁的人生。妈妈大大的眼睛,到七十岁也是亮晶晶的,没曾想她小时候差点变成盲人。我看着这些文字,想着姥姥为妈妈治眼睛,坐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故作镇静地偷听医生给别人看病说病情,又难过又感动。姥姥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在她尚不记事的时候,于战乱中就被拐卖到大悟大山里,十岁之前已经被转卖了好几户人家,她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不知道父母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只记得被卖到最后一户人家时,说是“民国六年生人”。那家人给了她一个姓——何——不知何方人氏的“何”。
姥姥的相貌轮廓分明,高鼻大嘴,年轻时个儿很高,被称为“长子”,似乎来自比大悟更北方的地界。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听见过她哼小调“小白菜”,哼着会流泪,我去擦她眼泪时,她就抱起我,剥下手中玉米的一粒米,塞到我嘴里,甜丝丝的。她完全不识字,但不妨碍她看重文化,家中不管怎么艰苦,她都想出各种办法,把自己纺的一点点棉线卖掉,送儿女上学,硬是把儿子供到中专毕业。她有许多优点,妈妈在回忆中都有一一写到。
姥姥去世那天,妈妈说,从此我就没有妈妈了。我才感觉到原来 妈妈也只是一个女人的女儿。难为姥姥还能以柔弱多病之躯,深藏韧性地为儿女撑起五十多年的天空。
我完全不记得姥爷的事了,据妈妈说,他曾扶着我站在床上玩。姥爷有白内障,记得小时候大家都叫他“瞎子爹爹”。姥爷识字,有勤劳善良、重教育的家风。妈妈曾把姥爷对她说的话告诉我:“爹有娘有赶不上自己有,丈夫有还隔双手”“人有三稳到处好安身”,我受益良多。
在妈妈的文字里似乎看到姥爷温存的性子,而妈妈一直是个勇敢的人。妈妈有担当、勤动脑,九岁就勇于质疑迷信思想,十四岁就选择担负家庭重担,十六七岁是生产队的骨干,能吃苦耐劳,参加生产队的各项活动,处处为集体想办法,入了党,还担任大队的大队长,后来被层层推荐上了武汉大学。她写这八个笔记本的初衷,就是希望记载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经历。人生需要传承,哪怕是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存经验,哪怕是最底层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也需要传承。
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她们好似静水深流。
罗敏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第一辑 少年时期
绰号“能人”( 年)
上学了 ( 年)
炼钢铁 ( 年)
牛栏养人 ( 年)
七天人生 ( 年)
桃树结了怪果子 ( 年)
找蕨苗被蜂蛰 ( 年)
妈妈会做好吃的 ( 年)
我失明了 ( 年)
母亲小产 ( 年)
自留地 ( 年)
随父亲打鱼 ( 年)
第一辑 少年时期
绰号“能人”( 年)
上学了 ( 年)
炼钢铁 ( 年)
牛栏养人 ( 年)
七天人生 ( 年)
桃树结了怪果子 ( 年)
找蕨苗被蜂蛰 ( 年)
妈妈会做好吃的 ( 年)
我失明了 ( 年)
母亲小产 ( 年)
自留地 ( 年)
随父亲打鱼 ( 年)
晒酱和泡菜水 ( 年)
虾酱与麻鱼 ( 年)
洗头神叶 ( 年)
养猪 ( 年)
四清 ( 年)
说理 ( 年)
停学开荒 ( 年)
少年时期结束了 ( 年)

第二辑 青年务农时期
挑塘泥拿工分 (— 年)
第一次修水库 ( 年)
大坝上的文艺晚会 ( 年)
公社设法发展多种经营 ( 年)
为找饲料第一次出远门 ( 年)
军代表解决了猪饲料问题 ( 年)
迁祖坟扩耕地 ( 年)
移堤改道,变河滩为良田 ( 年)
单季稻改双季稻 (— 年)
试种成功,示范推广 (— 年)
入党宣誓 ( 年)
藏枪
捧着新华字典背“老三篇”
社员们讲新风新貌
背“老三篇”上了报纸
十七岁当大队长 ( 年)
从“家洁村貌”做起
贫困户怎么办?
种棉花解决铺盖问题
准备写检讨 ( 年)
没写检讨反受表扬
槐花树下座谈会
参观大寨第一次出省 ( 年)
大寨经验
采摘白蒿交党费 ( 年)
牵来电线买机器
做好准备迎知青
生产队料理知青的吃住
知青们开始参加劳动
因为蚂蟥、跳蚤和蚊子,知青们陆续回城了
张灯结彩迎接大学生知青
大学生知青的吃饭、洗澡、烧火、挑水和劳动
大学生知青教我们种西红柿
大学生知青预防了猪瘟
大学生知青为困难户修房子
大学生知青担心小学教学质量
解决大队干部与知青的矛盾
大学生知青提出“关于九大队发展的十点建议”
填了上大学的推荐表 ( 年)
上大学的事没消息了
湖北日报的文章带来了大学通知书
父亲母亲为我准备行李

第三辑 大学时期
接站师傅送我到武汉大学
第一顿饭找到了热干面
樱花大道边的宿舍
上大学的第一个月经常紧急集合
长途拉练的脚泡与泡脚 ( 年)
参观七里坪林家大塆
坐渡船过长江回学校
“吃不饱”和“吃不了”
误打误撞通过去留测试
从实验室到校办工厂
青虫菌的杀虫效果
“中王老师”帮我治高血压
大学毕业难忘乡音之缘

第四辑 工作时期
参加筹建微生物工厂
与生产队协商建厕所
白天清物资,晚上守物料
借调到工交政治部
骑上了自行车
带知青上山下乡 ( 年)
告诉知青生活常识
带知青学农
世纪 年代找对象的基本想法
介绍的对象都觉得不合适
碰上一个工农“兵”大学生
第一次见面 ( 年)
近在咫尺,却似远如天边
小伙子做荷包蛋面条
他被煤油灯罩烫焦了手指
他要去见我父母
思念
结婚了接来老父亲
招工
试产常常失败
内鬼没抓到,厂长病得勤
孩子摔哑了
婆婆妈生病了
丈母娘夸女婿
微生物厂解散了
调到盐业公司
没去海南,开始做盐政稽查 ( 年)

第五辑 退休时期
第五辑
退休时期
一眨眼就退休了,带孙女孙子
赡养母亲
与姊妹一起旅游
姥姥二三事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本 《女生七十:我的青春、爱恋与人生》 不仅仅是妈妈的经历,也写出了姥姥近百岁的人生。妈妈大大的眼睛,到七十岁也是亮晶晶的,没曾想她小时候差点变成盲人。我看着这些文字,想着姥姥为妈妈治眼睛,坐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故作镇静地偷听医生给别人看病说病情,又难过又感动。——罗敏

作者简介

王芝兰
年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三里镇罗家畈村,十六岁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十七岁担任三里公社九大队大队长,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武汉大学,在微生物专业学习三年四个月,年底分配到孝感地区微生物工厂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地区轻工局系统、盐业公司工作,退休后随女儿常居武汉。

罗宣和
年月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顾县镇,十九岁参军,年在空降兵第十五军后勤部卫生处工作,二十三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转业到孝感市医药管理局工作,年在孝感市商业局工作,退休后随女儿常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