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衍义( 尚书 学文献集成·朝鲜卷) 978755064150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0880 类别: 图书 古籍 古籍整理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是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641501
所属分类:图书>古籍>古籍整理>其他古籍整理
《尚书》,治政之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古代朝鲜半岛的重要学者研治过《尚书》。今天汇辑其文献考证其心得于一书。

编辑推荐

《尚书》,治政之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古代朝鲜半岛的重要学者研治过《尚书》。今天汇辑其文献考证其心得于一书。

前 言
《洪範衍義》由李徽逸一六一九—一六七二、李玄逸一六二七—一七〇四兄弟共同編著。李徽逸,祖籍載寧,字翼文,號冥棲、存齋,有《存齋集》存世。李玄逸,字翼升,號葛庵,謚號文敬,有《葛庵集》存世。
朝鮮李朝後期,《書》學迅速發展,突出表現之一爲《洪範》學興盛不衰。李朝《洪範》學於十六世紀由單篇論文發其端倪(如李德弘《洪範月行九道》等)。十七世紀達至盛大境况,其間有三部恢宏巨制面世,其中之一便是李氏兄弟的《洪範衍義》(另兩部爲朴世采之《範學全編》與禹汝楙之《洪範羽翼》)。
李徽逸、李玄逸是退溪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退溪學派在金誠一之後,經敬堂張興孝將學脉傳到其孫徽逸、玄逸及玄逸之子密庵李裁、密庵外孫大山李象靖等人,其學綿盛不衰。二人之中,玄逸學名更盛。在黨争甚夥的肅宗時期,玄逸視粟谷爲學之异端,猛烈批評粟谷人心道心之説與氣發理乘一途之説,又與金長生、宋時烈等展開激烈争論,從而成就了其赫赫學名。退溪學派的性理之學因之而得以向縱深拓展延伸。葛庵爲學最盛之時,門人學子雲集,退溪學派呈現出蔚爲壯觀之爲學、爲政榮盛景象。《洪範衍義》由李徽逸一六一九—一六七二、李玄逸一六二七—一七〇四兄弟共同編著。李徽逸,祖籍載寧,字翼文,號冥棲、存齋,有《存齋集》存世。李玄逸,字翼升,號葛庵,謚號文敬,有《葛庵集》存世。
朝鮮李朝後期,《書》學迅速發展,突出表現之一爲《洪範》學興盛不衰。李朝《洪範》學於十六世紀由單篇論文發其端倪(如李德弘《洪範月行九道》等)。十七世紀達至盛大境况,其間有三部恢宏巨制面世,其中之一便是李氏兄弟的《洪範衍義》(另兩部爲朴世采之《範學全編》與禹汝楙之《洪範羽翼》)。
李徽逸、李玄逸是退溪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退溪學派在金誠一之後,經敬堂張興孝將學脉傳到其孫徽逸、玄逸及玄逸之子密庵李裁、密庵外孫大山李象靖等人,其學綿盛不衰。二人之中,玄逸學名更盛。在黨争甚夥的肅宗時期,玄逸視粟谷爲學之异端,猛烈批評粟谷人心道心之説與氣發理乘一途之説,又與金長生、宋時烈等展開激烈争論,從而成就了其赫赫學名。退溪學派的性理之學因之而得以向縱深拓展延伸。葛庵爲學最盛之時,門人學子雲集,退溪學派呈現出蔚爲壯觀之爲學、爲政榮盛景象。
李氏兄弟在退溪學派舉足輕重,對性理之學多有闡發。編撰《洪範衍義》,實爲企望“幸以是書謦欬於吾君之側,得備清閑之燕而有概於聖心,使爲建極導民之本,俾群臣萬姓無有淫朋,無有比德,以致平平蕩蕩之風與有錫福保極之美,則豈不爲曠世奇事邪”(葛庵跋語)。《洪範衍義》始編於一六五二年石溪草堂,草稿完成於一六八六年(其時存齋已經去世)。之後,葛庵後世子孫多作修繕整合方成定本,計二八卷十三册,“估計於高宗時期以木板刻本刊行於世”今按:張豪晟《〈洪範衍義〉解題》,韓國成均館大學《書經集成》第六册。。
《洪範衍義》卷首有葛庵《序》與《洪範總論》,卷末載有跋文《洪範衍義辨》。其書構架以九疇爲依,分五行、五事、八政、五紀、極、五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極九大部分。各疇之中,先有導言數句,後广採典籍資料輔以説明該疇之關鍵内容。全书洋洋五十餘萬言,條分縷析,經參史證,言必有據,據必有歸,深得中國經學闡釋模式之精髓、中國樸學治學之精神。其書之説解,已然超越《洪範》之所涵蓋,而薈《書》學、《禮》學、《詩》學、朱子之學之精要。小則言《洪範》,其書可作詮釋之據大則學經史,其書所備不無裨益。
縱觀全書,《洪範衍義》亦頗有治《書》、爲學之所憾,其要者有二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洪範衍義
提要

洪範總論
洪範衍義卷之一五行
論五行之質有定體而效其功用





論五行之氣播於四時而爲流行伏、臘、五德之運附
洪範衍義卷之二五事
叙五事之用洪範衍義
提要

洪範總論
洪範衍義卷之一五行
論五行之質有定體而效其功用





論五行之氣播於四時而爲流行伏、臘、五德之運附
洪範衍義卷之二五事
叙五事之用





五事通論
論敬爲五事之主
洪範衍義卷之三八政食
論邵農作貢之法
論時使節用之道
論廣储蓄
論備灾救荒之要
論興水利
洪範衍義卷之四八政貨
論造幣
論通有無權輕重
論斂貨
論節儉
論抑末利
論不與民争利
洪範衍義卷之五八政祀一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钱宗武,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重点学科带头人。《尚书》研究专家,中国汉语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扬州市语言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