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3213803 |
所属分类:图书>艺术>书法/篆刻>书法理论 |
百位书法名家、余幅精美书法作品,用纪事本末体撰写五种书体和篆刻艺术产生、发展、演变之历程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的历程》一书,集知识性、实用性、欣赏性、便捷性于一体,将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娓娓讲述,并依据“知行合一”的原则,贯通理论和实践,使其本身和读者产生深度联结。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知识性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唯独汉字的书写能称为书法艺术?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书法创作的契机和条件是什么?——关于中国书法,你是否存有许多疑问?
本书从书法的三个维度(书写用品、书写对象、书写者)入手,归纳出书法的基本概念。进而分别介绍、分析篆、隶、草、行、楷和篆刻等各种字体书法的特点、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书家和作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用性
怎样欣赏书法作品?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摹?如何临摹?还有如何选帖、临帖?
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是什么?——关于中国书法,它真的离我们的生活愈发遥远了吗?
本书将引导你在书法欣赏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书法的深化理解,知其然,用于书,行于事。
欣赏性
本书选取余幅高清图片(其中包括篆刻作品多幅),采用全彩印刷,铺展汉字书法三千多年优美画卷,呈现传世经典碑帖原貌。
便捷性
本书采用空背裸脊装订,适宜度平摊,便于为读者日常阅读提供更高的舒适度。
前 言
前 言
从日常书写的角度来看,书法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实践,即“写字”。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后来书法“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逐渐变化,从专职人员到文人士大夫,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历朝历代,人数众多。
书法的书写工具十分简单,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从最具特色、艺术形式最为纯粹的平面视觉造型艺术角度看,书法又太神秘了:学习书法不仅要精研书写技巧,还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技进乎道”,书写技巧要与那个抽象的“道”衔接,以表达书家主体的情意、胸臆和人生理想。单就一管毛笔的使用方法来说,就已经变化多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势与逆势、提笔与按笔、快速与舒缓、阳刚与阴柔、苍劲与温润等,再加上纸张等书写载体的丰富多样,书写笔触墨迹的变化真是“神鬼莫测”。当然,书法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书体的演化,书写技法的与时俱进,书法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践行(文以载道),书写过程对书写者心境、性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全息”地表露于书法创作之中,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古人书法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执刀而刻或者援笔而书的气息。前 言
从日常书写的角度来看,书法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实践,即“写字”。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后来书法“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逐渐变化,从专职人员到文人士大夫,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历朝历代,人数众多。
书法的书写工具十分简单,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从最具特色、艺术形式最为纯粹的平面视觉造型艺术角度看,书法又太神秘了:学习书法不仅要精研书写技巧,还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技进乎道”,书写技巧要与那个抽象的“道”衔接,以表达书家主体的情意、胸臆和人生理想。单就一管毛笔的使用方法来说,就已经变化多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势与逆势、提笔与按笔、快速与舒缓、阳刚与阴柔、苍劲与温润等,再加上纸张等书写载体的丰富多样,书写笔触墨迹的变化真是“神鬼莫测”。当然,书法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书体的演化,书写技法的与时俱进,书法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践行(文以载道),书写过程对书写者心境、性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全息”地表露于书法创作之中,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古人书法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执刀而刻或者援笔而书的气息。
有人会问:书法是什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由此,我们开启理性的思考和追问: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而唯独汉字的书写能称为书法艺术?
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摹?如何临摹?
书法创作的契机和条件是什么?
书法创作与临摹的关系如何安排?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写书法,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徐渭、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沈曾植等人会成为杰出的书法大家?
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生存的立足点)是什么?
……
对以上问题的不断追问,不是“牛角尖”,而是我们欣赏、学习书法要面临的具体真命题,是我们在当下欣赏和研习书法必须要解决的主体认知问题。我们常说“感受”和“感知”:只有对传统书法基础知识及相关文化有所储备和感受,才能主动感知、意会书法作品的气息、意境等问题;只有理解书法演变的本质规律性因素和时代审美追求,才能切实感知书法作品的个性风格价值和书写技巧变化的内在动因。通会于此,我们的欣赏和研习,才会进入一个主动的状态,从而完成与书法作品不断重复进行的互动过程。
本书的写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书法的三个维度(书写用品、书写对象、书写者)入手,归纳出书法的基本概念。进而分别介绍篆、隶、草、行、楷和篆刻等各种字体书法的特点、发展过程、代表书家和作品。
二、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以基础知识、技能讲述和专业性阐析相结合,有助于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从不同层次深入感知书法。以“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之上讲述各种书体的演变、内因,分析代表书家和作品特点。
三、图文结合,论述明晰。理论讲解与作品图片结合的阐述方式,有助于阐述的简便具体和阅读的轻松活泼。
四、知行合一,深化理解。以“知行合一”作为本书撰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书法欣赏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书法的深化理解,知其然,用于书,行于事。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第一章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书写对象——汉字和汉文学
书写者——书家
第二章 篆书
商周时期的大篆
小篆的全盛
篆书的式微
书道复兴的清代篆书
第三章 隶书
篆书的隶变与隶书的萌芽——先秦、秦朝
隶书的成熟——两汉
穷则思变、形体多姿的六朝隶书
隶书式微——唐、宋、元、明 第一章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书写对象——汉字和汉文学
书写者——书家
第二章 篆书
商周时期的大篆
小篆的全盛
篆书的式微
书道复兴的清代篆书
第三章 隶书
篆书的隶变与隶书的萌芽——先秦、秦朝
隶书的成熟——两汉
穷则思变、形体多姿的六朝隶书
隶书式微——唐、宋、元、明
书道中兴的清代隶书
第四章 草书
篆书和隶书的草写与草书的萌芽
汉代章草和今草雏形
魏晋新体与今草的成熟
唐人尚法与狂草崛起
尚意书风与宋代草书
回归二王与元代草书
心学兴起与明代大草
碑帖融合的清代草书
第五章 行书
行书的萌芽与规范
行书的发展——中唐
行书的发展——晚唐五代
“尚意”的宋代行书
“以古为新”的元代行书
“台阁体”笼罩下的明代行书
碑帖融合的清代行书
第六章 楷书
楷书的萌芽
二王书风与百花齐放的魏晋南北朝楷书
法度严谨的唐代楷书
楷书的守成与求变
第七章 篆刻
早期篆刻艺术的繁荣——战国秦汉时期
篆刻艺术的衰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篆刻艺术的复兴期——明清时期
主要参考书目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陈虎,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特聘专家。曾任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兼任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专家、清华大学国杰非遗中心名誉主任、《光明日报》“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史哲》等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远古传说与史学的产生》、《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合著)、《一本就通中国书法》(合著)等二十余种。
王志军,曲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的历程》一书,集知识性、实用性、欣赏性、便捷性于一体,将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娓娓讲述,并依据“知行合一”的原则,贯通理论和实践,使其本身和读者产生深度联结。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知识性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唯独汉字的书写能称为书法艺术?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书法创作的契机和条件是什么?——关于中国书法,你是否存有许多疑问?
本书从书法的三个维度(书写用品、书写对象、书写者)入手,归纳出书法的基本概念。进而分别介绍、分析篆、隶、草、行、楷和篆刻等各种字体书法的特点、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书家和作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用性
怎样欣赏书法作品?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摹?如何临摹?还有如何选帖、临帖?
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是什么?——关于中国书法,它真的离我们的生活愈发遥远了吗?
本书将引导你在书法欣赏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书法的深化理解,知其然,用于书,行于事。
欣赏性
本书选取余幅高清图片(其中包括篆刻作品多幅),采用全彩印刷,铺展汉字书法三千多年优美画卷,呈现传世经典碑帖原貌。
便捷性
本书采用空背裸脊装订,适宜度平摊,便于为读者日常阅读提供更高的舒适度。
前 言
前 言
从日常书写的角度来看,书法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实践,即“写字”。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后来书法“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逐渐变化,从专职人员到文人士大夫,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历朝历代,人数众多。
书法的书写工具十分简单,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从最具特色、艺术形式最为纯粹的平面视觉造型艺术角度看,书法又太神秘了:学习书法不仅要精研书写技巧,还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技进乎道”,书写技巧要与那个抽象的“道”衔接,以表达书家主体的情意、胸臆和人生理想。单就一管毛笔的使用方法来说,就已经变化多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势与逆势、提笔与按笔、快速与舒缓、阳刚与阴柔、苍劲与温润等,再加上纸张等书写载体的丰富多样,书写笔触墨迹的变化真是“神鬼莫测”。当然,书法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书体的演化,书写技法的与时俱进,书法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践行(文以载道),书写过程对书写者心境、性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全息”地表露于书法创作之中,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古人书法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执刀而刻或者援笔而书的气息。前 言
从日常书写的角度来看,书法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实践,即“写字”。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后来书法“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逐渐变化,从专职人员到文人士大夫,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历朝历代,人数众多。
书法的书写工具十分简单,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从最具特色、艺术形式最为纯粹的平面视觉造型艺术角度看,书法又太神秘了:学习书法不仅要精研书写技巧,还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技进乎道”,书写技巧要与那个抽象的“道”衔接,以表达书家主体的情意、胸臆和人生理想。单就一管毛笔的使用方法来说,就已经变化多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势与逆势、提笔与按笔、快速与舒缓、阳刚与阴柔、苍劲与温润等,再加上纸张等书写载体的丰富多样,书写笔触墨迹的变化真是“神鬼莫测”。当然,书法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书体的演化,书写技法的与时俱进,书法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践行(文以载道),书写过程对书写者心境、性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全息”地表露于书法创作之中,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古人书法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执刀而刻或者援笔而书的气息。
有人会问:书法是什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由此,我们开启理性的思考和追问: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而唯独汉字的书写能称为书法艺术?
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摹?如何临摹?
书法创作的契机和条件是什么?
书法创作与临摹的关系如何安排?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写书法,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徐渭、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沈曾植等人会成为杰出的书法大家?
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生存的立足点)是什么?
……
对以上问题的不断追问,不是“牛角尖”,而是我们欣赏、学习书法要面临的具体真命题,是我们在当下欣赏和研习书法必须要解决的主体认知问题。我们常说“感受”和“感知”:只有对传统书法基础知识及相关文化有所储备和感受,才能主动感知、意会书法作品的气息、意境等问题;只有理解书法演变的本质规律性因素和时代审美追求,才能切实感知书法作品的个性风格价值和书写技巧变化的内在动因。通会于此,我们的欣赏和研习,才会进入一个主动的状态,从而完成与书法作品不断重复进行的互动过程。
本书的写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书法的三个维度(书写用品、书写对象、书写者)入手,归纳出书法的基本概念。进而分别介绍篆、隶、草、行、楷和篆刻等各种字体书法的特点、发展过程、代表书家和作品。
二、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以基础知识、技能讲述和专业性阐析相结合,有助于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从不同层次深入感知书法。以“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之上讲述各种书体的演变、内因,分析代表书家和作品特点。
三、图文结合,论述明晰。理论讲解与作品图片结合的阐述方式,有助于阐述的简便具体和阅读的轻松活泼。
四、知行合一,深化理解。以“知行合一”作为本书撰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书法欣赏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书法的深化理解,知其然,用于书,行于事。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第一章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书写对象——汉字和汉文学
书写者——书家
第二章 篆书
商周时期的大篆
小篆的全盛
篆书的式微
书道复兴的清代篆书
第三章 隶书
篆书的隶变与隶书的萌芽——先秦、秦朝
隶书的成熟——两汉
穷则思变、形体多姿的六朝隶书
隶书式微——唐、宋、元、明 第一章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书写对象——汉字和汉文学
书写者——书家
第二章 篆书
商周时期的大篆
小篆的全盛
篆书的式微
书道复兴的清代篆书
第三章 隶书
篆书的隶变与隶书的萌芽——先秦、秦朝
隶书的成熟——两汉
穷则思变、形体多姿的六朝隶书
隶书式微——唐、宋、元、明
书道中兴的清代隶书
第四章 草书
篆书和隶书的草写与草书的萌芽
汉代章草和今草雏形
魏晋新体与今草的成熟
唐人尚法与狂草崛起
尚意书风与宋代草书
回归二王与元代草书
心学兴起与明代大草
碑帖融合的清代草书
第五章 行书
行书的萌芽与规范
行书的发展——中唐
行书的发展——晚唐五代
“尚意”的宋代行书
“以古为新”的元代行书
“台阁体”笼罩下的明代行书
碑帖融合的清代行书
第六章 楷书
楷书的萌芽
二王书风与百花齐放的魏晋南北朝楷书
法度严谨的唐代楷书
楷书的守成与求变
第七章 篆刻
早期篆刻艺术的繁荣——战国秦汉时期
篆刻艺术的衰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篆刻艺术的复兴期——明清时期
主要参考书目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陈虎,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特聘专家。曾任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兼任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专家、清华大学国杰非遗中心名誉主任、《光明日报》“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史哲》等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远古传说与史学的产生》、《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合著)、《一本就通中国书法》(合著)等二十余种。
王志军,曲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