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册)春秋左传诂(江苏文库精华编) 978755064353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1159 类别: 图书 古籍 古籍整理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是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643536
所属分类:图书>古籍>古籍整理>其他古籍整理
清代《左传》学集大成之作

编辑推荐

清代《左传》学集大成之作

前 言
余少從師受春秋左氏傳,即覺杜元凱于訓詁、地理之學殊疏。及長,博覽漢儒説經諸書,而益覺元凱之注,其望文生義、不臻古訓者,十居五六。未嘗不歎漢儒專家之學,至孫炎、薛夏、韋昭、唐固之後,法已盡亡。自魏受禪,至晉平吴之歲,不及百年,戎馬倥偬,著書者漸少。輔嗣既啓空疏之習,子雍復開飾僞之門,而孔門之弟子門人一綫相承不絶如縷者,至此始斷而不克續矣。然又竊怪元凱雖無師承,然其時精輿地之學者,裴秀、京相璠、司馬彪之儔,尚布列中外;即以訓詁論,左氏一經,陳元、鄭衆、賈逵、馬融、延篤、服虔、彭汪、許淑、潁容諸人之説俱在;倘精心搜采,參酌得中,何至師心自用若此!豈平吴之後,位望既顯,心跡較麤;又一時諸儒,學淺位下,不復能駁難故耶?自此書盛行,千六百年,雖有樂遜序義、劉炫規過之書,不能敵也。况今日去劉炫等又復千載,其敢明目張膽起而與之争乎?然以後人證前人之失,人或不信之;以前人正前人之失,則庶可釐然服矣。於是冥心搜録,以他經證此經,以别傳校此傳,寒暑不輟者又十年。分經爲四卷,傳爲十六卷,遵漢藝文志例也。訓詁則以賈、許、鄭、服爲主,以三家固專門,許則親問業於賈者也。掇及通俗文者,服子慎之所注,與李虔所續者,截然而兩,徐堅初學記等所引可證也。地理則以班固、應劭、京相璠、司馬彪等爲主,輔而晉以前輿地圖經可信者,亦酌取焉。又舊經多古字、古音,半亡於杜氏,而俗字之無從鈎校者,又半出此書。因一一依本經與二傳,暨漢唐石經、陸氏釋文,與先儒之説信而可徵者,逐件校正,疑者闕之。大旨則以前古之人正中古之失。雖旁證曲引,惟求申古人之旨,而己無預焉者也。卷中凡用賈、服舊注者,曰‘杜取此’;用漢、魏諸儒訓詁者,曰‘杜本此’;用京相、馬彪諸人之説者,曰‘杜同此’,以别之。書成,合爲二十卷,藏諸家塾,以教子弟焉。名爲春秋左傳詁者,‘詁’、‘古’、‘故’字通,欲存春秋左傳之古學耳。時嘉慶十二年歲在丁卯立夏日也。余少從師受春秋左氏傳,即覺杜元凱于訓詁、地理之學殊疏。及長,博覽漢儒説經諸書,而益覺元凱之注,其望文生義、不臻古訓者,十居五六。未嘗不歎漢儒專家之學,至孫炎、薛夏、韋昭、唐固之後,法已盡亡。自魏受禪,至晉平吴之歲,不及百年,戎馬倥偬,著書者漸少。輔嗣既啓空疏之習,子雍復開飾僞之門,而孔門之弟子門人一綫相承不絶如縷者,至此始斷而不克續矣。然又竊怪元凱雖無師承,然其時精輿地之學者,裴秀、京相璠、司馬彪之儔,尚布列中外;即以訓詁論,左氏一經,陳元、鄭衆、賈逵、馬融、延篤、服虔、彭汪、許淑、潁容諸人之説俱在;倘精心搜采,參酌得中,何至師心自用若此!豈平吴之後,位望既顯,心跡較麤;又一時諸儒,學淺位下,不復能駁難故耶?自此書盛行,千六百年,雖有樂遜序義、劉炫規過之書,不能敵也。况今日去劉炫等又復千載,其敢明目張膽起而與之争乎?然以後人證前人之失,人或不信之;以前人正前人之失,則庶可釐然服矣。於是冥心搜録,以他經證此經,以别傳校此傳,寒暑不輟者又十年。分經爲四卷,傳爲十六卷,遵漢藝文志例也。訓詁則以賈、許、鄭、服爲主,以三家固專門,許則親問業於賈者也。掇及通俗文者,服子慎之所注,與李虔所續者,截然而兩,徐堅初學記等所引可證也。地理則以班固、應劭、京相璠、司馬彪等爲主,輔而晉以前輿地圖經可信者,亦酌取焉。又舊經多古字、古音,半亡於杜氏,而俗字之無從鈎校者,又半出此書。因一一依本經與二傳,暨漢唐石經、陸氏釋文,與先儒之説信而可徵者,逐件校正,疑者闕之。大旨則以前古之人正中古之失。雖旁證曲引,惟求申古人之旨,而己無預焉者也。卷中凡用賈、服舊注者,曰‘杜取此’;用漢、魏諸儒訓詁者,曰‘杜本此’;用京相、馬彪諸人之説者,曰‘杜同此’,以别之。書成,合爲二十卷,藏諸家塾,以教子弟焉。名爲春秋左傳詁者,‘詁’、‘古’、‘故’字通,欲存春秋左傳之古學耳。時嘉慶十二年歲在丁卯立夏日也。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前言
春秋左傳詁序

卷一經隱公至莊公(隱公元年至莊公三十二年)
卷二經閔公至文公(閔公元年至文公十八年)
卷三經宣公至襄公一(宣公元年至襄公二十年)
卷四經襄公二至哀公(襄公二十一年至哀公十六年)
卷五傳隱公至桓公(隱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
卷六傳莊公至閔公(莊公元年至閔公二年)
卷七傳僖公一(僖公元年至僖公二十三年)
卷八傳僖公二(僖公二十四年至僖公三十三年)
卷九傳文公(文公元年至文公十八年)
卷十傳宣公(宣公元年至宣公十八年)
卷十一傳成公(成公元年至成公十八年)前言
春秋左傳詁序

卷一經隱公至莊公(隱公元年至莊公三十二年)
卷二經閔公至文公(閔公元年至文公十八年)
卷三經宣公至襄公一(宣公元年至襄公二十年)
卷四經襄公二至哀公(襄公二十一年至哀公十六年)
卷五傳隱公至桓公(隱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
卷六傳莊公至閔公(莊公元年至閔公二年)
卷七傳僖公一(僖公元年至僖公二十三年)
卷八傳僖公二(僖公二十四年至僖公三十三年)
卷九傳文公(文公元年至文公十八年)
卷十傳宣公(宣公元年至宣公十八年)
卷十一傳成公(成公元年至成公十八年)
卷十二傳襄公一(襄公元年至襄公十四年)
卷十三傳襄公二(襄公十五年至襄公二十五年)
卷十四傳襄公三(襄公二十六年至襄公三十一年)
卷十五傳昭公一(昭公元年至昭公五年)
卷十六傳昭公二(昭公六年至昭公十三年)
卷十七傳昭公三(昭公十四年至昭公二十三年)
卷十八傳昭公四(昭公二十四年至昭公三十二年)
卷十九傳定公(定公元年至定公十五年)
卷二十傳哀公(哀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

嘉慶十八年吕培跋
道光八年吕朝忠後記
光緒四年洪用懃後記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洪亮吉(—),原名洪莲,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别号藕庄、梦殊、对岩、华封,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诗人、 骈文家、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著有《卷施阁文甲集》卷,《卷施阁文乙集》卷,《卷施阁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