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血脉与当代中国故事 中国“70后”作家整体观 978753297141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2122 类别: 图书 文学 文学理论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2971411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编辑推荐

填补学术空白:目前对于中国“后”作家的整体研究相对较少,该书系统全面地对“后”作家进行了综合论述和个例分析,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深度剖析价值:通过对“后”作家经典化的思考,不仅对“后”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了肯定,也对他们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助于提升“后”作家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推动“后”作家的作品进一步走向经典化。
审美启示价值:书中对“后”作家作品的细腻解读和对其创作风格、审美追求的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启示,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
作家成长价值:对于“后”作家本身来说,该书的出版是对他们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 录
中国“ 后”作家综论
关于开展“ 后”作家研究的倡议
未完成的审美断裂
——中国“ 后”作家群研究
“ 后”作家如何成为文学“中坚代”
断裂与接续
——中国“ 后”作家中篇小说创作的审美流变
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审美新力量
——中国“ 后”女作家论
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与审美主体的确立
——中国“ 后”作家长篇小说新论
中国“ 后”作家个论
穿梭于时光隧道里的“文学琥珀”
——魏微小说论 中国“ 后”作家综论
关于开展“ 后”作家研究的倡议
未完成的审美断裂
——中国“ 后”作家群研究
“ 后”作家如何成为文学“中坚代”
断裂与接续
——中国“ 后”作家中篇小说创作的审美流变
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审美新力量
——中国“ 后”女作家论
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与审美主体的确立
——中国“ 后”作家长篇小说新论
中国“ 后”作家个论
穿梭于时光隧道里的“文学琥珀”
——魏微小说论
“这个杀手不太冷”
——金仁顺小说论
切入生命咽喉的剃须刀
——评徐则臣的长篇小说《王城如海》
寻找日常微物“精神光芒”的新美学原则
——刘玉栋小说论
“豪华落尽见真淳”
——李师江小说论
女性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
——论计文君笔下的新女性形象
与影子博弈的“隐身国王”
——论范玮及其魔幻性审美叙事
谁来拯救“小生则个”
——评艾玛的《四季录》
我们为什么要返乡,以及如何返乡
——读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
当代藏族生活的原生态书写者
——次仁罗布论
重新书写抗战大历史
——评李骏虎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新乡土中国巨变的精神守望与艺术探索
——论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
世纪“娜拉”形象的重构
——论付秀莹的《他乡》
革命历史·民间立场·个体关怀
——读常芳的长篇小说《河图》
世纪中国文学如何书写历史
——以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为例
作家是生命秘密的呈现者和悲悯者
——读东紫的《秘密》有感
中国“ 后”作家经典化的思考
经典化进程中的中国“ 后”文学及其当代价值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丽军,山东莒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茅盾文学奖评委。迄今已出版著作《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等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 余篇;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省部级奖励 余项;在 世纪乡土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后”作家群研究等领域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