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课了 博物馆(套装全四册)给8 16岁孩子的跨学科文博读物 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马伯庸、河森堡、樊登、意公子、动脉影诚意推荐 9787830123864
配送至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锁线胶订 |
是否套装:是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30123864 |
所属分类:图书>童书>科普/百科>科普图书>童书>7-10岁>科普/百科 |
精选全球家博物馆件重磅文物 穿越人类历史瑰宝 跨学科探寻文物于古老文物和现代学科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 引领中国少年从古代文明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编辑推荐
全套书精选全球家博物馆件重磅文物,一件文物一堂课,跨国别、跨时空探究器物文明,欣赏文化瑰宝
蕴含中小学主要学科领域知识(语文、历史、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助力小读者全面了解文博知识,系统提升人文素养
以博物馆文物为钥匙,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讲解,有疑问、有比较、有分析、有反思
知名插画师吾空空(郑州市文物局合作者)携团队手绘余幅东方手绘插图,还原文物真实样貌,引领小读者将阅读过程变成艺术体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讲师于赓哲专业审定;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马伯庸、河森堡、樊登、意公子、动脉影诚意推荐
前 言
孩子渐渐长大,做家长的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
前年春天,上小学的女儿突然吵着要去博物馆。原来,她玩的一款游戏里面有一只猫头鹰开了家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令她十分向往。
然而,当我真的带她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小小的她有点儿“叶公好龙”。一开始她还挺兴奋的,结果走到“古代中国”展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连秦始的脸都没见着,她就开始不耐烦了,一会儿说“我好累”,一会儿又想吃冰激凌,无奈,我只好和她一起悻悻而归。
回家之后我便开始反思,女儿明明很喜欢博物馆的氛围,又很有求知欲,那为什么看展的时候,很快就对一件件在我眼里瑰丽万端的国宝失去了兴趣呢?很快,我就想明白了,对于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来说,那些珍贵的文物太“冷”了,也太“静”了。
当看到“后母戊鼎”时,我会联想到三千年前古人科技制造中的智慧,想到这件文物和商王的故事,和祭祀的关系,还会联想到“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问鼎中原”等很多成语……孩子渐渐长大,做家长的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
前年春天,上小学的女儿突然吵着要去博物馆。原来,她玩的一款游戏里面有一只猫头鹰开了家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令她十分向往。
然而,当我真的带她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小小的她有点儿“叶公好龙”。一开始她还挺兴奋的,结果走到“古代中国”展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连秦始的脸都没见着,她就开始不耐烦了,一会儿说“我好累”,一会儿又想吃冰激凌,无奈,我只好和她一起悻悻而归。
回家之后我便开始反思,女儿明明很喜欢博物馆的氛围,又很有求知欲,那为什么看展的时候,很快就对一件件在我眼里瑰丽万端的国宝失去了兴趣呢?很快,我就想明白了,对于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来说,那些珍贵的文物太“冷”了,也太“静”了。
当看到“后母戊鼎”时,我会联想到三千年前古人科技制造中的智慧,想到这件文物和商王的故事,和祭祀的关系,还会联想到“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问鼎中原”等很多成语……
换句话说,在稍微有些相关阅历的人眼中,文物是会说话的,它们把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连起来,荡漾出一圈又一圈文化凝成的“光环”。但是对我女儿来说,她看到的只是一座带着青绿色锈迹的长方体,甚至还有可能觉得“不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古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随后,一个想法突然闪现 —如果能拥有一本从博物馆出发、跨学科深度挖掘文物奥秘的儿童通识读本,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通过文物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快乐。文物,不仅仅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品”,它们是活生生的,我们应该还原它们的本来面貌,讲出和它们有关的那些故事和知识,讲出它们对于我们的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东晋时期的文物“鹦鹉螺杯”,它的螺旋线中便藏着现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原理;再比如青铜器“云纹铜禁”的制作技术 —“失蜡法”,在今天的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仍然有所运用;还有东汉说唱俑绝妙的“说唱表演”,从炖肉大锅变成礼器的青铜鼎……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
当然,我们也不会只顾通俗性,而忽略了其中的知识严谨性。我们专门邀请了历史专家于赓哲老师审读,保证历史知识的专业无误;数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经过相关专业的老师以及出版社编辑们的多轮审定和修改。
这套书从筹备、落笔到后期编辑,历经 年终于完成。我希望每一个孩子读完这套书之后,再去参观博物馆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物所散发的魅力!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科学课》
玉刻图长方形板——多年前,人们怎么确定方位、辨别时节
丹德拉神庙黄道十二宫浮雕——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研究“十二星座”吗
托克托日晷——没有钟表,古人怎么计时
苏州石刻天文图——中国也有“星座学”
泉州湾宋代古船——“乘风破浪”“过洋牵星”,看古人征服大海的秘密
云纹铜禁——年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这项航空制造技术
素纱单衣——能装进火柴盒的衣服,现代技术能做到吗
长信宫灯——环保灯具,中国人年前就在做了
“样式雷”烫样——中国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技术”
铜镀金写字人钟——会写字的机器人,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吗
《历史课》
良渚文化玉琮王——跨越中华五千年文明
后母戊鼎——“礼重在祭”,从烹饪之器到传国重器《科学课》
玉刻图长方形板——多年前,人们怎么确定方位、辨别时节
丹德拉神庙黄道十二宫浮雕——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研究“十二星座”吗
托克托日晷——没有钟表,古人怎么计时
苏州石刻天文图——中国也有“星座学”
泉州湾宋代古船——“乘风破浪”“过洋牵星”,看古人征服大海的秘密
云纹铜禁——年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这项航空制造技术
素纱单衣——能装进火柴盒的衣服,现代技术能做到吗
长信宫灯——环保灯具,中国人年前就在做了
“样式雷”烫样——中国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技术”
铜镀金写字人钟——会写字的机器人,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吗
《历史课》
良渚文化玉琮王——跨越中华五千年文明
后母戊鼎——“礼重在祭”,从烹饪之器到传国重器
云梦睡虎地秦简——“工作狂”法官记录下的“大一统”时代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年前的预言家
云冈石窟——石窟上的大融合时代
镶金兽首玛瑙杯——杯酒敬大唐,杯酒敬万国
清明上河图——大宋梦华录
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青白”碰撞的时代
坤舆万国全图——明朝人看世界
群仙祝寿钟黑漆彩绘楼阁——叩开中国宫廷的自鸣钟
《数学课》
伊尚戈骨头——来自数学的第一缕曙光
安西王府幻方铁板——把数学游戏当成神秘符号
汉代象牙算筹——古人的计算器,居然是一组“小棍”
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领先世界的“九九表”
岳麓秦简《数》——想去秦朝当官,应用题你会了吗
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机——年前的“计算机”怎么用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从鱼到三角形,几何变化之谜
古巴比伦泥板——探索圆周率的秘密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这道高考数学几何题,你会做吗
东晋鹦鹉螺杯——“喝不空”的酒杯带来的几何之美
《艺术课》
贾湖骨笛——穿越年,音乐最早的样子
曾侯乙编钟——什么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三彩载乐骆驼俑——大唐丝路巡回乐团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人类为什么爱跳舞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汉代有“说唱”
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图》——到大唐打一场马球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从这里开始的中国绘画
富春山居图——谁能代表中国画
兰亭序——涂涂改改,还是“天下第一行书”
红山文化玉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坐着神鸟“上班”的太阳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不可一日无竹啊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安迪斯晨风,本名安晓良,科普作家,河北省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新浪微博阅读领域大。自幼博览群书,擅长用有趣好玩的写法为大众介绍科学与文化知识。主要作品有《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等。
瑶华,本名李伟元,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爱好科普、文史及美食类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今晚报》《北京青年报》《博物》《知识窗》《环球探索》《中学生博览》《科学大众》等报刊、“古人很潮”下《公子世无双》《唐风美人志》《魏晋有美男》《文物超有料》等合集,以及果壳自然、吃货研究所、国家人文历史等网络平台。参与合著《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名家导读丛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解读》。
编辑推荐
全套书精选全球家博物馆件重磅文物,一件文物一堂课,跨国别、跨时空探究器物文明,欣赏文化瑰宝
蕴含中小学主要学科领域知识(语文、历史、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助力小读者全面了解文博知识,系统提升人文素养
以博物馆文物为钥匙,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讲解,有疑问、有比较、有分析、有反思
知名插画师吾空空(郑州市文物局合作者)携团队手绘余幅东方手绘插图,还原文物真实样貌,引领小读者将阅读过程变成艺术体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讲师于赓哲专业审定;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马伯庸、河森堡、樊登、意公子、动脉影诚意推荐
前 言
孩子渐渐长大,做家长的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
前年春天,上小学的女儿突然吵着要去博物馆。原来,她玩的一款游戏里面有一只猫头鹰开了家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令她十分向往。
然而,当我真的带她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小小的她有点儿“叶公好龙”。一开始她还挺兴奋的,结果走到“古代中国”展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连秦始的脸都没见着,她就开始不耐烦了,一会儿说“我好累”,一会儿又想吃冰激凌,无奈,我只好和她一起悻悻而归。
回家之后我便开始反思,女儿明明很喜欢博物馆的氛围,又很有求知欲,那为什么看展的时候,很快就对一件件在我眼里瑰丽万端的国宝失去了兴趣呢?很快,我就想明白了,对于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来说,那些珍贵的文物太“冷”了,也太“静”了。
当看到“后母戊鼎”时,我会联想到三千年前古人科技制造中的智慧,想到这件文物和商王的故事,和祭祀的关系,还会联想到“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问鼎中原”等很多成语……孩子渐渐长大,做家长的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
前年春天,上小学的女儿突然吵着要去博物馆。原来,她玩的一款游戏里面有一只猫头鹰开了家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令她十分向往。
然而,当我真的带她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小小的她有点儿“叶公好龙”。一开始她还挺兴奋的,结果走到“古代中国”展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连秦始的脸都没见着,她就开始不耐烦了,一会儿说“我好累”,一会儿又想吃冰激凌,无奈,我只好和她一起悻悻而归。
回家之后我便开始反思,女儿明明很喜欢博物馆的氛围,又很有求知欲,那为什么看展的时候,很快就对一件件在我眼里瑰丽万端的国宝失去了兴趣呢?很快,我就想明白了,对于一个才上小学的孩子来说,那些珍贵的文物太“冷”了,也太“静”了。
当看到“后母戊鼎”时,我会联想到三千年前古人科技制造中的智慧,想到这件文物和商王的故事,和祭祀的关系,还会联想到“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问鼎中原”等很多成语……
换句话说,在稍微有些相关阅历的人眼中,文物是会说话的,它们把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连起来,荡漾出一圈又一圈文化凝成的“光环”。但是对我女儿来说,她看到的只是一座带着青绿色锈迹的长方体,甚至还有可能觉得“不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古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随后,一个想法突然闪现 —如果能拥有一本从博物馆出发、跨学科深度挖掘文物奥秘的儿童通识读本,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通过文物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快乐。文物,不仅仅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品”,它们是活生生的,我们应该还原它们的本来面貌,讲出和它们有关的那些故事和知识,讲出它们对于我们的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东晋时期的文物“鹦鹉螺杯”,它的螺旋线中便藏着现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原理;再比如青铜器“云纹铜禁”的制作技术 —“失蜡法”,在今天的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仍然有所运用;还有东汉说唱俑绝妙的“说唱表演”,从炖肉大锅变成礼器的青铜鼎……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
当然,我们也不会只顾通俗性,而忽略了其中的知识严谨性。我们专门邀请了历史专家于赓哲老师审读,保证历史知识的专业无误;数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经过相关专业的老师以及出版社编辑们的多轮审定和修改。
这套书从筹备、落笔到后期编辑,历经 年终于完成。我希望每一个孩子读完这套书之后,再去参观博物馆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物所散发的魅力!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科学课》
玉刻图长方形板——多年前,人们怎么确定方位、辨别时节
丹德拉神庙黄道十二宫浮雕——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研究“十二星座”吗
托克托日晷——没有钟表,古人怎么计时
苏州石刻天文图——中国也有“星座学”
泉州湾宋代古船——“乘风破浪”“过洋牵星”,看古人征服大海的秘密
云纹铜禁——年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这项航空制造技术
素纱单衣——能装进火柴盒的衣服,现代技术能做到吗
长信宫灯——环保灯具,中国人年前就在做了
“样式雷”烫样——中国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技术”
铜镀金写字人钟——会写字的机器人,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吗
《历史课》
良渚文化玉琮王——跨越中华五千年文明
后母戊鼎——“礼重在祭”,从烹饪之器到传国重器《科学课》
玉刻图长方形板——多年前,人们怎么确定方位、辨别时节
丹德拉神庙黄道十二宫浮雕——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研究“十二星座”吗
托克托日晷——没有钟表,古人怎么计时
苏州石刻天文图——中国也有“星座学”
泉州湾宋代古船——“乘风破浪”“过洋牵星”,看古人征服大海的秘密
云纹铜禁——年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这项航空制造技术
素纱单衣——能装进火柴盒的衣服,现代技术能做到吗
长信宫灯——环保灯具,中国人年前就在做了
“样式雷”烫样——中国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技术”
铜镀金写字人钟——会写字的机器人,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吗
《历史课》
良渚文化玉琮王——跨越中华五千年文明
后母戊鼎——“礼重在祭”,从烹饪之器到传国重器
云梦睡虎地秦简——“工作狂”法官记录下的“大一统”时代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年前的预言家
云冈石窟——石窟上的大融合时代
镶金兽首玛瑙杯——杯酒敬大唐,杯酒敬万国
清明上河图——大宋梦华录
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青白”碰撞的时代
坤舆万国全图——明朝人看世界
群仙祝寿钟黑漆彩绘楼阁——叩开中国宫廷的自鸣钟
《数学课》
伊尚戈骨头——来自数学的第一缕曙光
安西王府幻方铁板——把数学游戏当成神秘符号
汉代象牙算筹——古人的计算器,居然是一组“小棍”
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领先世界的“九九表”
岳麓秦简《数》——想去秦朝当官,应用题你会了吗
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机——年前的“计算机”怎么用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从鱼到三角形,几何变化之谜
古巴比伦泥板——探索圆周率的秘密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这道高考数学几何题,你会做吗
东晋鹦鹉螺杯——“喝不空”的酒杯带来的几何之美
《艺术课》
贾湖骨笛——穿越年,音乐最早的样子
曾侯乙编钟——什么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三彩载乐骆驼俑——大唐丝路巡回乐团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人类为什么爱跳舞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汉代有“说唱”
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图》——到大唐打一场马球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从这里开始的中国绘画
富春山居图——谁能代表中国画
兰亭序——涂涂改改,还是“天下第一行书”
红山文化玉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坐着神鸟“上班”的太阳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不可一日无竹啊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安迪斯晨风,本名安晓良,科普作家,河北省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新浪微博阅读领域大。自幼博览群书,擅长用有趣好玩的写法为大众介绍科学与文化知识。主要作品有《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等。
瑶华,本名李伟元,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爱好科普、文史及美食类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今晚报》《北京青年报》《博物》《知识窗》《环球探索》《中学生博览》《科学大众》等报刊、“古人很潮”下《公子世无双》《唐风美人志》《魏晋有美男》《文物超有料》等合集,以及果壳自然、吃货研究所、国家人文历史等网络平台。参与合著《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名家导读丛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