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贤后:冯太后 978720511300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3203 类别: 图书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5113001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
她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女性之一。 了解冯太后一生,吃透半部北魏史。

编辑推荐

冯太后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冯太后的一生为把北魏改革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讲述了冯太后成长过程对她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与她的各种关系。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北魏图强的历史画卷,从中不难体会到这个强势的女人是如何将个人生活融入内外政治,历练成为传世的一代名后。

前 言
“历代名后系列”序
夏商周三代尚无帝尊称,是分藩裂土的王政时代,因此,妺喜、妲己、褒姒被称为王后。秦汉以降才是帝制的开端,最高统治者称帝,其配偶称才人、女御、嫔妃、贵人、贵妃、后等,等级分明,地位天壤,后执掌中宫,是内廷宫闱的高层级支配者。后原则上只册封一人,但在帝制时代,两后并立亦不鲜见。当朝帝的正妻或其最喜欢的妃嫔往往被册封为后。当朝帝驾崩,子侄辈即位为新帝时,后往往被尊为太后,待孙辈登基为新帝时,太后则被尊为太太后。没有后履历的帝妃嫔,母以子贵,在其子加冕称帝时,被追尊为太后是常例。
严格说来,社会只由两种人构成,即男人和女人。历史本应由这两种人不分伯仲共同创造与书写,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历代名后系列”序
“历代名后系列”是一套上起先秦下迄晚清,包含位王后、后(包含太后、太太后)的传记史学作品,分别是:夏桀王后妺喜,商纣王后妲己,周幽王王后褒姒,汉高祖后、汉惠帝太后吕雉,汉成帝后、汉哀帝太后赵飞燕,晋惠帝后贾南风,北魏文成帝后、献文帝太后、孝文帝太太后冯氏,北魏孝明帝太后胡氏,唐中宗后韦氏,辽景宗后、辽圣宗太后萧绰,清世祖太后、清圣祖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后),清穆宗、清德宗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编为册。这是一套史学专家撰写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夏商周三代尚无帝尊称,是分藩裂土的王政时代,因此,妺喜、妲己、褒姒被称为王后。秦汉以降才是帝制的开端,最高统治者称帝,其配偶称才人、女御、嫔妃、贵人、贵妃、后等,等级分明,地位天壤,后执掌中宫,是内廷宫闱的高层级支配者。后原则上只册封一人,但在帝制时代,两后并立亦不鲜见。当朝帝的正妻或其最喜欢的妃嫔往往被册封为后。当朝帝驾崩,子侄辈即位为新帝时,后往往被尊为太后,待孙辈登基为新帝时,太后则被尊为太太后。没有后履历的帝妃嫔,母以子贵,在其子加冕称帝时,被追尊为太后是常例。
严格说来,社会只由两种人构成,即男人和女人。历史本应由这两种人不分伯仲共同创造与书写,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
自先秦至晚清数千年间,朝代更替频繁发生,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英雄豪杰,几乎清一色是男子,女人仅是男人的附庸,全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无法成就轰轰烈烈的伟业。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唯有武曌一位女,对其评价尚褒贬不一,罕见女性有位极人臣、出将入相者。中国古代的正史——“二十五史”、历朝政书的书写者均为博学多识的男性官僚学者,除班昭参与了《后汉书》的部分编纂工作外,再无任何女性参与正史、政书书写。历史的书写者基本为男人。书入正史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占去了史书绝大部分篇幅,而约占人口总数的女性,仅占有《后妃传》《列女传》等少得可怜的篇幅。
中国古代是男人的社会,中国古代正史由男人书写,中国古代,尤其两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宋代以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观念广行流布,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节烈贞洁等种种礼教戒律严重束缚女性,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性更难得一见。
本书的位传主,夏后、商后、周后、吕太后、赵后、贾后、韦后等人系汉族女性(夏后、商后、周后可视作华夏族),而胡太后、萧太后、孝庄文后、慈禧太后等人为少数民族女性,冯太后为少数民族化的汉族女性。为什么少数民族女性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呢?这与少数民族对女性礼教戒律束缚较少、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密切相关。尽管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很多炙手可热的名后,有的在政坛上翻云覆雨,甚至临朝称制,掀起巨澜,但实质上她们仍是男性的附属。
古代社会,从太学、国子学到府州县学,各级官学不录取女性学员,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古代社会,从乡举、里选、征辟、察举、九品中正到科举取士,各种官吏选拔均不把女性划入考查范围,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又被剥夺。只因帝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后妃制度,服务于权,才有了这样一个后、妃群体。首先,后必须由帝册封,后的名分是从帝那取得的;其次,后在家庭中必须服从夫君——帝的权威,后的权力是权的外延,是帝给予的。在帝制时代,专制权不断强化,为防止后妃干政、外戚坐大,形成后党,在政治设计上约束限制后妃、外戚权力膨胀的规则日益严密,个别朝代甚至推出并实行册封太子后处死太子生母的冷酷政策。
这套“历代名后系列”的位传主,生活在不同朝代,政治履历、知识素养、性情禀赋、胆识谋略及最终结局各不相同。作者对她们生平际遇、历史功罪等诸多方面,在尊重史实、参酌同行研究的前提下,做了尽可能详细的陈述与评说,不仅为了再现她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更是想让读者透视她们生活年代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汉高祖后吕雉,辅佐刘邦成就霸业,与萧何谋划除掉韩信,巩固统治。高祖病逝后,惠帝软弱,由吕后实际掌权,她继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使汉朝国力不断增强。她又擢拔吕氏族人,形成诸吕集团,操控朝政,最终陈平、周勃铲除诸吕,迎立汉文帝,酿成汉初一场政治大震荡。夏桀王后妺喜、商纣王后妲己、周幽王王后褒姒、汉成帝后赵飞燕,皆为倾城倾国的绝代美人,以姿色取悦君王,虽行止乖张,恣肆任情,颇受后人非议,但把夏、商、西周败亡,汉朝衰败的历史责任加到她们头上恐未必公允。北魏献文帝冯太后,有度量有胆识,激赏汉文化和中原王朝成熟的典章制度,促成孝文帝实行改革,接受中原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和与汉族的民族融合。辽圣宗太后萧绰,是有影响有担当有作为的政治家,她能在朝堂上决断大政,亦能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与敌人对垒。在辽宋对战势均力敌的情势下,审时度势,促成“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实现数十年之和平。孝庄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位聪明睿智的女人,她的成功在于在清初复杂的位争夺中施展手段,辅保年幼的儿子福临、孙子玄烨登上帝宝座,摆平满洲贵族各派政治势力。即或有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之韵事,也毫不影响其历史地位。晋惠帝后贾南风、北魏孝明帝太后胡氏、唐中宗后韦氏位传主有许多共性,凶悍、妒忌、残忍而又野心极大,是史上公认的“女祸”。贾后的丈夫惠帝司马衷是低智商,不能亲理朝政,贾后操控大权,在朝臣和宗王间拉帮结派,拨弄是非,引发司马氏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使晋朝走向衰亡,贾后也在乱世中被杀。北魏胡太后,心狠手辣,两度临朝称制十余载,挟持帝、势压宫妃,威福自专,天怒人怨,最终被尔朱荣沉于黄河。唐中宗后韦氏是位心机颇深、手段高妙、野心勃勃的女人。在武周和中宗时期,她巧妙周旋,地位虽有浮沉,但终究保住了权位,膨胀了势力,与上官婉儿等结成势力集团,顺昌逆亡,甚至密谋政变,弑君自立,效法则天武后。在唐前期朝政大变局关键时刻,睿宗之子李隆基果断发动兵变,杀死韦后,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慈禧太后是清文宗之懿贵人,没有后名分,文宗死,穆宗立,径封太后,历同治、光绪两朝四十余年,垂帘听政,独断朝纲,地位从未动摇。她思想保守、观念陈腐,在西学东渐,世界格局大变演中,无能应对,锁国闭关,为保住其独尊地位,血腥镇压维新人士;在对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屈膝投降,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偌大中华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她个人生活厚自奉养、奢侈挥霍,为庆六十大寿,竟公然连续数年挪用海军经费近万两,这也是导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套名后传记史学读本,成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同,学识也有差异,相信读者慧眼识珠能够发现其精到和舛误。此套书曾刊行于年前,此次应邀修订,主要是打磨文字,订正史实错误。限于作者水平,肯定还有其他问题没能发现更改,欢迎读者教正。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一 初入宫廷
二 夫君离世
一 儿治国
二 女主临朝
一 后燕政变
二 北燕之乱
一 大权独揽
二 辉煌浮云
三 南北对峙
一 北魏先祖
二 北方分裂
一 拓跋复国
二 太祖之死
“历代名后系列”序
第一章 拓跋浚入继大统 册宫主母仪天下
一 初入宫廷
二 夫君离世
第二章 天安年太子即位 太后临朝称制
一 儿治国
二 女主临朝
第三章 十六国风云变幻 北燕王三世而终
一 后燕政变
二 北燕之乱
第四章 弑太上独揽朝纲 冯家族再度辉煌
一 大权独揽
二 辉煌浮云
三 南北对峙
第五章 拓跋部乱世称雄 代王国短命夭亡
一 北魏先祖
二 北方分裂
第六章 道武帝复前主政 魏王朝迭更崛起
一 拓跋复国
二 太祖之死
第七章 承祖业文韬武略 灭诸国一统北方
一 世祖继位
二 纵横北疆
三 高京继位
第八章 拓跋氏欲脱危机 倡改革一代英主
一 统防危机
二 女改革家
第九章 念祖母守孝至诚 兴国威承继大业
一 女杰去世
二 改革到底
《魏书·后传》
冯太后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赵毅,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辽宁政协文史馆馆员。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普通高等院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明清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主持完成中华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项目,“面向世纪重点推荐教材”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含编著)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核心期刊以上)百余篇。
景有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多门课程;出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魏晋南北朝史》《唐肃宗秘史》等多部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