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铜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2472571 |
所属分类:图书>医学>临床医学理论>一般理论 |
壮医药特色专著
前 言
壮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以壮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体,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医学体系。壮族先民在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历经发展,形成了目前包括内服、外洗、熏蒸等多种医疗技术的多层壮医治疗体系。
壮医的三道两路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这五条通道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龙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通路,外达皮肤,内连脏腑、骨肉和孔窍,血液通过龙路的承载和运输到达全身发挥滋润和营养作用。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者瘀、痰、寒、热等毒邪结聚,毒虚结合致龙路血液循环不畅、瘀堵,进一步影响到机体阴阳气血、三道两路、五脏六腑的功能,发为龙路病。龙路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国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日益增大,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充分发挥壮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探究心脑血管病与壮医龙路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龙路和龙路病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尤其是从事龙路病的临床专家,编写了该书。壮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以壮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体,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医学体系。壮族先民在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历经发展,形成了目前包括内服、外洗、熏蒸等多种医疗技术的多层壮医治疗体系。
壮医的三道两路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这五条通道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龙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通路,外达皮肤,内连脏腑、骨肉和孔窍,血液通过龙路的承载和运输到达全身发挥滋润和营养作用。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者瘀、痰、寒、热等毒邪结聚,毒虚结合致龙路血液循环不畅、瘀堵,进一步影响到机体阴阳气血、三道两路、五脏六腑的功能,发为龙路病。龙路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国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日益增大,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充分发挥壮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探究心脑血管病与壮医龙路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龙路和龙路病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尤其是从事龙路病的临床专家,编写了该书。
该书简要介绍了壮医的基本理论;对龙路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龙路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尤其对常见的血压嗓、麻邦、心头跳、阿闷、心头弱、屙意勒、嘎脉勒叮塞、楞喔勒、唉勒、幽勒等常见的龙路病从壮医的病因病机、诊断、病性、分型证治、外治、饮食调护等进行了规范梳理,并对适用于龙路病的壮医外治法进行了总结,以利于临床应用;同时针对临床中常用龙路病壮药也从中文学名、别名、壮文名、来源采集、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等进行了论述,方便查阅。
该书是壮医龙路病较为系统的总结,适合于中医、壮医等专业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参考应用,也可以作为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参考。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著名壮医药专家黄汉儒教授、庞宇舟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并作序鼓励和支持。该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年广西地方标
准项目[“血压嗓(高血压病)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年广西地方标准项目(“壮医龙路疾病阴阳分证规范”“麻邦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广西岐黄学者项目()、广西青年岐黄学者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二批“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项目()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该书成稿过程中,虽编者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反复讨论修改,但毕竟是第一次编著壮医龙路病专籍,加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改完善。
编者
年月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第一章 壮医学概述
第一节 壮医学溯源
第二节 壮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壮医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阴阳为本的哲学观
第二节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的生理观
第四节 毒虚为患的病理观
第五节 多诊合参的诊断观
第六节 扶正解毒的防治观
第一节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节 龙路以心为用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龙路以通为要的运输网络
第四节 龙路与三道调节关系 第一章 壮医学概述
第一节 壮医学溯源
第二节 壮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壮医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壮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为本的哲学观
第二节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的生理观
第四节 毒虚为患的病理观
第五节 多诊合参的诊断观
第六节 扶正解毒的防治观
第三章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第一节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节 龙路以心为用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龙路以通为要的运输网络
第四节 龙路与三道调节关系
第五节 龙路与火路协作关系
第四章 龙路病的病理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龙路病毒虚结合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龙路病以“堵”为主的关键病机
第四节 以“乱”为纲的龙路病病机概括
第五章 龙路病常见病证的诊治
第一节 血压嗓
第二节 麻邦
第三节 心头跳
第四节 阿闷
第五节 心头弱
第六节 屙意勒
第七节 嘎脉勒叮塞
第八节 楞喔勒
第九节 唉勒
第十节 幽勒
第六章 龙路病常用药
汉桃叶
八角枫
八角茴香
八角莲
九龙藤
九里香
三七
三叉苦木
三加
土茯苓
牡蒿
大风艾
钩藤
大叶紫珠
大驳骨
大金花草
大蓟
小
金不换
千斤拔
莪术
飞龙掌血
马蹄金
牛大力
牛奶木
牛尾菜
白背叶
地龙
当归藤
朱砂根
红药
岗梅
宽筋藤
余甘子
青天葵
罗汉果
侧柏叶
金线草
金盏菊
金樱根
肿节风
南酸枣
战骨
绞股蓝
桃金娘根
益母草
海螵蛸
排钱草
黄花倒水莲
赪桐
蜈蚣
鹰不扑
野牡丹
第七章 龙路病的外治法
第一节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
第三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第四节 壮医刮痧疗法
第五节 壮医烫熨疗法
第六节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第七节 壮医刺血疗法
第八节 壮医火针疗法
第九节 壮医针挑疗法
第十节 壮医水蛭疗法
第八章 龙路疾病的预防与调摄
第九章 龙路病临床验案举隅
屙意勒病案举隅
麻邦病案举隅(一)
麻邦病案举隅(二)
麻邦病案举隅(三)
血压嗓病案举隅
嘎脉勒叮塞病案举隅
楞喔嘞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岳桂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系分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发表学术 论文余篇,主编著作余部。
前 言
壮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以壮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体,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医学体系。壮族先民在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历经发展,形成了目前包括内服、外洗、熏蒸等多种医疗技术的多层壮医治疗体系。
壮医的三道两路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这五条通道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龙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通路,外达皮肤,内连脏腑、骨肉和孔窍,血液通过龙路的承载和运输到达全身发挥滋润和营养作用。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者瘀、痰、寒、热等毒邪结聚,毒虚结合致龙路血液循环不畅、瘀堵,进一步影响到机体阴阳气血、三道两路、五脏六腑的功能,发为龙路病。龙路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国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日益增大,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充分发挥壮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探究心脑血管病与壮医龙路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龙路和龙路病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尤其是从事龙路病的临床专家,编写了该书。壮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以壮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体,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医学体系。壮族先民在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历经发展,形成了目前包括内服、外洗、熏蒸等多种医疗技术的多层壮医治疗体系。
壮医的三道两路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这五条通道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龙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通路,外达皮肤,内连脏腑、骨肉和孔窍,血液通过龙路的承载和运输到达全身发挥滋润和营养作用。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者瘀、痰、寒、热等毒邪结聚,毒虚结合致龙路血液循环不畅、瘀堵,进一步影响到机体阴阳气血、三道两路、五脏六腑的功能,发为龙路病。龙路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国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日益增大,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充分发挥壮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探究心脑血管病与壮医龙路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龙路和龙路病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尤其是从事龙路病的临床专家,编写了该书。
该书简要介绍了壮医的基本理论;对龙路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龙路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尤其对常见的血压嗓、麻邦、心头跳、阿闷、心头弱、屙意勒、嘎脉勒叮塞、楞喔勒、唉勒、幽勒等常见的龙路病从壮医的病因病机、诊断、病性、分型证治、外治、饮食调护等进行了规范梳理,并对适用于龙路病的壮医外治法进行了总结,以利于临床应用;同时针对临床中常用龙路病壮药也从中文学名、别名、壮文名、来源采集、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等进行了论述,方便查阅。
该书是壮医龙路病较为系统的总结,适合于中医、壮医等专业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参考应用,也可以作为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参考。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著名壮医药专家黄汉儒教授、庞宇舟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并作序鼓励和支持。该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年广西地方标
准项目[“血压嗓(高血压病)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年广西地方标准项目(“壮医龙路疾病阴阳分证规范”“麻邦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广西岐黄学者项目()、广西青年岐黄学者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二批“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项目()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该书成稿过程中,虽编者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反复讨论修改,但毕竟是第一次编著壮医龙路病专籍,加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改完善。
编者
年月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第一章 壮医学概述
第一节 壮医学溯源
第二节 壮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壮医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阴阳为本的哲学观
第二节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的生理观
第四节 毒虚为患的病理观
第五节 多诊合参的诊断观
第六节 扶正解毒的防治观
第一节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节 龙路以心为用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龙路以通为要的运输网络
第四节 龙路与三道调节关系 第一章 壮医学概述
第一节 壮医学溯源
第二节 壮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壮医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壮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为本的哲学观
第二节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的生理观
第四节 毒虚为患的病理观
第五节 多诊合参的诊断观
第六节 扶正解毒的防治观
第三章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第一节 龙路的生理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节 龙路以心为用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龙路以通为要的运输网络
第四节 龙路与三道调节关系
第五节 龙路与火路协作关系
第四章 龙路病的病理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龙路病毒虚结合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龙路病以“堵”为主的关键病机
第四节 以“乱”为纲的龙路病病机概括
第五章 龙路病常见病证的诊治
第一节 血压嗓
第二节 麻邦
第三节 心头跳
第四节 阿闷
第五节 心头弱
第六节 屙意勒
第七节 嘎脉勒叮塞
第八节 楞喔勒
第九节 唉勒
第十节 幽勒
第六章 龙路病常用药
汉桃叶
八角枫
八角茴香
八角莲
九龙藤
九里香
三七
三叉苦木
三加
土茯苓
牡蒿
大风艾
钩藤
大叶紫珠
大驳骨
大金花草
大蓟
小
金不换
千斤拔
莪术
飞龙掌血
马蹄金
牛大力
牛奶木
牛尾菜
白背叶
地龙
当归藤
朱砂根
红药
岗梅
宽筋藤
余甘子
青天葵
罗汉果
侧柏叶
金线草
金盏菊
金樱根
肿节风
南酸枣
战骨
绞股蓝
桃金娘根
益母草
海螵蛸
排钱草
黄花倒水莲
赪桐
蜈蚣
鹰不扑
野牡丹
第七章 龙路病的外治法
第一节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
第三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第四节 壮医刮痧疗法
第五节 壮医烫熨疗法
第六节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第七节 壮医刺血疗法
第八节 壮医火针疗法
第九节 壮医针挑疗法
第十节 壮医水蛭疗法
第八章 龙路疾病的预防与调摄
第九章 龙路病临床验案举隅
屙意勒病案举隅
麻邦病案举隅(一)
麻邦病案举隅(二)
麻邦病案举隅(三)
血压嗓病案举隅
嘎脉勒叮塞病案举隅
楞喔嘞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岳桂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系分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发表学术 论文余篇,主编著作余部。